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一庭茂草家仍在
七寶高臺意可修
2008年05月08日10:13 來源:《光明日報》
案頭的《戊子上元京門介壽唱和集》詩稿,是幾天前原中華詩詞學(xué)會秘書長、詩人周篤文(字曉川)教授寄來的。詩稿寄出之前,周先生興致勃勃地在電話中向記者講述了這60多首唱和詩的來歷——
賀壽詩的緣起
2008年4月是周汝昌先生90壽辰?;叵?0年前,先生六旬華誕,張伯駒“倡為介壽雅集,京門詞流欣然命筆”,一時傳為佳話。今天,張伯駒的學(xué)生周篤文先生,深感汝老九秩佳辰,不可無辭,于是恭邀霍松林、劉征等中華詩壇的名家、詩友,用詩詞唱和的形式為汝老祝壽。短短半月,幾十首賀壽詩從全國各地飛到北京,為“脂雪軒”中的老壽星平添了無限的歡樂。數(shù)天之中,老人揮筆唱和7首,古典今典信手拈來,次韻倒次韻隨心所欲。
讓女兒用手機(jī)給周篤文復(fù)詩
今年正月十四晚,汝老收到周篤文先生通過電腦傳過來的第一首詩《汝老九十椿壽》:
學(xué)貫三才第一流,神明獨識目無牛。
龍蛇筆底波瀾壯,檀板尊前角色柔。
夢解石頭天可補(bǔ),香分桂影月能修。
燃藜老子千秋壽,俯仰皋比最上樓。
詩中說的“三才”,出自前年汝老88米壽宴會上,他在演講中說到“天、地、人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一語。詩中稱贊汝老在書法、戲曲、尤其是紅學(xué)研究方面的造詣;并用吳剛修月、漢朝大儒劉向得仙人點燃藜木手杖為之深夜治學(xué)照明的典故,比喻汝老的學(xué)術(shù)精神感天動地。
僅僅半個多小時,周篤文先生就收到了汝老讓女兒倫苓用手機(jī)發(fā)來的唱和詩《曉川壽我七律極佳欣感之下疊韻報謝》。謙虛的汝老,在詩中稱自己“九秩賤辰深自愧,半生微尚付紅樓”。并在詩后寫道:“戊子正月十四晚間得曉川佳句立時勉和有愧原倡多多矣。”又注:“此即口占手寫文不加點也?!眱H有0.01視力的汝老還能“口占手寫”,是靠了女兒倫苓常要把他寫的疊在一起的字重新抄寫整理;“文不加點”,既是古文寫作的特點,更體現(xiàn)出汝老寫詩文思敏捷,出手極快。
第二天一清早,尚未起身的老人再度詩興大發(fā),在床上寫道:……今日上元佳節(jié)清晨念昨夕之事興猶未盡枕上再疊原韻借君貺壽濟(jì)我貧才。
硯尊砥位墨長流,呼馬隨緣也應(yīng)牛。
花未贏眸春最好,金能繞指道歸柔。
一庭茂草家仍在,七寶高臺意可修。
千里程途難伏櫪,與君相望獨登樓。
詩中的“一庭茂草”用的是《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的典:有人問周敦頤,為何一院子雜草不剪不除?周敦頤說,這草長得生機(jī)勃勃,我能從中吸取活力。汝老用周敦頤家茂盛的一院子雜草,比喻自家滿屋看似零亂實則充滿生機(jī)。
其實,汝老完全有條件遷入比現(xiàn)在環(huán)境好百倍的居所,但那不是他的追求。況且對于近乎失明的老人,更換環(huán)境,往往會使他極難適應(yīng)。倫苓說,直到今天,父親仍然經(jīng)常早晨一起來就坐在那張上世紀(jì)70年代流行的鐵架折疊圓桌旁做學(xué)問。在這張餐桌兼書桌的圓桌周圍,堆放著老人寫作、生活常用的一應(yīng)書籍、雜物,伸手可得。
圓桌有幸,將來無疑是一件重要文物。
在接下來的正月十七、十九兩天里,汝老又分別寫下《三疊曉川韻》、《四疊曉川韻》、《五疊曉川倒次韻》。詩中既有對友情的珍惜:“賈府荒唐甄痛切,人間嚴(yán)峻夢溫柔”?!爸医髴褔?yán)白黑,服君筆力化剛?cè)帷?;更有對學(xué)術(shù)研究一如既往的鐘情:“千里程途難伏櫪,與君相望獨登樓”、“閨中少婦凝妝罷,柳色依依正倚樓”。周篤文先生每收到汝老的一首和詩,便揮筆再疊報謝。幾天中也做了四首,表達(dá)對汝老深深的敬愛之情。
