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壹周記者 潘一靈 攝影/壹周記者 王偉華 王雅敏 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臺灣,對于我們來說曾是神秘的存在。當(dāng)交往愈加密切,它的影像便不再曖昧不清。夜市小吃、流行音樂、文藝電影,一個似乎清晰的臺灣島漸漸被勾勒出來,以至某一天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身邊的臺灣味已然那么濃 上海是個海納百川的城市,尤其對飲食,它以包容的姿態(tài)接納并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甜酸苦辣。 即便如此,要購物中心專門辟出整層樓來做某個地區(qū)的美食,總是有些力有不逮——沒有足夠多的內(nèi)容、沒有足夠大的吸引力、沒有足夠強的盈利點——直到日月光中心的臺灣館出現(xiàn)。 剛剛開業(yè)一個多月,臺灣館里的人氣爆棚不禁讓人生出這樣的感嘆:臺灣美食實在有太豐富的種類,并且每一樣都能牢牢抓住吃貨們的味蕾。有一些是我們未曾見過的,比如時刻滿座的千秋膳房、融合了大江南北味道的吉亨牛肉面、總排著長隊的胡椒餅;還有一些是早就熟悉且已經(jīng)吃出心得的,比如超級雞車和云吞面。老板們站在門口用臺灣腔叫賣,所有這些見過的沒見過的在這里構(gòu)成了臺灣的一部分,填飽口腹,滿足好奇。 隨意挑了一家店坐下,鄰桌的上海小姑娘正聊著關(guān)于臺灣的話題,自由行要多少存款擔(dān)保啦,士林夜市里什么最好吃啦,臺北哪個夜店最容易邂逅明星啦,出租車司機多會侃大山啦,她們說得起勁,旁人就權(quán)當(dāng)有聲旅游攻略來聽,很下飯。 這是臺灣老板們最喜歡看到的景象,聽著臺灣、吃著臺灣、聊著臺灣,一切都跟家鄉(xiāng)沾著一點邊,一切又都是生意。不得不承認臺商是很懂生意經(jīng)的,他們自以為傲的服務(wù)在熱鬧的店和冷清的店沒什么區(qū)別,只要是臺灣人,都愿意先跟顧客成為朋友,再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 難怪我們這么買臺灣的賬,它有我們熟悉卻逐漸淡忘的味道,它有我們過去擁有卻一去不復(fù)返的市井街道,它有我們渴望卻慢慢疏遠的人情。套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話,臺灣是心中的那一點微光,遠遠的,但始終在那里,讓我們想起我們曾經(jīng)擁有的東西。 食之味 吃,華人永遠繞不開的話題。在臺灣的本土文化中,美食是重頭戲,尤其是小吃??僧?dāng)我們咬下一口后才會驚覺,這些味道并不陌生,臺灣的食之味只是幫我們喚醒了過往的記憶而已。 “福州”的諧音是“胡椒” 賣胡椒餅的臺南屏東人黃大洲吆喝地很賣力,在整個臺灣館里首屈一指。也可能是這個緣故,他的小攤位是生意最好的一個,“市長胡椒餅”從開業(yè)至今都牢牢占據(jù)著大眾點評網(wǎng)小吃類的頭名。 因為和前臺北市長同名,所以黃大洲被大家調(diào)侃叫做“市長”。他就順手推舟,給自己的小攤?cè)∶笆虚L胡椒餅”。可細問之后才知道,這本不是他的正職,開在紫藤路上的屏東豬腳店才是他安生立命的生意,改賣胡椒餅純屬歪打正著。 幾年前,原本在臺北夜市賣到夜夜脫銷的胡椒餅攤老板因家中有事把攤子給關(guān)了,鍋碗瓢盆統(tǒng)統(tǒng)寄放在黃大洲家。像他自己說的,似乎每個臺灣人都有發(fā)揚本土小吃的責(zé)任,把胡椒餅賣到上海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況且他已經(jīng)在上海呆了6年,這里他很熟。 “最早這種餅是福建傳到臺灣的,它叫福州餅。你也知道‘福州’和‘胡椒’臺灣人念起來是一樣的,就變成了胡椒餅,其實里面沒有多少胡椒?!