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程十發(fā)
此為黃元御先生《素靈微蘊》卷二篇中[問法解]摘要。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麋,臍以下皮熱。 胃中寒-則腹脹。 腸中寒-則飧泄。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不泄。 胃中熱,腸中寒-則病饑,小腹痛脹而飧泄。 朝涼而暮熱者-日夕陰盛而陽不藏也,日朝陽升而不達(dá)也。 發(fā)熱而惡寒者-表閉經(jīng)郁而陽氣不達(dá)也。 陽郁不發(fā)-則生外寒,外寒者,容有內(nèi)熱。 陽泄不歸-則生外熱,外熱者,多有內(nèi)寒。 如上者乃臟腑寒熱之外候也。 如下者乃飲食所便之寒熱也。 食而不饑者,能受不能消也。 饑而不食者,能消不能受也。 喜吞干燥者,水旺而土濕也。 嗜啖滋潤者,火盛而土燥也。 食宿不能化者,太陰之濕增也。 食停而不消者,陽明之燥減也。 早食而困倦,陽衰而濕旺也。 晚飯而脹滿,陰盛而燥虛也。 水谷下咽,胸膈雍塞者,胃逆而不降也。 飲食入胃,而臍腹郁悶者,脾陷而不升也。 胃逆而甲木上遏,則胸脅生痛。 脾陷而乙木下抑,則臍肋作痛。 甲木刑胃,則生嘔吐,胃逆而不受也。 乙木賊脾,則生飧泄,脾陷而不消也。 痛癢者,氣血之郁塞也。經(jīng)絡(luò)壅塞,氣阻不行則為痛。行而不暢則為癢。內(nèi)傷外感諸病,筋脈痛楚而皮膚瘙癢者,皆經(jīng)氣之閉痹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