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的起源
劉姓源出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后。后來祁氏被封于劉國,亦即今河北省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史稱劉氏正宗。 2、出自姬姓,為周太王的后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于劉邑,今河南偃師,其后裔以地為氏,便成姬姓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一、漢高祖劉邦為解除匈奴的威脅,將公主嫁給匈奴人領袖冒頓和親。依照匈奴的習俗 ,貴者皆從母姓,于是公主所生子孫,便為劉姓。二、齊人婁敬因多次向劉邦獻策立功,劉邦賜其姓劉;又劉邦為了感謝項伯曾多次救助他,賜他劉姓,并對項伯的遺族多人封侯,皆賜姓劉氏;還有東漢的王常,曾起兵反對王莽,在昆陽之戰(zhàn)中立大功,后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二、遷徙分布 劉姓歷史悠久,源自帝堯的劉氏,源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源地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據史書記載,初期之劉氏,發(fā)見于陜西、甘肅,至西歷紀元前三百年始向河南、江蘇移動。后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tǒng)治天下,于是其子孫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國,直至今日。 三、歷史名人 劉 邦:即漢高祖,江蘇沛縣人。于公元前211年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后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 向: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目錄學之祖。 劉 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后消 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tǒng) 一了全國。 劉 備:即蜀漢昭烈帝,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后得諸葛亮輔佐,采用聯(lián)吳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于赤壁。公園221年 正式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 劉 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于,后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禹錫: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所著《天論》三篇,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及辨證法哲學著作。
劉氏尋源之五:歷史名人---始祖劉累
