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扇面)--制作工藝
甲骨文扇面書法欣賞
在我國,扇子的生產和利用是源遠流長,只要有歷史,就有扇子的生產發(fā)展史。一把扇子孕育著的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凝聚著的是世代制扇藝人的智慧??梢哉f扇子文化是中華工藝美術之精華,是民族傳統(tǒng)文花中的藝術瑰寶。
自從扇子成為書畫藝術的一個特殊載體以來,其形式不外乎紈扇和折扇兩種。紈扇又稱作宮扇、團扇、圓扇、蒲葵等等。紈扇制作工藝比較簡單,在這里就不再講述。
我們要探討的是折扇。折扇古稱折疊扇、聚頭扇、撒扇。品種有紙折扇、象牙扇、貝殼扇、檀香扇、孔雀羽扇等。現(xiàn)今還有一種稱作“旅行扇”的扇子,扇面無需扇骨,只有在兩邊大骨用鐵皮噴漆或塑料注塑成型,又作鐵皮扇。雖無扇骨,但嚴格講它還是應該屬于折扇范疇。

1998年以前生產的簡易旅行扇。
折扇中以紙折扇最為普及。紙折扇是以細長的竹片制成眾多的扇骨,然后將扇骨疊起,其下端扇頭部位用扇釘固定,以扇釘為圓心,展開為半圓形,上裱糊以紙成扇面,并在扇面上題詩作畫。
扇骨材料以玉竹(毛竹)為多,也有采用棕竹、湘妃竹、紫檀、烏木等名貴材料的。每把扇子少則 7支,多達60支,一般多為13支至18支。30支以上扇骨的折扇,扇骨纖細,風格秀麗,古代專為婦女所執(zhí)。
象牙扇、貝殼扇、檀香扇則以象牙、貝殼、檀香木制成扇骨,直接以絲線將扇骨綴連為半圓形扇面,并在扇面上鏤雕精巧、纖細的圖案。檀香扇的扇面除鏤空圖案外,又飾以烙畫,或裱糊薄絹,彩繪花鳥、仕女畫面,風格艷麗,為婦女所喜愛。

以孔雀羽毛做成的孔雀開屏扇。
現(xiàn)今折扇以水磨竹扇骨最為普遍,其制作工藝簡單,雖說粗糙一些,但由于制作工藝簡單,實用方便、價廉物美,而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目前市面上暢銷的低檔玉竹扇。
傳統(tǒng)的全手工工藝折扇,即以浸濕的木賊草和榆樹葉等天然材料,反復在竹扇骨表面打磨,然后上蠟,滋潤細膩如同白玉,故稱玉竹扇。
折扇的形制很多,在本文中我們僅僅分黑、白兩部分來介紹傳統(tǒng)扇子的制作工藝。
黑紙扇和白紙扇,雖說都是折扇,但它們的制作工藝截然不同。它們不是象人們想象中的黑紙扇是黑色的,白紙扇是白色的。制扇業(yè)內稱作的黑紙扇和白紙扇,是指用不同的工藝生產出來的不同的扇子品種。
白紙扇的制作工藝:
下面我們先介紹傳統(tǒng)白紙扇的制作工藝。制作一把上好的扇子,其工藝非常繁雜。
白紙扇
我們先介紹白紙折疊扇的制作工藝。折扇一旦在中國出現(xiàn),很快就“民族化”了。它的用材、樣式、技法無不涉及中國傳統(tǒng)工藝,無不打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各地的制扇業(yè)又各具地方特色。折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
白紙扇扇面制作。白紙扇是事先做好扇面,將扇骨的小骨串到扇面中間,再將大骨粘在扇面的兩邊成為一把完整的扇子。白紙扇的扇面分紙、絹兩種,其中紙面又有宣裱、柿礬、機裱之分。
