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DIV>
并說道,“昔可大師付吾法,后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當(dāng)年慧可大師傳法給我之后,尋即前往鄴都,行游教化,時間長達(dá)三十年,一直到入滅。如今,我已經(jīng)找到了你這個繼承祖業(yè)的人,為什么不去廣行教化而要滯留在這里呢)?”
于是,僧璨大師便離開了皖公山,準(zhǔn)備南下羅浮山弘法。道信禪師當(dāng)然非常希望能隨師前往,繼續(xù)侍奉祖師,但是沒有得到祖師的同意。祖師告訴他:“汝住,當(dāng)大弘益(你就住在這里,不要跟我走了,將來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師走后,道信禪師繼續(xù)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攝心無寐,脅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因緣成熟了,道信禪師便離開此地,四處游化。隋大業(yè)年間(605-617),道信禪師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編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區(qū))的某座寺院。
《續(xù)高僧傳》卷二十記載,吉州城曾經(jīng)被賊兵圍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萬民惶怖困弊,情況非常危急。道信禪師聽說此事,心生憐憫,于是來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從道信禪師入城之后,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對道信禪師感激不盡,連連叩頭,并問:“賊何時散?”道信禪師回答說:“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聲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賊兵但見城墻的四角站滿了金剛力士,威猛無比,一個個都驚駭不已,紛紛四散。
隋末天下大亂,道信禪師應(yīng)道俗信眾的邀請,離開了吉州,來到江州(九江),住在廬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應(yīng)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又稱破頭山)造寺駐錫傳禪。后稱四祖寺。在這里,道信禪師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場興盛,法音遠(yuǎn)布,“諸州學(xué)道,無遠(yuǎn)不至”,門徒最盛時多達(dá)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為著名。蘄州刺史崔義玄,聞道信禪師之名亦前來瞻禮。
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禪師的道味,想一睹禪師的風(fēng)彩,于是詔令祖師赴京。但是,祖師以年邁多疾為由,上表婉言謝絕了。這樣前后反復(fù)了三次。第四次下詔的時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說:“如果不起,即取首來”(這次他如果再不來,就提他的首級來見聯(lián))。使者來到山門宣讀了圣旨,祖師居然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者非常驚異,不敢動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報告了實情。太宗皇帝聽了,對祖師愈加欽慕,并賜以珍繒,以遂其志。
道信禪師寂于永徽二年(651)閏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臨終前,將法衣會付囑給弘忍禪師,并垂誡門人說:“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hù)念,流化未來?!毖杂?,安坐而逝。后謚“大醫(yī)禪師”。
道信禪師的開示,現(xiàn)存有《入道安心方便法門》,載于《欏伽師資記》?!独阗熧Y記》是中國禪宗早期的主要文獻(xiàn)之一,為歷代禪人所重視。因行文太長,此不復(fù)錄。
166. 五祖弘忍大師悟道因緣
五祖弘忍大師,俗姓周,蘄州黃梅人。據(jù)《五燈會元》卷一記載,他的前世是破頭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經(jīng)問道于四祖道信(四祖當(dāng)時正駐錫于破頭山):“法道可得聞乎(您宣揚(yáng)的禪法,我能夠聽聞嗎)?”四祖回答說:“汝已老,脫(倘或)有聞,其能廣化邪?倘若再來,吾尚可遲(等待)汝。”栽松道人聽了,當(dāng)即離開了四祖,來到河邊,正好碰見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問訊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說:“我有父兄,可往求之?!痹运傻廊苏f:“諾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鄙倥犃?,點了點頭,于是栽松道人轉(zhuǎn)身策杖走開了。
原來,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兒,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從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懷孕了。在那個時代,少女未婚懷孕是一件傷風(fēng)敗俗的可恥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對她極為厭惡,并把她趕出家門。這樣一來,少女便沒有了歸宿,生活無依無靠,只好過著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給人當(dāng)傭人,紡線織布,晚上則隨便找一家店鋪的屋檐底下過一宿。這樣過了幾個月,她終于生下了那個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覺得非常穢氣,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進(jìn)了一條臟水溝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時候,大吃一驚,發(fā)現(xiàn)小孩卻正向水溝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鮮嫩明好,底氣好象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懷里。她暗下決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這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就這樣,她帶著孩子,沿村行乞,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村里的人都稱這孩子為“無姓兒”。
轉(zhuǎn)眼間這孩子便長到了七歲。有一天,周氏帶著孩子乞討,在路上遇見了一位出家人。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禪師。四祖仔細(xì)地端詳了一下這個孩子。發(fā)現(xiàn)這孩子骨相奇特,感嘆道:“這不是個平常的孩子。細(xì)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種,雖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圓滿,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會大作佛事,能夠繼承佛法慧命,堪當(dāng)眾生的依處?!?BR>
于是便問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問:“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BR> 四祖又問:“汝無姓邪(你難道沒有姓嗎)?”
