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扇子 |
來源:《開明》2011年第2期 發(fā)布時間:2011-11-18 作者:周新華 |
一到六月,天漸漸的熱了。報紙上滿是花花綠綠的空調(diào)廣告。不知怎的就想到古代的事去了。我想,從前天也是熱的,但彼時既無空調(diào),亦無電扇,古人可怎么消夏呢?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 在古代,暑天恐怕主要還是靠扇子扇風(fēng)來納涼。扇子古稱“搖風(fēng)”,又叫“涼友”,宋人陶谷《清異錄》載,有人家庭院的涼亭柱上,就刻有“涼友招清風(fēng)”的聯(lián)語。從前的扇子門類可謂多矣,但究其質(zhì),總不外乎竹、木、葵、蒲之類。扇面考究的用綾羅綢紗,古詩文里是常提到的?!墩壬刃落洝份d,有一種蟬翼團扇,裁黑紗繃面,以鉛粉繪細竹萬竿,薄如蟬翼,據(jù)云入手輕快,滿座涼風(fēng)。不過我總感覺那種“輕羅小扇”撲撲流螢合適,要說扇風(fēng)倒還是蒲扇之類來得實用。 古人是很會動腦筋的。光一柄扇子扇起來不痛快,于是有人發(fā)明了輪扇,也叫風(fēng)輪?!段骶╇s記》卷一載,漢代巧匠丁緩造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堂寒顫”。這樣看來,這種輪扇也就是跟紡車差不多式樣的東西,要靠人來舉柄搖動的。它的享用者,我猜猜也不會是勞動人民。果不其然,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時禁中納涼就用這種風(fēng)輪,還要更講究,在庭中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牛槿、玉桂、紅蕉等南花數(shù)百盆,“鼓以風(fēng)輪,清芬滿殿”。一邊納涼,一邊還要連帶聞花香,夠奢侈的。 宋人周邦彥《浣溪沙》詞云:“寶扇輕圓淺畫繒,象床平穩(wěn)細穿藤。飛蠅不到避壺冰?!〈湔砻鏇鲱l憶睡,玉簫手汗錯成聲。日長無方要人憑?!边@是難得的一首寫古人消夏的詞句。內(nèi)中“寶扇輕圓”,當指前述綾羅繃面的紈扇了,“翠枕”不消說,自是青瓷枕,古人消夏妙品。而對于“飛蠅不到避壺冰”句,后人箋釋是,冰氣寒,故蠅避之。宋人梅堯臣《韓子華遺冰》詩有“開盤一見水玉璞,置坐百步無青蠅“,亦同此意。這樣置冰于室,祛暑兼驅(qū)蠅,確是妙法?!吨袊佬g(shù)全集》收錄元人劉貫道的一幅《消夏圖》:芭蕉蔭下,畫屏一邊,一子手執(zhí)拂子,坦胸赤足,背倚隱囊,斜憑“象床”;旁邊一具矮幾,幾上一個海棠花口的大冰鑒,里面堆滿格格棱棱小山也似的冰。此圖恰可與周邦彥詞互為注腳。 上面摘引的,是我十多年前在杭報上刊載的一篇小文《古人消夏圖》中的一段。說是講消夏,其實泰半談的是扇子。但現(xiàn)在看來,可能當時因為篇幅所限,都是點到即止,很不過癮。所以這一篇“古物新譚”,決意好好說說這扇子。 說到扇子,首先勾起人們關(guān)于童年回憶的就是蒲扇,也就是芭蕉扇。前幾天剛好是“六·一”,晚上重看《子愷漫畫》,見有一幅“瞻瞻的車”,畫的是豐先生的長子豐華瞻幼時用兩柄芭蕉扇拼成一部腳踏車的樣子,自己騎在上頭,童趣盎然,令人不禁莞爾。事實上,關(guān)于芭蕉扇,豐子愷先生在《廬山游記之三》這篇散文中,也有一段絕妙的描述。文中寫到大家在含鄱亭里吃茶,見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把芭蕉扇走進亭子來。問他為什么帶芭蕉扇,他回答說,“這東西妙用無窮:熱的時候扇風(fēng),太陽大的時候遮陰,下雨的時候代傘,休息的時候當坐墊,這好比濟公活佛的芭蕉扇?!闭f得真好。 其實會勾起我們這代人懷舊情緒的還有一種麥桿扇。麥桿扇簡稱麥扇,亦稱麥秸扇、麥草扇。清人王廷鼎《杖扇新錄》載:“麥扇以麥桿編成扁帶,廣寸余,圈作規(guī)形,如盆大,用竹片兩面夾之為柄,中心貼五色綾緞一小圓,繡山水、人物,極細。麥色金黃而潤,輕靈便捷,兩浙人多用以燕居?!边@說的是實情,麥秸桿扇確乎是通行于江浙一帶。