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木心最后的日子 特寫

 竹風清影 2012-06-27

木心最后的日子

  ■記者 朱梁峰 陳 蘇
  對于死亡,木心并不忌諱。他說,人到臨死才可以說“人生如夢”,活著時,現實與夢還是有層薄薄的弄不破的區(qū)別。他又說,從明亮處想,死,是不再疲勞的意思。
  如今,他終于可以不再疲勞,好生安息了。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時,淡淡的霧靄籠罩著桐鄉(xiāng),木心沉睡在故土之上,安然離去,享年84歲。2006年9月,在外飄零半個多世紀后,木心從美國欣然回歸。隱居烏鎮(zhèn),倏忽6年。
  “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边@是這幾天被網友廣為傳播的木心詩句。只是,木心的“行過”,驚動了海內外文藝界。
  “自我完成的詩人”,這是鳳凰網讀書頻道木心紀念專題對木心的評價。詩人,也是木心最看重的,在他心中,只有詩人是最難達到的人生境界。
  12月21日下午,由海內外20多位知名文藝人士組成的木心先生治喪委員會,發(fā)表訃告時稱他為詩人、文學家和畫家。
  12月24日上午10時,木心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將在桐鄉(xiāng)殯儀館舉行。同日下午,木心先生治喪委員會將在烏鎮(zhèn)西柵昭明書院舉行追思會。而其靈堂,設于烏鎮(zhèn)東柵木心先生生前住所“晚晴小筑”,24日起開放給前來祭悼的各界人士。
   (一)
  12月21日,烏鎮(zhèn)一整天都是陰陰的,薄霧沉沉。
  烏鎮(zhèn)東柵的最東端,孫家花園的舊址上,有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這里便是木心晚年隱居的地方,晚晴小筑。
  助理小代打開那扇黑漆木門,后面是一個草木蔥蘢的院落,香樟青翠,月季正艷。兩條小黃狗看到生人的到來,發(fā)出低低的犬吠。2007年,木心搬進晚晴小筑后不久,有人送來這兩條小土狗,從此一直陪伴在先生身邊。后來院里的管家給它們分別取了名字,叫做“莎莎”和“瑪利亞”。
  木心先生起居的房間在花園西南角的二樓,倚窗而望,能遠遠地看到景區(qū)內熙來攘往的游客,鱗次櫛比的瓦房,同時又遠離喧囂,能清晰地聽到壁爐里燃燒的柴禾裂開的聲音。
  屋內仍保持著木心先生住院之前的模樣,一切那么纖塵不染。
  門口的柜子上放著先生自己的照片,周圍是大師們的照片:伍爾芙、托爾斯泰、尼采、莎樂美、莎士比亞,以及阿蘭·德龍。
  壁櫥上,木心先生的黑白遺像俯視著整個房間,圍著他標志性的圍巾,雙眼就像一汪清泉。旁邊,放著先生的作品:《西班牙三棵樹》、《巴瓏》、《會吾中》、《我紛紛的情欲》、《魚麗之宴》、《同情中斷錄》、《哥倫比亞的倒影》……
  阿城、何立偉、陳子善及巴金先生的女兒最早在內陸傳說木心先生;第一位將他的文章發(fā)布在網站上的,是上海作家陳村。他讀到《上海賦》,“如遭雷擊”,于是寫道:“企圖中文寫作的人,早點讀到木心,會對自己有個度量?!币驗?,“木心是中文寫作的標高”。
  一只洗得干干凈凈的白瓷煙灰缸躺在書桌上,攤著一張白紙,一角有一疊六七本《讀庫》。周圍沒有書架,書房門口的陳列架上,放著兩個仿汝窯青瓷,還有一個馬家浜陶器。“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中西交融的人?!鄙磉叺娜硕挤Q他“先生”,帶著發(fā)自內心的敬畏和尊重。
   ?。ǘ?BR>  1927年2月14日,木心出生在烏鎮(zhèn)孫家花園。自幼學畫,讀五言七律,卻暗喜白話詩。由于和茅盾家相隔不遠,木心幼時就常去沈家借書看,特別是一些不易看到的西洋名著,每本都不放過。有時發(fā)現書有破損,還會精心修補好,再送回去。因此茅盾很高興木心去那里借書。