小孩道:“性空,故無(姓氏只不過是一個因緣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說無姓)。”
四祖聽了,暗自高興,知道這孩子是個法器,于是命侍者來到孩子的母親身邊,請求她答應(yīng)讓這個孩子出家。孩子的母親想起這孩子的身世以及發(fā)生在他上的許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緣,于是痛快地答應(yīng)了四祖的請求,把孩子舍給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給他起了法號“弘忍”。
弘忍禪師出家后,便住在雙峰山,奉事四祖。弘忍禪師性格內(nèi)向,少言寡語,寬忍柔和。同學(xué)經(jīng)常欺負(fù)他,他也不爭辯,泰然處之?!独阗熧Y記》中講,他“住度弘愍,懷抱貞純。緘口于是非之場,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養(yǎng),法侶資其足焉。調(diào)心唯務(wù)渾儀,師獨明其觀照。四儀(行住坐臥)皆是道場,三業(yè)(身口意)咸為佛事。蓋靜亂之無二,乃語默之恒一。”意思是說他心量寬宏,慈悲仁愍,純潔無暇,不談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臥,起心動念,無時無處不處在覺照當(dāng)中,而且經(jīng)常干苦活重活兒,甘為大眾服務(wù)。《傳法寶記》說他“晝則混跡驅(qū)使,夜則坐攝至?xí)裕磭L懈倦,精至累年”,白天混跡于大眾中,干各種雜活兒,晚上則攝心打坐,通宵達(dá)旦,精進(jìn)修行,經(jīng)年累月,不曾懈怠。
弘忍禪師的人品、精進(jìn)和悟性,使他漸漸地成為同道們的學(xué)習(xí)楷模。道信禪師尚在人世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親近弘忍禪師,所謂“四方請益”,“月逾千計”。這一點令四祖非常高興。于是,四祖經(jīng)常給他開示頓悟之旨,不斷地隨機(jī)鉗錘,使他的道行很快地進(jìn)入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終于有一天,因緣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傳付了弘忍禪師。弘忍禪師也就成了中土禪宗的五祖。付法的時候,四祖說了一首偈語: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當(dāng)生生不生。
同時,還把自己的弟子全都托付給弘忍禪師。
弘忍禪師得法之后,不久開法于黃梅馮茂山,又稱東山,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慧能、智詵、老安、法如等,其中,又以慧能最為出色。據(jù)《楞伽師資記》記載,弘忍禪師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滅前,他將祖衣傳付給六祖慧能大師。
167.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tao),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勰苋龤q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成人。成人后,家境愈發(fā)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
有一天,慧能上街賣柴,有位顧客買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旋店。在旋店的門口,有位客人在誦經(jīng),慧能聽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他上前向客人打聽讀誦的是什么經(jīng)。從客人的介紹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馮茂山傳法,并經(jīng)常勸告道俗信眾讀誦《金剛經(jīng)》?;勰苈犃?,心中遂產(chǎn)生北上求法的念頭。但因為母親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慧能三十三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安葬了母親之后,慧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關(guān))北上求法(此說與《六祖壇經(jīng)》所記不同)。在韶州,他結(jié)識了德行之士劉志略,因為情投意和,結(jié)拜為兄弟。劉志略有個姑姑,是位比丘尼,名無盡藏,住在當(dāng)?shù)氐纳綕舅拢?jīng)常讀誦《涅槃經(jīng)》。慧能白天與劉志略一起參加勞動,晚上則聽無盡藏比丘尼讀誦《涅槃經(jīng)》?;勰茈m然不識字,但他的悟性極好,經(jīng)常在聽完經(jīng)之后,給無盡藏比丘尼解說經(jīng)文的大義。有一次無盡藏比丘尼手捧經(jīng)卷,向慧能請教一個字的讀法和意義?;勰芑卮鹫f:“字即不識,義即請問?!睙o盡藏比丘尼說道:“字尚不識,曷能會義?”慧能回答道:“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無盡藏比丘尼聽了,非常驚異,知道慧能是個有道之人,心生敬意。這樣一來,慧能的名聲很快傳遍鄉(xiāng)里。雖然當(dāng)時慧能還沒有出家,但是當(dāng)?shù)氐男疟姸紶幭嗲皝碚岸Y和供養(yǎng)。