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課件運用負效應引起的思索
蔡素君
隨著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空間的日益拓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流,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更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制作課件,應用于課堂教學,在我們學校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學校為一年級實驗班配置了一整套的電教設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常常嘗試著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一年多的實踐,使我充分地認識到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在課堂教學中的巨大魅力。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獨特的色彩、動畫、音像等效果,讓一年級孩子在抽象的文字里,感悟到形象、直觀的動態(tài)情境。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不僅打破了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也為學生提供了思維能力發(fā)展的新動力能源。 但在實際運用多媒體手段的過程中,并不是只有利而無一弊的,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即所授的課文、需用的時間、切入的時機,都是大有講究的。如果,為電教而電教,或電教手段使用不當,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且還有可能產生一些負面效應。 如我在教學“現代小學語文”《春風吹》一文時,我運用杭州市下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電教老師蔣仙華老師制作的課件。課堂教學時,由于沒有把握好時機,漂亮的Authorware介面,有趣的GIF的動畫,加上優(yōu)美的音樂……這些別具匠心的設計,沒能“吹”起孩子們對美好春天的向往與熱愛,卻“吹”起了我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思索:計算機的輔助教學在課堂教學的運用中,如何擺正“輔”的位置,在課件創(chuàng)意制作中,如何突出課件的輔助性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通過一個多學期的實踐,要擺正課件制作的“主”與“輔”,本人認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課件能輔助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即具有“實用性”;課堂教學是緊緊扣住學生的學而進行教的,它具有靈活性,而課件是一個程序,機械地運行,如何使機械運動的程序讓老師隨心所欲地控制住,并準確的運用,孩子們才能在多媒體這個可“跨越時空”的信息中,啟動思維的翅膀,去發(fā)現問題,探果索因,因而,課件制作要易于操控,具有“好用性”。具體的實施方法如下: 一.講求課件的“實用性” 制作課件,首先要明確其地位:它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不能以此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春風吹》課件依課文表達的意境自動播放:春風吹拂下的云娃娃,漸綠的柳樹,漸紅的桃花,飛出燕子,跳出了張口捉蟲的青蛙……我根據這一意境,揭題后,便利用課件,邊演示邊朗讀課文,讓學生先去整體感知。本來是寧靜的課堂,由于課件中的音樂背景與動感,使課堂出現騷動:“哎,你看,青蛙吃蟲!”“青蛙的舌頭伸得很長很長呀!”……范讀已結束,一半的孩子不知課文所云,還是圍著“會捉蟲的青蛙”、“會飛的燕子”喋喋不休地議論。感知活動沒有達到平時的效果。究其原因:(1)邊運行課件,邊朗讀課文,那只可愛的邊叫邊捉蟲的青蛙,吸引了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以致于干擾了那些偏好利用視覺獲取信息的孩子。(2)沒有將電教手段用在刀刃上,即切入的時機不當。倘若能根據運行的速度朗讀課文,恰到好處地演示“吹綠”、“吹紅”、“吹來”、“吹醒”這幾個動詞,“動感”不僅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引導學生去仔細體會課文中的動詞。這一負效應說明:在課件制作時應明確課件的運用將要“輔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課件的制作不能脫離“輔助教學”的地位。這是它的“實用性”的體現:它必須適用于課堂教學,服務于課堂教學。我認為,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出發(fā),課件的實用性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課件制作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歸根到底,制作課件的目的,就是采用多媒體手段和方法,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加強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細致的分析,從教材中捕捉出重點和難點,并分析哪些內容要用多媒體手段表達,用何種手段表達。具體的操作過程如下: ?。?/SPAN>1)確定教學內容和主要教學目標。以《春風說了什么》這一課件為例。這首兒歌用提問的方式,擬人的手法,將春天“冰雪融化,萬物復蘇”的大自然變化、特征表現出來,非常有趣。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確定教學目標:通過具體形象的課件這一介面,讓學生認識春天的變化、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使學生能說出春天對“冰雪、小草、花兒”和我們說了些什么,并以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作為訓練模式,以“青蛙”、“迎春花”等作為訓練的基點,讓學生說出“春天對青蛙說了什么,青蛙那么聽話,都醒了。春天對迎春花說了什么,迎春花那么聽話,都黃了。”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SPAN>2)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把握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注:教材的內在聯系即所學內容與已學內容和將學內容的關系) 本課內容的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都化了”、“都綠了”、“都開了”幾個詞。