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葉圣陶當年編寫開明國語課本的情景,已無從考證,但是,在1949年-1950年這段時間,葉圣陶在建國前后編寫中小學語文課本的情形,卻由于宋云彬在他的日記中有所記載,而使人在今天得以再加玩味。 ▲以語文課本來說,當時參與編寫的人員均為一時之選,是有極強的語文知識功底的 1949年3月18日,葉圣陶與宋云彬、傅彬然、陳叔通、馬寅初、王蕓生、趙超構(gòu)、柳亞子、徐鑄成、曹禺、鄭振鐸等由中共地下組織安排自香港啟程抵達北平。在稍事安頓之后,也是在中共領導人與各民主黨派協(xié)商籌備建國的繁忙時刻,1949年4月8日晚6時,陸定一、周揚、晁哲甫等在北京飯店邀請葉圣陶、宋云彬、傅彬然、胡繩、孟超、孫起孟、葉蠖生、金燦然等以聚宴的形式,商議如何組織中小學教科書編審機構(gòu)。這次聚宴,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以及華北人民政府各副主席及范文瀾均到會,由此也可見當時主政者對編寫小學教科書的高度重視。也在此次會上,決定成立“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而因當時中央人民政府尚未成立,決定把這一機構(gòu)暫隸于華北人民政府。會上也決定由葉圣陶任主任委員,周建人、胡繩為副主任委員,宋云彬等人為委員。從這份名單中,以語文課本來說,也可見當時參與編寫的人員均為一時之選,是有極強的語文知識功底的。至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成立出版總署,下設編審局,教科書編輯事宜才由編審局負責主持。1950年1月25日,教育部與編審局又合組中學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葉圣陶以及宋云彬、金燦然、葉蠖生出任委員,其時葉圣陶已出任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但仍具體主持與參與了教科書的編審工作。 1949年5月3日,宋云彬日記寫有“開始寫國語讀本課文”。5月7日日記寫有“下午改課文四篇”。5月11日日記“日間寫課文”。5月17日寫:晚有座談會,談編教科書事,葉圣陶發(fā)言,“有較深刻之見解”??上?,宋未記下發(fā)言的具體內(nèi)容。但也透露出一個信息:葉圣陶雖為編審局局長,是具體主持了教科書編審工作,而且是談論了具體、深刻的意見的。 葉圣陶不僅主持語文教科書編審工作,也是親自執(zhí)筆寫有語文課文的,1949年7月14日宋云彬日記寫有:“第三冊高小國語由葉圣陶改寫一課,總算完成矣?!?950年3月24日宋云彬日記寫有:“國文課本第一冊尚缺兩課,一為《開國大典》,一為《黃河》,幾次起稿都寫不好,甚為著急?!倍?月27日的日記則寫下了:“今日覃必陶允寫《黃河》一課,而《開國大典》一課圣陶亦允撰寫,殊可感也?!比~圣陶不但是在開明任編輯時親手撰寫小學課文,即使在建國后已擔任繁忙的行政工作時,仍是以大手筆寫小學課文,確是如宋云彬所感嘆的,“殊可感也”。 審閱課文則更是葉圣陶義不容辭的責任了。宋云彬在1950年3月1日的日記中寫有:“語文課文修改完畢者六篇,請圣陶作最后之審閱。”宋云彬本人就是文史大家,他也編寫了不少課文,但也有個別篇章被葉圣陶否決的,如《廣西的瑤民》一文。這在宋云彬1950年4月14日的日記中有記載:“寫《廣西的瑤民》一文,備作初中國文教材,圣陶謂不合用,棄之。”日記所寫的語言是平和的,宋云彬接受了葉圣陶的意見,并無不豫之色,一切按照是否合用這一原則決定取舍。這也是宋云彬?qū)θ~圣陶學識的尊重,并非是因為葉圣陶擔任編審局局長一職,而宋云彬為編審處長,是其下級而聽從的意見。在他們之間,于三十年代在開明書局時就共事,以學術論交,也有私誼,上下級的概念在他們之間是極為淡薄的。 ▲葉圣陶不僅是負責審核,他自己也編選課文 編審局除了編寫中小學課本以外,也編輯、校點供理工學科使用的《大學國文》。宋云彬在1950年1月23日的日記寫有“開始編《大學國文》,標點《國語》及《墨子》各一篇”。1950年2月10日記有:“整理大學國文材料?!?950年2月10日日記:“《大學國文》居然編好,送請圣陶復閱一過,即可付排矣。”這是葉圣陶作為編審局局長的工作了。這里還要介紹一下,參與商議《大學國文(古典文之部)》選目的北大、清華兩校教師有:張克強、李廣田、章廷謙、游國恩、周祖謨、吳組緗、王瑤、趙西陸、許駿齋、馬漢麟、陰法魯、劉禹昌、浦江清、魏建功等等,皆為一時之選的大家。 葉圣陶作為編審局局長,并不僅是負責審核,他自己也編選課文,這在宋云彬1950年4月4日的日記中也有記載:“初中語文第一冊須補課文六課,圣陶選定一課,由蔣仲仁修改?!?/P> 作為課文,對原有的文字是可能會作一些必要的修改的。一般來說,這修改是會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的,但也有例外,把原先的文字給改壞了。1950年6月15日宋云彬日記寫有:“注釋語文課本,發(fā)現(xiàn)杜子勁修改《撞車》一課,反將原文改壞了”,因而宋云彬感嘆,“點金成鐵,此之謂也”。好在把關的人還有宋云彬、葉圣陶等文史大家,也還有外請的專家、學者審讀。宋云彬在1950年3月20日的日記中寫有:“初中語文課本十五課,復寫后分送羅辛田、魏建功、呂叔湘校閱。”這些人哪個不是卓然成家的,而當時,他們卻為這語文課本的校閱不辭辛苦。為了保證教材的質(zhì)量,他們甘心付出。 當然,對于一些大家的作品被選為課文的,為適合學生學習,在修改后也會分送原作者以征求意見。如宋云彬1950年8月1日的日記就寫有:“《屈原》一課,系取郭沫若原作刪改而成”,“特復寫一份寄去,請其同意”。 還有,作為直接施教的語文教師,主持教材編審工作的編審局也考慮到了這一層,宋云彬1950年5月2日日記中記載:“初中國文第一冊亟待油印,送請中學教師審讀?!被叵氘斈辏@教材編選工作是做得如何細致?。?/P> 但也有人不理解。時為出版總署署長的胡愈之就認為“編輯中學教本是極簡單容易之事”,在編審局局務會議上,宋云彬就直言無忌地說了:“編教科書與編《東方雜志》不同?!笔乱娝卧票?950年2月7日日記。按,胡愈之曾主編《東方雜志》。宋云彬、胡愈之二人現(xiàn)雖為上下級,但以前是極熟的友人,時相往來,經(jīng)常小聚宴飲的。 葉圣陶、宋云彬?qū)φZ文課本的版式也是有極高的要求的。因出版局送來的國語一、三兩冊樣本沒有按照宋云彬簽字的清樣付印,“行款版式都不對”,于是,就責令出版局重排了。這在宋云彬1950年1月9日的日記中有記載。 1950年秋,出版總署編審局改組為人民出版社與人民教育出版社。葉圣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宋云彬任副總編輯。 1950年12月22日,宋云彬得中央人事部通知,已被提名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但人教社的工作仍在主持中。1951年1月22日,宋云彬接得浙省主席譚震林的信,極表歡迎宋去浙省工作之意,而在1951年2月1日,宋云彬在人教社還接待了新調(diào)來工作的張中行。在2月10日上午仍到社辦公,而乘晚車去滬轉(zhuǎn)杭,出任浙省府委員、省文委主任、省文聯(lián)主席等職。 真是在編審教科書的崗位上工作到了即將履新的最后一刻的。 也因為有了這宋云彬的日記,才使我們得知了葉圣陶、宋云彬等前輩學者是怎樣為中小學語文課本不辭辛勞地編選、修正、校訂的。 摘自《世紀》2011年第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