現(xiàn)以一尺十五裥宣裱扇面為例述說。宣裱扇面采用安徽宣州產的上等宣紙(俗稱生宣,一種以竹子纖維為主要原料的手工紙)為面紙,以桑樹皮紙為內襯,裱好的扇面平正牢韌、久用不裂、素潔大方,優(yōu)于引筆。

先將宣紙和棉紙按規(guī)格裁切成扇面毛料,注意宣紙的竹簾紋路要正、中、豎;在裱板上畫好扇面的形狀和襯條部位,用清漆罩光備用;將宣紙平鋪在裱板上,用棕帚(一種以棕樹外包的褐色網(wǎng)狀粗纖維葉鞘編扎,專門用以裱糊書畫作品的刷帚)在宣紙上面刷上漿糊,用六十克膠版紙裁切成長21厘米、寬0.7厘米的襯條,按裱板上的襯條位置貼上襯條,鋪上襯紙刷上漿糊,再在襯紙上鋪上宣紙用干凈棕帚在宣紙上將扇面刷平整。

襯條的作用是隔離漿糊、增強扇面的挺括度,故此在貼襯條時條上面不能沾染漿糊,以避免造成條孔粘連而小骨無法串入。
為避免扇面蟲蛀,調制面粉漿糊時要加入適量的明礬,漿糊不能太薄影響粘合牢固度,以棕帚能容易刷勻漿糊為宜。  將裱好的扇面在裱板上陰涼到九成干燥后揭下扇面紙燙平,夾在模板(俗稱葵頭,以柿漆粘連多層皮紙陰干后折成扇面形狀,兩張為一套,將扇面紙夾在其中用以扇面折裥的工具)中折裥。
將折好的扇面切頭。扇面折疊后的尺寸為長200毫米、上稍寬32毫米,底部寬14毫米。 沿邊的絹條用三號真絲洋紡為面料,以薄型棉紙為底襯,裱合晾干后裁切成寬7毫米的長條,長度以扇面外圓決定,十條為一張,兩頭不能切斷便于操作。將絹條正面朝下平鋪在干凈的木板上,在絹條上刷上較稠厚的漿糊,取一條粘合到扇面上沿的兩側捺平,注意絹條在兩側的位置要均勻挺直,務使扇面收攏時絹條呈直線狀。
白紙扇扇骨制作
白紙扇扇骨制作的工藝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的是玉竹扇骨的制作工藝。扇骨制作分選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打篾、選篾、纏把、打孔、造型、耪面、拉稍、扒稍、刨砂、標記、磨砂、挫節(jié)、油炸、吊白、染色、拋光、合股、上釘、拋面、沖花、雕刻等等二十多道工序。
選竹 選竹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扇骨的質量如何很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竹子。伐竹之前要審視竹子有否瑕疵,竹子嫩者質地未堅,疏松不堪用且容易變形,太老的竹子紋理粗糙不耐精雕,故以六年齡的竹子為佳。此外竹節(jié)的疏密間距以30厘米以上為佳。
下料 劈竹 刮青 蒸煮 打篾 這五道工序都屬于備料范疇。將選好的竹子砍伐下來以后,按需要將竹子去節(jié)按扇骨的長度略加余量裁切,然后看竹壁的厚度、弧度取決用于扇骨的大邊或小骨。如果是用于大邊,即按邊骨需要的寬度劈開成若干支邊骨料,然后將竹子劈成邊骨所需要的厚度,刮去竹子表面的青綠色竹衣,再通過太陽曬成淡黃色備用。注意不要曬的太久,在一般的陽光下曬三天足夠,以表面看不到青色即可,時間太長竹子會脫水過多而給下面造型帶來不便;用于小骨的竹子長度可以略短于大邊料2—3厘米,寬度大約在1.5厘米左右。將小骨料按竹壁的厚度劈成2片,按頭青、二黃分開存放,再將分開后的篾片放在鍋里用水蒸煮一小時左右取出,然后通過打篾機將竹片削成所需要的厚度。