在前幾課關于“春”的兒歌、古詩的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SPAN>3)選擇合適的多媒體對象類型,如文字、圖像、動畫等等。 根據《春天說了什么》這課的內容要點,選擇的多媒體形式主要有二維動畫(春風吹拂的動畫圖),平面圖(冰雪融化、小草變綠等),GIF動畫(小草破土而出、花兒開放)這些設想,展示出小草破土而出、花兒破蕾綻放,打破時空的制約,縮短認識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直接接受空間的信息,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開啟了空間的思維翅膀。以取得更好的實效。 ?。?/SPAN>4)多媒體素材的采集和制作。 以上教材內容的分析和多媒體素材的采集,為多媒體課件的實用性提供了前提基礎。而多媒體的制作要具備“輔助”的這一實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難點。于是,在制作中,我根據素材中的山、田野、小屋、樹木等,用PHOTOSHP與“圖畫”這些功能加以處理,使畫面“冬天”到處覆蓋著白雪,“春風姑娘”第一次吹來時,覆蓋著的冰雪慢慢地融化,露出了光禿禿的樹桿,荒蕪的田野。幫助學生理解“冰雪那么聽話,都化了”。“春風姑娘”第二次吹來時,動態(tài)這幅畫面,荒蕪的田野上漸漸露出了新綠。來說明“小草那么聽話,都綠了”?!按猴L姑娘”第三次光臨,光禿禿的樹桿上開出了桃花、梨花,田野里也綴滿了各色的小花來體現“花兒那么聽話,都開了”。整個課件動靜結合,變靜為動,突破了教學難度的防線。課件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了明確的“輔”的地位,做到課件的制作既符合教學的需要,又為學生的想象提供更寬敞的想象空間。 2.合理使用多媒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視聽的形象直觀也會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習者持續(xù)注視屏幕畫面時,頭腦活動會減慢 (二十分鐘后腦電波呈現大腦活動趨于睡眠狀態(tài)),思維受屏幕內容的抑制,教學中過度運用多媒體技術,會使學習者主動性降低,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減弱,課堂教學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使學生已有的認知得到再發(fā)展 由于課件的不易隨機調控,在制作或運用過程中重形式而輕內容,脫離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交互,往往會出現搞花架子、走過場的傾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思考、閱讀、討論、辯論等活動,根據課文的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體驗聯系起來,充分發(fā)揮空間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及舊知識的積蓄去補充,在頭腦中“構建”豐富多彩的畫面。 3.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深化課堂教學。 一般來說,學生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興趣是比較高的,這可能有好幾種因素在內:一是學生計算機本身感興趣,覺得計算機好玩;二是對用計算機上課感興趣;或兩者兼而有之。因此,要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的優(yōu)勢,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到所上的課文上來。課件制作時,從教學實用性的角度出發(fā),還可以安排相應的信息資料庫,設計相應的延伸資料,拓寬學生說話、聽讀的層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學生所學內容也是一種擴展、提高和運用。在《春天說了什么》這課中,我安排了“迎春花盛開”“剛醒過來的青蛙”這兩幅畫面,這樣,可以這兩幅畫面作為說話的載體,以課文中的基本句式為語言文字訓練的基點,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和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 關于多媒體課件的“好用性” “好用性”是指在課件制作技術方面提出的要求,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根據學生的需求而進行教學的。能適時靈活調控的課件才具有“好用性”。 那么,如何使課件在素材的組織上是靈活的,既能體現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又能使師生間的交互活動得以順利開展,優(yōu)化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本人認為:課件制作,以制作適用素材為主,將所有文字、圖像等素材以菜單形式提供出來,使課件在課堂教學中,能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隨機調控,組合素材使用的內容、順序,以體現課件在課堂中的實用性,避免被課件束縛住手腳而耽誤整個課堂教學。 2.課件在操作上應是簡捷方便的,這樣可以讓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組織教學上。 要確保教師的教學過程不被操作電腦的過程所羈絆,課件應該能用鍵盤或鼠標簡捷地控制教學進程。每一個畫面的繼續(xù)可以按一下鼠標或用空格鍵來進行。課件要有較強的容錯能力,可盡量削減教師發(fā)生錯誤操作的可能。一旦發(fā)生錯誤操作,可以方便地回到出錯前的位置。同時,要能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隨時調整教學進程。 3、課件的設計與制作的關系密不可分,需要任課教師的精心構思,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每堂課的教學課件都要“單槍匹馬”去完成,確實困難,制作課件所花費的時間太多,不利于任課老師對整體教學的設計。 總之,多媒體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在制作使用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要突出其教學性,做到真正實用和好用。當然,一個完美的課件,除了在教學性以外,還應有較強的藝術表現能力,并一定要符合科學性原則。它是科學性,教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tǒng)一和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