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馬馱沙札記

 星輝交映 2012-08-09
(一)
 
  靖江古稱馬馱沙。
  發(fā)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的長江,一路浩浩蕩蕩奔流向東,途經(jīng)靖江地界時,因孤山山體阻隔,流速變慢,泥沙沉積,漸成沙洲。這是三國東吳赤烏年間的事。一片汪洋中,隱約有沙洲始隆出水面,史稱陰沙。
  但是這片新誕生的沙洲極不穩(wěn)定,潮漲潮落,濤生濤滅,直至唐太和五年(公元831年),隨著泰興以東及沿江地區(qū)的第二次成陸,陰沙才完全現(xiàn)出水面,改稱為“驥渚”①。渚者,水中小片陸地。驥者,按左傳,冀之北上,馬之所生,千里馬也。這是這片土地的名字第一次與馬發(fā)生聯(lián)系。
  兩宋時,這片沙洲大半隸揚州泰興縣管轄,又稱陰沙。大約此時沙洲時坍時漲,進入又一個不穩(wěn)定期。
  南宋中葉,這片沙洲被改稱馬馱沙?!稄V陵志》②載:三國赤烏年間,有白馬負土入江而成此洲,故稱馬馱沙。這自然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靖江知縣易干循行到西沙焦山港,發(fā)現(xiàn)了一塊斷碑,碑文漫漶不清,中間有一句尚可辨別:此沙為吳大帝牧馬大沙,隔江一洲為牧馬小沙......
  易干恍然大悟:靖江話“大”字讀“馱”,“牧”與“白”音相近,原來馬馱沙,即牧馬大沙的轉(zhuǎn)音。
  從此,三國時孫權(quán)的士兵曾在這里放養(yǎng)過軍馬成為靖江歷史的一個常識。
  舊志稱:碑立于三國赤烏元年(238年),故稱為赤烏碑。
  赤烏碑被發(fā)現(xiàn)后,一直保存在紫微宮。
  紫微宮據(jù)稱也建于赤烏元年。至明景泰三年(1452年)改名元真觀,在縣西南17里衙前港,正德十年(1515年)重修,后坍沒。萬歷初年遷于草觀音庵西南,清道光間,臨坍,房屋倒塌,后一直未再修復(fù)。③
  赤烏碑被發(fā)現(xiàn)以后,知縣易干十分重視,當即決定將“馬沙斷碣”列入“馬洲八景”。一塊殘碑居然能夠成為一道勝景。大約也是因為靖江歷史短暫,赤烏碑的出世將靖江的歷史延伸了千年,自然就要被當作寶貝了。
  歷代關(guān)于“馬沙斷碣”的題詠有很多。明知縣張秉鐸有詩云:
 欲說吳宮事已湮,馬沙遺碣自嶙峋。
 孤貞不逐滄桑變,埋沒還憐宇宙春。
 瑞擬河圖驚海若,光聯(lián)奎壁泣江神。
 不將化作豐城劍,來問張華博物人。
 
 (二)
 
  雖然有赤烏碑作證,但是“孫權(quán)士兵牧馬”之說,并不可信。
  首先,這塊碑本身有疑問。孫權(quán)死于三國吳國神鳳元年(252年)4月,謚號“大皇帝”,這就是后世稱其為吳大帝的由來。此前十四年的石碑上居然直呼“吳大帝”,令人匪夷所思。
  其次,孫權(quán)的士兵在此牧馬一說也頗有商榷之處。
  三國時期,江陰是入??冢嬷辽儆邪耸飳?。假使馬馱沙已經(jīng)成陸,南距江陰(當時叫暨陽鄉(xiāng),隸吳郡毗陵)尚有二十多公里。把軍馬運輸如此長的距離,到江中沙洲來放養(yǎng),費時費力,實在難以想像。況且,當時東吳一帶地廣人稀,氣候宜人,并不缺少草料場。
  據(jù)記載:三國赤烏年間,如今的靖江地界已有沙洲隆出江面。但是這些沙洲剛剛形成,只在落潮時才露出水面,故稱為“陰沙”④。這樣的沙洲即使水草豐沛,也根本不宜放牧。
  東吳當時西拒蜀漢,北抗曹魏,其軍事重心不在東南,在此放養(yǎng)軍馬,也不太可能。
 