選篾 打孔 纏把 扇骨的小骨在造型以前首先要選篾,質量好的扇骨用頭青篾片,次之可以采用二黃篾片。選篾時要注意竹子的老嫩、色澤和篾片紋路,要求將老嫩一致、色澤相同的篾片選在同一把扇子上,再看篾片的紋路,把光潔、整齊的篾片選到同一頭上,在篾片光潔整齊的一頭打孔,按扇骨所需的擋數(shù)將篾片正面朝同一方向收齊疊在一起,在篾片上稍用棉線纏扎成把。
造型 造型在扇骨制作工藝上是舉足輕重的關鍵工序,一把扇骨看起來是否美觀大方和造型有直接關系。扇肩分有肩無肩,有肩亦有高有低。白紙扇扇骨品類和花色不下三四百種,根據(jù)使用對象、地區(qū)、氣候、用途的不同進行設計。大骨,有花式和素式兩大類?;ㄊ绞乔坌突蚱鹆?、貼梁式,素式是平直型。兩類都有寬窄、長短之分。小骨,多則密不通風,少則隙可走馬。下面介紹幾種典型的扇骨款式。
和尚頭 此款式也叫圓頭或大圓頭,早在明代就已流行。因扇骨聚頭處以扇釘為軸心成一圓球狀,看似和尚頭而得名。這種式樣多見于十六檔以下的大扇。和尚頭大多由一種材料聚成,也可在兩側加扇釘處鑲兩片異質材料,如竹骨鑲紫檀、象牙、玳瑁等。和尚頭扇骨一般較同等材質的扇骨價格高出一等。
螳螂腿 俗稱中細式。此款扇骨因大骨上面較粗、下面較細,形狀頗似螳螂腿而得名。竹質扇骨大多采用這種式樣。木質扇骨柔韌性差,易在扇骨束腰處折斷,故較少采納。螳螂腿扇骨最大的特點是輕便適手。
波折式 俗稱翻棱。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鄰兩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錯,看似層層波浪,動感十足。此種款式在扇子收折時非常美觀,但一旦打開扇子,由于扇骨翻棱的原因,看起來顯得有點凌亂。
日本式 俗稱筷子扇??曜由仍谌毡颈容^普遍,質量上乘的筷子扇深受日本藝術界歡迎,身穿和服手握筷子扇為典型的日本風俗。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簡化了的筷子扇在日本也被廣泛的利用到廣告等領域??曜由壬裙且跃艡n、十一檔為普遍。其特點是大骨窄,小骨與之相仿。扇面?zhèn)让媛队谏裙侵狻?/FONT>
我們以八寸十八裥檔螳螂腿為例介紹扇骨的造型工藝。該扇骨外形尺寸為長270毫米、肩部寬28毫米、邊板高22毫米,上稍寬度20毫米、底部寬度25毫米。平放俯視中間寬兩頭小,類似橄欖形狀。按60%的比例,上稍開肩為160毫米。選用長度為280毫米。寬度為22毫米,厚度為4毫米的竹片為大骨的毛料,在離竹片底部23毫米處的正中部位打孔,孔眼直徑3毫米。以8片為一組,注意必須將每兩片的竹黃合在一起,用直徑2.8毫米的不銹鋼絲或竹簽將竹片串在一起。將串好的竹片放到水磨造型機器上磨成螳螂腿扇骨大邊的大致形狀。磨好以后的扇骨大邊形狀類似紹興烏篷船的手劃槳,頂部寬20毫米,順勢向下收小到開肩處為10毫米,自開肩處兩側有45°弧度內凹至5毫米寬,順勢向下逐步放大到底部處9毫米寬,底部呈180度圓頭。分開大邊以竹黃合在一起的兩片為一對。選用長度為250毫米、寬度為15毫米、厚度為100絲、數(shù)量為16支、眼位和大邊相仿的小骨把頭,用扇刀將其削割成底部寬9.5毫米、稍部寬3毫米的梯形狀。將磨好的的大邊青面朝外分別疊在小骨把頭的兩邊,用不銹鋼絲或竹簽串在一起。
