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shù)次地被人問道:常常聽別人傾訴苦惱,你不會被心理垃圾掩埋嗎?
不,不會的,因為我不認(rèn)為那些苦惱是垃圾。
那么,它們是什么呢?
弗吉尼亞﹒薩提亞說:“當(dāng)一個人有問題產(chǎn)生了,這是一個機會到來,一個新希望的開始,一個成長的起步?!?/SPAN>
我喜歡這樣的說法,也因此喜歡薩提亞。
弗吉尼亞﹒薩提亞,美國女人,被稱為“家庭治療的哥倫布”。她是最早從家庭角度來看待和處理個人問題的人,也是最善于發(fā)掘人正向的資源,而不是去問“哪里不對”的心理治療家。所以,她是大師。
可惜大師已仙逝,我只能從承繼者那里去感受薩提亞模式的力量。
你不需要做受害者
約翰﹒貝曼博士,一位來自加拿大的頂尖薩提亞專家,放松地坐在沙發(fā)上,睜著他那雙好奇的眼睛,望著來尋求幫助的人。
他的問話,通常很短:
你的內(nèi)心在發(fā)生什么?
你的眼淚在說什么?
你想改變什么?
你喜歡你自己嗎?
你認(rèn)為你怎樣才能快樂?
……
人們帶著自己的“問題”而來,有的是強迫癥,有的是婚姻問題,有的是人際關(guān)系問題。
令我驚奇和感慨的是,每一個有“問題”的人,無一例外都有童年創(chuàng)傷:他們不是總被父母訓(xùn)斥、打罵,就是曾被父母冷落、疏遠。成年以后,他們也很少感到快樂,“活得沒意思”是他們的真心話,不管在別人眼里他們是如何成功。
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為家庭所害,為周圍的人所害,為環(huán)境所害。
有位女士,曾經(jīng)苦苦哀求丈夫不要離開她,但丈夫還是決然離去了。10年來,她的內(nèi)心充滿委屈和憤怒,心里總有一個聲音:“我對他那么好,他怎么可以離開我?”
貝曼望著她,輕輕地問:“那是一個失敗的婚姻。你允許自己和悲傷接觸?你對自己怎么看?”
“沒有價值?!?/SPAN>
貝曼問:“如果你說你沒有價值,是父母、前夫這么說嗎?”
女士堅持認(rèn)為,前夫離她而去,就是告訴她“你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SPAN>
“這個聲音又強又有力。你要把這個權(quán)利、這個力量交給你的前夫嗎?你怎么能把它們拿回來?”
女士愕然??蘖艘魂嚭螅f:“我原來想對他說,我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F(xiàn)在我不想說了,我想說我是可以離開你的……”
原來,我們可以選擇做“受害者”,讓自己長期地陷在痛苦憤怒當(dāng)中;也可以學(xué)著對自己負責(zé),為自己做出新的選擇。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但卻能改變那些事情對自己的影響。
你真和他人相遇了嗎
在貝曼博士的“心靈轉(zhuǎn)化工作坊”中,有時候我會想起我的一些來訪者。他們是所謂的“成功人士”,卻開著奔馳、寶馬來找我哭。
為什么他們成功卻不快樂?
因為,他們不能和自己或別人發(fā)生真實的“接觸”。
薩提亞說,越是與自己或別人有完整、充實的接觸,我們越能感覺到愛、價值感和健康,并且知道如何有效地解決我們的問題。
薩提亞說,“接觸”能整合身心,培養(yǎng)自尊,增強你與自己、與別人的關(guān)系。
難道,我們不是整天在“接觸”嗎?
貝曼博士請志愿者走上舞臺,擺出種種“接觸”的姿態(tài):有的人傲慢地向?qū)Ψ缴斐鍪持?,似乎在說:“你真笨!”“都是你的錯!”有的人單膝脆地,向?qū)Ψ缴斐鲎约旱氖终?,在無言地表達“你別生氣了,都是我不好”;有人抱著自己的肩膀,一副“你離我遠點”的架式;有的人彎腰,不停地晃動著雙手,努力地惹人注意。
“指責(zé)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這就是95%的人常用的溝通形態(tài)。而當(dāng)我們這樣做時,并沒有與自己、與他人真實而完整地“接觸”,我們有很多的感覺和想法被壓抑了,也導(dǎo)致人們彼此失望,關(guān)系遭到侵蝕和破壞。
“只有少數(shù)人是真正地‘相遇’,真正地‘接觸’”,薩提亞曾不無傷感地說。
所以,她和她的同事們致力于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溝通形態(tài)和學(xué)會“一致型”溝通:
指責(zé)型的溝通,是只顧及自己和情境,卻忽略了他人;
討好型的溝通,是只顧及他人和情境,卻忽略了自己;
超理智型的溝通,是只顧及情境,卻忽略了他人亦或忽略了自己;
打岔型的溝通,是既忽略了自己,也忽略了他人和情境。
只有“一致型”的溝通,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也顧及他人和情境。因此,在溝通中保持一致,才能提高自己和他人的自尊。
溝通,對于建立人際關(guān)系,就好像呼吸對于生命一般。
你愿意改變自己的溝通形態(tài)嗎?
這意味著冒險,也意味著你想對自己負責(zé)任,你想活得更有質(zhì)量——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對環(huán)境的賞心悅目感,一顆喜悅的靈魂,并感覺你活在一個很有意義的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