并且在附近的寶林古寺舊址上,為慧能建了一座道場?;勰茉谶@個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慧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來,私知念言:“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于是第二天便離開了寶林寺,繼續(xù)向北行進(jìn)。經(jīng)過樂昌縣西山石室間的時候,慧能遇見了智遠(yuǎn)禪師,并向智遠(yuǎn)禪師請教有關(guān)坐禪的一些事情。智遠(yuǎn)禪師告訴他說“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聞西域菩提達(dá)磨傳心印于黃梅,汝當(dāng)往彼參決(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聽說菩提達(dá)磨從西域來到中土,傳佛心印,展轉(zhuǎn)至于黃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誤時間了,速往忍和尚處參學(xué),以決生死之疑)?!?FONT face=""> 于是慧能一路風(fēng)塵仆仆,直造黃梅五祖道場。
慧能自幼生活在嶺南,目不識丁,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樣。所以五祖初見他的時候,便戲稱他為“獦獠(ge lao)”?!段鍩魰?、《祖堂集》和《壇經(jīng)》等書,都比較詳細(xì)地記載了這次見面的情景--
五祖問:“你從哪兒來?”
慧能道:“從嶺南來。”
五祖問:“你到這里想干什么?”
慧能道:“不求別事,只求作佛?!?BR> 五祖道:“你這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么能夠成佛呢?”
慧能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上雖然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別?”
五祖聽了,知道慧能根機(jī)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繼續(xù)跟他多交談幾句,但因為徒眾都在左右,擔(dān)心慧能日后會遭到眾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發(fā)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勰苌冒。w重不夠,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間拴上一塊石頭。就這樣,慧能晝夜不停,勤勤懇懇地舂了八個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眾召集到一起,告訴大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已經(jīng)老了,當(dāng)選一名接法人,以確保祖師的法脈不斷。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nèi)f千不要以為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jù)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為六祖?!?BR>
當(dāng)時,五祖會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nèi)外之學(xué),經(jīng)常為大眾講經(jīng)說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因此,大眾退下來之后,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dān)當(dāng)?shù)闷鹉兀课覀儾挥脛谛馁M力寫什么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為六祖,我們都依止他就完事了?!?BR>
聽到大眾的議論,神秀想,大眾之所以不敢寫偈子,是因為我是他的們的教授師。我應(yīng)該向大和尚呈上偈子。當(dāng)然,我呈偈子是為了求法,而不是為了奪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傳法呢?翻來覆去,左思右想,折騰了兩三天,神秀終天作出了一首偈子,并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寫在廊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經(jīng)過的時候,忽然看見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這首偈子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后人如果依此偈修行,還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墮惡道的。因此,五祖還是當(dāng)著眾人的面對這首偈子大加贊嘆,并且要求大眾焚香讀誦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五祖還是告訴神秀說:“你的這首偈子,還沒有明心見性,見地還不到位,還在門外。如此見解,欲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于當(dāng)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中薦取?!闭f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幾天過去了,神秀再沒有作出新的偈子來。