秉S大洲一直強調(diào)絕大部分臺灣小吃都是源自大陸,只是在彼岸發(fā)揚光大之后,又傳了回來。 可要在大陸做出原汁原味的臺灣小吃,卻幾乎不可能?!耙驗闆]有辦法把所有食材都從臺灣運過來,成本太高,只能在本地找最相近的。”為了尋覓最合適的面粉、肉、三星蔥,他花了很大力氣,“只有胡椒是臺灣的?!彼χf。 就連餅的尺寸也和臺北夜市的不同,也是考慮到上海人的飲食習(xí)慣。一開始他做了兩種,一大一小,后來發(fā)現(xiàn)大家都只買小的。“上海人買小吃不是為了吃飽,饞了吃一點,肚子餓了墊一下,所以只有精致的臺灣小吃才能立足?!秉S大洲說臺灣人對小吃有種執(zhí)拗的堅持,做就要做好,不能丟了臉。 為了迎合“什么都見識過”的上海人的審美,他用炭、火、磚、銅鈴把小攤裝修成壁爐的形狀。胡椒餅一出爐,就從壁爐口滑出來,擊打銅鈴發(fā)出清脆的響聲。很會做生意的黃大洲不僅找到了刺激上海人食欲的辦法,還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趣的兩岸差別:“臺灣人可以把胡椒餅當(dāng)晚飯,但上海人會買回去當(dāng)早飯。” 他把這種差別理解成某種文化上的交流,“飲食產(chǎn)生人與人的交流,從飲食到人再到文化,它是每個族群代代相傳的歷史,就像上海人喜歡吃生煎小籠,這種習(xí)慣一定不會斷的?!?BR> 臺灣小吃在大陸早就生根發(fā)芽,但大多變了味,已經(jīng)鮮有原本的味道。問黃大洲原因,他想了想說:“臺灣小吃不能開大店,攤子一定要小小的,不要以盈利為目的,才可以走的很遠,且品質(zhì)不會變?!币虼思幢闳缃窈凤灩┎粦?yīng)求,他卻沒有開分店的打算,“現(xiàn)在還早,到一家店已經(jīng)不能支撐更多顧客的時候再說?!?BR> 除了味道,臺灣人似乎更看重待客之道:排隊排得久了,他會送每人一杯酸梅湯;顧客不小心把餅掉在地上,他會免費再補一個。這個老板給人一種人情為大,生意次之的錯覺??蛇@卻恰恰是他的經(jīng)商竅門:“我在乎每一個顧客,在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蜌獯碜鹬?,當(dāng)顧客把我當(dāng)做朋友之后,他們會原諒我的很多小失誤?!?BR> 從剛來時討厭上海人,到現(xiàn)在喜歡上海人,黃大洲越來越覺得上海和臺灣很像,“都有種包容的氣場”。至于有沒有想過回臺灣,他搖搖頭:“在大陸有一席之地的臺灣人都想回去的,但要回去就必須衣錦還鄉(xiāng)。” ![]() 夜市尋“誠意” 如果說在大陸吃臺灣食物是圖新鮮,那臺灣夜市就總能讓人吃到“誠意”。 這個“誠意”在剛從臺灣回來的上海吃貨星子看來,代表的不只是干凈,而是對自己做的食物的一種認真態(tài)度。 去臺灣前,她就對小吃有各種期待,因為從小到大,臺劇里、電影里、書里,都會提到那些賣相口味俱佳的食物,”每次看到就兩眼放光。”當(dāng)然上海是不缺臺灣味道的,從豪大大雞排、鮮芋仙、到芋貴人,她一個都沒有錯過,雖然也知道有真有假?!八赃@次去臺灣,心心念念就是要去吃一下正宗的豪大大?!?BR> 可真正站在基隆廟口的人潮中,豪大大卻瞬間弱掉了,這里的選擇實在太多?;R口的“廟”指的是奠濟宮,由于奠濟宮位于基隆港直入之處,早年即是商業(yè)繁榮之處,這里匯集了各地小吃,不僅有臺式,還有因地利而引進的西式美食也琳瑯滿目充斥于夜市里,呈現(xiàn)中西并陳的小吃風(fēng)貌。當(dāng)然,人也不是一般的多,“不是游客哦,都是當(dāng)?shù)厝?。?BR> 臺灣的夜市由兩部分組成,小吃和雜貨。它給星子的第一眼印象是:地道?!皵[出來的食物、攤位不是來混混的,老板都在拼命招攬生意,很用心在做。人雖然多,可地上很干凈?!睋?jù)說一個小攤一年的營業(yè)額超過1億新臺幣是非常尋常的事情。 在夜市里,哪家好吃一看就能分辨出來,排隊超長的,一定不會難吃。所以做選擇就不必糾結(jié)了,一口香腸、鼎邊搓、芋圓湯、蚵仔煎、雞排,只要挑人最多的吃,肯定沒錯。 臺灣的每個城市都有不止一個夜市,遍布于各個角落,自成風(fēng)格。