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診法--集診斷與調治之大成的“推腹法” 推腹法(由心窩向下推揉整個腹部)是一種特別簡單、直觀的自我診斷方法,叫做腹診。同時,它還是家庭調治大多數慢性病的有效之法。很多中醫(yī)典籍里都提到過。比如,對《黃帝內經》進行闡發(fā)和答疑的《難經》就有關于腹診的詳細解釋。 摸腹部,就可辨別體質的寒熱 按摸腹部,如果手感不溫或者冷,說明您有寒癥; 如果把手搓熱后撫摸肚子覺得很舒服,則說明您有虛寒證。 按之發(fā)熱甚至灼手,為熱證; 喜歡冷物按放,為實熱證。 肚臍以下小腹冰冷,為陽氣衰微、病勢沉重之象;治療后小腹轉溫,是陽氣漸有恢復的佳兆。 如果中脘穴上面摸起來感覺燥熱,而下面卻比較寒涼,這是上實下虛、上熱下寒的體質。 五臟本身或所屬經絡有問題時在腹部的反應 堅持練習推腹法的朋友常有這樣的反饋:“推腹時,發(fā)現(xiàn)某個部位有硬塊”,“硬結今天揉散了,明天又出現(xiàn)了”等等,這其實正是診斷臟腑好壞情況的方法之一。 如果肝的經脈有問題,肚臍左側按起來常常會有痛點、硬塊或結點; 如果心的經脈有問題,肚臍上側按起來常常會有痛點、硬塊或結點; 如果脾的經脈有問題,肚臍的位置按起來常常會有痛點、硬塊或結點; 如果肺的經脈有問題,肚臍右側按起來常常會有痛點、硬塊或結點; 如果腎的經脈有問題,肚臍下側按起來常常會有痛點、硬塊或結點。 五臟病氣積聚在腹部的情況
肝的病氣積聚起來叫做“肥氣”(邪氣),集中在左脅下的位置,大小像傾倒的水杯流淌出來的水; 心的病氣積聚起來,叫做“伏梁”(邪氣),位置下起肚臍,大小像手臂,上面到達心窩,會讓人心煩不止; 脾的病氣積聚起來,叫做“痞氣”,在胃脘的位置,大小像盤子,會讓人四肢轉動不靈(因脾主四肢),發(fā)黃疸; 肺的病氣積聚起來,叫做“息賁”,其位置在右脅下面,大小像水杯傾倒后流淌出來的水跡,會讓人時冷時熱,出虛汗打冷戰(zhàn),喘息咳嗽; 腎的病氣積聚起來,叫做“奔豚”,起點在小腹,上面到達心窩下,像小豬的樣子,位置不定,時上時下。 除了外傷和惡性傳染病以外,絕大多數病癥都是身體內部失衡的外在表現(xiàn)。表面癥狀就像是屋里亂竄的老鼠,就算您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僥幸抓到一只,可如果找不到老鼠窩,必然不能徹底消除鼠害。因此,要想有針對性地調理身體,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體質特點和臟腑虛實,找到病根所在。而推腹法正好可以幫到您。 一個國家無論出了什么樣的問題,都逃不出農業(yè)、工商業(yè)、軍隊司法、文教衛(wèi)生等這幾大塊。同理,身體所出的問題,也跳不出五臟六腑的范圍。但要注意,千萬別把西醫(yī)解剖學意義上的器官等同于中醫(yī)的五臟六腑。舉個例子,西醫(yī)的腎臟就是腎,而中醫(yī)所說的腎,意義要寬泛得多,涵蓋了生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骨、骨髓、腦、體內激素、牙齒、頭發(fā)等部分。 |
|
來自: 老鬼哇事 > 《中醫(yī)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