我小時在鄉(xiāng)下舅舅家過暑假,夏收麥子之后,我見我那些表姐們,就在用麥桿編這種扇子。 據(jù)說在江南民間,還有這樣的風(fēng)習(xí),就是用麥桿扇來當定親的信物,甚至還有當嫁妝的。當時,有這樣的說法:扇子打得越精細,說明姑娘的手越巧;扇子打得越漂亮,就顯得姑娘越美麗。后一句不見得,但前一句是有道理的。這也難怪為什么那個年代江浙大部分農(nóng)村婦女都會編織麥桿扇,特別是年輕姑娘更是通過編麥桿扇來展示自己的心靈手巧??上щS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這種風(fēng)俗越來越少了,連麥桿扇也很難找到了。前些日晚上去學(xué)校的干洗店送洗衣服,店主是一位陜北延安來的少婦,她手里居然搖著一把陳舊的麥稈扇,讓我驚喜不已,如同發(fā)掘出土的文物一般,拿在手里把玩了半天。 說到扇子的種類,我十幾年前那篇小文里,實在是太以偏概全了,扇子種類何其多矣。以形制而言,有長柄扇、短柄扇、團扇和折扇;以材質(zhì)而論,有羽毛扇、竹扇、檀香扇、蒲扇、葵扇、麥桿扇、絹扇、紙扇、象牙扇、玳瑁扇、繭扇、牛骨扇、藤編扇、檳榔扇、鴨腳扇……數(shù)不勝數(shù)。 這個“鴨腳扇”較生僻些,要解釋一下。倒也不是拿真的鴨腳掌來做扇子,它其實是以竹、紙為材制作而成?!墩壬刃落洝份d:“鴨腳扇,以竹片長尺余,三分之,留一以為柄,劈其二,薄而密作數(shù)十片,以細線編之如帚,用紙粘兩面?;蛴媒佸\緣其邊作團扇形,亦可書畫其上,入手甚輕,形如鴨掌,故名?!庇悬c意思吧。 另有“檳榔扇”,也并不是以真的檳榔葉制成。清人筆記載,“閩人采巨筍籜(也就是筍殼,筆者注)壓平,闊六七寸,長尺余,背赭而面白,以其色似檳榔,故即以檳榔名之。用紅木、楠木或玳瑁作柄,其白面,土人專炙廣東線香,畫花鳥其上,名曰‘香畫’?;蛴描F絲燒紅烙之?!币差H為別致。 說了不少扇子的種類,其實還是有必要來回溯一下扇子的由來。 有人以為,扇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人們在夏日炎熱之時,出于障日、招風(fēng)取涼、驅(qū)趕蟲蚊之需,很可能隨手摘取植物葉片或禽羽,進行簡單制作,這便是扇子的起源。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原始時期的扇子雖迄今未發(fā)現(xiàn)實物,但從距今五千余年的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二百余件竹編器物和絲織品、苧麻織品來看,當時出現(xiàn)竹編、葦編等材料制作扇子,應(yīng)是情理之中的事。故《爾雅》有云:“以木為扉,以葦為扇?!?/SPAN> 至遲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扇子已經(jīng)在民間流行了。當時最為常見的是竹扇和羽毛扇兩種。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zhàn)國金銀錯銅壺上,有奴隸手執(zhí)長柄扇的圖像,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扇子圖像。 羽毛扇因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使用而深入人心,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云“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何其瀟灑。事實上羽毛扇在天氣炎熱的南方地區(qū)頗為常見。傅玄云:“搖鳶鳥翼者,吳楚也?!憋疲骸皥?zhí)鶴翼,楚之士也。”戰(zhàn)國時,楚襄王會于章臺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當時大夫宋玉、唐勒陪伴楚王左右,手執(zhí)極其罕見的白鶴羽扇,還受到與會諸侯的嘲笑。