很多當(dāng)?shù)厝硕加凶约旱男乃?,人和夜市形成了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來自大陸各地的外省人把自己的食物拿出來,造就了小吃文化的多元化。不少眷村老兵在退伍后也以做小吃為生,山東人、福建人做出來的東西完全不同。 聽基隆人說,臺灣夜市之所以如此發(fā)達,和氣候有莫大的關(guān)系。“臺灣地處熱帶,白天非常曬,大家都不高興出門。只有等太陽落山,才紛紛出動,吃吃喝喝玩玩,high到天亮?!?BR> 然而那些小吃對大陸人而言,分量卻過于足了。臺灣人習(xí)慣在夜市里吃晚飯,一份就能吃飽。因此也就能輕易地把大陸游客和本地人區(qū)分開來——一人吃一份的是臺灣人,多人吃一份的是大陸人——游客總是想每一樣都嘗嘗。這無形中也改變了臺灣夜市的生態(tài),由于大陸游客買一份小吃要拿走多雙筷子,間接也催生出了一群專門兜售筷子的小販。 夜市還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一些如九份老街的夜市是臺灣人重拾“古早味”的場所?!凹t豆糕、雞蛋糕、芋頭冰在臺灣年輕人心里的地位類似于上海的冰磚和加侖?!毙亲由踔猎谝故欣镎业搅诵r候上海地攤上常見的哨子糖、酸梅粉。 沒想到,我們逝去的童年在海峽對岸的小島上依然有跡可循,清晰可辨。 臺灣茶很有名,可在“水太深”的大陸市場,它卻陷入了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窘境。這讓臺灣人看不下去,他們帶著引以為傲的真品來,試圖為臺灣的茶正名,為自己正名。 ![]() ![]() ![]() 老茶 愈久彌香 60歲的臺灣南投茶農(nóng)阿和師是對臺灣老茶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人,他因獨門炒茶手藝被譽為臺灣老茶界的“國寶”。他的普通話不太標準,帶著很濃的閩南口音。可沏茶倒水的動作卻一點不含糊,在他的手上,可以看到一層層脫下的皮,這代表了幾十年裸手炒茶積累的經(jīng)驗和功力。 1869年,茶園的主人謝師傅從家門口的一棵百年凍頂烏龍茶樹,開始了這個茶葉世家的榮耀記憶,也奠定了家族世世代代茶農(nóng)的根基。直至今天,謝家的后人們一直堅持用祖先傳下來的古法烘焙茶葉。只是傳到阿和師這代,只有他和弟弟兩人會這門手藝。 “茶葉采下來需放置一兩年,才能進行烘焙,所有的制作工藝完成后,又需要靜置多年,每年都要拿出來烘焙一次。”這種耗時長又極端辛苦的制茶工藝讓很多茶農(nóng)不愿花費精力,所以老茶的產(chǎn)量越來越少,每一次只有17斤。 老茶入口,帶著濃濃的炭火味,幾秒之后,回甘就會涌上來。這種獨特的口感來之不易,必須要取龍眼木炭置于密閉的爐中,燒透木炭靜置3-4天后才進行烘焙;木炭的數(shù)量也有講究,維持的燃燒時間要能夠達到足足十五天。在這十五天里,茶葉師傅必須不眠不休,守候在側(cè)。烘焙的時候,師傅要在70度的高溫房間內(nèi),憑一雙肉手,在高達200多度的茶葉中翻動。 或許是學(xué)手藝太痛苦,阿和師的兒女沒人愿意接下他的衣缽?!澳贻p人怕辛苦,讓他們學(xué)他們說還不如睡覺。”阿和師面帶微笑,但言語中不自覺地透露出遺憾,“去年底,我叫女婿跟我學(xué)炒茶,但他說不要。家里的小孩都很有錢,不愿意這么辛苦?!痹谂_灣,文化和技藝同樣存在無法傳承的問題。 好在還是有人不希望看到古法失傳。201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臺灣收藏家曾先生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阿和師,在品嘗了謝家的老茶后,他決心幫助阿和師重振家族品牌“華農(nóng)”,讓這些珍貴的老茶進入市場。