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劍·火焰!【讀秋瑾《對酒》札記】
![]()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秋瑾:女,生于1875年,殞落于1907年。大半生涯是力拔腐朽的黃龍旗——反清;后因叛徒告密,被捕而慷慨就義——“英雄含笑上刑場”!今年是秋瑾一百二十六周年誕辰,我們學習《對酒》這首詩,目的是銘記這位“不愛紅妝愛武裝”的“巾幗英雄”(孫中山譽),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奮斗的壯烈人生! 詩題《對酒》:對著酒而作。出自曹操的“對酒當歌”(《短歌行》)句?,F(xiàn)在我們就看女俠是怎樣舉酒,在歷史的舟頭,橫槊賦詩的。 “不惜千金買寶刀”:大家知道“干將莫邪”式的寶刃,如兩曜碰面,可遇不可求。一旦巧遇賣刀楊志式的買主,就得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良機,舍得化千金;甚至,像趙明誠樣,為購書畫,鬧市解衫兌取。目的是狂熱地搜求蓋世稀物。從用字看:這“不惜”兩字就透露出無比的焦渴之情。甚至,作者幻想以“天地為爐,鐵聚六洲。鑄造出千柄萬柄寶刀”來! “貂裘換酒也堪豪”:此句典出晉人阮孚的故事。清人敦誠有詩句:“又聞阮遙集,有卸金貂作鯨吸”(《佩刀質酒歌》)。阮孚字遙集。唐人李白有“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將進酒》)之句。當代詩人余光中又有詩句:“千金裘在拍賣行的櫥窗里掛著/…/來一瓶高粱哪,店小二!”(《五陵少年》)而秋句中,將名貴的貂裘當成美酒,而感到快樂;這種行為,顯示出一個革命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積極豪邁的氣概。 聯(lián)系賀知章“金龜換酒”的采烈、敦誠的“佩刀質酒”的寒酸。僅在氣度上打量,都在秋句面前:“猶輸氣概”。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化碧濤是個典故。相傳周朝有個忠臣叫萇弘,他死了三年,血化作碧色。這兩句詩顯然從這個典故發(fā)端的,意為:“要好好珍惜個人生命,縱然死了,也應像萇弘樣,用自己的熱血,將'一溝絕望的死水’染紅?!?SPAN lang=EN-US> 四行詩像四根鐵柱,撐起這樣一個摩天的意境:在清末的某個酒肆,一個志士,左手緊攥剛買的寶刃,——準備武器;右手將身披的貂裘當成美酒——保養(yǎng)精神,在簡單的酒桌上獨飲著沖鋒號即響的靜謐。不慌不忙、神態(tài)自若。但一旦到了“補金甌”的那一日,扔杯、拔劍、荊軻刺秦王樣,“為國犧牲敢惜身”——這是自勉言;同時這又是“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共勉詞;秋瑾是在用詩力諫他的“盟友”,對待清犬,不要草率行動,作無謂喋血;而要保存革命實力、珍重生命,等到時機成熟,再為“驅除韃虜、光復中華”而“沙場為國死”。但不管自勉和共勉,“勤珍重”三字,都能見出作者的殷殷之情。 《藝概·詩概》說:“詩品出于人品”。的確,這里僅舉秋瑾生平中兩個愛國片段。(一)當她一次在日本某盟會上的演講,講到悲壯處,拔出靴中的匕首,猛插桌上,怒吼道:“誰敢回國賣友求榮,先吃我一刀!”(二) 再縱觀華夏名嬡佳作,誰與秋瑾抗衡?她雖系女兒身,詩詞卻沒有“女郎詩”的卿卿、“墜淚詞”的薄怨、“花蕊詞”的妖艷;她的詩詞是“多奇志”的報國熱情、是洞射封建的一支響箭、是砍向列強的龍泉劍;她“一帆??臻煛钡摹霸娝肌?,引無數(shù)泥做的男人、競折腰。 作為詩的“檻外人”,我還是用“自古英雄盡解詩”作為贊語,以求不辱秋瑾“何時盡伐南山竹,細寫當年殺賊功”的“萬丈光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