后經(jīng)宋玉侃侃而辯,羽毛扇才得到諸侯們的認可,并在士大夫中流行開來。晉陸機還專門寫了一篇《羽扇賦》以記此事。 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在湖北江陵的戰(zhàn)國中期大中型楚墓中發(fā)現(xiàn)多件羽毛扇實物,如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就出有一件戰(zhàn)國木柄羽扇殘件,是我國出土?xí)r間最早的扇子實物。竹扇實物在湖北楚墓中也有發(fā)現(xiàn),如包山二號墓就出有竹扇二件,大小各一。 竹扇在當時稱為竹便面。這是一種用細竹篾編形制成的呈半規(guī)形的扇子,因其形似單扇門,故又稱“戶扇”。竹扇可遮面窺視,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可使用。江西省靖安縣李洲坳春秋晚期墓出土一件被專家稱為“便面”的竹編扇子,扇把不是居中而是偏向一側(cè),形狀有點像現(xiàn)在的菜刀。扇子用精細的竹篾編成,保存完好,這是中國迄今為止出土?xí)r間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類實物證據(jù)。 進入秦漢時期,中國的扇子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首先是扇子的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一個對后世具有深遠意義的變化,即將原來偏在一側(cè)的扇柄移到中間,成為以扇柄為中軸,竹木為架,左右對稱,形似圓月的平扇。這種對稱式平扇出現(xiàn)后,即成為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格的扇形,并盛行于此后的兩千余年間。 其次,扇子的使用更趨普通。扇子初始還有禮儀作用,到秦漢時,其功能已主要為夏季驅(qū)暑。如當時的《春秋繁露》中有“以龍致雨,以扇逐暑”之說。又,漢代崔骃《扇銘》:“動搖清風(fēng),以御炎暑。” 第三,扇子的名稱和品種也較過去更為豐富。相傳,漢成帝非常寵愛皇后趙飛燕,曾賜給她五明扇、七華扇、云母扇、翟羽扇、蟬翼扇等。這其中的云母扇即是以云母為裝飾材料之扇。北宋蘇頌《本草圖經(jīng)》卷一《玉石上品》云:“云母,生泰山山谷、齊盧山及瑯琊北定山石間?!髌蓪涌晌觯骰庹邽樯?。……二月采,其片絕有大而瑩潔者,今人或以飾燈籠,亦古屏扇之遺事也?!碧迫死钲抖梁笪骱褐劭磾啾汲砷L句》詩云:“一陽生后陰飆竭,湖上層冰看折時。云母扇搖當?shù)钌汉鳂渌闈M盤枝?!?/SPAN> 再者,扇子的形制更加成熟。漢代的扇子主要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漢畫像石中所繪的團扇多為女性使用,矩形扇則為男性使用。如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女主人背后有兩侍女各持一團扇,男主人身后則是一男仆手持矩形扇為其送風(fēng)。此外,尚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扁圓等形。扇柄材料也呈多樣化,有木、竹、骨等,還用流蘇、玉器等作裝飾,使扇子更加美觀。 西漢時,以絲織的絹、綾、羅之類織品作扇面已頗為盛行了,時有白綺扇、紈扇等名目。班孟堅有《白綺扇賦》。由于它形狀團圓似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故時人也稱之為“合歡扇”或“團扇”,又因其起初僅流行于宮中,故又名“宮扇”。 不過令國人想不到的可能是,現(xiàn)在大家比較習(xí)用的折扇,并不是我們自己發(fā)明的,它倒是舶來品。據(jù)研究,折扇是在北宋初年從日本和朝鮮分兩路傳入中國的。據(jù)《宋史·日本傳》記載,其時日本高僧遺弟子向宋太宗進獻寶物,其中包括“金銀蒔繪扇梠一合,納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據(jù)專家考證,蝙蝠扇和白松扇等,均為折疊扇。