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體育課堂教學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問題三:游戲與技術教學
體育教學中使用游戲雖然已經非常普遍,但仍然有一些人反對體育教學游戲化。認為游戲教學降低了體育教學的層次,淡薄了技術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最近又從不同的角度開始強調起技術教學了。這里,我們想來探討一下體育課上運用游戲作為手段是否就是所謂的“淡化運動技術”。
首先想說的是,游戲的特點是什么?這個問題要從小學低年級的體育教學談起,無論是教學大綱年代還是新課標實施后,小學體育課的主要內容都是以游戲形式呈現(xiàn)的,這是因為這種活動方式符合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符合兒童的知識認知水平,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小學體育課是游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其次要說的是,游戲具備些什么功能,那就應該從游戲的產生來研究它的功能與作用了。體育教師其實都知道,體育產生于生存與生活,原始的教育形式就是游戲,游戲是古代人對下一代傳授生存技能的一種手段,因此,游戲傳遞了生存生活的信息,兒童化了生存生活的重要技能?,F(xiàn)在的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仍然起了這樣的作用,簡化了復雜的運動技術,生活化了一些運動技能,直觀化了技能的傳授過程,所以,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的體育教學中,應該占有不可撼動的位置。
第三是講在什么時機用游戲最適合。上面說,小學低年級體育教學中使用最適合,并不等于小學高年級就不能用,中學階段就不許用。確實,隨著年齡段的提高,運動技能學習的比例在上升,該學的東西多了起來,游戲運用在逐漸減少,這并沒有什么不對。但是,反觀社會生活實際,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大眾體育、社會體育中卻出現(xiàn)了如此多的體育游戲,例如“揹新娘”、“跑過沼澤地”、“沙雕藝術”、“踩葡萄”等等,甚至出現(xiàn)了國際間的城市體育游戲比賽,其中那些項目都是充滿了情趣的活動,象“運水”(提水桶在“活動”的道路上跑過)、搭積木(在牛的面前壘起紅木塊)、過浮橋(在飄浮的木桶上越過水面)等。中國年年都有一個城市去參加,絕對不是專業(yè)運動員為代表。那么,連大人都能這么有興致的來玩這樣驚險而又有刺激的體育游戲,怎么到了中學體育教學中卻會倍受質疑呢?又是純運動技術教學觀惹的禍!應該說,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年齡段,游戲永遠是一種最好的體育教學形式,它帶給參與者的不僅是一種運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地起到了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再要說的是怎么使用體育游戲會起到最佳效果。當然是應該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為最重要,低年級有低年級的游戲,“學動物走和跑”、“小蝌蚪找媽媽”、“小螞蟻搬家”既有趣,又活潑,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高中學生難道就不能玩游戲了嗎?這里介紹一個適合中學生不同年級的游戲“狗熊掰棒子”:一種接力賽的形式,每組有11個(任意數(shù))空塑料瓶,10個放置在20米長,4米寬的區(qū)域內,一個在排頭手中??梢圆扇∮娼恿Φ男问剑部梢酝到恿?。開始時,排頭把一個空瓶夾在自己腋下,跑進區(qū)內,逐個撿起區(qū)內空瓶,輪流夾在自己左右腋下(夾一個就會掉一個),直至10個都夾過,腋下還是只有一個,跑到對面,交給伙伴繼續(xù)。這是一個靈敏性加位移速度的游戲,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其實都能進行,只要調整空瓶數(shù)量,跑的距離就行。關鍵在哪里呢?在于教師對參與者的體能了解與否,老師的設計與策劃方式如何。所以說,游戲的運用是否能起到最佳效果還要看教師的設計教學能力。
