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羊尊》
高52、口徑41.3、腹寬61、底徑35.5厘米,重51.2千克。
商代后期(公元前十四世紀——前十一世紀)
大口廣肩,唇外折,頸上有三條凸弦紋。肩部等距離裝飾三只浮雕卷角羊頭,間以回紋為地的目形紋飾。腹部紋飾華麗,在回紋地上有三組獸面紋,眼睛突出,增加了肅穆莊重的氣氛。圈足較高,上部飾兩條凸弦紋,中間有三個等距離的圓孔。下部在回紋地上飾六組獸而紋,并有三條扉棱與器肩三羊首錯置。分兩次鑄造而成。先鑄尊體,再在肩部鑄制單頭。羊首邊緣,不規(guī)則地掩蓋著肩上的紋飾,尊內還有從孔道中溢出的連接羊頭的銅塊。
三羊尊是一件傳世品,為青銅器中的瑰寶。

《酗亞方尊》
高45.5、口徑33.5、足徑22、腹深33.6厘米,重21.5千克。
商代后期(前十四世紀——前十一世紀)
侈口,通身飾獸面紋和夔紋,肩部四角飾四象首,額上以二夔龍為角,長鼻高舉,口邊伸出二個大象牙,四面正中飾四個額上伸出二枝杈形冠的獸頭,似為鹿首。器身飾八條扉棱,上端伸出口沿外。尊口內有銘文二行九字“酗亞者垢以大子蹲彝?!笨芍切飦啚榧漓霘v代先王和太子而鑄造的。酗亞是一個氏族的名稱,目前發(fā)現(xiàn)這一氏族的銅器多達五、六十件,可見酗亞當為商代一個大族。從出土情況看,其活動中心應在今山東益都地區(qū)。

《鳥紋爵》
高22、流至尾長17.7厘米,重1.25千克。
西周前期(前十一世紀一一前十世紀中)
爵有共名,有專名。共名為酒器的總名。專名是溫酒或飲酒器的名稱。
圓腹凸底,短鏨上端雕鑄有獸頭。爵口一側有流處有二高柱。三足呈刀形。腹部飾長冠鳥,尾飾變形鳥紋,制作精湛。

《立鶴方壺》
高118、徑30.5厘米,重64.28千克。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
青銅壺主要用以盛酒,古人飲酒多用勺從盛酒器中挹取,再倒入飲酒器中。
立鶴方壺形體巨大,可謂“壺中之王”。其整體呈橢方形,有蓋。壺體四面飾相互糾結的夔龍紋,布局均衡對稱。兩側腹飾一對昂首、垂尾的鳥。器頸飾鏤空有華冠的大龍以為耳。器四角鑄以立體有翼飛龍。圓足下有兩只作咋舌狀的伏虎支撐壺體。壺蓋鑄鏤孔蓮花瓣兩層,中間一塊銅板,上鑄一只婷婷玉立的仙鶴,作展翅欲飛狀,增加了壺的動態(tài)和旋律感。春秋時期是大變革時期,方壺新的藝術構思反映了這個時代的革新精神。

《青玉云紋燈》
高12.8、盤徑10.2、足徑5.9厘米。
戰(zhàn)國
玉質瀅潤,通身黃褐色浸斑。由燈盤、立柱、底座三部分組成。燈盤為直沿,盤心凸雕五辦花一朵,花蕊琢渦紋,外側琢勾連云紋。立柱上部凸雕三葉,下部琢勾連云紋。底座圓形,飾平凸五辦花。紋飾細密繁復,雖反轉起伏,卻又回曲自然。
戰(zhàn)國時期,銅燈比較普遍,全部川玉琢成的玉燈,目前全國僅此一件,堪稱珍品。

《玉鳥紋樽》
通高12.3、口徑6.9、足徑6.8厘米。
西漢
王質潤亮,通身淺褐色浸斑。有蓋,蓋面雕勾連云紋,中心鏤雕二辦花形紐,周凸雕三鳥。周身淺浮雕方折勾蓮夔鳳紋,并滿飾勾連云紋及隱起的谷紋。口緣及底邊各雕渦紋一周。近足處有三組獸面紋。三蹄足。器中部一側凸雕環(huán)形板,上飾獸面紋。做工精湛,為漢代玉器中最為珍貴的一件。

《玉“畏樂”谷紋璧》
通高18.6、寬12.5、孔徑2.6、厚0.5厘米。
東漢
青玉質,通身赭色浸。璧兩面滿飾谷紋。璧上部鏤雕二螭,螭首相對處為隸書“長樂”二字。螭身盤曲,身上多處有陰刻的細線。璧邊緣陰刻篆文清乾隆御題詩一首:“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同。傳者妬必有,馮乎恨莫窮。致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蹦┦稹扒∥焐暧}”及“古香”、“太璞”二印。玉璧在兩漢時期盛行,在漢代墓葬中大量發(fā)現(xiàn),但一般做工比較粗獷。此玉璧雕琢精致,紋飾細膩,排列規(guī)則,且鐫銘文,為東漢玉璧中之珍品。

