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zhǎng)度單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體長(zhǎng)度為根據(jù),《孔子家語》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币蝗烁邽橐徽?,故有“丈夫”之謂。中國古代常見的長(zhǎng)度單位還有:"尋、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幾、軌、雉、里、毫、厘"等。
古代的長(zhǎng)度單位,都以黍?yàn)闇?zhǔn)。
1、黍:長(zhǎng)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個(gè)縱黍?yàn)橐环?,一百黍?yàn)橐怀摺!逗酥塾洝芬晃闹杏校骸爸凼孜舶朔钟衅?,高可二黍許?!薄岸蛟S”,即“二分左右”。十分為一寸。《核舟記》中有“而計(jì)其長(zhǎng)曾不盈寸”,即“可是計(jì)算它的長(zhǎng)度竟不滿一寸”,可見核舟之小。
2、尋:1尋=8尺=1米6,與"步"接近。"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
3、仞:又寫作“軔”。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高萬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1仞=周制8尺(約合1.8米),漢制為7尺,東漢末為5尺6寸。
4、咫:古代長(zhǎng)度單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離很近。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yuǎn)在天邊一樣。
5、扶:四指并攏的寬度為"1扶",古代有"1指為寸,1扶4寸"的說法。
6、庹tuǒ:雙臂伸展后的長(zhǎng)度為"庹",1庹≈5市尺。
7、墨:也等于5尺。1墨=1庹
8、步:1步=1尋=2跬,一步:行走時(shí)兩腳間的距離。
9、常:"倍尋為常",所以:1常=2尋。
10、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有定制,為古八尺。后引申車輪過后的印痕為"軌"。1軌=1.8米。
11、引:1引=1.8米
12、稚:長(zhǎng)三丈、高一丈為"稚"。
13、匹:四丈。絹以四丈為一匹?!顿u炭翁》有詩句:半匹紅絹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鞍肫ァ奔础岸伞?。
14、舍:三十里。古時(shí)行軍三十里為一舍。成語:“退避三舍”“三舍”即“九十里”。
15、一拃zhǎ :張開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長(zhǎng)約五寸)為“一拃”。
二、部分長(zhǎng)度單位的古今換算:
1、長(zhǎng)度單位
1里=15引=150丈
1引=10丈
1丈=2步=10尺
1步=5尺
歷代不一,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
1尺=10寸
1寸=10分
1分=10厘
1厘=10毫
1毫=10絲
1絲=10忽
2、換算:
2里=1公里(古代的「里」和「市里」長(zhǎng)度不同)
3丈=10米
3尺=1米
3寸=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