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都有一個過程,作為家長因為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太多的關愛和心血,會不同程度地對孩子報有期待,也會不由自主地拿別人的孩子做參照,跟自己孩子去比較。 哪家的孩子長牙了,哪家的孩子會走路了,哪家的孩子會說話了,哪家的孩子會背多少首詩了,哪家的孩子能數(shù)多少個數(shù)了,哪家孩子認識多少字了……上小學前,孩子就是在這種比較中長大的。 那時的孩子真的還小,還不太懂這些,家長大多能接受孩子小的時候的這種成長差異,大多認為等孩子慢慢地長大一些,也能做到這樣。事實如此,上了小學一、二年級以后,孩子間的這種差異,隨著孩子智力的發(fā)育和學校課堂講授知識的增多會慢慢縮小,特別是差距明顯的孩子,更能看出孩子這幾年的變化。到了三年級幾乎以前能背上百首詩的孩子已經看不出在記憶力上的優(yōu)勢,識字早的孩子也看不出能比其他孩子多認識幾個字,其實也就是先學后學而已。但是,我們做家長的卻在孩子小的時候看不到這一點,經常感嘆,看人家的孩子多出色,看人家的孩子怎么教的,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真的差遠了。 到了小學五、六年級,由于孩子課業(yè)負擔的加重,學習內容難度的加深,不同孩子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內容已經區(qū)別很大。無論孩子在課堂表現(xiàn)、家庭作業(yè)、還是各項考試,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因為升學的壓力,家長們便又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起來。優(yōu)生跟優(yōu)生比,差生跟優(yōu)生比。孩子經常聽到的是,你看×××,人家怎么學的,你看你;你看×××考了多少分,你看你;人家能做到,你為什么不行…… 其實,當你拿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時,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有沒有想過,正是家長的這種自以為是的做法,傷害了孩子。孩子在比較中喪失了自信,孩子在比較中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孩子在比較中學會了說謊,孩子在比較中變得自私、變得不能分享。家長們經常聽到孩子說,×××考得還不如我呢;有某個成績好的孩子沒考好,孩子會說,×××這次也才考多少分……究其原因,其實孩子無非想在別人的失敗中尋求心里平衡,孩子關注的焦點和家長一樣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應該靜下心來想想,我們到底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知道孩子的差距是怎么產生的,孩子到底在哪些具體的方面與別的孩子有差距。我們是不是應該幫助孩子尋找薄弱環(huán)節(jié),孩子沒聽懂的、沒學會的,家長應該想辦法幫助孩子迎頭趕上,而不是將過錯全部歸于孩子,一味地責備孩子。人哪有不犯錯誤的,既然能原諒自己的失誤,是不是對自己的孩子也應該寬容一點,允許孩子犯錯誤,雖然有些錯誤有點低級,有點可惜。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多一些耐心,給孩子多一些時間,讓他們懂得,生活真的是他們自己的,他們首先是為自己活,他們有選擇學什么不學什么的權利,而不是在家長物質獎勵的誘惑下不得不去做。 別讓孩子在比較中長大,多聽聽孩子的心聲,不是適合別人的都適合自己的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建議少一些命令,尊重孩子的意見,聽聽孩子講的道理,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孩子真的懂的比家長想象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