  14歲那年,他寫出第一首白話詩歌:“時間是鉛筆/在我心版上寫許多字。/時間是橡皮/把字揩去了。/那拿鉛筆又拿橡皮的手/是誰的手?/誰的手?!?BR>  后來他在上海美專學油畫,又到杭州拜于林風眠門下。在繪畫設計之余,他寫散文、詩歌、小說、雜文等等,到文革前夕,已經集結了22冊手稿。不過他自嘲自己沒有讀者,“與施耐庵生前差不多,約十人”。
  有人說,隱士風清揚一樣的木心,收了一位令狐沖一樣的弟子,陳丹青。陳丹青曾說過:“我可以想象不出國,但無法想象出國之后我不曾結識木心先生?!?BR>  此后的24年,木心一直在海外創(chuàng)作、講學。他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講了6年的《世界文學史》。陳丹青說他聽了5年。臺灣陸續(xù)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才被大陸讀者所熟知。這其中,陳丹青當居頭功,他甚至說:“我寫書,我出書,就是妄想建立一點點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來讀木心先生的書?!?BR>  同年,應故鄉(xiāng)烏鎮(zhèn)的邀請,79歲高齡的木心決定回鄉(xiāng)定居。
  2011年12月21日上午7時,烏鎮(zhèn)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在新浪微博上寫道:“晨彌漫的霧,落在悲傷的眼里,誰都看得出你走得匆忙?!弊鳛槟拘幕貒闹饕苿尤耍愊蚝暝缭?001年,就開始與木心用郵件進行交流。經過5年的誠懇相邀,木心最終同意歸國定居。而孫家花園的重建工作,也充分尊重木心的意愿,由他自己設計,在建成之后,還根據木心的建議,對細節(jié)部分進行了改造。
  2006年9月8日下午4時,陳丹青陪伴尊師木心踏上了歸國的航班。機上屏幕不斷顯示飛越區(qū)域:白令海、西伯利亞、外蒙古,直到中國境內。十幾小時的航程,先生幾乎沒有睡覺?!罢媛?。”先生說。
  9月11日,天下著小雨。那一天,木心由上海啟程回烏鎮(zhèn)。在蘇浙交界處停車休息時,陳丹青花10元錢買了一小網袋的南湖菱,上車后與先生慢慢剝食。這帶著江南水土清香的味道,仍然是年少時的感覺。
  為了方便木心先生的起居,烏鎮(zhèn)景區(qū)還挑選了兩位小伙子小楊和小代來照顧他。有一次談話時,木心先生對陳向宏說:“我要把戶口遷過來了。”隨后先生又不無幽默地說,“我越來越喜歡這里了,只是一下子管3個人(指兩位管家和阿姨),有點不習慣?!?BR>  ?。ㄈ?BR>  從《哥倫比亞的倒影》的許多章節(jié)里可以發(fā)現,木心先生是個考究的人。他的照片,永遠神采飛揚;他的擺設,永遠一絲不茍;他對創(chuàng)作,永遠畢恭畢敬。
  晚年陪伴在他身邊的人說,先生除了吃飯、睡覺和偶爾出門散步外,每天至少創(chuàng)作8小時。而且他也不信奉熬夜出靈感,每天都是早上準時起床,晚上準時入睡。在準備寫作前,先生會穿好襯衫,打好領帶,把皮鞋仔細地擦拭干凈,然后慢慢地坐在書桌前,開始翱翔在他自己的世界。
  拜訪過木心的嘉興文史研究者范笑我覺得,老人還是有些孤單。先生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烏鎮(zhèn)很大,幾天過去,覺得烏鎮(zhèn)很小,住得不習慣。不過,他在美國也住得不習慣。老人還笑著說,就像納博可夫,什么地方都不習慣?!八m然回來了,但依然像一個住在家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BR>  空曠的院子里,偶爾傳來“莎莎”和“瑪利亞”嬉鬧的聲音,有時天下雨,雨點打在瓦片上,發(fā)出沙沙的響聲。先生說自己寂寞孤獨,“但藝術家連寂寞孤獨也擔不起嗎?”