  自然,那座存放赤烏碑的紫微宮也不可能建于赤烏元年。紫微宮是座道觀。鎮(zhèn)江的茅山成為道教圣地,始于隋唐,靖江有道觀絕對不會早過茅山。紫微宮建立的時間最早不會超過北宋。
  赤烏碑大約到清初就不知所蹤了,可能是隨著紫微宮的坍沒而再次沉入江底。清康熙年間,邑人蔣中和作有《靖江八景》詩,其中沒有“馬沙斷碣”。
 
  赤烏碑出世后,易干推測:“白馬馱沙”是由“牧馬大沙”訛讀而成。
  筆者認為,這個推測與事實剛好相反。應(yīng)該是先有“白馬馱沙”的傳說,然后才有“牧馬大沙”的訛讀,最后才演變成“吳大帝牧馬大沙”。也即是先有傳說,后經(jīng)過好事者與正史相附會,才有了赤烏碑的記載。
  所謂赤烏碑,應(yīng)該是宋末元初的東西。之所以斑駁得那么厲害,是因為江水四百年的侵蝕所致。如果真是三國時期的碑刻,在長江中的沙洲上,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要保存1300年,還能夠看清近20個字,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在元代,馬馱沙本來也寫作馬大沙。
  元代著名詩人王逢,是江陰人,曾多次到馬馱沙游玩。他的《梧溪集》中三次提到馬馱沙,其中“馱”均寫作“大”。
  明代文學家王稚登在其《燕游集》中也將馬馱沙的“馱”寫作大。
 
  馬馱沙的誕生與孤山阻擋潮水,造成泥沙沉積有關(guān),是故馬馱沙的區(qū)域,當在孤山以西以北,約相當于今天團結(jié)、侯河、新豐、以及生祠部分地區(qū)。孤山完全登陸,則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
  靖江民間關(guān)于孤山的傳說中,有許多便與馬有關(guān)。比如有一則故事說:
  從前,孤山寺有一匹瘸馬,僧人感覺無用便托人想把馬便宜賣了。一位道人聞訊后趕來,說愿出高價買下。僧人奇怪訊原因。道人說:這是一匹天庭寶馬,誤落凡間。僧人不信,道人說,你看它的脖子上長有一只肉瘤,肉瘤上長有三根毛,拔下一根,可日行五百里,拔下兩根可日行千里,拔下三根即可騰云駕霧。道人因有他事,付了錢后托僧人再照應(yīng)幾天。道人走后,僧人好奇,騎上馬先拔下一根毛來,馬行飛快,僧人十分愜意,又拔下一根,只見馬風馳電掣。僧人更加好奇,便將第三根毛也拔下,但見這匹寶駒一聲長嘶飛入云端,電閃雷鳴,烏云翻滾,暴風驟雨。僧人與那片神馬被玉皇震于孤山之下。據(jù)說,夜深人靜時,在孤山上側(cè)耳傾聽,還可以聽到那匹馬的叫聲。
 馬大(馱)沙的命名,可能與孤山的傳說有關(guān)。
 
  
             (三)
 
 《崇明縣志》記載:元至元年間(1335年-1340年),先后漲出營前沙、馬馱沙、張蒲沙等10余沙。⑤
 《崇明縣志》中記載的這個馬馱沙,并非是靖江的馬馱沙。當時長江中相繼漲出的大小沙洲不下百余,給沙洲起名字也很隨意,除了按地理位置或開墾者的姓氏命名外,傳說與附會也是重要的起名方式。足見馬馱沙這個名字很普通,與孫權(quán)士兵牧馬沒什么必然聯(lián)系。
 