與周篤文共同為霍松林寫詩賀壽
不久,汝老又收到陜西師大終身教授、中華詩詞學(xué)會名譽會長、素有“古典文學(xué)研究西北王”之稱的霍松林教授寫來的賀詩《玉老九秩榮壽,次曉川原玉恭賀》。詩中“劫余得米吾何幸,日下瀹茶公已修”兩句,是說自己屢經(jīng)浩劫,竟然有幸活到88歲米壽,而以汝老已經(jīng)修成的功德,足以使他得到108歲茶壽。
汝老這才知道今年是霍松老88歲米壽,于是立即與周篤文先生為他寄去賀壽詩。汝老在詩中寫道:
才調(diào)依稀李杜雙,秦川八百運綿長。
景宗險韻將軍霍,詩苑高標(biāo)松柏光。
君為弘文揮玉麈,我因說夢落荒唐。
烹來仙茗同稱壽,更待傳觥祝永昌。
汝老在詩中對霍松老的詩詞成就和八百里秦川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文運綿長贊嘆有加,而且巧妙地運用了一則古典:梁武帝手下的大將曹景宗,出征凱旋,文武百官在宴會上做詩慶賀。別的韻都有人用了,只剩競、病二韻無人敢用。誰也沒有想到,破解難題的竟是一員武將。只見曹景宗提筆寫道:
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
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格律詩中難押的韻被稱為“險韻”,從此,“景宗險韻”就成了一段流傳千古的詩壇佳話。汝老借用此典贊揚霍松老韻押得絕,詩做得好,就像霍去病一樣,名揚四海。
周汝昌復(fù)詩謝劉征
中華詩詞學(xué)會名譽會長、81歲的劉征先生,上世紀(jì)60年代就讀過汝老的《紅樓夢新證》,后來又看過他的詩和書法,聽過汝老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講座。在劉征先生的印象中,汝老是位性情中人,很純正,很浪漫,心境恬淡,是位很可愛的老專家。劉老說,自己不大寫唱和詩,但這次是個例外,因為汝老太可愛了!他在寄給汝老《祝汝昌老九旬華誕次曉川韻》中寫道:
學(xué)極天人圣者流,廣觀秋水細(xì)庖牛。
歌傳京韻清而婉,書競龍蛇勁且柔。
落落高風(fēng)仰多士,炎炎新論邁前修。
通靈欲就喬松壽,夢解紅樓第一樓。
汝老說,在自己寫的7首和詩中,他對《答謝劉征先生詩宗大雅惠我名篇貺壽愧短翼微能空懷及群之嘆也》記得最熟:
歆向鴻儒到彥和,長卿禹錫一家多。
問君才富那如許,壽我春妍報得麼。
自古劉郎仙作伴,至今周處世常呵。
新篇入手高吟遍,金石聲聲感若何。
這首詩的意思是:從漢代的劉歆、劉向兩位鴻儒,到《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字彥和),再到劉長卿、劉禹錫兩位唐代大詩人,劉家真是一門文豪!文脈相傳至今,后輩仍然是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你們劉家人代代都像那位上天臺山求仙的劉晨,有仙人作伴;而我卻似除三害的周處,至今常要接受世人的批評。接到你的新作,我一遍遍高聲吟誦,字字如金石落地,令我感慨得無以名狀。
劉征先生說,讀了汝老復(fù)詩,就像見到了老朋友。
多數(shù)詩友與汝老未曾謀面
在給汝老寫賀壽詩的詩友中,多數(shù)都與汝老未曾謀面。他們是通過讀汝老的作品、聽汝老在《百家講壇》的課了解汝老的。然而,這種間接的相識,絲毫不影響他們對汝老的景仰之情。廣東作家李汝論在《壽汝老九十華誕》中寫道:“早讀周家司馬史,為君明日認(rèn)紅樓”;前吉林省政協(xié)主席、省詩詞學(xué)會會長張岳琦先生在賀詩中有云:“鴻儒碩學(xué)賢聲著,惠及文壇百代昌。”