“我希望保護的不僅僅是‘華農(nóng)’的茶葉,還是臺灣唯一堅持用古法制作的最傳統(tǒng)的茶葉文化?!?BR> 第二年,曾先生以“華農(nóng)茶行”為名,在臺中市博館路上開設(shè)了一家藝術(shù)人文會館,里面所有的裝潢,都是他從各地收集而來,有西安的大宅門;整塊花梨木做成的茶幾;多年收藏的字畫。老茶算是找到了懂它的人。 今年年底,曾先生將帶著他的藝術(shù)人文會館到大陸,把這種模式復(fù)制到各個城市。而阿和師則繼續(xù)用古法炒茶,維持著一年一萬斤的產(chǎn)量,并試圖在孫輩中尋找愿意繼承手藝的人,尋找擴大茶廠的一切可能。 不知不覺中,茶已經(jīng)是第八泡了,味道卻不見淡。阿和師說得興起,從包里拿出只留給自己喝的青茶,又泡上了一壺。講完自己的故事,他就很少說話,重復(fù)最多的只是一句:“喝茶對身體好,連早上起來尿尿都是白的?!?BR> 街之景 去過臺灣的人都會帶回相同的感受:那是一個破破舊舊的地方,遠沒有大陸繁華。但他們也都會補上一句:“我就是喜歡?!笨赡苓€是懷舊心作祟吧,他們擁有的我們也擁有過,只是我們的不見了,他們的留了下來。 表面的破舊 Kiki家里的長輩在戰(zhàn)亂時去了臺灣。在兩岸聯(lián)通前,斷了音訊幾十年,彼此思念。對于臺灣,她的父輩和祖父輩有一份情結(jié)在。所以上海開通臺灣自由行,讓他們一家人終于有機會跨過海峽去見見久別的親人。 其實臺灣離上海非常近,飛機只飛了1個半小時就落地,空間上的距離遠沒有情感上的那么遙遠?!跋嘛w機后,爸爸和伯伯有點小激動,表面上看不出來,但從言語上能感覺到。”Kiki清楚地記得,爸爸在見到臺灣舅公時說的第一句話是:“以前一直覺得很奇怪,舅舅去哪里了?原來飛飛那么快,早知道幾十年前就來看你了?!碑?dāng)然,這是一句玩笑話。 臺灣很小,從機場就能看出來。和上海浦東機場比起來,桃園機場顯得很寒酸,僅僅只有三個關(guān)口。從下飛機到出機場,Kiki一行花了整整一小時,這讓她對臺灣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接著,在溜出門去吃鮮芋仙的那個深夜,Kiki迷路了?!芭_灣的馬路很奇怪,比如南京東路就是一條直的,他們的路都是相同的街道名,有時是平行的好幾條,有的還呈直角。”在黑黢黢的街道上轉(zhuǎn)了好幾圈,她決定進全家便利店問路。 店員態(tài)度很好,卻是個路盲。在電腦上查了半天無果后,Kiki不禁在心里暗罵:“怎么臺灣的營業(yè)員那么笨,連路都不認識?!彼懔耍缓每孔约哼呑哌吤?。 Kiki聽到過臺灣環(huán)島的朋友講,這里很破,事實也的確如此。建筑和街道的陳舊程度和內(nèi)陸的二三線城市差不多,尤其是在深夜。摸黑找到鮮芋仙,匆匆吃完,再摸黑走回去。對于臺灣的印象,并未有所好轉(zhuǎn)。 然而等白天再走上臺北的街頭,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奥?xí)慣了那些建筑、那些岔路,我逐漸發(fā)現(xiàn)它和記憶中的老上海很像。雖然舊卻很有味道。”Kiki說,這種感覺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保留。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它與內(nèi)陸是隔絕的,但很多文化、習(xí)俗、生活方式又是從大陸各地帶過去的。在那幾十年里,兩地有著相同的源頭,但彼此按照自己的方向發(fā)展。在我們這邊大規(guī)?!f迎新’的時候,海峽那頭還保留著一些舊味道?!?BR> 這些舊味道從永康街的村落質(zhì)感、雜貨舊書攤前蹲著洗菜的路人、西門町花花綠綠的小門面中四散開去,在101高樓下戛然而止。仿佛回頭看是我們的過去,向前看是我們的現(xiàn)在。 “它可以很開放,藝術(shù)、電影、時尚都很國際化。但總有東西阻礙著你將它形容成國際化大都市。它有些矛盾,總讓我回憶起從小長大的那個地方。”回到繁華的上海,Kiki卻開始想念那個沒給她留下多少好感的臺北小城。 老街家鄉(xiāng)味