  馬馱沙當時是長江下游數(shù)百沙洲中最大的一個。
  東過暨陽為南江,北抵泰興之澨為北江,東入于海,馬馱據(jù)三江之中,風氣融結(jié),地脈平衍,人物阜蕃,土俗龐厚⑥。
  這是元延祐七年(1320年),江陰人陸文圭⑦對馬馱沙的描述。
  馬馱沙上最早的居民應(yīng)該自唐以后陸續(xù)遷移而來的。其中有漁民,有躲避戰(zhàn)亂遷移至此的,也有來此墾荒者。大批移民則始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任江淮鎮(zhèn)扶使駐軍泰州時帶來的江淮難民。
  四面環(huán)水,沙洲相屬,蘆荻叢生,沙鷗紛飛,三兩茅屋,炊煙裊裊......這是我們對馬馱沙的美好的懷想。就象深山密林處是高士的隱居地,也可成為強盜的安樂窩,馬馱沙天高皇帝遠,那些躲避官府追捕的囚犯和殺人越貨的江洋大盜紛紛遁跡此地。《戰(zhàn)太平》是京劇名家譚富英的代表作。講的是朱元璋手下猛將花云據(jù)守太平城,為陳友諒所困寧死不屈的故事。這位花將軍曾在元末到過馬馱沙,遭遇“劇盜數(shù)百遮道索戰(zhàn),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殺之。⑧”
  馬馱沙僻居江中,居江南江北交通之要沖。在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馬馱沙一度成為朱元璋和張士誠兩股農(nóng)民軍爭奪的重鎮(zhèn)。先是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手下的兩員大將朱定和徐太二在此構(gòu)筑水寨。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派康茂才⑨攻取馬馱沙。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張士誠又重整兵馬從馬馱沙溯流而上,攻擊江陰、鎮(zhèn)江等地。
 
          (四)
 
  當然,馬馱沙上也不僅有盜匪,也還有文化人,比如馬洲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孔元虔,寓居泰興,淳祐元年泰興城被蒙古兵所毀,便帶著弟弟逃難來到馬馱沙,住長安團陳公港西南三里??自强鬃?2代孫,詩書禮纓之家,暫時得到安逸后,他建起馬洲書院,以課徒為生,靖江之文脈由他開啟。
  馬馱沙上另一位有名的文化人便是陳杰。
  陳杰(1252-1319),字漢臣,號榕山,他身長七尺,體貌奇?zhèn)ィ米x書,但不拘守章節(jié)和句讀。精通史學,擅長詩歌。陳杰建有“萬卷樓”,藏古今書籍,積帙充棟。元代詩書大家趙孟頫、虞集曾先后來到馬馱沙,受聘于陳杰,教他的兩個兒子陳簡、陳范。陳杰后來被征召為江陵路課稅副使,沒有到任便死了。
  光緒《靖江縣志》之《流寓》中稱元代詩人,江陰人王逢⑩少年時代曾向陳杰學詩。這個記載是錯誤的。王逢生于1319年,正是陳杰去世的那一年。王逢求教的老師應(yīng)當是陳杰的二個兒子。王逢有《馬馱沙獨游》,描寫的六百年前的靖江景色,可資一讀。
 沙路泥干信馬蹄,水村風靜回聞雞。
 春光搖蕩無人見,滿眼蒼煙竹樹齊。

  在馬馱沙上,陳杰應(yīng)當說是大富之家。不過,這點家底在馬馱沙上另一位奇人眼里簡單是小菜一碟,此人就是李時可。
  李時可,名鳳,以字行世。元季著名的文學家楊維楨曾登門造訪他。李時可以赤玉盤盛脯,白玉斗盛酒。盤斗大小都有一尺左右。又設(shè)櫻桃宴,瑪瑙斗盛酒,餐具都是水晶做的。吃飯時有清歌妙舞助興,每個歌女都是人間絕色。后來朱元璋征討張士誠,李時可捐了一萬石糧食作軍需。李時可并非是馬馱沙上的原住民。如此億萬身家躲在馬馱沙上,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出身。明朝建立不久,李時可“造巨筏浮海而去,不知所終” 。
 
