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發(fā)現(xiàn)一篇對我們做教師很有幫助的文章,于是就把它給貼出來,希望對同行們有所啟發(fā)!
日語學習班前來了一位白須飄然者。"給孩子報名?"登記小姐熱情地問。"不,自己。"回答鏗鏘有力。小姐愕然。老人忙解釋:"我兒子在日本找了個媳婦,他們每次回來,說話嘰里咕嚕,我聽著著急。我想聽懂他們的話。""你今年高壽?"小姐問。"六十八。""你想聽懂他們的話,最少要學兩年??蓛赡暌院竽愣计呤?!"老人笑呵呵地反問:"姑娘,車輪會因為我的不學習而倒轉(zhuǎn)嗎?"
世事大多如此:我們做事總會因為開始太晚,因此放棄。殊不知古人云,先一年之學如薄暮之日,余輝無限;無論何時何地學習永不為晚。來年我們增加一歲,不論我們走著還是躺著,來年同樣增加一歲,可有人碩果累累,有人蹉跎歲月,扼腕嘆息-----差別只在是否開始。老人學與不學,兩年以后都是七十,差別是:一個能開心得和兒媳交談,一個依然木偶一樣在旁邊呆立。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每個班級幾乎都存在著數(shù)目不等的幾個差生(即后進生),個別老師認為少數(shù)學生差成不了大氣候,反正三年快的很,便讓他們"自生自滅"。這等于在無形之中放棄了他們,抹殺了他們的將來,就像前面故事中的那個登記小姐,索性叫老人放棄學日語。而我們教師卻不能這樣做,要學習故事中的老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積極向上,要永遠覺得不晚,幫助后進生更應該如此,更應該從這一刻開始,從一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從一接觸后進生開始,努力使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國家、社會的有用之才。
轉(zhuǎn)化后進生,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前提是教師對后進生一定要以心換心,用老師的誠心,愛心,恒心去打動學生的心,讓他(她)感受到你的愛,從而自主地去改變自我。
我班有個后進生,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他跟爸爸過,爸爸性格很暴躁,有時因為生活,不順心,回家就拿他出氣,動輒就打。這孩子生活上全靠七十多歲的奶奶來照顧,奶奶又過分溺愛,缺乏正確教育方法,造成他性格乖僻、粗暴,經(jīng)常欺負小同學。這位學生從上課打鬧到曠課、玩游戲,最后結(jié)交社會上不良青年,與他們經(jīng)常結(jié)幫"克米"、喝酒、吸煙,造成了惡劣影響。
有一次,這位學生去"克"比他低一屆同學的"米",被對方家長告發(fā)到他父親那里。他被他父親狠狠揍了一頓,逃出家門徹夜未歸。我知道以后馬上協(xié)助其家長尋找,終于在附近的公園發(fā)現(xiàn)了他。我先帶他到辦公室,他認為我一定會狠狠的訓斥他,但我沒有那么做,相反勸他父親不要打罵他,我買來早點給他吃,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我的情感已經(jīng)觸動了他的心弦。我就因勢利導進行教育,明確地指出了他的錯誤,他要求我不要當著全班同學點名批評他,我答應了他。但我要他把自己的思想反省一下,開誠布公地同我談一次,第二天他帶著檢討書來找我,我又趁熱打鐵、推心置腹地給他講了很多道理,使他深深感到,老師不是要抓他"辮子"而是要給他剪"辮子"。
愛是教育的基礎(chǔ),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一般說來,教師愛好學生容易,愛后進生則難。后進生普遍存在著三大矛盾:有自尊和自尊心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好勝和得不到取勝機會的矛盾;上進心和知難而退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克服偏見,給后進生應有位置,給后進生更多的關(guān)懷,給后進生進步的梯子,把更多的愛灑向后進生的心田。
一、關(guān)心和幫助后進生,解決后進生好勝又得不到取勝機會的矛盾。
后進生一般在各方面都比較差,缺點和毛病比較多,聽到的經(jīng)常是批評,遇到的經(jīng)常是不信任和冷漠的眼光。因此,他們有比較嚴重的自卑情緒,與老師和同學在思想感情上有較大的距離甚至有對立情緒。所以教育和轉(zhuǎn)變后進生,必須誠摯地關(guān)心和耐心地幫助他們。
二、尊重、信任后進生,保護后進生的自尊心。
尊重和信任后進生,用鼓勵性的語言去溫暖他們的心,讓后進生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到自己與別人是平等的,就會使他們與老師、同學融洽無間,與集體和諧一致,就會給后進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給后進生以鼓舞和希望,也能使教育的力量和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
三、把握好后進生教育中的反復現(xiàn)象,解決后進生上進心與知難而退的矛盾。
后進生的缺點、毛病是長期形成的,并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立即改好的。他們有上進心,有要改好的良好愿望,但是他們長期形成的拖拉、敷衍、不認真的毛病在不自覺中就會露出頭來。這時老師要注意及時地發(fā)現(xiàn)并加以提醒糾正。切忌一棍子打死,認為這個學生已不可救藥。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給他們時間,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們,給他們信心,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重新改正。
四、班主任不妨給后進生寫寫信,消除學生對教師的距離感和恐懼感。
遇到一些在教師面前不便于說出口,或者說羞于說出口的是事情,如果老師采用口頭交談的形式,恐怕難以達到效果,給學生寫信,避免了師生為某些敏感問題面對面交談的緊張和尷尬,容易讓學生敞開心扉,消除對老師的距離感和恐懼感。
老師以寫信的方式與學生交流,較之口頭交談,更顯得鄭重其事,說明老師對事情和事情的當事人非常重視,老師通過運用文字,可以自如而又全面地表達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消除學生對老師的神秘感,產(chǎn)生師生間的親近和感情上的共鳴。
給學生寫信,還可以避免學生與老師發(fā)生"頂牛"。一般來講,學生犯錯,一旦老師找他談話或提出批評,學生在心理上就自覺或不自覺地產(chǎn)生抵觸,用種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老師在不理智的狀態(tài)下,也會說出不冷靜的語言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舉動。而用書信形式跟學生交談,即使是嚴厲的批評,也可避免這種對師生雙方都不利的局面。因為,信的內(nèi)容一般是老師處在一個冷靜、理智的狀態(tài)下完成的,經(jīng)過深思熟慮,措辭一般也恰到好處,言辭往往充滿溫情與溫暖,字里行間充滿關(guān)切與鼓勵,易于讓學生接受或者共鳴,使學生與老師的心貼得更近,達到春分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相信只要教育、教學得法,沒有一個后進生是不可救藥的。"晚"與"不晚",就在你努力跟不努力之間徘徊,只要你誠心誠意地去努力過了,"晚"也會變得"不晚",就像文中開頭的老人那樣,只要去學,永遠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