對于那些尚不能去或還沒去過臺灣的人來講,昆山的臺灣老街是解饞的好去處。 說得準確點,臺灣老街不是臺灣現(xiàn)在的摸樣,而是要回到40、50年代。走在老街上,屬于那個年代的臺灣風(fēng)情畫卷在眼前一一展開:舊式電視機播放著那時的電視畫面;拍高中畢業(yè)照的照相館開門迎客;街道建筑墻上,張貼著“黑松汽水”、“天香肥皂”之類的招貼廣告以及當(dāng)年的各種標語;還有臺灣大劇院、里長(村長)辦公室、雜貨店、臺鐵貨運站、小火車、郵筒等等,無不打上當(dāng)年臺灣人生活的印記。 據(jù)項目常務(wù)副總方秉宏介紹,臺灣老街能夠開工建設(shè),還要感謝2008選舉年的國民黨獲勝?!拔覀儜{借對臺灣政局的嗅覺,預(yù)計到08年之后兩岸交流肯定能打開,自由行、貿(mào)易會逐漸開放。”這一投入就像沒有盡頭一般,老街以每年2000萬元人民幣的速度吸收著資金,到今年為止已經(jīng)花掉了超過8000萬元。 可這里離方秉宏心中的目標還差了好多。計劃中,老街并不僅僅是一個旅游景區(qū),它要變成臺灣伴手禮的品牌平臺,它要變成臺灣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的大陸溫床,它還要變成臺灣民俗宗教展示區(qū)。 可在方秉宏帶著我們走過金門、阿里山奮起湖站、鄉(xiāng)鎮(zhèn)雜貨店、里長辦公室、原住民部落和民俗文物館的一個小時內(nèi),我們并沒有看到多少游客。周莊日漸疲軟的旅客人數(shù)和漫長的投資回報期正阻礙著方秉宏的夢想成為現(xiàn)實,連他自己都說:“如果地不是我們自己的產(chǎn)業(yè)的話,我不可能做這個項目?,F(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臺灣人肯做這種投資大,賺錢慢的東西了?!?BR> 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臺商一路跟著支撐到現(xiàn)在。在老街里,不管是自營的還是合營的,不管是做小吃還是賣伴手禮,統(tǒng)統(tǒng)都是臺商。他們很早就到大陸來做生意,有的人到處跑展覽,沒有固定住所,老街更像是個同鄉(xiāng)會,“在這里他們不會被欺負?!?BR> 雖然有很多目標,可方秉宏說他們這些人的心很小,都不是行業(yè)里頂尖的人,但始終試圖尋找到最好的東西,放在老街里?!拔覍幵竸e人說我貴,也不要讓人說我差。”因為臺灣人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臺灣制造,他們自己有一個標準,“沒有達到的,就不應(yīng)該?!?BR> “我可以很負責(zé)任地說,臺灣最好的東西都沒有過來?!爆F(xiàn)狀不佳,理想還在。方秉宏相信大陸市場有足夠吸引力,那些臺灣的“A咖品牌”必定會被巨大的利益所刺激,成為老街里的商戶。只是還要再等兩年、三年或者五年。 方秉宏來大陸十幾年了,在上海租房住,娶了一位山東妻子,過著很普通的小日子。 讓他最開心的莫過于初夏的夜晚坐在老街里的阿里山酒吧和同鄉(xiāng)們狂歡。與那些身在異鄉(xiāng)的臺灣朋友,一邊喝著臺灣啤酒,一邊吃著原住民特有的鐵板烤肉,方秉宏的腦中常會閃過一絲不真實感:“和臺商們在這里聊天、喝酒,有一種回到家鄉(xiāng)的感覺?!?/FONT> ![]() 文/張怡微
我有段時間住在永和,就是那個傳說中生產(chǎn)豆?jié){的地方。那是我第二次去到臺北,一座福和橋牽起了住地與學(xué)校的距離,分野著臺北市與新北市。我每天沿著捷運往返兩站路,特別像從我耀華的家到南洋中學(xué)的距離,隔著5分鐘的隧道,便是浦東到浦西。 沒有101,沒有故宮,沒有夜店,沒有墾丁天氣晴。 永和的市民晚晌會聚在國立圖書館分館門前鍛煉身體,閑聊時他們常常談到大陸,挺有意思,如他們沒見過冰雪,就特別夸張地向往哈爾濱,但同時不忘彼此提醒“聽說北方廁所超可怕”。 每周,都有一個高中的女孩子到我家補習(xí)作文,曾說到最難忘一次體驗,她想不出,我提醒她,不好的經(jīng)驗也可以。