劉累 歷史上正式見載于經傳和正史文獻的第一位真正的劉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劉累。關于劉累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記載于《左傳》、《史記》、《新唐書》和大量劉氏族譜中。據文獻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手掌中就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是"劉""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生的圣嬰取名叫做"劉累"。有的族譜還認為,劉姓就是因此而產生的。在一部《清源 劉氏族譜》上還有這種記載,說是劉累生下來時,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劉累",即姓 劉名累。劉姓的得姓就因此產生。這支劉姓也公開推劉累為劉氏肇姓大始祖。 其實,人出生時手掌或身體某一部分有紋飾是很正常的事,在今天這就叫胎記。而劉姓的"劉"字 ,在先秦時可能與"留"相近,甚至本來就是一個字,所以"劉累"既是劉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不過,劉累雖然有這樣奇特的手紋,他也因此而取劉累這個名字,但劉姓的得姓卻不是因他而始。劉姓的得姓,仍然應該以堯帝之孫式為始,劉累是帝堯陶唐氏后裔,也就是監(jiān)明和劉式的后裔。劉累出生之前,劉國和劉姓本就已經存在。而且劉累本人也應該就是劉國的國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劉(當然在當時還只是稱劉氏而不稱劉姓),此次因手掌有"劉累"二字而取名叫劉累,也只不過是仍舊以劉為氏罷了。并非因此改姓為劉。因此,我們可以說劉累是劉姓的第一個大顯 祖(因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史可查的第一個劉姓成員),但不能稱他肇姓始祖。 中國人的名字并非簡單的符號,必有某種特殊的含義。"劉累"這個神秘的名字是一種神瑞兆示,與劉累后來的經歷、他的特殊事業(yè)--御龍有關。 劉累所出生的劉氏族是原始時期一支崇拜劉斧、善于使用斧鉞的部族。劉斧是當時人類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莫過于那些巨大的猛獸。當時人們認為,在所有的動物中,又以龍是最神秘莫測的、人類最難征服的動物。直到春秋時期,人們仍認為"蟲莫知于龍"??梢哉f,龍是動物界的代表,是動物之神。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龍來了。龍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領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龍的專門本領。作為遠古時期最優(yōu)秀的狩獵部族,劉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為征服龍的部族。劉累誕生時手掌中有"劉累"二字,劉氏族的人便認為這正是神的暗示,即劉姓將要成為征服龍的氏族。原來,"劉"是一柄巨斧,喻含著征服和殺的意思;而"累"字本義是一種繩索,引申為拘系、捆綁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一手執(zhí)劉,一手執(zhí)繩,要去征服、馴服龍的意思。 這就是神的旨意,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謎底。當時,在中原大地上確實有一支擅長馴服龍的部族,叫做豢龍氏。這個部族屬于當時的祝融集團,主要活動在鬷川(今山東定陶)一帶。這個氏族自從帝舜時期就以擅長馴服,飼養(yǎng)龍而聞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權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龍的專門提供者。 