后來有一天,慧能在碓坊舂米,聽到外邊有位童子在誦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聽,于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眾作偈以及讓大眾梵香禮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訴了慧能?;勰苈犃?,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誦此偈,與秀上座結(jié)來生緣。自從我來到這里,我就一直舂米,八個多月,沒有到過堂前,請上人引我到寫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禮拜?!?BR>
于是,童子引慧能來到偈子前?;勰苷f:“我不識字,還請上人念給我聽?!碑?dāng)時,江州別駕張日用正好在旁,便高聲為慧能念誦那首偈子。
慧能聽了,就說:“我也有一首偈子,請別駕給我寫上?!眲e駕了聽了,非常驚訝“你這個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慧能正色道:“欲學(xué)無上菩提,不可輕于初學(xué)。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沒有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眲e駕聽了,連忙謝罪道:“汝念偈子,我給你寫。如果你將來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于是慧能念偈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子剛寫完,大眾無不驚愕。五祖見眾人如此,擔(dān)心有人傷害慧能,于是用鞋掌把慧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說“亦未見性”。眾人見五祖這么說,也就不以為意。
第二天,五祖私下來到碓坊,見慧能腰間掛著石頭舂米,說道:“求道之人,為法忘軀,就應(yīng)當(dāng)象你這個樣子”。并問道:“米舂熟了嗎?”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頭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慧能領(lǐng)會了五祖的意思,便于當(dāng)天晚上三更的時候,偷偷地來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將慧能圍起來,以免他人發(fā)現(xiàn),并且給他講解《金剛經(jīng)》。當(dāng)講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慧能豁然大悟。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慧能一連說了五個何期,以表達(dá)自己悟道時的驚喜和見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經(jīng)大悟,便將頓教法門以及祖師衣缽傳付給慧能,說道:“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jī)大小而引導(dǎo)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zhuǎn)傳授二十八世。至達(dá)磨屆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今,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護(hù),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慧能禪師跪受衣法之后,問道:“法則既受,衣付何人(法我已經(jīng)受了,將來這祖衣該交付給誰呢)?”
五祖回答說:“昔達(dá)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若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BR>
慧能禪師又問:“當(dāng)隱何所?”
五祖答道:“逢懷即止,遇會且藏?!?BR>
說完,五祖便親自把慧能連夜送到九江驛。臨行前,五祖又囑咐慧能:“以后佛法將通過你而大興。你離開黃梅后三年,我將入寂。你趕快往南方走,好自為之。不要急于出來弘法。這當(dāng)中你會有劫難?!?BR>
慧能禪師再一次頂禮五詛,然后發(fā)足南行,不到兩個月就到了大庾嶺。
五祖送走慧能后,連續(xù)好幾天沒有上堂。眾人都很疑惑,老和尚是不是生病了,于是紛紛前去問安。五祖告訴他們說:“我沒有病,祖師的衣缽和法脈已經(jīng)傳到南方去了!”眾人大驚,問道:“誰得到了衣缽?”五祖回答說:“能者得之?!?BR>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此后便有了數(shù)百人前往南方追殺慧能禪師欲奪取衣缽的一連驚心動魄的故事。為了避免不測,慧能禪師一度在獵人隊混了長達(dá)十五年之久。此后,因緣成熟了,慧能禪師才來到廣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師的座下剃度,開始了他輝煌的弘法生涯。