她突然兩眼放光,說“在上海啊,世博會,超恐怖的”。 私下里,我并沒有看到那種對于外客才會突然生成的寒暄面貌。 自由行剛開放時,臺灣的媒體都嚴陣以待。他們將我們稱為“陸客”,沒有什么明顯的感情色彩。過年時臺大公館百余家店鋪全部關(guān)閉,整條羅斯福路被陌生的黑暗籠罩,我找了半小時沒有地方吃到米飯。彼時攜程網(wǎng)上臺灣游的報價卻已經(jīng)逼近20000,匪夷所思,農(nóng)歷年的臺北就是一座死城。景點更會因為人手緊缺而調(diào)漲包車車資。但沒有人直面這樣的落差,對于臺灣人來說,陸客象征著源源不斷的財富,而大陸人來說,臺灣是民國夢、是電影、音樂,是避世樂園。就連美食都成為一個飛去不可的理由。 士林夜市搬遷那陣,許多人都表示惋惜。 2010年我甚至就住在一個夜市里,每天都是雞排、奶茶、花枝、蚵仔煎、關(guān)東煮,這些小吃我曾經(jīng)在臺灣綜藝節(jié)目中看過多次,小s推薦過的某個漢堡,她吃到轉(zhuǎn)圈兒,我咬了一口后非常疑惑,可能調(diào)味料也不習(xí)慣,臺灣人喜歡醬油膏、蜂蜜芥末,我們上海人卻喜歡生抽、陳醋。時間久了,習(xí)慣就回來了,后來我很少去夜市吃東西。 但我曾經(jīng)是臺灣夢的沉迷者。我去過3次鹿港,為了憑吊一首歌;2次九份,為了兩部電影;1次墾丁,為了太平洋的夢。我最喜歡的倒是阿里山。人與景的關(guān)系很是微妙,有時為了一個情結(jié),實現(xiàn)了以后卻感覺寡淡。有些被嫌棄爛了,倒會因為時地與人心,令人牽掛。 和許多大陸人不一樣的是,我并沒有在臺灣丟過東西,失而復(fù)得后感覺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倒是在慈湖外聽到一個歌者唱《思慕的人》,感覺悵惘,聽到《流浪到淡水》中唱“才知影癡情是第一戇的人”,又莞爾。文藝夢,終究是故土生成的舊夢,逐之而不得,才一股腦投射到異鄉(xiāng)。對臺灣,如今我已經(jīng)去了魅。 ![]() ![]() 講到臺灣,遇到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會緊緊得握住我的手,一幅家國情仇之慟,只差沒有老淚縱橫,總是對我說“臺灣一定要回歸,要從大局著想??!”就聽說一老爺子,家人不讓他看CCTV的《海峽兩岸》欄目,怕他看著看著血壓又飆高。
遇到許多學(xué)者知識分子,他們從臺灣回來,談起臺灣,都有種士大夫恨其不爭的感嘆:臺灣真是保存了中華文化的良好傳統(tǒng)?。?BR> 有時遇到一些文藝青年,談起臺灣,臺灣就是一個小清新、充滿了淡淡惆悵小島情調(diào)的地方,問他們這種印象那里來,他們會跟你從侯孝賢楊德昌,一直講到《藍色大門》再講到《海角七號》。 至于許多小姑娘,一講到臺灣就尖叫“阮經(jīng)天好帥!” 我可以再舉出十幾個"臺灣熱"的點,但有些點,臺灣人自己都會覺得莫名其妙。 你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好了,可是也從來沒聽過說"河南熱"、"廣東熱"、"黑龍江熱"之類的說法。很多大陸朋友理所當(dāng)然的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可是直覺上,臺灣又像"外國"一樣不同。 畢竟兩岸分隔太久了,從1895年之后,除了1945到1949這短短四年臺灣跟大陸真正有連系外,其他時間,我們只能從宣傳的內(nèi)容來想象對方,并且認為對方理所當(dāng)然的是如此,那是種肯定,確又如此模糊的印象。 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對臺灣的印象,也許覺得這種印象膚淺,但恰好反應(yīng)了這幾十年來歷史的軌跡。 許多人心中都有個臺灣情結(jié),來到臺灣,都想要找尋自己心中的那個臺灣。但現(xiàn)實常常是殘酷的,就如同很多大陸朋友到阿里山日月潭觀光后的那句順口溜“不來一輩子后悔;來了后悔一輩子”。有人形容臺灣就像一個妹子:又萌又軟又傲驕。