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 邀舞 又稱《華麗回旋曲》
卡爾·馬里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國作曲家,是與舒伯特共同拉開音樂史上浪漫主義時代帷幕的人物。韋伯首先是歌劇作曲家,但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藝術(shù)歌曲、小協(xié)奏曲和鋼琴作品。并作為首先使用指揮棒和重視對樂曲內(nèi)容進(jìn)行解釋的指揮家載入史冊。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一部浪漫主義歌劇《自由射手》(或譯《魔彈射手》),這部歌劇宣告“浪漫主義”時代來臨。但他最出名的作品,也是最平易近人的作品卻是這首《邀舞》,它把作為伴奏而用的圓舞曲提高到可供欣賞的水平,并開拓了標(biāo)題音樂的表現(xiàn)方法。
樂曲開始,先由大提琴奏出彬彬有禮、溫和熱情的旋律,仿佛是一位風(fēng)度翩翩的青年男士向女舞伴發(fā)出邀請,隨后由單簧管奏出典雅輕松的旋律,表示女舞伴羞答答地表示了拒絕,這樣的對話經(jīng)過幾次之后,女方終于點頭同意。隨后是歡樂的舞蹈場面,先是全樂隊奏出情緒軒昂的圓舞曲,極快板,音樂粗獷而雄壯,緊接著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典雅和諧的旋律。經(jīng)過一段飄逸的獨奏舞曲之后,音樂描繪了急速的而又令人眼花繚亂的舞蹈場面,舞會達(dá)到了高潮。隨后,一切全都安靜下來,舞蹈結(jié)束了,接著就是尾聲,這是開頭一段的簡略重復(fù),表明在興盡舞歇之際,這對青年男女殷切地相互致意。 《邀舞》等 節(jié)選自2003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指揮:哈農(nóng)庫特。曲目包括邀舞和農(nóng)民波爾卡
狄安娜·竇萍-加拿大人,好萊塢著名的少女明星。也是位出色的花腔女高音。 1938年,她與米蓋.羅納同獲美國電影藝術(shù)與科學(xué)院授予的特別獎。1948年退出影壇。這是她在片中演唱的韋伯的《邀舞》。
擴(kuò)展閱讀:韋伯去世15年以后的1841年,他的歌劇《魔彈射手》在巴黎演出為了迎合巴黎觀眾的欣賞習(xí)慣,歌劇中插進(jìn)了芭蕾舞,就用《邀舞》作為芭蕾音樂,請柏遼茲配器。從此《邀舞》成為具有輝煌的管弦樂色彩的樂隊曲,流傳更為廣泛。
到了二十世紀(jì),《邀舞》在芭蕾舞臺上獲得了新的生命。1911年,俄國佳吉列夫芭蕾舞團(tuán)的編導(dǎo)福金(1880—1942)采用《邀舞》作為芭蕾音樂,根據(jù)法國詩人戈蒂埃(1811—1872)的一首詩,編成了舞劇《玫瑰精》。舞劇的場景是在一個少女的臥室里。少女披著白斗篷、戴著鑲有緞帶的軟帽,從第一次參加的舞會回到家里。她把手里拿著的玫瑰花放到嘴唇邊,脫下斗篷和軟帽,朦朧入睡?;湓谀_下。伴隨著飛瀑濺落般地下行音階,玫瑰精從窗戶里跳了進(jìn)來,他穿著緊身衣,玫瑰色的衣服上裝飾著玫瑰花瓣。最初,他沒精打采地在房里獨舞。接著,站到少女的椅子后面,把她扶起來,隨著圓舞曲悠揚的曲調(diào),和她一同翩翩起舞。她還是閉著眼睛,象夢游一般 。跳了一回,玫瑰精把她輕輕扶回到椅子里,給她最后一吻,然后跟著快板音樂的最后一小節(jié),縱身跳出了窗戶。尾聲從緩慢的大提琴獨奏開始,少女從夢中醒來,她以手撫額,想起了夢中的情景,環(huán)顧四周,不見了玫瑰精。玫瑰花依然躺在她的腳下——她把它拾起來,陷入了沉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