在慧能禪師之前,禪宗一直是單傳。自慧能禪師以后,禪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傳開來,并形成了“一花五葉”的繁榮局面?;勰芏U師的弟子很多,據(jù)《壇經(jīng)》記載,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法海、法達(dá)、智常、志徹、神會等。禪宗史上非常有影響的青原行思、南岳懷讓和南陽慧忠等大禪師,也都是慧能禪師的法嗣。
慧能禪師入寂于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講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書,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讀到的《壇經(jīng)》。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稱之為經(jīng)的,唯慧能禪師一人?!?/FONT>
168. 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俗姓韋,潤州延陵人(今江蘇鎮(zhèn)江市)。法融禪師十九時,便學(xué)通經(jīng)史,不久開始閱讀大般若經(jīng),對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人。他曾感嘆道:“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庇谑钱a(chǎn)生了出家的念頭,后隱居于茅山,依三論宗學(xué)者炅(jiong)法師落發(fā),并從他學(xué)習(xí)般若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禪定。
二十年后,法融禪師離開了茅山,在牛頭山(今南京市中華門外)幽棲寺北巖下的一個石室中專習(xí)禪定。他的禪定功夫很好,有很多靈異之事。原來這一帶經(jīng)常有老虎出沒,連樵夫們都不敢從這里經(jīng)過。自從法融禪師入住后,再也沒有老虎了。有一天,法融禪師正在打坐,突然來了一條丈余長的大蟒,目如星火,舉頭揚(yáng)威。那蟒在石室的洞口呆了一天一夜,見法融禪師沒有任何動靜,于是就自動走開了。更為奇特的是,經(jīng)常有群鹿伏在石室的門口,聽他講經(jīng),甚至還有百鳥銜花來供養(yǎng)他。
貞觀年間,四祖道信禪師正在蘄州黃梅雙峰山弘法。有一段時間,四祖經(jīng)常遙望金陵一帶,發(fā)現(xiàn)那兒紫氣繚繞,知道必定有奇異之士在那兒修行,于是親自前往尋訪。
一天,四祖來到幽棲寺,問寺院里的僧人道:“此間有道人否?”
那位僧人不耐煩地回答道:“出家兒那(哪)個不是道人?”
四祖反問道:“阿那(哪)個是道人?”
被四祖這一喝問,那僧無言以對。
這時,別外有一位僧人出來,告訴四祖:“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離這兒十多里路的深山里面,有個叫懶融的禪師,終日坐禪,見有人來,既不合拿問訊,更不起來接待。莫非他是個道人)?”
四祖聽了,于是策杖入山,來到石室跟前,只見懶融禪師正在打坐,神情自若,目不他顧。
四祖于是問道:“在此作甚么?”
懶融禪師回答說:“觀心。”
四祖又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懶融禪師一下子被問得無言以對。于是便站起來,向四祖作禮,并非??蜌獾貑柕溃骸按蟮赂邨嗡??”
四祖道:“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懶融禪師問:“還識道信禪師否?”
四祖道:“何以問他?”
懶融禪師道:“向德滋久,冀一禮謁(我仰慕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機(jī)會前往禮拜參訪)。”
四祖道:“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懶融禪師非常驚喜,問道:“因何降此?”
四祖道:“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懶融禪師于是指了指屋后,說道:“別有小庵”。
說完,便引四祖來到小庵前面。四祖發(fā)現(xiàn),庵的四周盡是虎狼之類,于是,順勢舉起兩手掩面,作出害怕的樣子。
懶融禪師道:“猶有這個在?!睉腥诙U師的意思是說,沒有想到你這位大名鼎鼎的祖師,還有恐怖心或者說執(zhí)相的心在。
四祖反問道:“這個是甚么?”四祖的意思是想提醒懶融禪師注意當(dāng)下,看看現(xiàn)前一念究竟是個什么?
懶融禪師于是默然無語。
過了一會兒,四祖在懶融禪師打坐的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懶融禪師見了,心里畏怕,不敢上坐。
四祖趁機(jī)點撥道:“猶有這個在?!彼淖娴囊馑际钦f,你學(xué)佛那么久,還沒有達(dá)到無相的境界,還有佛相在。
懶融禪師不明白個中的妙旨,于是向四祖頂禮,并請他宣說法要。
四祖道:“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鞓窡o憂,故名為佛?!?BR> 懶融禪師問:“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回答道:“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離開了心,不要談佛;談佛,不能離開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BR> 懶融禪師問:“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既不許作染凈、善惡等二邊分別觀照,那么請問,當(dāng)境界起來的時候,如何用心對治)?”
