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學前言 書學在古代為六藝之一,本來是一種專門的學問。周秦以來,歷代都非常重視,尤其是漢、晉、唐三朝。五千年來,期間書體頗有變遷,不過可以這樣概括地說:我國的書法直到魏晉,方才走上一條大道,鍾王臻其極詣,右軍尤其是集大成,正好像儒家的有孔子一樣。 在書法的本身上說,不侫并無新奇之論。現在愿諸位在學習書法時注意的有三個字:第一個是“靜”字。我常說藝是靜中事,不靜無藝。我人坐下身子,求其放心,要行所無事。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功;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像這樣名心既澹,火氣全無,自然可造就不同凡響。第二個字是“興”。我人研究一種學問,當然要對所研究的一門要先發(fā)生興趣。但是一時之興是靠不住的,是容易完的。那么如何可以使興趣不絕地發(fā)生呢?總之,在于有“困而學之”的精神。俗語所謂“頭難、頭難”,開始的時候,的確不易,沒有毅力的人,不免見難而退,就此灰心。所以我們要不怕難,能夠不怕,自會發(fā)生興趣。起始是一種淺嘗的興趣,到后來便得深入的興趣,有了深入的興趣,不知不覺便進入“不知肉味”的境界里去了。將來爐火純青,興到為之,宜有杰作。第三個字是“恒”。我們要鍥而不舍,不能見異思遷,不可一曝十寒。世界上許多學問事業(yè),沒有一種學問、一種事業(yè)可以無“恒”而能夠成功的。易經恒卦的卦辭,開始就說:“恒、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那是說有恒心是好的、是通的、是有益的,如果鍥而不舍,那就無往而不利了。當年永禪師四十年不下樓,素師退筆成塚,可見他們所下的苦功。又如臥則劃被,坐則劃地,無非是念茲在茲,所以終于成功。 但是,梁庾元威說:“才能關性分,耽嗜妨大業(yè)”,不侫平時對書學就有這一點感想。請諸位也想一想看:現在通俗的碑帖是誰寫的?他們在當時的學術經濟是什么樣?可不是都很卓越嗎?唐宋諸賢,功業(yè)文章,名在簡冊,有從來不以書法出名的,但是我看到他們的書法,簡直大可贊嘆!所以我往常總是對講書法的朋友說:“書當以人傳,不當以書傳!”此話說來似乎已離開藝術立場,然而“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我人不可不知自勉。今天我所以又說起此點,正是希望諸位同學將來決不單單以書法名聞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