最后,當然是游戲對運動技術的形成到底會起什么作用。有人反對多做游戲(適當?shù)剡M行游戲大概沒人反對),認為一做游戲就把正確的運動技術給破壞了,如跑的姿勢變形了,跳的動作走樣了,擲的方法不對了,例如學生特別喜愛的“跨大步”,學生跨的動作跟“后蹬跑”或“跨步跳”動作相距甚遠,因此不允許學生做這樣的游戲,必須按照正規(guī)的田徑輔助練習方法去做。那么,效果呢?就不能比了,前者要得到學生更多的喜愛。應該承認,用“后蹬跑”或“跨步跳”的正確動作做可能會跳得更遠,更合理,如何讓學生接受這種動作方式呢,老師就要動腦筋來處理了。如果教師自己是個優(yōu)秀的田徑高手,盡可以參加到游戲中間去玩一把,學生在驚嘆老師一步步飛躍的同時,就會逐漸地模仿這種更好的方法,如果教師并不是專長田徑的,那么,找一個在這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注意他(她)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有意地引導別人去觀察動作,學習與模仿就會悄然進行。是否可以這樣認為:游戲大多數(shù)情況下采用了原始的、低級的運動技術,但帶給參與者的卻是無比的快樂,隨著運動技術的提高,游戲性就越來越差了,如何尋找兩者的結合點是跟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密切相關的?! ∑鋵崳瑫粫糜螒騺碜鰹榻虒W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倒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檢驗的一塊試金石呢。
問題四:情景與實際
新課標實施之前、之后,老師都在用情景教學,所以,不能說是情景教學是新課程的獨創(chuàng)。但是新課程實施后,這種情景教學使用率在提高,方法在變化,效果在改善,這也是事實??墒?,其中有成功的課,也有不太成功的課,更甚至有被專家否定的課。就這種情況,我們來探討一下問題出在哪里。
什么是情景教學?顧名思義,情景教學要有一個特定的情景作為教學的背景。例如,“小螞蟻搬家”,一聽這名字,就可以想象得出,是一群小螞蟻在忙忙碌碌地搬運東西。那么,這節(jié)課必定是圍繞著“搬運”來組織教學的。至于如何搬?搬什么?那就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策劃了。比如說,一個老師事前準備的是許多課桌椅,讓孩子們學做小螞蟻去搬課桌椅,這節(jié)課一定不成功,為什么?因為課桌椅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太熟悉了,怎么也不會去把這些這么熟悉的東西想象成螞蟻窩里的“糧食”。又比如說,一位老師上投擲課時,設計了“炸坦克”,上課時用舊塑料瓶裝些黃沙,當手榴彈去投擲,那么,什么當坦克呢?用一只舊自行車胎在地上一滾,這坦克就出來了。這設計本來也不錯,可是他是在相距12米左右的二列橫隊當中來滾這只輪胎的,學生只需要對著6米外的“坦克”進行攻擊,這些學生怎么也不會想象得出,坦克離自己這么近時才會丟手榴彈。如果是正前方20米處出現(xiàn)了“坦克”,大家投擲自己的手榴彈,那效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樣。這些不太成功的情景課問題出在哪兒呢?出在情景與實際產生的差距上。
有人說,反對體育教學中用那些“抗震救災”、“消防滅火”之類的情景教學課,原因是沒有運動技術的傳授,認為“簡直就是瞎鬧”,是活報劇,不是體育課。當然,如果我們的情景教學課都組織成了上面那樣的情景,是有一定問題的。但不能否認,情景教學卻是一種非常好的多維度的教育方法,特別是緊貼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學生最熟悉的情景再現(xiàn),這樣的課就具有更高的價值,這里我們就應該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角度來認識問題了。
有一節(jié)課叫“愛心天使”,講的是如何幫助盲人過馬路的事,用了一個情景,從“盲人”自己走過到我們對“盲人”的關心、關愛。這節(jié)低年級的體育課,雖然技能教學目標是走與平衡,但心理目標與社會目標就非常明確地指向了學生對弱勢人群的關注。據說,設計這節(jié)課的老師因為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自己的一個學生,想去幫助一個盲人叔叔過街,但被她的媽媽一把拉走了。因此,老師就想到了,要把這種關愛他人的行為。通過體育教學傳遞給孩子。果然,孩子們非常認真盡自己的能力來幫助了那些“盲人”。
同樣是“小螞蟻搬家”,我卻看到過一節(jié)很感人的情景教學課。老師采用的是各種不同大小的墊子,表示了螞蟻洞里的“糧食”有大有小,小螞蟻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來搬運,大的東西可以幾只螞蟻一起搬。孩子們就非常高興地參與其中,被搬運的東西中甚至還有麻袋。為什么這節(jié)課就成功了呢?很明顯,在孩子的眼里,墊子與麻袋可以被他們想象成螞蟻窩里的“糧食”,而用“頂在頭上”方法來“搬運”,也更好地接近了孩子們對螞蟻日常觀察的情景。
所以,情景教學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產生想象,才能獲得應該得到的效果。順便說說,這帖子里的兩節(jié)課,都是河南省的課,不知H先生對此是否熟悉?