耪面 拉稍 這兩道工序其實也屬于造型范疇。左手握住扇骨毛坯,用耪(音Pang 一種在木頭上面鑲嵌數(shù)十片鋼刀片以銼刮竹子表面使其平整光滑的專用工具)耪平毛糙的楞面,同時將扇頭耪圓,注意盡量順竹子的紋路耪,使其平整光潔直至滿意為止。翻開竹子大邊用臺鉗夾住小骨,用扇刀拉割小骨,使其棱面成直線狀,翻過來以同樣手法拉割。注意扇稍的寬度不要小于2.5毫米。用扇刀削尖扇稍。
扒稍 為使扇面紙串到扇骨上面后確保整把扇子的美觀性,小骨上部還需要進行扒稍處理。用扒稍機扒削,每支小骨自開肩處以上部分均需扒削50%以上,總厚度用游標卡測量,以開肩處8毫米、尖稍處5毫米為佳。開肩處的每支小骨的刻痕必須保持90°一致,務使扇骨打開以后刀線成一條弧線,不然,由于弧線的高低不平會影響扇子的美觀。
標記 因扇骨竹片厚薄不同,為方便下道染色、吊白、漂洗等工序保持色澤一致,需要將扇骨的大邊和小骨分開并用尼龍線以每50把為單位串聯(lián)起來。同時為了確保各把扇子的大邊和小骨不會錯配,需要將每把扇骨的大邊和小骨標上記號。具體方法為在每根尼龍線的一頭系上一塊竹片,每兩塊竹片標上相同的記號,分別用于串聯(lián)大邊和小骨。小骨以竹片為始共50把為一串;同時大邊也以同樣的順序串聯(lián),但每支大邊在竹片內側上部應標上左右骨記號。
磨砂 小骨通過造型后,每支竹片都有鋒利的棱角容易傷手,需要倒棱處理。將串聯(lián)好的小骨整齊平放在臺面上,先向右面壓成斜坡狀,用木砂紙將竹片的棱角倒棱,再壓向左面同樣倒棱,翻過來以后以同樣的工序倒棱,直至竹片拿在手上感覺很光滑、舒服為止。注意棱角不要倒的太大。
挫節(jié) 油炸 白紙扇造型如果要表現(xiàn)油炸竹節(jié)形式,大骨還要進行挫節(jié)工藝,整把扇骨都要經過油炸處理。大骨在造型前要在外側進行挫節(jié)。八寸扇骨的兩支大骨在竹片外側開肩以上,以一厘米的間距鋸16條淺痕,再在兩條鋸痕中間用砂輪機順竹片外圓弧度磨一條淺凹,以同樣的工序將十五個竹節(jié)全部磨好。將磨好后的大骨依前所述在水磨造型機上造型。油竹扇骨還要進行油炸處理,需將大邊和小骨分開油炸,以避免扇骨的顏色偏差。扇骨的油炸工藝類似于炸油條,用菜籽油加熱到120°左右,放入扇骨油炸,顏色全憑肉眼觀察,顏色太淺不能突出油竹的效果,反之影響竹片的韌性。將油炸好的扇骨放在水中用洗衣粉漂洗,注意竹子表面要沖洗的充分干凈,以免油脂污染扇面。油竹扇骨通過拋光后表面光潔、亮麗,讓人產生一種古色古香、渾厚凝重的感覺。
吊白 根據(jù)不同的需要,扇骨要進行吊白或染色處理,吊白扇骨看似全玉扇骨,但兩種扇骨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全玉扇骨是竹子經過陽光暴曬,表面為淺黃色,做成的扇骨無論風吹雨打或是強光照射均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變化,突顯竹子的全天然特性。而吊白扇骨則是通過化工材料蒸煮在短時間以內以破壞竹子表面而產生增白效果,做成的扇骨表面較白,如果漂洗不凈日久竹子表面會產生黑色的霉點,扇面紙張也會受其影響而在竹、紙接觸處發(fā)生變質。目前市場上流行的絕大部分為吊白扇骨。扇骨吊白時,先在清水中加入焦磷酸鈉、工業(yè)雙氧水后將水攪勻,把適量扇骨泡在水中加熱,水開煮一小時后觀察,竹子呈淺白色即可,撈出放在清水中用水泵沖洗,邊沖邊放水,待充分沖洗干凈后,放滿清水漂洗24小時撈出晾干。煮扇骨必須用不銹鋼鍋,否則會因為鐵鍋與化工原料發(fā)生反應而造成報廢。