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度《致力臣手札》
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笏庭。道光間就讀于岳麓書院,與曾國藩同窗。道光舉人。湘軍初起時,得曾國藩賞識,應(yīng)邀入曾國藩擴(kuò)辦的團(tuán)練,李為營官,咸豐年間,隨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軍,曾疏陳籌防籌餉之策,中有建議福建巡撫專駐臺灣,以防法、日逞兇等策。官至貴州布政使,著作甚富,其中以《國朝先正事略》尤為巨著,還主纂同治《平江縣志》。
《李元度致力臣札》中主要談到詳查《褒忠錄》所需查人員之事,反映出李元度這位文人出身的武將對文獻(xiàn)的重視?!栋忆洝纺饲宄榘龘P忠臣而編纂的名錄。
李元度4歲喪父。18歲中秀才。二十三年以舉人官黔陽縣教諭。
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在湖南辦團(tuán)練,李元度應(yīng)召入幕。后隨軍陷武昌、漢陽。五年,曾國藩于湖口、九江戰(zhàn)敗,退守南昌,他返湘募平江勇一軍赴援。八年七月領(lǐng)兵700人防守江西玉山,與太平軍激戰(zhàn)獲勝,加按察使銜。
咸豐十年八月,李元度受命防守徽州(今安徽歙縣),為太平軍侍王李世賢攻克,因被革職拿問。旋以浙江巡撫王有齡疏調(diào),又回籍募勇8000援浙,號“安越軍”,由平江、通城追擊忠王李秀成軍至瑞州(今江西高安),起復(fù)原官,加布政使銜。次年九月領(lǐng)兵入浙,與左宗棠敗李世賢部于江山、常山,授浙江鹽運使,升按察使。不久,曾國藩以其前有徽州失守獲咎、不候?qū)徲嵉惹榧右詮椲?,奉旨發(fā)往軍臺效力。后經(jīng)左宗棠、沈葆楨、李鴻章等聯(lián)名奏保,得免遣戍,放歸鄉(xiāng)里。
同治初,貴州苗民、教軍與號軍舉旗反清,李元度重被起用。同治五年(1866)三月,率新募平江兵勇2000人,隨各路進(jìn)入貴州。兩年之間,攻陷苗、號軍村寨900馀座。事平,授云南按察使。旋開缺回籍。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李元度應(yīng)彭玉麟之邀,赴廣東辦理防務(wù),建議堵塞虎門海口。十一年六月,補貴州按察使。疏陳籌防籌餉之策,主張改江南漕運為折色;仿洋法修筑炮臺;福建巡撫專駐臺灣,以防法、日等國逞兇;將湖北、廣東、云南三省與總督同城之巡撫裁撤;在國外華僑寄居地方,設(shè)立公使或領(lǐng)事等。
十三年,李元度遷貴州布政使。同年九月二十七日(1887年11月12日)卒于官。著有《國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館文鈔》40卷、《天岳山館詩集》12卷、《四書廣義》64、《國朝彤史略》10卷、《名賢遺事錄》2卷、《南岳志》26卷等。其中《國朝先正事略》,薈萃清朝一代有關(guān)文獻(xiàn)材料,尤為巨著。還主纂同治《平江縣志》。

民間收藏的李元度書作
延伸閱讀
曾國藩與李元度的恩怨曲折
一、“追隨憂患日生死笑談中”
清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在衡陽組建湘軍時,李元度任黔陽訓(xùn)導(dǎo),曾上書言兵事,為曾所賞識,遂招之入幕。初期綜理全軍文案。他文才出眾,卻棄文就武,于咸豐五年自請領(lǐng)兵打仗;咸豐十年七月,曾國藩保舉他為皖南道道員。