  晚年的木心并不喜見外人,助理們說,先生的性格很幽默開朗,但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已到極致,他見任何訪客,都必須穿戴整齊,甚至于對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感到滿意,這才同意會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先生對藝術不斷的追求,在他看來,生活,同樣是一門藝術。
  空下來,木心會與照顧他的年輕人聊天,天南地北,古往今來。他不忌諱談自己的苦難史,但是通過他的口,即使是那些艱難的歲月,也變得那么幽默風趣,惹得大家笑聲不斷。有一次,木心到嘉興市區(qū)看病。從醫(yī)院出來,他不急著回烏鎮(zhèn),讓司機繞著南湖開了一圈,又在城內看了一會。小代他們并不知道,先生年輕時曾在嘉興讀過小學,熟悉老嘉興的很多古跡??上б咽俏锸侨朔?,他要看看嘉興,怕也是要尋找一下年少時的記憶吧。
  木心曾對文學評論家夏烈說:“我回來做不了更多的事,但我對鄉(xiāng)土是有感情的,如果你們有需要,大致還用得上我的話,你們可以做一件事,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有意愿、有才華的青年人,來看看我,來和我聊聊天?!?BR>  可見,在先生心中,一直有一根絲線與鄉(xiāng)土相連,從未斷絕。
   懷 念
  范笑我(嘉興文化人)
  2009年3月6日。傅先生帶我們從一扇邊門進去,是一個天井,種著各種花木,有兩只狗,一只叫瑪麗亞,一只叫莎莎。傅敲了一下門,出來一個小伙子。讓我們進去,穿過走廊,從后門進了廳堂。光線很暗,傅先生撩起門簾:“先生,他們來了。”“哦?!边@是木心答應的聲音。時間,下午2點。
  這段話是我在拜訪木心之后,于博客里記下的文字。
  2005年,我第一次在天涯論壇“閑閑書話”,看到著名作家陳村寫木心的文章,留下極深的印象,便買來木心的散文集欣賞。2006年初,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出版時,我還在開書店,至今還記得,那本書賣得異乎尋常的好,進了60本書,短短幾天就銷售一空,購書者都是慕名而來的讀者。
  2009年3月,是好不容易得來的機會,所以當天的細節(jié),一直記得很清楚。當時是浙江美術報的編輯、美術評論家謝海要去采訪木心,通過桐鄉(xiāng)的友人聯系,這位友人也邀請了我等七八人一同前往。
  那是一個初春的午后,從后門一行穿過走廊,進入廳堂,入了書房。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當時,木心已經82歲高齡,但他的身體還很不錯。他清楚記得嘉興的天后宮、寄園、南湖,他說起曾經在嘉興的模范小學讀過書?;貋韼啄?,一直想去嘉興看看。我在交談中跟老人提議,寫回憶錄。老人說,寫回憶錄沒有意思。
  那天木心興致很高,特別說起早年在國外辦巡回畫展、作演講的事,神采飛揚。
  徐樹民(桐鄉(xiāng)藏書家)
  今年5月19日,我最后一次為木心把了脈,臨別時,先生還贈了我一本畫冊。
  自從2009年2月9日為木心診病以來,我一共為木心看病8次。第一次見面,是那年的元宵節(jié)。雖然木心先生年事已高,但除了脾腎之虛外,并無大恙。所以所開方子多以滋補為主。