四祖道:“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qiáng)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fù)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于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當(dāng)有五人達(dá)者,紹汝玄化?!?BR>
四祖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一切好丑善惡等二邊差別,完全是心的妄想分別所致,并不是實有。只要我們的心一落入二邊分別,我們就會產(chǎn)生取舍心理,作種種對治,而這恰好是跟解脫之道相違背的。因此觀心的最要緊處,就是要作平等觀,不取不舍。這種平等觀源于對諸法性空的體認(rèn)。
四祖將祖師禪的頓教法門傳給法融禪師之后,隨即返回了黃梅雙峰山,再也沒有出來過。從此以后,牛頭法融禪師的法席大盛,學(xué)者云集。法融禪師因此而被尊為牛頭宗的初祖。顯慶二年(657),法融禪師入寂于江寧建初寺,春秋六十有四。
牛頭禪師接引人的方式比較平實,多從教下入手?!段鍩魰肪矶涊d了牛頭禪師接引學(xué)人的部分法語。此外,《景德傳燈錄》還收錄了牛頭禪師的《心銘》。這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修行指南。不知道什么原因,千百年來,卻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除了《景德傳燈錄》將它收入之外,其它的燈錄幾乎是只字不提。這是非??上У?。在某種意義上講,它跟三祖的《信心銘》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它比《信心銘》要冗長些罷了,也許這正是它被人忽視的真正原因?,F(xiàn)將它附錄于后,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xiàn)。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凈,無心用功。
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靈通應(yīng)物,常在目前。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念起念滅,前后無別。后念不生,前念自絕。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眾生無心,依無心出。
分別凡圣,煩惱轉(zhuǎn)盛。計校乖常,求真背正。
雙泯對治,湛然明凈。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惺惺了知,見網(wǎng)轉(zhuǎn)彌。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象常真,森羅一相。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zhí)。決定無方,誰為出入。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沉。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
見在無住,見在本心。本來不存,本來即今。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對境,分別非識。
一心無妄,萬緣調(diào)直。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無心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
得失兩邊,誰論好惡。一切有為,本無造作。
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舍事,悟罷非異。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
莫滅凡情,唯教息意。意無心滅,心無行絕。
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菩提影現(xiàn),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
寵辱不變,不擇所居。諸緣頓息,一切不憶。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囂,內(nèi)心虛真。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F(xiàn)。
通達(dá)一切,未嘗不遍。思惟轉(zhuǎn)昏,迷亂精魂。
將心止動,轉(zhuǎn)止轉(zhuǎn)奔。萬法無所,唯有一門。
不入不出,非喧非靜。聲聞緣覺,智不能論。
實無一物,妙智獨存。本際虛沖,非心所窮。
正覺無覺,真空不空。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
無處安心,虛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橫。
所作無滯,去住皆平?;廴占偶牛ü饷髅?。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諸緣忘畢,詮神定質(zhì)。
不起法座,安眠虛室。樂道恬然,優(yōu)游真實。
無為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xiàn)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169. 牛頭慧忠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山慧忠禪師,俗姓王,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zhèn)江)人,牛頭智威禪師的弟子,四祖下第六世法嗣。二十三歲的時候,在莊嚴(yán)寺出家。后聽說智威禪師出世弘法,遂前往拜謁。
智威禪師一見慧忠禪師,便道:“山主來也!”