八月,李元度率所募平江新勇3000人抵達(dá)祁門大營。適逢徽州有事,曾國藩命他率領(lǐng)所部駐守徽州,越9天,徽州失守,李元度敗不回營。曾國藩要參劾他,眾僚屬紛紛諫阻。李鴻章甚至因諫勸不從,拂袖而去,曾仍堅持嚴(yán)參。
眾人之所以勸阻,主要因為李元度過去有功,與曾交情深厚。他入湘軍幕早于李鴻章5年,早于左宗棠7年。在曾國藩坐困江西,一籌莫展的時候,李元度募勇成軍,力撐危局,領(lǐng)兵比曾國荃還早一年半。湖口戰(zhàn)役,他救過曾國藩的性命。咸豐七年,曾氏丁憂鄉(xiāng)居期間,給李元度寫的信最多,其中尤以“三不忘”一信,最能說明元度的功勞與情誼。“自維即戎?jǐn)?shù)載,……所愧恨者,上無以報圣主優(yōu)容器使之恩,下無以答諸君子患難相從之義。常念足下與雪琴,鄙人皆有三不忘焉:……足下當(dāng)靖港敗后,宛轉(zhuǎn)護(hù)持,入則歡愉相對,出則雪涕鳴憤,一不忘也;九江敗后,特立一軍,初意專在護(hù)衛(wèi)水師,保全根本,二不忘也;樟樹敗后,鄙人部下別無陸軍,賴臺端支持東路,隱然巨鎮(zhèn),力撐絕續(xù)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自讀禮家居,回首往事,眷眷于辛苦久從之將士,尤眷眷于足下與雪琴二人”。給別人的信中也說:“李君次青,從弟多年,備嘗艱險,上年弟以憂歸,李君力撐江省之東路,為人所難,百折不回,弟愧無以對之,寸心抱疚”。曾國藩的日記,幾乎無月不有與李元度書信來往或“長淡”、“鬯談”的記載??偠灾?,在失守徽州以前,李元度的形象是一個文武兼?zhèn)?,與曾國藩患難相隨,至交至契的人。
那么曾國藩為什么又要嚴(yán)參李元度呢?
二、曾國藩嚴(yán)參李元度
有人認(rèn)為,清廷在答徽州失守折的上諭中,批評了曾國藩而褒揚李元度,曾遂遷怒于李,予以參劾,以曲折地表達(dá)對批評的不滿。這種揣測之詞,不合羅輯。在《徽州被陷現(xiàn)籌堵剿折》中,曾自認(rèn)“調(diào)度無方,咎無可辭,應(yīng)請旨將臣交部議處”。清廷答諭說:“該大臣甫接皖南防務(wù),連失兩郡(按:指寧國和徽州),雖因餉絀兵單,究屬籌劃未密。著即振作軍心,再接再厲,萬勿一挫之后,即損軍威。李元度謀勇兼優(yōu),此次失衄,深屬可惜,人材難得,著即迅速查明下落具奏”。曾自請議處,“上諭”先替他說出連失兩郡的原因在于餉絀兵單,然后輕點“籌措未密”,接著鼓勵他振作軍心,再接再厲,“籌措未密”較之“調(diào)度無方”輕。褒揚李元度,出于估計他已殉職。答諭的弦外之音,是概不追究徽州失守的責(zé)任。它發(fā)出的時間是九月二十一日,嚴(yán)參李元度的奏折發(fā)于九月十六日,參折先發(fā),簽諭后發(fā)后到,絕非“遷怒”,毫無疑義。曾國藩之所以不念李元度的功績,不顧往日交情,不受眾人勸阻,斷然嚴(yán)參,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與急轉(zhuǎn)直下的皖南戰(zhàn)局有關(guān),與風(fēng)云突變的時局有關(guān),與曾、李軍事上的分岐有關(guān),還與曾的法紀(jì)觀念、儒家思想和李的操守、修養(yǎng)有密切關(guān)系。
