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篇·雜志 (2012-07-10 16:24:35)
自 序
雜志這個今天被叫濫的名字實際上出現(xiàn)得很早。宋朝人把零星記載的傳聞、逸事、掌故等筆記合集出版叫做雜志,著名的有北宋江休復的《嘉祐雜志》,南宋周煇的《清波雜志》。這些書都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字,今人讀來,許多小事仍讓人唏噓長嘆。
我拉拉雜雜地寫下許多小文,沒有系統(tǒng),也未考慮過章法,只是興致所至就舍不得浪費。倚仗年輕時曾有一段日子碼字為生,寫小文不算吃力,快則十五分鐘,寫得不順也能一小時了事,然后順手掛在網(wǎng)上,時間長了,如同海邊掛的魚干一樣,遠觀算是一景,走近空氣中還飄著咸咸的腥味。
腥是魚的本味,小腥乃大鮮。唐溫庭筠《太液池歌》有句:“腥鮮龍氣連清防,花風漾漾吹細光”,寫得有味有色。這本集子分忐忑兩本,說白了就是上下集,但心中有一絲不安,好在漢字字義字形都豐富,借來一用,別有韻味。
我趕上了一個變革的時代,眼睛都跟不上社會的變化。這些年沒少出門走路,東游西逛的有些感受;另外,社會紛雜,天天跟各色人等打交道,閱人無數(shù)成了資本;再有就是生活,大事小事大小事都對人是個歷練,寵辱不驚說歸說,做到不易,凡事裝不出來;還有我們津津樂道的文化,這是個最說不清的事情,連辭典的解釋都虛而不實: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小書取名雜志,多謝古人。謹為自序。
后 記
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前身叫開明書店,與現(xiàn)存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為民國時期的出版界三雄。開明書店1926年在上海成立,創(chuàng)辦人章錫琛。開明書店擁有夏丏尊、葉圣陶、豐子愷、周振甫等編輯大家;出版過茅盾的《蝕》、《虹》、《子夜》,巴金的《家》、《春》、《秋》,還有林語堂編的《開明英文讀本》、《郁達夫選集》等等。1950年,在社會主義公私合營的大潮中,開明書店與青年出版社合并。
當年我調(diào)到出版社時,迎面古風習習,東側(cè)一個王府級的大四合院,西側(cè)有一座二層民國小樓,亦中亦西的環(huán)境與出版社相當匹配,可惜在改革大潮中都拆除了。我曾看見過老開明書店的房契,厚厚一摞,聽老先生講,民國時期開明書店全國擁有分店幾十處,北京、上海、南京、沈陽、廣州、福州、長沙、杭州,連臺北都開有三處分店,可惜現(xiàn)在都是紙了。但這依然讓我頓生崇敬向往之情。
我年輕時最美好的時光是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度過的,那時面對這些如雷貫耳的前輩,懷揣著文學夢想,每天心中都是朝陽。前輩們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出版社的光榮“三紅一創(chuàng)”,《紅巖》、《紅日》、《紅旗譜》、《創(chuàng)業(yè)史》,每每說到這些都讓我不由自主地擁有使命感。于是,我在出版社兢兢業(yè)業(yè)當了十年編輯,結(jié)識了當今最著名一批作家。
我在出版社時根本沒有想過能在本社出書,當時講究廉潔,誰都不在本社出書,以避嫌疑。離開出版社二十多年了,出版社剩下的老人不多了,沒想到他們還惦記著,想為我出本書。這讓我有回娘家的感覺。于是將新書拱手交付,就是這本《馬未都雜志》,忝列門墻。
人生多種多樣,但跑不了輪回。后記于此。
馬未都
2012.7.10
我提供書稿時的《后記》被編輯誤改為《后序》,序為開頭或開場,比如序曲,序幕,此事讓人很糾結(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