劉累因生下來時便有手紋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為劉氏本族的首領。擔負著神圣的使命,劉累年輕時就離開家鄉(xiāng),到豢龍氏族那里去學習馴服,馴養(yǎng)龍的本領。不知是有神的力量還是劉累自己聰明過人,劉累很快就學有所成,成為當時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氣的馴龍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宮中負責養(yǎng)龍。這時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據說,孔甲是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在位時不關心治國愛民,卻沉醉于信奉鬼神方術??准自谖坏牡谌?/SPAN>(約公元前1877年),從黃河和漢水中各得到一對雌雄雙龍??准诇蕚溆眠@4條龍來給自己駕車,但他自己卻不會飼養(yǎng)。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長馴養(yǎng)龍的豢龍氏人,但沒有找到。這時,劉累便毛遂自薦,主動請求承擔4龍的馴養(yǎng)工作??准讓⒗鄣呐e動大力欣賞,立即批準了他的請求。最初,劉累把龍飼養(yǎng)得很好,孔甲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于是頒布命令,正式任命劉累為王室馴龍官,并賜給劉累"御龍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 龍氏的工作??准子职杨呿溨畬O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韋(今河南省滑縣西南韋鄉(xiāng))賜給劉累作為他的封邑。至此,劉累的家族就由劉氏族演變成了御龍氏,族人世由劉邑(今河唐縣)南遷到豕韋。但劉累的馴龍技術似乎沒有學到家。過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時,劉累負責馴養(yǎng)的4條神龍中,突然死了一條雌龍。劉累害怕事情被發(fā)現(xiàn),干脆將龍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給夏王孔甲。不料這龍肉的味道還非常美,孔甲不知實情,吃了還大加贊賞,并派使者向劉累兩次索求龍肉。劉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條龍相繼殺了??准滓怀圆豢墒帐?,不斷派人向劉累求要龍肉??墒?,龍是罕見之物,哪能隨便就能抓得到的?劉累在3條龍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為找不到龍,這才知道闖了大禍,害怕事情敗露后會族滅家亡,于是帶著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離夏朝都城,適到魯縣(今河南省魯山縣)一帶隱居起來。劉累的族人,從此一分為二:一部分隨劉累遷到魯縣一帶;一部分則繼續(xù)留在祁姓劉氏族的舊地劉邑一帶。
劉氏尋源之七:歷史名人---《清史稿》記載的劉氏名人(1)
劉武元 劉武元,字鎮(zhèn)籓,漢軍鑲紅旗人,初籍遼東。仕明官游擊,佐祖大壽守大凌河,天聰五年,從大壽出降。崇德六年,授刑部參政。順治元年,改授甲喇額真,予世職三等甲喇章京。二年,授天津兵備道。三年,擢南贛巡撫。四年,遣副將劉伯祿、徐啟仁等剿捕瑞金、石城,興國、龍安,寧都、上猶諸州縣土寇,克魚骨、蓮花、丁田、鉤刀嘴諸寨,斬其渠葉南枝、劉志諭、劉飛等。五年正月,金聲桓、王得仁以南昌叛,江西諸郡縣皆附,外連閩、粵,贛州介其間。武元召諸將歃血誓,得仁以二十萬人來攻,啟仁出降,圍合。武元城守三月,糧盡,斥家財佐軍,勵士卒奮戰(zhàn),遂破得仁兵。