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濱浮磬與儒家大圣孔子 (摘自:http://tieba.baidu.com/p/86214745)
孔廟中大成殿源存有以隕石-泗濱浮石所制的泗濱浮磬(編磬、特磬、光磬),孔府后花園有大型隕石原型,孔廟前有“金聲玉振坊”,指孔子制磬“金聲玉振”,其人“萬世師表”,如金鐘似玉磬,又孔圣“擊磬養(yǎng)生”而活73歲之長壽。 孔子非常喜愛音樂,而且精通音律。據(jù)史書記載,“孔子無一日不歌”(唯喪事除外),說明他每天都要詠詩和唱歌,擊磬當歌。又據(jù)《論語》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說,孔子聽別人唱歌,如果唱得好聽,就一定請別人再唱一遍,自己跟著合唱。孔子還善撫琴,他在彈琴時,“神情莊重,四體通泰,目光遠大,壯志凌云”。 孔子在詠歌擊磐時,能將自己的精神與磬聲溶匯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見孔子的音樂修養(yǎng)是很高的。孔子晚年時,整理詩歌三百篇,使之能上管弦(能譜上樂曲演唱),使其大眾化,易于在群眾中推廣和流傳。 孔子喜歡鼓舞人們健康向上的音樂。他在周游列國時,在齊國聽到老百姓演奏“韶”樂,激動得竟廢寢忘食,“三月不知肉味”,并回:“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說:沒想到《韶》樂竟達到如此高的水平??!他稱贊《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意思是說《韶》樂既有美的形式(曲調(diào)),又有美的內(nèi)容(《韶》樂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對《韶》樂推崇備至。 孔子極不喜歡“鄭聲”(鄭國的民歌,內(nèi)容多反映男女情愛,過于直露)二他認為“鄭聲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動欲火,于社會風氣不利。孔子竭力主張音樂應(yīng)當“歌者直己而陳德”,既要有優(yōu)美的曲調(diào),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內(nèi)容,鼓舞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靡靡之音只能消蝕人們的意志,腐蝕人們的靈魂,使人墮入惡俗。 由于孔子一生伴隨著音樂,而音樂又具有凈化心靈,使人達到良好精神狀態(tài)的作用,這無疑對增進孔子的身。心健康大有種益。 藥王孫思邈唐時生存102或140歲,文獻考證其也是以砭健身及為民眾療病,并經(jīng)常以擊磬練習“六字音氣養(yǎng)生術(shù)”(道家吐納功),與孔子擊磬養(yǎng)生一樣道理,可謂磬砭同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