《青釉堆塑轂倉罐》
高46.4、底徑15.3厘米。
吳永安三年
谷倉,又稱堆塑罐、魂瓶,流行于三國、兩晉時期,是當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墓葬特有的隨葬器物。
1939年浙江紹興縣出土。構思巧妙,采取堆、塑、雕、貼相結合的手法,在罐上堆成凸雕式的各種動物和魚蟲。罐口百鳥簇擁,引頸展翅,作覓食狀。頸部堆塑有樓闕館閣,樓閣上手持各種樂器的藝人,有的奏樂,有的耍戲,人物神態(tài)生動。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頸、腹交界處豎著一塊小碑,碑上刻有“永安二年時,富且洋(樣),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的銘文。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早期青瓷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玉鏤雕飛天佩》
長7.1、寬3.9、厚O.7厘米。
唐
青玉質地,片狀。鏤雕飛天人物。人物頭頂發(fā)髻高盤,右手扶云,左手持一物。肩披長飄帶至身后。上身袒露,下身著長裙,裙擺隨風飄動。身下有流云三朵,線條流暢,動感強烈。飛天多見于佛教石窟壁畫,有吉祥之意。

《哥窖雙耳爐》
高8、口徑12.4、底徑9.2厘米。
宋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屬青瓷系,裝飾風格獨特,以器表的紋片而著稱于世。
爐仿古銅器式樣燒成,形體莊重古樸,線條簡潔流暢,胎骨較厚,釉呈米黃色,滋潤如玉。周身布滿大小不等的碎裂紋片,有如冬天江河中的冰裂,變化萬千,別具自然雅趣,是傳世哥窯瓷器中的精品。

《官窯盞托》
高6.7、口徑6.7厘米。
宋
官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作品以釉色取勝,并以開紋片為美,不講究刻劃花裝飾。
紫黑色胎,素樸無飾,造型簡潔雅致。通體施天青色釉,釉色肥厚滋潤,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開大冰裂紋片,使釉面韻味無窮。精美的盞托是官窯瓷器中較為少見的一種器皿,屬上乘作品。

《鈞窯花盆》
高15.8、口徑22.8、底徑11.5厘米。
宋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的神厚鎮(zhèn)。是北方最著名的窯口,以燒制五彩爭艷、瑰麗多姿的窯變,而獨樹一幟。
敞口,折沿,菱花形,深腹,下有小圈足。型體變化曲直相間,上下呼應,和諧美觀,猶如一朵盛開的菱花、構思頗俱匠心。通體施銅紅釉,由于銅元素的發(fā)色作用,釉層上的紫紅斑如晚霞幻變,絢麗燦爛之至。

《汝窯三足奩》
高12.9、口徑18、底徑17.8厘米。
宋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作品風格獨特,多屬宮廷內藏。
這件三足奩為北宋宮廷陳設用瓷,清代列為皇家的珍藏品之一。仿古銅器式樣,直口,平底、底部承三個彎形足,外壁上下各有凸弦紋數(shù)道。造型簡潔雅致、制作嚴格規(guī)矩。里外均施天青釉,并開細碎紋片,釉色幽淡雋永,既有藍色之冷,又有綠色之暖,顯示出汝瓷的特殊魅力。

《定窯孩兒枕》
高18.3、長30、寬11.8厘米。
宋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以燒制白釉瓷器著稱于世,對我國南北各地的窯場具有重大的影響。
枕塑成一兒童,俯臥在床榻上,頭斜置于交叉的雙臂上,臉向外,右手持一繡球,身穿綾羅長袍,人物神態(tài)天真可愛。以童背為枕面,榻周四面開光,內模印蟠龍、如意頭等紋飾。通體施白釉,釉色白而略黃。雕塑技巧高超,構思新穎,在傳世的定窯白瓷中,極為少見,為稀世珍品。

《三彩馬》
高77、長83厘米。
唐
1952年鄭振鐸先生捐獻。
全身施赫、黃、綠三色釉。馬頭向左微側,頂鬃分向兩側,嘴微張,頸部左側鬃毛下垂。馬尾扎結,四蹄踏長方形底板上,前腿直立,后腿稍曲。馬身有精致轡佩,馬鞍上刻有花葉紋,顯得富麗堂皂。雕塑手法寫實,神態(tài)自然,釉色鮮明,為唐陶馬中的上品。

《三彩駱駝》
身高87、身長7l厘米。
唐
1952年鄭振鐸先生捐獻。
駱駝雙目圓睜,昂首,張嘴,四腿錯落,作行走狀。駱前峰向右,后峰向左,背上獸面皮囊垂于兩側,馱有絲束、絹帛、火腿、圓肉、鴨子、水壺等物。釉色鮮明,全身以深黃釉為主,胺為黃綠釉,鬃毛為黑褐色。生動地塑造出在遠途跋涉中,引頸長鳴、不畏疲倦的“沙漠之舟”形象。

《青釉鳳頭龍柄壺》
高41.3、口徑9.3、足徑10.2厘米。
唐
唐初北方青釉瓷器的杰出之作。是吸收了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中鳥首壺的造型,又融合了中國本土的結構,精心燒造而成的。
壺身堆貼有各種瑰麗的花紋,繁縟而精美。壺蓋為一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蓋的一端由門沿到底部連接著一條生動活潑的螭龍壺柄,前肢托于肩部,后肢安于喇叭形底座。這一設計,既富裝飾性,又起到壺柄把手作用,頗具匠心。
目前所見,此壺在國內傳世僅此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