焦磷酸鈉、工業(yè)雙氧水不宜加的太多,以25公斤清水加150-200克焦磷酸鈉2.5公斤雙氧水為宜。此外,也有用吊白塊吊白的。吊白塊又稱雕白粉,化學名稱為次硫酸氫鈉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氫鈉,為半透明白色結晶或小塊下分解產生甲醛,易溶于水。高溫下具有極強的還原性,有漂白作用。吊白塊水溶液在60℃以上就開始分解出有害物質,故現(xiàn)在很少采用。
染色 為使扇骨與扇面色彩保持協(xié)調、靚麗,需要進行染色處理。扇骨顏色一般分暗紅、紅棕、黑色、藏青、茶色等等。染色前先要在不銹鋼鍋里加入相當于扇骨重量2%的直接染料和適量的固色劑或食鹽,充分攪動溶解,加熱到80°C左右,放入扇骨繼續(xù)加熱水煮,一小時后取出,將上面的扇骨依序放回鍋底回鍋,再水煮一小時后撈出,用洗衣粉水沖洗干凈后晾干。扇骨因為不能象紡織品那樣在水中攪動,染色時容易出現(xiàn)夾花現(xiàn)象,為防止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要使染色水在鍋中不斷流動,一般采取吹氣法,就是在扇骨中間插一支不銹鋼管,一頭封死,在管壁上打若干小孔,鋼管另一頭用PV管連接到鼓風機上吹氣。
拋光 合股 上釘 拋面 扇骨經過染色后表面沒有光亮度,需要進行拋光處理。挑出記號相同的扇骨大邊和小骨,將小骨按順序取出,扎頭。注意順序千萬不能搞亂。將扎好頭的小骨扇形散開,下面屜一塊三夾板之類的木板,在布輪上拋光。一般采用紅色拋光膏,但如果是吊白扇骨則用白色拋光膏拋光。大骨的拋光工藝和小骨一致,只是拋光度要亮于小骨且記號順序不能搞亂。將大骨和小骨對號合股,根據(jù)不同的要求串上不同的扇釘。如果是塑料釘,要在塑料熱軋機上熱軋,待成型后冷軋固定。注意松緊度,既不能松動又要求靈活,以手握一支大邊其余骨架不會自動下垂為宜。扇骨上釘后,因為拋光時竹片棱面沒有拋到,還需要在扇骨棱面進行拋光,以使整把扇骨光滑、亮麗。
沖花、雕刻 按照客戶的要求,有些扇骨需要在小骨或大邊上雕花。小骨上沖花工序在造型后拉稍前完成。按要求先開沖模,將沖模裝在小型沖床上,在沖床底座上安裝一支直徑2.8毫米的鋼絲以定位小骨,然后按順序逐一沖花。大邊上手工雕刻和車節(jié)一樣要在造型前完成,如果采用激光雕刻,也可以在扇骨全部完工后雕刻。
扇面書法創(chuàng)作談
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是古人搧風引涼的器具,往來應酬互贈扇子及在扇面上合作書畫,是中國文人之間的一種雅事,扇面書畫也是我國古代書畫特有的形式之一。早期書畫家主要使用圓形絹質的“紈扇”,明代“折扇”流行后,在紙面折扇上作書畫成為另一種選擇。
當前扇面書畫的形式愈加豐富起來,但不管其形式如何變化,它的外形總離不開曲線,曲線給人以柔和、流暢、委婉等感覺,這就從總體上決定了扇面趨于柔美的特征。
