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水學概說
風水學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其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起源于周朝,至今已有四千余年歷史,數(shù)千年來一直閃耀著神奇、瑰麗的光芒。公元17世紀,風水學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二十世紀中期,風水學在我國被套上封建迷信的桎梏,禁錮五十多年。借改革開放的東風,風水學脫開枷鎖,重新步入人民生活,為人類造福。由于離開人們時間較長,人們從生疏到認識逐漸到興致更濃,研究風水的人們日益增多。目前,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強大的風水熱潮,堪稱家喻戶曉,并逐步形成了席卷全球的一大文化景觀。
風水學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替人們選擇有利的居住環(huán)境,使居住之人,家安人泰,旺丁旺財,人們稱之為堪察陽宅;二是替人們選擇安葬死人的墓穴,稱之為堪察陰宅。陰宅與陽宅的堪察自古就有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始君盤庚、公劉、周公等相地的記載。到了漢代,風水理論開始逐步興起,后來逐漸家喻戶曉。陰陽宅的理論來源于陰陽五行九星八卦等理論,表明當時人們對宇宙的總體認識已經形成體系,可以說,陰陽五行就是風水學最早的理論基礎。從那時起人們對墓葬、住宅就有了講究。從古代的出土文物來看,歷代很多古墓的墓前都建有石人、石馬、石凳等鎮(zhèn)邪之物,也出現(xiàn)了《葬經》、《葬記》、《遷移法》等一些有關埋葬方面的書藉。據(jù)說《葬記》一書是青鳥子撰寫的,直到目前,有些風水門派還尊稱青鳥子為風水祖師,他們在收弟子時,都供青鳥子的“祖師”牌位。
三國時出現(xiàn)了管輅,魏晉時出現(xiàn)了郭璞等一些技高如神的風水大師。管輅是三國平原術士,因有神奇判斷墓之吉兇技術而聞名天下。晉朝的郭璞撰著了《葬書》,該書奠定了風水學的基礎。此書的主要內容是針對“陰宅”的,被后世推崇為風水經典著作。
唐朝時期,一般有文化的文人都懂風水,出現(xiàn)了一大批風水名師,如張說、司馬頭陀、楊筠松、曾文遄等,其中楊筠松最有盛名。據(jù)說他在朝為官時,唐玄宗收藏一部《玉函秘書》,黃巢起義時,楊筠松見國勢危急,背著此書從宮廷逃出,回到江西頤養(yǎng)天年,后來就在江西贛江一帶廣收門徒。當時在西北甘肅一帶也出現(xiàn)了不少風水名師,那里曾流行過一本《五姓陰陽宅圖經》,書中提到,房屋需向陽,以居高臨水為最好。這個時期,各地新的風水書籍也紛紛出現(xiàn),尤其福建等一些地方發(fā)展甚快。這些地方一方面文化發(fā)達,另一方面對風水術的信仰度較高,為風水術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明清時期,是風水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傳說明朝開國軍師劉基先生對風水學特別精通,民間流傳很多關于劉基先生的風水傳奇故事。據(jù)說當年蘇北洪澤湖水連年泛濫成災,說是有水妖作崇,劉基用九頭鐵水牛,一只鐵公雞鎮(zhèn)之,水患才被平除,到前些年洪澤縣城和淮陰高埝等地的鐵水牛還躺在街道上,栩栩如生。又如《英烈傳》上記載,明朝定都于金陵(南京),就是劉基堪察的風水,在建筑宮殿時,劉基將基址立樁在水中,朱元璋嫌其太窄,將樁往后移動了一下。劉基說,這樣一移動將來必有遷都之事。后來明成祖果然將京都遷移到北京。
二、風水學流派
清末時期風水學大為盛行,出現(xiàn)了很多風水派別,其中最有影響的有三元派、三合派、玄空派、八宅派、翻卦派、賴公五行派、洪范五行派、搖鞭派等門派,雖然派別很多,總的方面不外乎形勢派和理氣派兩大派別。
1 形勢派
最早以形勢論吉兇的是魏晉時期的管輅和郭璞。他們的立論觀點是“聚氣藏風”,以形論山論水,以龍、穴、砂、水的理論作為確定吉兇的依據(jù)。唐朝楊筠松繼承他們的觀點,在原來的理論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形勢派理論,其中三合派就是形勢派最有成就、最有名望的一大門派。
形勢派有形法、形象、巒頭派等多種稱謂,此派在江西一帶最為盛行。楊筠松是形勢派祖師,他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