許多人抱著一頭熱來臺灣,也就是自我陶醉般的印證心態(tài)來臺灣,那恐怕失望的成份居多;但如果你把她當(dāng)作完全不一樣,不要預(yù)設(shè)什么框框來看,肯定可以有更多新的視角與發(fā)現(xiàn)。 不僅大陸有臺灣熱,現(xiàn)在臺灣也有大陸熱,這大陸熱多少是對大陸這些年經(jīng)濟掘起的焦慮。你會發(fā)現(xiàn),在大陸,對臺灣這個島的興趣正在急速加熱,但“臺灣人”的新鮮感卻急速在冷卻;越來越多臺灣人來到上海工作,這情況越來越如同湖南人來上海、福建人來上海、東北人來上海工作一樣普通。幾十年前在大陸坐出租車,司傅會問你“來投資的?”十幾年前,師傅會問你“當(dāng)干部的?”再后來,被問“來工作的?”臺灣人在大陸貶值得快。 臺灣熱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神秘感",你說臺灣熱能熱到什么時候?在上海,談到福建人就很刻板印象得想到開建材店面包店,談到新疆人很直覺得就是賣羊肉串,談到安徽人好像都是當(dāng)保姆的....等到一提到臺灣人,就連想到奶茶店甜品店時,臺灣的熱度,大慨就燒完了。 臺灣人眼中的臺灣 4月,開放臺灣自由行的第二批城市名單敲定,新增了天津、重慶、南京、杭州、廣州、成都等10個城市。自去年6月28日啟動首批赴臺個人旅游試點以來,北京、上海、廈門三個城市已有超過5.7萬名游客通過個人旅游形式,踏上了寶島的自助之旅。 自由行開通伊始,“臺灣游”便在媒體占據(jù)了熱點。九份的咖啡館、鹿港的小鎮(zhèn)、淡水的河邊、墾丁的陽光……歌曲、電影、偶像劇里曾經(jīng)讓文藝青年們熟悉的關(guān)于臺灣的一切,終于有機會親自探尋。去年7月,《上海壹周》編輯部的幾位同事成為嘗鮮者,在自由行中感受了臺灣的風(fēng)土人情。臺北沒有想象中的時尚繁華,可有人從破舊中找到了光陰的故事;臺南人色彩傾向明顯,并不是所有人都熱情好客;臺東節(jié)奏舒緩,民風(fēng)淳樸,有很多逃離“北上廣”一般逃離臺北的年輕人。面對我們的問卷,學(xué)生、民宿工人、出租車司機、小吃攤老板……各式各樣的臺灣人給出了大同小異的答案。仔細咀嚼,耐人尋味。 吳秀寧×花蓮時光二手書店老板 你認為最有臺灣味道的電影、書、歌曲是? 侯孝賢的老電影,《悲情城市》《戀戀風(fēng)塵》。書的話,推薦黃春明的小說和楊牧的詩。楊牧是花蓮人,有不少寫花蓮的詩。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海、人情味、友善。 楊琳×南投人(泰雅族) 花蓮慈濟大學(xué)大一新生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小吃、交通、人情味。 這里最大的名人是誰? 當(dāng)然是張惠妹。她是卑南族,是我們原住民的驕傲。 丁左昊×都蘭糖廠田口山店主(臺北人) 推薦一下這里最厲害的景點。 海邊,都蘭適合深度游。其實你喜歡的就是好地方。我喜歡大自然,清靜人少的地方。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我去過上海,我有阿姨在那里,不喜歡,人太多。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美食、人情、好山好水。 吳淑娟×臺北舞蹈老師 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人情味、便利性、自由。 在臺灣,有沒有某種已經(jīng)消失,或瀕于消失的東西讓你覺得不舍的。 生育力。 豐政發(fā)×臺東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行政經(jīng)理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環(huán)境、人文、賽德克巴萊。 