讀著這些詩句,汝老說:“我第一是感激,第二是慚愧。大家對我這樣稱贊,我是當(dāng)不起的。與我的前輩大學(xué)者相比,我連人家?guī)追种欢疾蝗??!?nbsp;
有人問及汝老對北京詩友張結(jié)賀壽詩中的“笑看顰釵喧海選,依舊一部舊紅樓”怎么看?汝老說:“圍繞《紅樓夢》這個題目,許許多多研究者、表演者、藝術(shù)家用不同的形式解讀它,傳播它。有的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有的不完全符合,有的甚至違背了原意。而在我看來,研究《紅樓夢》,最重要的依然是曹雪芹那一卷原著。作者對我的理解是準(zhǔn)確的?!?nbsp;
格律詩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
在一個春雨瀟瀟,花未贏眸的日子里,記者來到汝老的“脂雪軒”。倫苓大姐告訴我,為了這次采訪,父親今天特意比平日早起了一會兒。這讓我十分過意不去。
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汝老一直興致勃勃地吟詩、解詩、論詩。幾次勸他休息一會兒,他都只是喝幾口水,便又朗聲談?wù)撈饋?。聽力不好的人容易有一種錯覺:覺得別人聽起來也會很費勁。所以汝老講話聲音很大。
他說:“一個民族,節(jié)日、生日怎么過,體現(xiàn)了這個地方的民俗。生日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節(jié)日,是個人的節(jié)日。在這個節(jié)日中舉行什么活動,可以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通常是好友相聚,喝壽酒,吃壽面,致壽辭。這次一些朋友本來也想這么搞,但考慮到我的身體,于是改成用詩唱和。周篤文先生來和我商量,我覺得這種形式不俗,非常贊成?!眲⒄飨壬诮邮苡浾卟稍L時也談到:“用詩祝壽,古已有之,是一種很高雅的形式。”霍松林先生在從西安打來的電話中說:“汝老比我大兩歲,我為他寫詩賀壽,他又與曉川共同為我賀壽。只有盛世才會有這種閑適的心情。這應(yīng)該是一段詩壇佳話?!?nbsp;
汝老的另一個感慨是:“這些壽詩的造詣如此之高,足見當(dāng)前能寫格律詩的大有人在。格律詩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應(yīng)該傳承,應(yīng)該繼續(xù)培養(yǎng)這樣的人才?!?nbsp;
采訪結(jié)束之前,汝老一再囑咐記者:請通過你的文章轉(zhuǎn)告詩友們:“謝謝大家的鼓勵,自己一定繼續(xù)努力,比以前做得更多、更好!”其實,廣大詩友和關(guān)心汝老的人們,也希望汝老休息得更好,身體更健康!
后記
4月10日,倫苓把記者寫好的上述稿件念給汝老聽。汝老深表嘉許之余,再次“口占手寫”,將一首新作交給記者,希望通過光明日報向朋友們“總表謝忱”:
銀河倒挽水西流,蕓簡新編已汗牛。
少長群賢文彩絢,氣青天朗惠風(fēng)柔。
恒昌仙壽紅緣駐,禊事永和翠硯修。
浩蕩三春新物色,軒昂百尺共登樓。
汝老用“戊子祝壽雅集”,比之當(dāng)年蘭亭禊事。希望與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少長群賢,于浩蕩春色之中,高樓百尺,更上一層,吟詩作賦,文脈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