問題五:術語與兒童語言
看課時常常會捧到這樣的事,老師因為有人來看課,他就用了大量的專業(yè)術語來進行講解,講得頭頭是道,下面的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例如去小學看一年級的課,老師在教孩子投擲軟球,本來這老師選的教材挺好,讓孩子一個人投,一個人拿個小板做靶子。孩子也投得很起勁,但因為有人來看課,生怕看課的老師認為他專業(yè)水平不夠,所以就把孩子叫了過來,和孩子們講投擲的方法,這也沒錯,但是卻講起了“背后過肩”這樣的一個專業(yè)名稱和概念,結果是亂了套了,孩子從身體背后丟出來的球,什么樣子都有,本來那種很自然的投擲方法現(xiàn)在沒了,開始“模仿”正規(guī)的“背后過肩投擲”。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什么對小孩子講“后蹬”、“挺髖”啦,什么“位移”、“起跨”啦,這哪里是一個小孩子能夠直接理解的語言?反過來,一個老師對水平一的孩子說了一句:“啊,你真聰明!”就被當作“無劣評價”,升級到了頂端。那么,請問,我們在家里是如何跟自己的孩子說話的呢?大概是整天說:“你作業(yè)完成了嗎?你英語背誦了嗎?”所以,有人說,中國孩子現(xiàn)在“早熟”,不早熟能行嗎?連話都要聽不懂了。
我并沒有反對用術語的意思,術語在某些時候能大量節(jié)省教學講解的時間,但一定要有個前提,就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一個專家說體育只有身體認知能力,那么知識傳遞是什么能力?一個一年級的孩子,為什么語文教學上聽到的是“狼和小羊”的故事而不是莎士比亞喜劇《第十二夜》?,什么時候該運用術語呢?就還是個水到渠成的問題嘛,隨著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對術語的理解能力也就隨之提高,老師的術語運用也就逐漸增多,高中課、大學體育用的機會不是就更多了嗎?
兒童語言的運用并不會受到歧視,有許多兒童文學專家一生都用兒童語言寫作,我們哪個人不是從小看著兒童文學長大的?就是古代人,小時候還要念“啟蒙讀物”呢。
善用語言是能者。不善于運用語言和不同的人溝通,則應該是屬于社會適應能力上的弱者。該用時則大膽地用,“以學生為本”來使用自己的語言,不要把中國豐富多彩的語言變成一成不變的教條語言,讓中國的孩子在良性語言環(huán)境中健康地成長起來。
在我前面的帖子里有一個叫“走進新課程,轉換舊觀念”中我專門談了這個問題,2005年整個一年的講座中我都提到了這個問題,這里簡單地說一下,要想了解更多的內容往前面找一下,沒有的話我再傳給你。
首先我們對“學科”的概念要有一個轉變,過去我們總是說“體育學科”,現(xiàn)在我們常說“體育課程”,這個名稱上的轉變并沒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就是很多專家學者也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其實,這就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關鍵問題。學科者,就事論事,就體育研究體育,與其它學科無關,例如體育學科只研究自己的特點,就像很多老師一直強調說要“突出體育學科的特點”一樣,我們并不需要去關注其它學科的一切,包括教學方法、手段和內容等。但課程則不是這么一回事,課程本身是一個大概念,課程的設置是緊密地與社會發(fā)展接軌的具體體現(xiàn),說得詳細些,社會需要你學校教什么,你就應該把這些內容傳遞給學生,試看現(xiàn)在哪個學校還不教計算機?哪個學校不重視外語教學?因為這是社會生存生活的必需。所以,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課程建設,學校開設的課程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形式的學科,而出現(xiàn)了許多新課程,例如《社會》、《生活》、《科學》、《藝術》和《體育與健康》等,以前是沒有這樣的課程的,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社會需要。