           (五)
 
  蒹葭蒼蒼,竹林煙樹,馬馱沙表面上一片寂靜、祥和,其實是盜匪暗伏。加上新舊移民為了爭奪新漲出來的沙洲,經(jīng)常械斗,所以馬馱沙上一直以來,“悍厲殘忍,慚以成風”。
  元代至正年間,同于馬馱沙居民日異增多,便設(shè)立巡檢司公署,專司捕捉盜匪,盤查壞人。明成化三年(1467年),因為江盜不靖,應(yīng)天府巡撫高明奏請朝廷,設(shè)立縣丞一名,管理馬馱沙。七年(1471年),應(yīng)天府巡撫滕昭奏請將馬馱沙從江陰治下劃出,置靖江縣,隸常州府。滕巡撫的理由:其一,馬馱沙與江陰隔江相望,來往公事均須渡江,甚為不便。其二、馬馱沙處南京下游,又扼江海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抵御倭寇、海盜溯江而上的第一道防線。
  靖者,安定也。值得一提的是,靖江成為地名可能要追溯到唐朝?!杜f唐書》記載有:長州界文陽縣靖江鎮(zhèn)。這個地方大約在今越南。
公元一千四百七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靖江第一任知縣,河北懷安人張汝華坐著小船到達靖江。當時有民謠歌曰:
        馬馱沙上新邑開,廓小民稀沒草萊,
        奉勸江南諸弟子,秋風切莫過江來。

 靖江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注:①、《泰興地名掌故》,作者子鈞。載“泰興論壇”(http://www./bbs/print.asp?id=648
    ②、《廣陵志》,南宋揚州知府鄭興裔修。
 ③、光緒《靖江縣志》之《寺觀志》
 ④、同①
 ⑤、1988年版《崇明縣志》卷二《自然地理》之《崇明島的形成與演變》。
 ⑥、《榕山君墓志銘》,《墻東類稿》卷13
 ⑦、陸文圭(1250~1334),字子方,江陰人。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膺鄉(xiāng)薦,時年十八。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墻東先生。元仁宗延祐四年(一三一七)再中鄉(xiāng)舉,朝廷數(shù)度徵召,以老疾不應(yīng)。卒年八十五。有《墻東類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仍輯為二十卷。清光緒《江陰縣志》卷一六有傳
 ⑧、《明史》列傳177,忠義一
 ⑨、康茂才(1313-1369),字壽卿,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西南)人,明初大將。曾為元水軍都元帥。后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后病死,追封蘄國公。
 ⑩、王逢(1319~1388),江陰人,字原吉,號席帽山人、梧溪子、最閑園丁。青年時代即有詩名,曾居黃山,避兵禍至無錫。隱居于無錫梁鴻山。明代洪武中,以文學征召不赴,晚年寄情歌詠。著有《梧溪集》,其中有最早反映黃道婆業(yè)績詩作《黃道婆祠》。另著有《杜詩本義》、《詩經(jīng)講說》。
 、光緒《靖江縣志》《隱逸》“李時可”條。
 、朱正?!哆w建西小沙巡檢司記》,光緒《靖江縣志》《營建志》。
 滕昭(1421—1480)字子明,明汝州滕瑩坊村人(今城北馬莊村東)。正統(tǒng)五年(1440年)中舉。景泰四年(1453年)被吏部推薦為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成化元年(1465年),滕昭巡撫遼東。不久,升為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用船向北京運送公糧)兼淮陽巡撫。后又受命巡撫蘇(州)松(江)。任內(nèi)奏請將馬馱沙從江陰分出,建為靖江縣。成化七年(1471年)升為兵部左侍郎,十四年(1478年),滕昭因病致仕還鄉(xiāng),2年后病故。
 、參見《正議大夫資治伊兵部左侍郎滕公墓志銘》,《篁墩文集》卷43,程敏政(明)著。
 本文發(fā)表于《靖江時尚》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時有刪節(ji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