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反應與聚合反應 能量與物體是物質存在的兩種方式,能量與物體同屬于物質的范疇。但是,由于我們習慣了看見的物體物質,所以稱物體是物質,我們往往把能量稱之為非物質。其實,從廣義上講:物質和能量不是并列關系,能量是物質的一種。質量和能量構成了物質的總和。愛因斯坦在研究質量和能量轉化上,推出質能轉化數(shù)學公式:E=MC^2;該公式就是湮滅反應公式。其含義是當物質的質量湮滅后完全轉化成能量。產(chǎn)生的能量是質量與光速二次方的乘積?,F(xiàn)在,我們用S子理論來分析和闡明湮滅反應和聚合反應以及物質粒子與S子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構成物體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構成原子的粒子是電子和原子核,構成原子核的粒子是質子和中子,電子是由陽子Y2聚合而成的,質子是由陰子Y1聚合而成的,中子是由S子聚合而成的。那么,多少個陽子、陰子和S子能夠聚合成一個質子、一個電子、一個中子呢? 根據(jù)E=MC^2公式,我們可以推導出M=E/ C^2。前一個公式是湮滅反應公式,后者是聚合反應公式。是能量聚合成物質粒子的公式。我們知道S子的密度的大小決定能量的大小,兩者意義相同。S子的密度是指單位空間中S子的數(shù)量。如果我們用NS表示S子的數(shù)量,用K表示熱量單位焦耳與S子數(shù)量之間的換算系數(shù)。那么,1焦耳=KNS個S子。即1E=KNS。用KNS代換E,聚合反應公式就是:M=KNS/ C^2。 由于原子數(shù)量決定物質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原子的數(shù)量代換質量,我們用N1M表示原子的數(shù)量,用K1表示質量單位與原子數(shù)量的換算系數(shù),那么1M=K1N1M。將這一公式代換聚合反應公式中的M,那么,就可以得出K1N1M= KNS/ C^2 。將該公式進行運算可以得出: S =【K1N1/KN】* C^2 M ,其中【K1N1/KN】是一個數(shù)量單位換算常數(shù),用L表示,那么這個公式就變成:S=L* C^2M,其中,S表示S子,單位是個,M表示原子,單位是個,C^2是光速的平方。這一公式我們稱之為量子公式。該公式表示的物理意義是:原子與構成原子的S子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我們以一個質子與一個電子構成的原子【即氫原子】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假設能量單位焦耳與S子數(shù)量換算系數(shù)和質量單位千克與原子數(shù)量的換算系數(shù)比值【K1N1/KN】為1,即L=1?!?/SPAN>L是否為1有待進一步論證】。量子公式就可以簡化為S= C^2M。該公式稱之為原子公式。從這一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構成的氫原子由C^2個S子構成。即C*C個S子構成。C=299,792,458【約為3億】,也就是說一個氫原子由大約9億個S子構成。 由于質子中的陰子數(shù)量和電子中的陽子數(shù)量相等,一個氫原子湮滅后生成C^2個陽子和等數(shù)量的陰子,C^2個陰子和C^2個陽子結合成一個C^2個S子。因此,通過原子公式S= C^2M可以推算出一個電子由C^2個陽子聚合而成,一個質子由C^2個陰子組成。同樣的道理一個中子湮滅后直接生成C^2個S子,反過來講就是一個中子由C^2個S子組成。 令人迷惑的是,一個電子實體外圍吸附由同等數(shù)量的自由陰子【自由陰子磁場】,一個質子體外圍同樣吸附著同等數(shù)量的自由陽子【自由陽子電場】。一個中子外圍吸附著同等數(shù)量的S子。也就是說,一個氫原子和其周圍的電場磁場包含的S子數(shù)量是聚合S子的二倍。當電子和質子湮滅時,其周圍的陰子和陽子同樣被釋放出來。如此分析可以說明,一個電子實體是由C^2的二分之一陽子聚合而成的,一個質子實體是由C^2的二分之一個陰子聚合而成的。綜上分析,也就是說一個氫原子或者一個中子包含大約9億個S子,其中一個電子實體包含大約4.5億個陽子,電子外圍吸附約4.5個自由陰子。一個質子實體包含約4.5億個陰子,質子外圍吸附約4.5億個自由陽子。一個中子實體包含約4.5億個S子,中子外圍吸附4.5億個自由S子。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當原子體內(nèi)空間中增加4.5【即C^2/2】億個S子時,湮滅反應就會發(fā)生。反過來,當S子的密度達到9億【即C^2】個時,就會發(fā)生聚合反應。我們都知道,當S子沖擊進入單個原子空間時,就會被彈射出來形成光線。 S子沖擊到原子空間的數(shù)量最多時,被反彈出來的S子也是等數(shù)量的多,形成的是紫外線。因此,我們根本看不到湮滅反應的發(fā)生。光速為3億米/秒,也就意味著S子沖擊到原子空間的S子數(shù)量永遠達不到4.5個。除非沖擊到原子空間的S子無法釋放出來,通過累積使S子侵入數(shù)量達到4.5億個,加上原有的4.5億個陰子和4.5億個陽子,使得質子體和電子體被密度為9億個S子包圍,造成質子和電子同時解體,才能發(fā)生湮滅反應。 同樣的道理,在如同氫原子大小的空間中,當S子的數(shù)量聚集達到9億個的數(shù)量時,有一半陰子、陽子或者S子才能發(fā)生聚合反應,分別生成電子、質子、中子 。由此也不難看出,在一個氫原子【一個質子一個質子形成的原子】空間體積內(nèi),聚集C^2個S子時溫度達到的最高極值。反過來講,溫度最高極值下,S子的密度最大。 就像水的溶解和氣化時溫度不變一樣,當溫度達到最高極值的情況下,如果繼續(xù)侵入S子,溫度不會繼續(xù)提高,S子的密度也不會增加,多余的S子就會聚合生成中子,如果繼續(xù)侵入陽子,多余的陽子就會聚合生成電子,如果繼續(xù)侵入陰子,那么就會生成質子。這一過程就是無中生有的聚合過程。 如果把原子物質放入密度為C^2的S子空間中,那么,原子中的電子、質子、中子就會解體,釋放出陰子陽子或S子,這個過程就是湮滅過程。 我們獲得高溫很容易,但要獲得高溫極值卻是極端困難的。兩個質子【氫原子】在光速下相向對撞,對撞的瞬間原子空間的S子數(shù)量疊加后是4.5億+4.5億。能夠達到9個億的數(shù)量,因此會產(chǎn)生高溫極值,所以,這種情況下會發(fā)生湮滅反應。 宇宙之間,龐大的恒星核心,核反應釋放的S子難以及時釋放出來就會產(chǎn)生累加,形成高溫極值的環(huán)境,從而即會發(fā)生聚合反應,也會發(fā)生湮滅反應。 鐘兆杰 2012年6月16日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