第一次相見,怎么喊山主呢?智威禪師的這一聲不同尋常的問候,令慧忠禪師當(dāng)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頓悟玄旨。
開悟后,慧忠禪師便留在智威禪師的身邊,做他的侍者。過了幾年,慧忠禪師便辭師四方參訪。在慧忠禪師外出參學(xué)期間,有一年夏天,具戒院里的一株古老的凌霄藤枯死了,僧人們想把它砍掉,智威禪師見了,便告訴他們說:“不要砍了?;壑叶U師參學(xué)回來,它就活過來了。”幾年以后,慧忠禪師回來了,死了幾年的凌霄藤果然復(fù)活了。
智威禪師知道付法的機(jī)緣已經(jīng)成熟,一天,他把慧忠禪師叫到跟前,說偈言:“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輪回六趣海,無見出長波。”
慧忠禪師回答說:“念想由來幻,性自無終始。若得此中意,長波當(dāng)自止?!?BR>
智威禪師又說偈言:“余本性虛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處坐?!?BR>
慧忠禪師答道:“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BR>
智威禪師知道他已經(jīng)徹悟了,于是將整個道場交付給慧忠禪師住持,而他自己則隨緣化導(dǎo),后終于延祚寺。
慧忠禪師生活極為簡樸,有很長一段時間,他一個人住在山上,沒有公開弘法,也沒有侍從?!毒暗聜鳠翡洝分姓f他“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鐺”。慧忠禪師的道行極高,乃至鳥獸都受他的感化。曾經(jīng)有人供養(yǎng)寺院兩廩稻谷,附近的盜賊聽說了,時時窺伺,但是總也不能得手。因為有一只老虎晝夜不停地在谷稟的四周轉(zhuǎn)悠著。有一天,有個叫張遜的縣令上山拜訪慧忠祖師,問慧忠禪師:“你有幾個徒弟?”慧忠禪師回答說:“有三五個人?!睆堖d又問:“如何才能見到你的弟子們呢?”慧忠禪師于是敲了一下禪床,突然,有三只老虎哮吼而出。張遜嚇得連連后退。
后應(yīng)眾人的邀請,慧忠祖師下山,住進(jìn)了莊嚴(yán)舊寺。莊嚴(yán)寺太破舊了,沒有法堂,慧忠禪師想在大殿的東側(cè)建一個法堂。那兒原先有一棵大古樹,上面結(jié)滿了鵲巢,工人們想把它砍掉,但又怕毀了鵲巢。正在犯難之際,慧忠禪師大聲對樹上的鵲雀們說:“這兒要建法堂,你們?yōu)槭裁床豢禳c搬走!”剛一說完,樹上的群鵲便嘰嘰喳喳地把鵲巢遷到另外的樹上。
莊嚴(yán)寺修復(fù)之后,慧忠禪師開始在這里廣施法雨,四方學(xué)徒爭相歸附,得法者有三十四人,他們后來都各化一方。
慧忠禪師有一首《安心偈》,云:
人法雙凈,善惡兩忘。
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我們可以把這首偈子看作是對慧忠禪師禪法的一個總結(jié)。
慧忠禪師入滅于大歷三年(768),春秋八十七歲。
170. 坦然禪師悟道因緣
坦然禪師,不知何許人也。燈錄、史傳中沒有專門的記載,只是在嵩岳慧安國師和南岳懷讓禪師的傳記中,提到過他。他是嵩岳慧安國師的弟子,南岳懷讓禪師的同學(xué)。嵩岳慧安國師是五祖的旁出法嗣。關(guān)于坦然禪師的悟道因緣,見于嵩岳慧安國師的傳記中。
《景德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是這樣記載的--
有一天,坦然、懷讓二禪師前來參禮嵩岳慧安國師。
坦然禪師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慧安國師回答道:“何不問自己意?”
坦然禪師問:“如何是自己意?”
慧安國師道:“當(dāng)觀密作用(你們應(yīng)當(dāng)反觀自性那種不可思議的微妙作用)。”
坦然禪師進(jìn)一步追問:“如何是密作用(自性的微妙不可思議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慧安國師面對著坦然禪師,睜開眼睛,閉上眼睛,又睜開眼睛,又閉上眼睛。
坦然禪師這才恍然大悟。
學(xué)道的人往往容易犯心外求法的毛病,不肯當(dāng)下反照。實際上,我們的自性一刻也不曾離開過我們,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在我們的起心動念處、舉手投足處、揚(yáng)眉瞬目處放光動地。只要我們一念回光返照,即可體會到自性的那種不可思議的“密用”。之所以稱之為密用,是因為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他人言說,同時他人亦不可替代。
坦然禪師悟道之后,便留在慧安國師的身邊,而懷讓禪師則依照慧安國師的建議,前往曹溪參禮六祖。后在六祖的點撥下,懷讓禪師也很快開悟了,并從此演生出禪宗的一個很大的支系,稱之為南岳系,與青原系并行。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