這是中國有關(guān)日本折扇的最早文獻記載。 此后,高麗(今朝鮮)仿造日本折扇而制的折扇也開始傳入中國。北宋熙寧七年(1074),朝鮮使者來華時,帶來一種用鴉青紙作扇面的折疊扇。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朝鮮使者又帶來“松扇三合、折迭扇二只”。這里提到的白松扇,也有記載是水柳木皮制成者。如宋鄧椿《畫繼》卷一0《雜說》載:“高麗松扇如節(jié)板狀,其土人云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膩可愛。其紋酷似松柏,故謂之松扇。東坡謂:‘高麗白松,理直而疏,析以為扇,如蜀中織棕櫚心?!w水柳也?!秉S庭堅曾寫過多首與高麗松扇有關(guān)的詩,如《戲和文潛謝穆父松扇》:“猩毛束筆魚網(wǎng)紙,松柎織扇清相似。搖動懷袖風(fēng)雨來,想見階前落松子。張侯哦詩松韻寒,六月火云蒸肉山。持贈小君聊一笑,不須射雉彀黃間。” 說到扇子的別名,以折扇為最多。折扇又名撒扇、折迭扇、聚頭扇、聚骨扇、折子扇、旋風(fēng)扇等,也有人因此扇狀似蝙蝠,稱其為“蝙蝠扇”。因其折疊起來面積較小,能夠自如地出入懷袖,故成為文人雅士的寵愛,有“懷袖雅物”之稱。 折扇剛舶來時,大多還是素面。到了明清之際,折疊扇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在扇面題字、繪畫的風(fēng)氣開始盛行,這也成就了中國繪畫中的一項特色產(chǎn)品——扇面畫。 據(jù)文獻記載,明代文人墨客在折扇上題詩作畫的風(fēng)氣,始于永樂年間。如明李日華云:“折疊扇,古名聚頭扇。元時倭人始貢。永樂間稍效為之,至揮灑字畫,則始成化間?!敝列履觊g,達官顯貴及文人學(xué)士在朝會、宴慶之時,相互觀賞袖中所藏折扇珍品,蔚然成風(fēng)。當時,號稱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及周之冕、陳洪綬、董其昌為首的“畫中九友”等喜在扇面上題詩作畫,在藝壇上有“小品勝于大品”之說。是后,書畫折疊扇風(fēng)氣大盛,名宦顯貴和書畫家們都善筆于折扇,遂成明清獨具一格的書畫形式。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有一柄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繪大折扇,共15骨,骨長82厘米,扇面縱長59.5厘米,橫寬152厘米,這是迄今所知當時最大的折扇。兩面均為紙本設(shè)色人物畫,一面畫的是《柳蔭賞花》,另一面畫的是《松下讀書》。朱瞻基即宣德皇帝,是以畫老鼠出了名的,想不到他畫人物花鳥也來得。 到了清代,折扇制作的材料越來越精,可以說是極奇窮巧。扇骨骨料有用象牙、玳瑁、檀香、沉香、棕竹、湘妃竹、梅鹿竹的,以及紅木、烏木、雞翅木等名貴木料。扇骨上鏤雕精巧、纖細的圖案,并采用螺鈿、雕漆等高級工藝。扇面有白紙三礬的,有五色繽紛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灑金的,品類繁多,不一而足。 事實上,扇子本是扇風(fēng)之實用物,弄得這樣窮奢極侈,倒有點違背其原本之義了。還是北宋蔡襄在《漳州白蓮僧宗要見遺紙扇每扇各書一首》詩里說得好:“山僧遺我白紙扇,入手輕快清風(fēng)多。物無大小貴適用,何必吳綾與蜀羅?!薄拔餆o大小貴適用”,一千多年前的人的識見,我看比現(xiàn)代許多人開明得多。 近日有朋友送我一柄竹骨紙扇,扇面是劉海粟、黃胄、陳大羽、夏伊喬等合作的一幅《松石雙鷹圖》(當然是仿制的),劉老并題詩一首,中有句云:“空谷古松起怒濤,雙鷹突出霜月高。四顧九宵動矯翅,八荒六月生寒飆……”畫好,字好,詩雖一般,但有“霜月”、“寒飆”字樣,在大熱天看著就涼爽,于是很喜歡,整日介帶在身邊,時不時拿出來搖一下,也混充一回風(fēng)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