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漠·絲綢之路行》(24)
《道德經》散關文化博覽館
時間: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地點:寶雞·大散關博覽館
走進大散關門內,正對面是一座二層廟宇,一樓門闕匾額由柳公權所書“道德真源”,二樓門闕匾額上書“天下雄關”,是紀念中國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


老子是東周春秋時代人,本名李耳,字聃,因此稱老聃;之所以稱其為“老子”,是因為他實在是太老了。他曾經做過周朝的藏室史,也就是現在的國家圖書管理員,當然了,那個時候的圖書都是刻在竹簡上的,能夠讀懂圖書的除了世襲罔替的官員外,平民階層很少識字看書。
那一年,李耳辭官,騎一匹青牛,去周西游,準備做一個無為隱士。在出洛陽,過函谷關后,到達秦國的散關時,遇見了鎮(zhèn)守關隘的將軍(關令)尹喜,他對李耳說:“你就要隱居了,期盼能留下一些你的思想言論。”李耳覺得過關遇令求著,合該與尹喜有緣,又符合于他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不強求,亦不強違。于是李耳答應了關令尹喜,在那里呆了將近一年,寫下了舉世聞名的《道德經》,然后出關西行而去,從此不知影蹤。《道德經》又稱《老子》,只是一篇五千字的短文,但在那個時代,寫字是要用刀刻在燒燙的竹片上的,雖然只有五千字,足以夠這位可愛的老頭受的了。在《道德經》里,李耳把宇宙發(fā)展的自然法則,命名為“道”,這就是道家學派的起源。后來,李耳被道教尊為教祖。李耳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關于老子出關去周西游,是過函谷關還是過散關,著書《道德經》一事,一直在民間有各種傳說,并演繹了各種版本。
在南朝劉宋帝國裴骃《史記集解》有這樣的記載,其云《列仙傳》載,關令尹喜善于觀測星宿,某日,尹喜夜觀天象,見有紫氣東來,知有真人當過關,于是候之,果見老子騎青牛欲過關。故“紫氣東來”典故源于此,今形容才華橫溢者現身多用之。











以下短短數言,就是太史公在《史記》中,為老子李耳所作傳。
司馬遷著《史記·老子列傳》所載原文:
老子者,苦楚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鬃尤?,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膘渡侠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道家學派(退讓思想)
創(chuàng)始人:李耳,職藏室史,著作《道德經》,亦稱《老子》是5000字短文。
主要學者:姬軒轅、列御寇、關喜(應為尹喜,關令尹喜簡稱)、莊周、楊朱。
主要著作:散關令尹喜《關尹子》、《莊子》、《列子》、《文子》、《鹖冠子》、《蝐子》、《力牧》、《公子牟》、《黔婁子》、《田子》、《捷子》、《長盧子》、《黃帝君臣》、《鄭長者》、《王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