高金素梅×演藝、政治名人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泰雅族的編織、文臉、還有天生的熱情。文臉可不是黥面,對于男性,文臉是肩負著保衛(wèi)族人的責(zé)任,對于女性,文臉是能紡織持家的責(zé)任。 許嘉良×臺北某公司公關(guān)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美食、便利、人情味。 臺北你最不推薦的景點是哪里? 五分埔成衣商圈(里面賣的全是韓貨、大陸貨)。 陳小姐×嘉義計程車司機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其實臺灣都很不錯,城市有城市的感受,鄉(xiāng)土有鄉(xiāng)土的感覺…… 莫小姐×阿里山上的老板娘 嘉義最有名的人是誰? 王永慶,臺塑集團老板。(其實王永慶不是嘉義人,15歲在嘉義米店當(dāng)過學(xué)徒)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臺幣、黃金、山葵。 林怡君×臺北文秘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臺灣好像沒有“人參、貂皮、烏拉草”之類的順口溜,一時想不出來。 在臺灣,有沒有某種已經(jīng)消失或瀕于消失的東西讓你覺得很不舍? 傳統(tǒng)臺灣人的謙和和低調(diào);建于清代的臺北城墻;西門町的中華商場…… 許哲維×臺北童書出版公司職員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人情味、公務(wù)員的效率和體貼、圖書館。 黃太太×臺北退休的家庭主婦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就說一樣好嗎?臺灣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什么都可以,很自由。 在臺灣,有沒有某種已經(jīng)消失或瀕于消失的東西讓你覺得不舍? 傳統(tǒng)。 莫先生×臺南華洲商務(wù)飯店(民宿)前臺 如果不住在臺南,你最想在臺灣哪里生活? 我是臺南本地人,我爸爸是大陸過來的,祖籍湖南長沙,我是第二代。我臺東也有家,有一棟房子。我現(xiàn)在還在存錢,等孩子大了,他想出國,我也想出國去看看,因為我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妹都在加拿大和美國,我也都有去玩。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有的人喜歡說是臺灣人的“感情”……這種事情見仁見智。 陳錦穗×高雄的臺灣觀光巴士司機 如果不住在高雄,你最想在臺灣哪里生活? 我是屏東人,之前在臺北住了10年,又在高雄住了10年,將來在哪里這不一定。人會在哪里很難說的,你看蔣介石最后不是來了臺灣。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健保、勞保、199吃到飽。 廖大慶×南方澳三剛鐵工廠文物館館長 你認為最有臺灣味道的電影、書、歌曲是? 我還是推薦最有南方澳味道的吧?!赌戏桨拇髴蛟号d亡史》(邱坤良著)作者童年還去這個大戲院看戲,后來戲院就沒了。這本書不但描寫了大戲院的興亡,也全景地介紹了南方澳的發(fā)展和社會?!侗澈5娜恕罚ㄍ跷呐d著)作家曾在南方澳當(dāng)兵,書描寫的是他在這里當(dāng)兵時的經(jīng)歷。歌的話,有一首閩南語的,翻譯成國語叫《妻子》。簡單說回憶了當(dāng)年勇,哈哈。電影當(dāng)然是《賽德克巴萊》,壯觀,聽說花了7億多。其實《海角7號》也挺臺灣味的,兩部片子導(dǎo)演是一個人。海角7號講臺灣與日據(jù)時代的感情,講得挺好。 你覺得臺灣最贊的三樣?xùn)|西是? 民間的人情味和善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