1、曾國藩接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wù)、兼顧皖南防務(wù),正值“江南糜爛”,全局被動,受命于危難之際。他的全局方針是:江北圍攻安慶,迫敵決戰(zhàn);江南布兵三支,進(jìn)圖吳浙。他自任中路,駐皖南的祁門,其馀兩支暫時還無兵可布。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十二日,寧國府失守,守將周天受陣亡;二十五日,徽州失守。至此,皖南四府一州全部落入太平軍手中,曾在皖南幾無立足之地。恰恰在這個時候(八月二十六日),曾接上諭,因英法聯(lián)軍逼近北京,命他派鮑超率兵三千兼程北援。真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fēng)啊!八月這個多事之秋,是曾國藩思想負(fù)擔(dān)最重,精神最苦惱,情緒煩躁不安的時候。李元度在這個時候失守徽州,火上加油,使曾難以承受心理壓力。
2、徽州是皖南通浙江、江西的要道,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祁門大營的大門,大門洞開,使湘軍統(tǒng)帥部處于敵人直接攻擊的威脅之下。李失徽州,頗象《三國演義》的馬謖失街亭。太平軍攻取徽州、休寧后,因見急援徽州而未能趕上的鮑超、張運蘭兩軍分駐漁亭、夥縣,便放棄了直撲祁門的計劃,轉(zhuǎn)由婺源進(jìn)江西,使曾國藩松了一口氣。一個多月后,李秀成十萬眾攻占夥縣,距祁門大營60里,再現(xiàn)失街亭險象。曾國藩寫下遺囑,帳懸佩刀,準(zhǔn)備一死,幸鮑超趕到解危。這雖是參劾李元度之后的事,但它更能說明失徽州在軍事上的關(guān)系之大。
3、曾、李在軍事上意見相左?;罩葜?,曾主守,要求李元度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李不聽,忽視湘軍最為重視的扎營、筑壘,反而隨時向敵迎戰(zhàn)。從這段時期曾給李的幾封信,可以看出他倆在戰(zhàn)守問題上存在著根本的分岐。如:八月二十日信:
閣下好分兵。吾向以分兵為大戒,新募之勇,尤不宜分也。
八月二十三日辰刻信:
二十二夜接二十一日惠函,具悉一切。是日出隊至臨溪,實為輕舉妄動,殊不可解?!叭张赏?、單二營至叢山關(guān),已屬輕躁,此二十一日之舉則更躁矣。不意閣下在戎行六年,而心不入理如此!
八月二十三日巳刻信:
來信前云派兩營同禮河出扎,后又云派三營同禮河出扎,鄙意只可派二營或一營出扎,余皆令其守城。平江勇輕進(jìn)輕退,舊習(xí)未改,宜切戒之!
八月二十四日信:
扎營是第一根本事。平江營十六到,十七、八、九不令扎營;禮河二十到,二十一、二不令扎營,何也?聞皆散亂于沙州之上,何以御敵?宜紳民之不以為然也。
八月二十六日午初信:
二十六日己刻接二十五日辰刻信,辯前函躁字之責(zé)。二十一、二、三連三日出隊,非躁而何?守城尤貴于靜,務(wù)思沉幾渺慮。鮑營已五次飛催,并囑孔旭日長跪乞師,兵不行不起。拔隊入嶺之后,卻須謹(jǐn)慎,不可太躁。閣下勿再以二十日催禮河營之法催之。霆營者稍有疏失,則他無可望矣。關(guān)系極大,閣下切勿信筆亂寫。
曾國藩在書信中對部下如此嚴(yán)切指責(zé),似不見二例。顯然,李元度不聽指示,輕舉妄動,還自以為是。這可能又成為李元度兵敗負(fù)氣出走的原因。曾深感局勢嚴(yán)重,兩天之內(nèi),六次飛調(diào)王牌軍鮑超霆營馳援。卻不料徽州府城只一晝夜就失守了!他在八月二十六日日記中寫道:“夜二更聞徽州于二十五日申刻不守,次青不知下落,為之竟夕不寐”。次日又記道:“是日,平江各營敗勇俱至祁門,未得次青實在下落,殊為凄咽……是日思次青之?dāng)。捎谧允恰?。他料想李元度已死,不勝傷感;而于李元度之?dāng)。瑒t認(rèn)為不能原諒。九月初六日,他接到李元度自街口所發(fā)之信,認(rèn)為“猶多怙過飾非之辭。咸豐六年平江勇燒殺辰勇二百余人,次青信中亦多怙過飾非之語。此人殆不足與為善矣!”九月十二日與陳作梅“鬯談次青在徽誤事之情,日內(nèi)心中惱怒殊甚”。