得仁退屯東山,引武元空城出戰(zhàn),將設伏邀擊。武元知其謀,天未明,兵數百持炬為前驅,得仁兵望見,伏盡出,力戰(zhàn),得仁中創(chuàng)遁。聲桓聞我?guī)熤辆沤?,謀退保南昌,武元出奇兵襲其后,敗之太湖港,斬獲無算。 十月,叛將李成棟復來攻,眾號百萬。武元先出兵數百撓之,夜縋城出死士劫破十馀壘,遂令諸將分兵東、西、南三門出戰(zhàn),大破之,成棟以數騎走。敘功,加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賜紫貂冠服、甲胄、佩刀、鞍馬。六年,征南大將軍譚泰既克南昌,遣梅勒額真覺善等與武元會師,克信豐,成棟宵遁,墮水死。武元分遣副將先啟玉、參將鮑虎、游擊左云龍等捕成棟馀黨,定瑞金、雩都、崇義諸縣。進攻梅嶺,破木城五,獲成棟將劉治國。 七年,平南王尚可喜徇廣東,師自南安入,武元遣副將栗養(yǎng)志以兵從,克南雄、韶州二府。又遣副將高進庫,游擊楊繼、洪起元等剿寧都土寇彭順慶,副將楊遇明、劉伯祿、賈熊、董大用等剿大庾土寇羅榮。順慶應聲桓為亂,自號軍門,窺伺郡邑;榮自明季倡亂楚、粵間,自號五軍都督,聚眾數萬,阻山結寨二十馀,四出劫掠:至是皆就戮。敘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遇恩詔,進世職一等阿達哈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十年,引疾還京。十一年,卒,贈少保,謚明靖。瀇,武元長子,襲職。疏請追敘武元贛州全城功,進二等阿思哈尼哈番。官至副都統(tǒng)。武元次子。康熙間,官廣西潯州知府。孫延齡叛,城陷被戕,并及其子中樞、中梁、中柱、中楫。事聞,贈太 仆卿。(《清史稿》列傳二十七) 劉弘遇 劉弘遇,漢軍正藍旗人,初籍遼東。與弟奇遇,并以諸生入祖大壽幕,佐軍諮。天命間,太祖伐明,次三岔河,弘遇與奇遇挈家來歸,籍明諸邊兵馬數目,并畫戰(zhàn)守事陳奏。上曰:“得廣寧,當官汝!”久之未用。崇德元年,上疏乞自效,命大學士范文程等試之,授弘文院副理事官。 順治元年,譯遼、金、元三史成,賜白金、鞍馬。尋授工部理事官,遷山西朔州道。二年,與副將侯大節(jié)等捕治蔣家峪、黑草嘴土寇,擢陜西布政使。五年,授安徽巡撫。金聲桓叛江西,皖北盜蜂起。弘遇如池州,分遣鎮(zhèn)將逐捕盜渠王貳甫等,移駐安慶,與總督馬國柱捕治英山、霍山、潛山諸盜,得其渠孔文燦等,馀盜悉平。六年,裁缺召還。 七年,授山西巡撫。時姜瓖亂初定,其黨竄匿保德、五臺、府谷諸縣山谷間。弘遇請免逋賦,甦驛困,矜恤諸死事家。又疏言:“兵后民田荒蕪殆盡,前此師討姜瓖,竭蹶供芻糧。今捕治馀寇,日需輸輓。值二麥未收,秋禾遇蝗災,農失耕時。”得旨,下所司蠲賑。又與總督佟養(yǎng)量、總兵剛阿泰剿五臺山寇劉永忠、高鼎,降陜西土寇楊茂。弘遇撫山西四年,建忠烈祠祀守土諸臣死姜瓖亂者,并修太原、陽曲學宮,筑汾河諸堤,山西民誦其惠。旋以捕治土寇未入奏即籍沒,給事中張璿論弘遇專擅,尋奉詔甄別督撫,弘遇左授福建督糧道。十八年,卒。(《清史稿》列傳二十七) 劉清泰 劉清泰,漢軍正紅旗人,初籍遼陽,名朝卿,以諸生歸太宗,賜今名。崇德六年,試一等,入內院辦事。順治二年,擢弘文院學士。九年,充會試副考官。授浙江福建總督。 時鄭成功據廈門,陷漳浦、海澄、南靖諸縣,上命其父芝龍作書,敕清泰諭降。十年二月,清泰疏劾巡撫張學圣、巡道黃澍、總兵馬得功前此偵成功赴粵,潛襲廈門,攫其家貲,致成功修怨,連陷城邑,學圣等并坐黜。三月,清泰得成功報芝龍書,略言就撫后,原得浙東、嶺南地駐兵。清泰疏上聞,并論成功語浮讠夸,議撫當詳慎,上嘉其遠慮。五月,平南將軍金礪攻海澄,以餉不繼,還軍漳浦。會上敕封成功海澄公,畀以泉、漳、惠、潮四郡地,遂罷兵。清泰請駐軍浦城備不虞,從之。十一年,疏言:“成功雖降,不薙發(fā),其黨逞掠如故,降無實意。宜發(fā)禁旅赴福建,駐要地,資策應。”下諸王大臣議。清泰旋以病乞假,還駐杭州。成功發(fā)兵攻陷漳、泉,上授鄭親王世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率師討之。