其次是學科專門傳授的只是知識,所以才叫“學科中心”嘛,那我們就非常清楚地看到,五十年來體育學科沒有任何變化的內容由四大板塊組成,田徑、體操、球類和武術,其中的具體內容也是基本不變的,教師實施的只是以傳授內容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這里,傳授內容是主要的,育人是次要的。課程則不然,是一種動態(tài)的信息傳遞,因為課程是需要緊密地與社會生活掛鉤的,因此,對社會上的一切新生事物,教師要具有敏感性,區(qū)分性和接受性,對課程目標有利的內容會以最快的速度被納入教材,這本身已經具有了整合性。而又由于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教育目標相一致,都是為了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此人才的概念非那人才的概念,是指一般的社會需要者都是人才,你、我、他都是),因此在內容選擇上就會產生一定的交叉,這就需要進行整合。例如“健康”內容哪些是屬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哪些是屬于科學和生活的,也應該有一定的界定。但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其它課程的一些優(yōu)勢的借鑒與運用是得到了關注,例如教學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不應該再局限于四段式,而象所有其它課程一樣,出現(xiàn)了“一攬子”教學方式;一節(jié)課必須兩教材的做法在所有其它課程教學中都是沒有的,有人強調它是“體育學科的特征”,而現(xiàn)在許多老師都傾向于單教材教學,單元教學的安排等。又如體育傳統(tǒng)教學是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師的示范是絕對的、權威的,現(xiàn)在許多教師對自己弱勢項目的教學采用了多媒體演示,也同樣是借鑒了其它課程教學的特點。
最后,從整合角度來講,教師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整合,因為,我們首先是一個“教師”,然后才是一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師,不要錯誤地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體育老師”,然后才是一名教師。應該說,現(xiàn)在的“整合”還遠遠談不上成功,只是一個嘗試性的開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隨著我們對課程性質與功能的加深認識,我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這就要靠大家的努力探索。
有些老師,甚至專家,一開口就說:不要忘記自己是個體育老師。話是不錯,但是為什么不先考慮一下自己是教師隊伍中的一員呢?自己肩負著的任務是和別的老師一樣,育人的功能可是第一位的呀。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還是競技體育在作怪??傆X得自己負擔著培養(yǎng)運動員的這樣一個特殊任務,總覺得一定要教很多技術性的東西給學生才是貨真價實的體育老師,這是別的老師所不能替代的。我們的隊伍中,也有許多體育老師不僅在體育專業(yè)上是把好手,其它方面也都很優(yōu)秀,例如咱們網站上有英語特好的體育老師、有文采特好的體育老師,有書法方面特好的、有藝術方面特好的......如果說改行或兼職教別的課程,這些老師都能,而且許多人還非常樂意。這樣的多面手人才是教師隊伍中未來的趨向,叫復合型人才,也是社會倡導的人才模式。也就是我所講的“六力”型人才,有了“六力”,思考問題的角度就會跳出單純學科觀點和小圈子,就會成為一種以大課程觀為指導思想的新型教師??赡苓@也是屬于整合問題吧?
測試儀也是一種在研究與開發(fā)的項目,可能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不要以為一定是“標準器材”就會測試一定標準,你看,前一時期吹捧得神乎其神的“胡師傅無煙不粘鍋”,一夜之間全部撤出商場。
對于這種數(shù)據測試,我一向是很低調的。作為一個體育專業(yè)老師,如果你想要這個數(shù)據好一些,你會采取什么措施?如果你想要說明“學生體質下降”,你又會采取哪些措施?如果用“體鍛”達標來為例,區(qū)里要求文明學校體鍛達標率不得低于92%,你在實際測驗中只有88%的及格率,校長發(fā)急了,你該怎么辦?這種問題一捅出來,感覺很卑鄙,但事實上又不得不做,做了十多年后,已經麻木了。
學生的健康效益是幾十年以后才真正反映出來的?!懊刻旎顒右恍r,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終極目標是最后一句話。用什么來測試這目標啊?上海市民的壽命平均期望值在不斷上升,這也是個數(shù)據嘛,是測試出來的嗎?不是,是調查統(tǒng)計出來的,誰說老百姓不健康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