4、儒家崇尚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清廷對于陣亡、殉職的文武官員,無不優(yōu)予撫恤。其中不乏封疆大吏,如黃州兵敗投水的湖廣總督吳文,廬州城破投塘的安徽巡撫江忠源,三河陣亡的安徽巡撫李續(xù)賓等。而于作戰(zhàn)不力,兵敗出逃的文官武將,則視情節(jié)輕重,予以懲罰。咸豐十年(1860年),兩江總督何桂清蘇州兵敗,逃往上海,被革職拿問,后在京師正法,是典型的事例。曾國藩先后在靖港、湖口兩次兵敗自殺,論者或以為出于憂憤,或譏以羞愧,而忽略了這位儒教信徒成仁的選擇。李元度既是帶兵統(tǒng)領(lǐng),更是皖南道道員,曾國藩未嘗不以他失徽州不殉節(jié)為憾。前幾天寧國失守,“江寧巡道福咸所署皖南道缺業(yè)已另放有人,猶復(fù)同守危城,效死弗去”,李元度豈能偷生他去?曾國藩九月初七日《致沅弟、季弟》信說:“次青二十五日城破走出,……大節(jié)已虧,此后難于自立矣”。曾并非“太上忘情”欲李死,而是儒家傳統(tǒng)思想使然。不死,則失地有罪,受法紀(jì)制裁,理所當(dāng)然。曾治軍賞罰嚴(yán)明,斷不能循私庇護(hù)。他在家書中說:“次青事須渠來營一次,乃可定案。今天下雖已大亂,而法紀(jì)不可全廢,如普(按指普承堯)不重懲即無以服江楚軍民之心,重懲普而不薄懲青,即無以服徽人,并無以服普之心”?!氨汀奔瓤紤]了失徽州的客觀原因,也顧及李往日的功勞,既重法紀(jì),又有幾分人情味。
5、平心而論,李守徽州的兵力不單薄。除平江勇3000人外,曾調(diào)撥增援的禮河四營所有2300人,原徽防鬧餉嘩變留下的還有1600人,合計近7000人。在此之前,湘軍大將大都不過統(tǒng)領(lǐng)數(shù)千人,李續(xù)賓名聞天下,手下僅6000人,鮑超所向披靡,帶的不過5000人,左宗棠以新募的5000之眾,把守景德鎮(zhèn),與太平軍驍將黃金文、李世賢兩部十多倍的兵力周旋數(shù)月,確保祁門大營的后門。李元度若能按曾國藩的指示堅守,徽州可保無事。他這支兵大都是沒有見過戰(zhàn)陣的新勇,曾是知道的,所以只要求他守六天,續(xù)有后援。正因為不是一支能征慣戰(zhàn)的精兵,李更應(yīng)知道不可疏于扎營筑壘而隨便出戰(zhàn)。至于城垣坍毀,不是無法補救的困難。按《天岳山館文鈔》李元度追悼守徽陣亡的同事楊萃耕的《哀辭》說,楊催他修繕城墻,修葺三晝夜,完成三分之二,李世賢大軍來了……。按李世賢兵臨徽州城下是八月二十四日,李元度率部到達(dá)徽州是八月十六日,七天時間,為什么不早修?護(hù)城不扎營、修壘、挖溝,守城不早修城墻,李元度滿以為可以一戰(zhàn)克敵,無須乎“守”啊!難怪曾惱怒不已。
6、李元度輕躁自是,失守徽州,貽誤大局,責(zé)無旁貸。他卻使出驕氣來,仗著往日的功勞和交情,認(rèn)為你曾國藩總不會把我怎么樣,竟然敗不歸營(當(dāng)時曾還不知他去另投靠山)。在他的心目中,沒有法也沒有了曾,在曾的心頭之火上,再澆一瓢油。應(yīng)該說,嚴(yán)參是李元度自討的。
有這許多原因,無怪乎曾堅持參劾。九月十六日,他上奏:“李元度躁擾愎諫,既不穩(wěn)修營壘,又不能堅守待援,僅守一晝夜而潰,貽誤大局,責(zé)無可貸”,請旨“將李元度革職拿問”。廷諭照準(zhǔn)。
三、李元度東山再起,又被參倒