  同年年底,木心多次打嗝,于是來電咨詢。我囑咐他多服紅參,果然見效。不久又打電話來,笑著說要服一個冬天。
  先生喜愛屈原,喜愛杜甫,從內在來說,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在為木心診病之余,也與他交流古典詩詞,并對其古詩詞的造詣頗為嘆服。
  木心先生因心肺衰竭過世。我也認為,先生身體內虛,屬于老熟。
  
  沈秀紅(本報記者)
  昨天,終于找到5年前采訪木心先生的那篇文章了,重讀之下,頗為感喟。記得當時木心先生剛回到烏鎮(zhèn)定居,知道他一般不見客,但作為家鄉(xiāng)媒體,我們還是想與他有個簡單交流。幾經聯系,烏鎮(zhèn)那邊傳過話來,只接受筆談。筆談就筆談。采訪提綱過去后,只感覺一天天過得好慢,就是不見先生的回音。還只當他不愿意回復我們的問題,心想沒戲了。不料就在這時,筆談傳來了。
  “嘉興,我是熟悉的,曾住在天后宮弄,燕詒堂,求學于‘模范小學’。北大街,張家弄,寄園,南湖,都在我的憶念中。說來你們不信,那時我已經開始寫‘俳句’了。換句話說,我的俳句的誕生地是嘉興?!苯袢罩販?,仍為先生對故鄉(xiāng)的感情感動,而他一句“你們都錯會了,我愛這個世界”更令人動容。斯人已去,他的話猶讓人深受教益。
  記者:有一種說法是“成名要趁早”,先生年近80歲才在國內出名,先生認為個中緣由是什么呢?
  木心:成名不等于成功,張愛玲這句愛嬌的話不是“格言”。我的成名期在海外是1984年(請參閱臺灣《聯合文學》創(chuàng)刊號),以美國而言,全美博物館巡回展是本世紀初——我自認為成名期不算頂遲。國內的情況呢,說來話長,又不愿短說。
  記者:陳丹青等人對先生的文章評價非常高,那么先生是怎么看待自己文章的呢?又有媒體稱您為國學大師,對此先生自己的觀點呢?
  木心:評論,是他人的意見,我認為作品已作了回答,故至今緘默不言。國學大師是章太炎,我不事“訓詁”,不懂“小學”,何來“國學大師”。
  記者:有人說,當年先生在家鄉(xiāng)遭遇很多不公,所以《烏鎮(zhèn)》一文對家鄉(xiāng)的描述并不盡美好?,F在人歸故里,有何感觸?
  木心:我順應歷史潮流,對時代的轉變是清醒的樂觀其進步的,我怨的是自己家庭的糾紛,使我童年受苦,決心出走。今日之烏鎮(zhèn)非昔日之烏鎮(zhèn)矣,一代新人給予我創(chuàng)作藝術足夠的空間,所以我回來了。
  記者:對您一生影響最大的是哪幾本書?先生認為人之初最值得閱讀的是哪幾本書?
  木心:世界名著本本都影響我,讓各人去尋找適合于自己的書吧。
  記者:先生說自己不承認這個世界,是不是意味著先生的人生觀比較消極呢?對于名利,先生的態(tài)度?
  木心:你們錯會了,我愛這個世界,可是我不愛空氣的污染,森林草原的消失,核武器的殺傷力,人口的暴增,恐怖分子的橫行,教我怎能承認它。我并不消極,也有應該有的一份名利心。
  記者:對當今大陸畫壇和文壇先生更關注哪一個?有何看法?
  木心:畫壇文壇都重要,我希望它們越來越重要。
  記者:先生說回到故里“自當有所報效”,先生如此高齡別太累了。不知平時有何業(yè)余休閑愛好?
  木心:除了工作,我沒有什么快樂,你們是愿意我快樂的吧,我的業(yè)余休閑是汲山泉以烹茶,兩三知己,嘲笑自己的愚不可及。
 ?。ㄔd2006年10月7日《嘉興日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