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得”養(yǎng)生法核心提示:很多人一邊在追求養(yǎng)生,一邊卻又要不斷的折騰自己;一邊吃著養(yǎng)生進補的食物,一邊又要熬夜工作,這樣下去怎么可能會有好身體呢?下面教你4“得”養(yǎng)生養(yǎng)性法! 為了養(yǎng)生保健,健康長壽,有十二個字,老人們要做到做好,是要“拿得起,想得開,放得下,忘得快”,即: 對責任義務——拿得起; 對世間萬物——想得開; 對功名利祿——放得下; 對煩心鎖事——忘得快。 拿得起 拿得起是一種直面人生和挑戰(zhàn)困難的積極態(tài)度,是一種承擔。巴金生前有一句名言:“人活著,要有益于社會,多付出,少索取。”人活在世上,不能像豬一樣光吃不做,總要干點事,承擔一定的責任義務。既做事,就要“實見得是時,便要斬釘截鐵,脫然爽潔,做成一件事,不可拖泥帶水,靠壁倚墻”(《呻吟語》)。人到老年,身退心不休,繼續(xù)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點好事、善事,獻出自己的善心、愛心,實為養(yǎng)生之妙道。歐洲人有一句妙語:“沒有任何一個長壽者是懶漢,懶可以把人懶垮,信不信由你?!泵绹幸晃唤欣桌蚪z的兒科醫(yī)生,她退休后在91歲高齡時又開了診所,每天仍然忙碌著。為什么要放棄安逸、享福的生活,而要選擇忙碌?她說:“只要有工作,我就感到其樂無窮。”要想老有所樂,就得老有所事,有事可干,有事可玩,才能充實生活,讓精神有所寄托,促進身心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質(zhì)量,讓我們的晚年生活更幸福美滿。
想得開 111歲文壇壽星蘇局仙說:“不為小事而生氣,萬事都要想得開?!?05歲壽星陳椿老人有這樣一句話:“一件事情,如果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既然活著,就一定要活好。”事實證明。平時心境好、“會想”“想得開”的人更能健康長壽。怎樣才能想得開呢?有兩點最為重要:一是遇事多看“積極面”。對任何事情都多從好的、積極的、樂觀的方面去看,生活才能過得快樂、灑脫,才能樹立起積極向上的信心和決心。一個人遇事總往“壞處”想,人生之路就會越想越窄,甚至會感到無法活下去。二是凡事不鉆牛角尖。著名佛學家趙樸初先生在92歲時所作的《寬心謠》中說:“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愛鉆牛角尖,遇事固于自恃,行于孤陋,慣于抬杠,過于偏激,死摳謬理,堅持成見,不僅直接侵害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給生活帶來陰影,還會影響社會交往。 放得下 一位心理學家說:“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狈鹫f:“放下是福?!比松畔碌馁樌塾性S多,主要是四種:一是“財”。有的人是見錢眼開,不擇手段地斂財,總認為“越多越好”,結(jié)果“東窗事發(fā)”,身陷囹圄,甚至小命完蛋。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學學詩仙李白的胸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見財手不亂伸放得下,人生隨處可瀟灑。二是“名”。有些人平時爭強好勝,患得患失,愛名如命。盡管滿腹經(jīng)綸,卻累死在“名”下。人要學會淡泊名利,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三是“情”。人間說不清道不白的莫過于一個“情”字。一些人移“情”別戀,為“情”而貪污受賄,為“情”而理智失控,陷入情感糾葛,終日苦不堪言,甚至不惜雇兇殺人,身敗名裂。若能放得下“妄情”,用“情”專一,就會幸福常在。四是“愁”。有的人愁病愁災,愁這愁那,什么都想不開、放不下。其實細思量,愁有什么用,只有順其自然,泰然處之,才是上策。 忘得快 古人云:“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遇到不順心、對自己身心健康無益的人和事,能夠?qū)W會遺忘。放下思想的包袱,把心放寬,這對老年人來說是健康長壽的“仙丹妙藥”。忘掉年齡,永葆青春活力;忘掉憂愁,心平氣和;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忘掉悔恨,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忘掉疾病,減輕精神壓力;忘掉氣憤,想得開忘得快;忘掉悲痛,盡快從中解脫出來;忘掉名利,知足常樂,做個樂天派。如此,才能增強免疫力,安享生命的樂趣.身心共健,幸福長壽。
|
|
來自: 陽光妥妥 > 《館藏精品07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