李元度徽州出走后,在浙贛邊境逗留21天,九月十六日回到祁門大營,索還欠餉,回平江募勇去了。曾國藩日記:“傍夕,次青自廣信來,至營一見,尚無悔過之意,恐難長進(jìn)”。這時曾還不知他已另有高就。
清廷批準(zhǔn)將李元度革職拿問,曾國藩并沒有拿問,等他自動回營結(jié)案。然而李元度一去不返,浙江巡撫王有齡為他撐開了保護(hù)傘,步步升遷,曾容忍一年多,于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二十二日再次參劾,奏片說:
新授浙江按察使李元度,咸豐十年八月徽州失守案內(nèi),經(jīng)臣奏奉諭旨,革職拿問。該員并不靜候?qū)徲崳米曰丶c候補道鄧輔綸往返函商,求巡撫王有齡奏調(diào)赴浙。十一年二月初九日奉上諭:“已革徽寧池太廣道(按即皖南道)李元度,著曾國藩飭令前赴浙江,交瑞昌、王有齡差遣委用,其應(yīng)得罪名,仍著曾國藩查辦。欽此?!崩钤炔⒉痪叻A請示,即行募勇赴浙,名曰:“安越軍”。旋于義寧案內(nèi),經(jīng)官文奏奉諭旨:“李元度著賞還按察使原銜,其失守一案,仍著曾國藩訊明,分別辦理。等因。欽此”。又于奉新、瑞州案內(nèi),經(jīng)毓科奏奉上諭:“李元度著賞加布政使銜,其徽州失守之案,應(yīng)否免其查辦,仍著曾國藩酌核具奏。等因。欽此?!?BR> 清廷賞識李元度人才難得,又值需人孔急之際,只須曾國藩圓轉(zhuǎn)奏復(fù),徽案本可一筆鉤銷。李元度也太高傲了,毫無悔過表示,曾豈能容得:《奏片》繼續(xù)道:
“查義寧、奉新、瑞州皆臣所統(tǒng)轄之地,系賊先自退出,李元度并無打仗克城之事?!瓕覉罂藦?fù),冒稟邀功,實出情理之外。本年正月十四日,皇上棄瑕錄用,補授該員鹽運使,茲又攫授浙江按察使……臣查該員李元度,徽州獲咎以后,不候訊結(jié)而擅自回籍,不候批稟而徑自赴浙,于共見共聞之地,并未見仗,而冒稟克復(fù)。種種悖謬,莫解其故……乃李元度六月至江西,八月抵廣信,九月低衢州,節(jié)節(jié)逗留,任王有齡羽檄飛催,書函哀懇,不一赴杭救援。是該員前既負(fù)臣,后又負(fù)王有齡,法有難寬,情亦難恕。所有該員補授浙江鹽運使、按察使及開復(fù)原銜、加銜之處,均請飭部注銷,仍行革職。姑念其從軍多年,積勞已久,免其治罪,交左宗棠差遣。
該員……平日文理尚優(yōu),帶勇非其所長。其所部安越軍八千人,臣當(dāng)與左宗棠熟商,或全行遣撤,另派差使,或酌留二三千人,令其守城,俟立有功勞,再由左宗棠奏請開復(fù)?!?BR> 這個奏片,毫不留情,連官文等督撫大員的保舉都徹底否定了。李元度自失檢點,再次跌入深谷。片中說:“后又負(fù)王有齡”,因李元度終未赴援杭州。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太平軍攻入杭州、瑞昌,王有齡同時殉城。
王有齡既死,李元度失去靠山,因見曾國藩在兩個多月內(nèi)接連有升獎,于是向曾上一道賀稟,意在彌縫裂痕,修復(fù)舊好。曾收到這個賀稟,覺“文辭極工”,與幕友“言及前此奏折不少留情,寸心怦怦,覺有不安”。然而,《賀稟》雖引起曾一時的感情沖動,卻未能使其心上的陰影完全消失。同治元年五月十七日,曾參劾見異思遷、私行遠(yuǎn)揚的鮑超部將陳由立時,舉鄭魁士、李元度二人為例說:“此二人者,鄭魁士之罪重,李元度之情輕,而其背于此并不能忠于彼則一也”。后因曾國荃、曾國葆對此有看法,才使曾國藩的態(tài)度有了根本的變化,回信稱:
“次青之事,弟所進(jìn)箴規(guī)極是極是!吾過矣!吾過矣……通首讀來,實使次青難堪。今得弟指出,余益覺太負(fù)次青,愧悔無地。余生平于朋友中負(fù)人甚少,惟負(fù)次青實甚。兩弟為我設(shè)法,有可挽回之處,余不憚改過也?!?BR> 六年后,他在這份奏稿后面批道:“后記:此片不應(yīng)說及李元度,尤不應(yīng)以李與鄭并論。李為余患難之交,雖治軍無效,而不失為賢者。此余之大錯,后人見者不可抄,尤不可刻,無重吾過。(同治)七年八月國藩批”。
四、曾國藩拜恩懷舊密陳錄用李元度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失敗,曾國藩加官進(jìn)爵,拜恩懷舊,于八月十三日上《密陳錄用李元度并加恩江忠源等四人折》稱:“今幸金陵克復(fù),大功粗成,臣兄弟叨竊異數(shù),前后文武各員無不仰荷殊恩,追思昔日患難與共之人,其存者唯李元度抱向隅之感”。他申述對李元度的兩大內(nèi)疚:一是咸豐六年他率軍在江西最困難的時候,“賴?yán)钤攘?zhàn)瑞州,支持危局。次年臣丁憂回籍,留李元度、彭玉麟兩軍于江西,聽其饑?yán)и缥?,蒙譏忍辱,幾若避棄而不顧者”。再則“李元度下筆千言,條理周密,本有兼人之才”,“惟戰(zhàn)陣非其所長”,是他“用違其材,致令身名俱裂”。“此二疚者,臣累年以來,每飯不忘。茲因忝竊高爵,拜恩懷舊,慚感交并”?!袄钤葘医?jīng)臣處參劾,未便再由臣處保薦,如何酌量錄用之處,出自圣主鴻裁”。兩次嚴(yán)參,一次陪參,又密陳錄用,真還需要一股勇氣。這篇密奏,情文并茂,清廷當(dāng)即催令左宗棠查復(fù)。
李元度于同治元年第二次被參后,回家閉門著書,深自斂抑?!鞍苍杰姟币驯徊贸罚笞谔牡膹?fù)奏未能使他開復(fù)。同治五年,貴州多事,巡撫張亮基奏調(diào)李元度入黔,自領(lǐng)一軍,屢屢見功。從此雨過天晴,朝延陸續(xù)賞還原銜、頂戴,授云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攢來晚晴好景。
五、“程門今已矣 立雪再生來”
曾國藩對李元度的感情變化,曲折動人。李元度飽經(jīng)憂患,如何看待曾國藩呢?李原不是曾的門生,向來以弟子自居。曾去世后,李作《哭師》五律十二首,情意纏綿,凄切感人。其第九首云:“記入元戎幕,吳西又皖東。追隨憂患日,生死笑談中。末路時多故,前期我負(fù)公。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風(fēng)”。前兩句勾勒了他們以往的關(guān)系、情感,接著自認(rèn)為有負(fù)于曾而將曾的嚴(yán)參(雷霆)和密陳錄用(雨露),一例看作對他的愛護(hù)(春風(fēng))。同治十三年,李還在一首步曾原韻的詩中寫道:“嗟我昔從公,中厥良自作。未逐鯤鵬化,甘同鮒轍涸”。把挫折歸咎于自作自受。這種不怨不尤,反求諸己的態(tài)度,難能可貴;與前期的驕、嬌對照,判若兩人。大致多年閉門思過,大有悔悟。
當(dāng)年曾、李風(fēng)雨同舟,曾有兩家聯(lián)姻之說,后因李元度獲咎中止。同治十年,李元度舊事重提,欲將第四女許配曾紀(jì)澤撫子廣銓,曾國藩在家書中不勝感慨地說:“余往年開罪之處,近日一一追悔,其于次青尤甚?!暵劥吻嘤c紀(jì)澤聯(lián)姻,斷無不允之理,特輩行不合,抱慚滋深耳”。
李元度《哭師》詩最后一首的最后兩句是:“程門今已矣,立雪再生來”。用“程門立雪”故事,表達(dá)愿來世再為師生的心愿,心情沉痛,催人淚下。光緒十三年,李元度病故,時人將他附祀于長沙曾文正公祠,不等“再生”就來到一起了。 (曾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