左都御史龔鼎孳疏劾清泰當金礪攻海澄,不能同心合力,及招撫未定,又不控扼險要,致海疆被陷,坐奪官。 十八年,圣祖即位,起秘書院學士,授河南總督??滴跞?,以報墾荒地萬馀頃,加兵部尚書。四年,以疾致仕。卒。(《清史稿》列傳二十七) 劉之源 劉之源,漢軍鑲黃旗人。天聰九年,授甲喇額真。崇德五年,從上伐明,攻錦州,距城東五里發(fā)砲隳其臺。復列砲城北擊晾馬臺,殪明兵。尋代馬光遠為正黃、鑲黃二旗漢軍固山額真。六年,從睿親王多爾袞圍松山,發(fā)砲隳臺四,獲明將王希賢、崔定國、楊重鎮(zhèn)等,又斬裨將三。七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塔山,列砲城西,毀其垣二十馀丈,殲城兵,隳杏山城北臺,又擊毀其垣,城兵懼,乃出降,授世職二等甲喇章京。分設漢軍八旗,之源仍領鑲黃旗。八年,從鄭親王攻克中后所,斬明將吳良弼、王國安等;進攻前屯衛(wèi),發(fā)砲隳其城:進世職一等。 順治元年,從入關,命與固山額真李國翰剿定畿南馀寇。復從固山額真葉臣等西征,克太原。又與固山額真巴哈納自汾州逐寇至平陽,斬馘四千馀。山西寇始盡。師還,優(yōu)賚。二年,從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下湖廣,討李自成,與國翰合師破應山。降將馬進忠復叛,與固山額真金礪擊敗之武昌,得舟六十馀,遂徇湖北。五年,授定南將軍,從鄭親王再下湖-9588-廣。六年,攻湘潭,明總督何騰蛟分三隊出戰(zhàn),之源分兵應之,敗明兵,克其城,獲騰蛟。夜督兵逐進忠,平明劘其壘。復進克寶慶,并破南山坡九壘,斬明將馬有志、胡進玉等,進忠跳而免。又擊破明將袁宗第於洪江、王永強於便水驛。敘功,遇恩詔,世職累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八年,與金礪駐防杭州。明大學士張肯堂與其將阮進、張名振擁魯王以海屯舟山,之源與總督陳錦、總兵田雄合師攻之,破明兵於橫水洋,獲進。逼螺頭門,肯堂城守十馀日,師以云梯登,肯堂及魯王諸臣李向中、吳鍾巒、硃永佑等縱火自焚死。名振以魯王遁三盤島,之源遣總兵馬進寶等追擊破之,焚其積聚;復敗之於沙埕,收各 奧戶口八千五百馀,悉令歸農。論功,進三等精奇尼哈番。 十六年八月,授鎮(zhèn)海大將軍,駐防鎮(zhèn)江。疏言:“京口百川匯流,江南財賦自此輓運北輸。近因鄭成功入犯,幾至橫截運道。宜先練習水師,以資防御。防海策有三:出海會哨,勿使入江,上也;循塘拒敵,勿使登陸,中也;列陣備兵,勿使近城,斯下矣。顧練水師當先造船,火器、水手、舵工,百無一備,何以御賊?”上敕兵部下總督郎廷佐制備。十七年,疏言:“京口水師造船二百,募水手、舵工八千馀,一時難以集事。沿海民有雙桅沙船,造作堅固,其人熟於洋面水道,請查驗船堪用者予收用,船戶給以糧餉。舊設戰(zhàn)船低小,不必修-9589-補。邊海砲臺、烽墩、橋路,請敕督撫下沿海州縣修葺高廣。”下兵部,并從之。尋得成功遣諜與提督馬逢知關通狀,疏聞,命侍郎尼滿會之源鞫實,逢知坐誅。? 康熙三年,召還京,仍任都統(tǒng)。四年,以病乞休,加太子太保,致仕,以其子光代為都統(tǒng)。鰲拜得罪,之源、光坐黨附,奪官論死,上命寬之。之源尋卒。妻胡叩閽,訴之源功罪足相當,詔復官,并予三等精奇尼哈番,仍以光襲。三傳,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乾隆初,定封三等男。(《清史稿》列傳三十) 劉芳名 劉芳名,字孝五,漢軍正白旗人,初籍寧夏。仕明至柳溝總兵。順治元年,降,命仍原官。二年,調寧夏,賜白金、冠服。時陜西初定,多盜,悍卒復伺隙謀亂。芳名撫綏訓練,冀樹威望,銷亂萌,總督孟喬芳疏獎其才。武大定叛固原,賀珍叛漢中,師進討,芳名皆有功。三年,方赴鞏昌剿寇,寧夏兵遽變,戕巡撫焦安民。芳名馳還,察知裨將王元、馬德首亂,遣德署花馬池副將,分元勢;偵元將出城就寇渠洪大誥,芳名設伏,俟元至,伏發(fā),元力拒,諸將樊朝臣、姜九成等衷擊之,元敗奔,副將馬寧等追擊,獲以歸。芳名別遣將搜斬大誥。德聞元誅而懼。