扇面書法要求在這特定的形狀篇幅中匠心獨運,安排布局,表現(xiàn)出妙趣盎然的意境來,我以為扇面書法的創(chuàng)作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尺寸。扇面書法或供人把玩于指掌之間,或懸掛于壁上,或單幅或連綴成冊,多要滿足于人們近距離欣賞,常見的尺寸在一至二尺左右,字數(shù)可多可少,可以橫寫也可豎寫。如果尺寸過大,就與它柔美的特征相矛盾,而難于處理。全國第三屆扇面展投稿要求的尺寸不超過三尺,可謂大尺寸,給作者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這也正是考驗作者對書法及章法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我想?yún)⒄棺髡邞摮浞掷眠@個尺寸,選擇較多字數(shù)的書寫內容,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水平。如果寫的字數(shù)過少,會給人單薄、單調的感覺。當然也不是字數(shù)越多越好,寫的越滿越好,要結合不同的書體、不同的形式,把握好一個“度”,多而不“堵”,少而不“空”。
二、書體。在一幅作品中,可以同時使用自己擅長的兩種書體。比如,正文大面積寫篆書或草書,同時以小面積書寫小楷或行書做輔助,快面之間拉開距離。這樣有書體的不同,有動靜的對比,有多少的變化,既展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實力又豐富了畫面,耐人尋味。切忌真草隸篆一起上,主次不分。
三、書體與形式的和諧。篆、隸書多厚重古樸,大草多昂揚暢達,此三種書體寫得字徑稍大,更能表現(xiàn)字體自身特性和書寫者的創(chuàng)作水平。小楷、小草和小字行書,如果要寫成較大的扇面,章法上要隨形就勢、靈活多變。
四、留白。扇面書法不論尺寸大小,都要考慮留白。尤其寫較大尺寸,更不能頂天立地一氣灌到底,行要有長短,字要有疏密。尺幅較大,可以分塊書寫,人為造出一些“空白”來,“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增加畫面虛實的對比。根據(jù)人的視覺習慣,畫面左右應該大致平衡,重心居中或者偏上,切不可偏下,造成下墜感。
五、鈐印。印章雖小卻有畫龍點睛的功效,在扇面中有補空白、調平衡、豐富色彩等作用。扇面尺幅一般較小,所以用印不宜過大過多,少用陰文,以防喧賓奪主。選擇與書法風格和諧的印章。用多方印時,要注意印的方、圓、大、小、隨形等形制的變化。寧少勿多。
六、用紙。顏色宜淡雅,不宜大紅大綠,如果為參展而創(chuàng)作,也可選擇顏色鮮艷一點兒的紙張。有的作者喜歡用幾種顏色的紙搭配在一起,合成一個扇面,要注意色彩的和諧和對比。用近似色搭配出來的效果比較容易協(xié)調;用對比色搭配,對比效果更強烈,但要分清主次,一種或兩種色為主占大面積,另一色為輔,做成小的窄條。顏色不宜多,多了容易“花”、“亂”。
七、雅。扇子、扇面書法多是文人雅士互相饋贈,托物寄情以及雅玩的小品,因此,扇面書法的創(chuàng)作,從形式到內容要給人以雅、靜、淡的感覺,而不能粗糙、俗氣、霸悍。以上所述都要圍繞這一“雅”字展開,書寫時充分發(fā)揮材料的特性,發(fā)揮水墨的韻味,講究技法的精妙以及章法的生動自然,使之暢達不漂浮,質樸不笨拙,昂揚不張揚,耐人品味。




扇面裁剪方法一
以正方形紙的一個角為圓心,以紙的邊長為半徑,畫圓弧,然后還以這個角為圓心,減去你自己想要的扇面的寬度余下的那邊長為半徑,再畫圓弧,扇面就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