四年春,芳名偕河東道馬之先出師惠安,德乘間糾黨劫軍資,遁入山,合寇渠賀宏器等自紅古城出口,襲破安定。螺山寇王一林戕參將張純以應之,橫行寧固、平慶間。芳名督所部兵進次亂麻川,破賊;復進次預望城,再破賊,斬一林,德以四騎走,追及之河兒坪,縛而磔之,亂乃定,授三等阿達哈哈番,擢四川提督、定西將軍。尋命以右都督留鎮(zhèn)寧夏。五年,討平香山寇李彩。馬德之誅,副將劉登樓預有功。登樓居榆林寧塞,多力而狡。六年,以延安叛應姜瓖,易衣服,自署“大明招撫總督”,戕靖邊道夏時芳,騰書致芳名。芳名以見汙,怒,封其書示巡撫李鑒,鑒以聞。登樓西犯花馬池,下興武諸營堡,逼寧州。時定邊屯蒙古札穆素叛逃賀蘭山,芳名遣兵擊破登樓,登樓走定邊屯,結札穆素寇寧夏西境,犯河東,陷鐵柱、惠安、漢伯諸堡。將犯靈州,會固山額真李國翰師至,乃定策:鑒守寧夏,御札穆素;芳名引兵東渡河,趨榆林,與登樓戰(zhàn)於官團莊,大破之。登樓退據漢伯,師從之,絕其水道,遂合圍。芳名督兵逼壘東南,當矢石沖。諸將進曰:“當移數武避賊鋒。”芳名厲色叱之曰:“死則死耳,何懼為?且士卒多傷痍,而我避鋒鏑可乎?”士卒益奮,攻十二日,克之,斬登樓,馀眾悉降。 亂定,進世職二等。疏言:“寧夏孤懸河外,延袤千里。鎮(zhèn)兵屢徵發(fā),兵單力薄。請自后徵發(fā)缺額,即令招補備守御。”又請以減等罪人僉發(fā)沿邊,資生聚。皆下部議行。 十六年,調隨征江南右路總兵,加左都督,率寧夏三營駐江寧。鄭成功攻崇明,芳名與提督梁化鳳共擊敗之。十七年,疏言:“臣奉命剿賊,不意水土未服,受病難瘳。所攜寧夏軍士,訓練有年,心膂相寄。今至南方,半為痢瘧傷損。及臣未填溝壑,敢乞定限更調。”上報以優(yōu)旨。旋卒於軍,加太子太保,謚忠肅。命所部將士還寧夏本鎮(zhèn)。(《清史稿》列傳三十) 劉光弼 劉光弼,漢軍鑲藍旗人,初籍遼陽,冒曹氏。天聰五年,命守耀州。率兵從太宗伐明,圍大凌河,克城旁三臺。城兵出戰(zhàn),光弼先眾馳擊,我兵有陷陣者,力援之出。明監(jiān)軍道張春、總兵吳襄等自錦州赴援,光弼馳入陣,斬其裨將。崇德五年,授甲喇額真。從攻錦州,與墨爾根轄李國翰同克呂洪山諸臺。屢擊敗松山、杏山馬步兵。明兵屯山口阻我?guī)煟c國翰督兵奮戰(zhàn),明兵引去。錦州既下,發(fā)砲攻克塔出、杏山兩城,及附近臺堡。敘功,予世職牛錄章京。七年,擢鑲藍旗漢軍梅勒額真。八年,偕固山額真劉之源詣錦州督鑄砲。尋從鄭親王濟爾哈朗攻寧遠,取前屯衛(wèi)、中后所。 順治元年,從入關,擊李自成。旋從固山額真葉臣徇山西,克太原。三年,從端重親王博洛下浙江,拔金華,進定福建。五年,授禮部侍郎。從大將軍譚泰討金聲桓,克南昌,譚泰疏請以光弼署江西提督。六年,平廣昌土寇,旋命真除。土寇張自盛、洪國玉等據湖東為亂。光弼督參將陳升等討平之。其黨董明魁、郭承珉等皆降。遇恩詔,世職累進一等阿達哈哈番。十三年,賜鞍馬、弓矢。十六年,以老病致仕??滴跏?, 卒。(《清史稿》列傳三十) 劉仲錦 劉仲錦,漢軍正藍旗人,初籍遼陽東寧衛(wèi)。崇德五年,以牛錄額真從睿親王多爾袞等伐明,圍錦州,騎兵千馀出迎戰(zhàn),仲錦擊破之,追薄城下始還。復擊敗松山、杏山、呂洪山口敵兵。七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攻塔山,發(fā)砲擊城圮,仲錦率所部兵先登,克之。進攻杏山,復發(fā)砲擊城,毀其垣,城人遂降。敘功,予世職半個前程。八年,從巴牙喇纛章京阿爾津、哈寧阿等伐黑龍江虎爾哈部,克博和哩、諾爾噶勒、都里三屯,降大小噶勒達蘇、綽庫禪、能吉勒四屯。賜貂皮、白金。復從攻寧遠,取中后所、前屯衛(wèi)。進世職甲喇章京。 順治元年,從入關,授戶部理事官,兼甲喇額真。從固山額真葉臣等徇山西,克太原。又從英親王阿濟格西討李自成,自陜西下湖廣,敗其將馬進忠,得舟十一。五年,擢兵部侍郎。六年,從睿親王討姜瓖,攻渾源、左衛(wèi),進攻汾州,皆發(fā)紅衣砲克之。七年,授山東臨清總兵,加都督同知,世職累進一等阿達哈哈番加拖沙喇哈番。十年,改福建右路總兵,加左都督,駐泉州。十一年,以疾解任。旋卒。論曰:滿洲兵初入關,分駐都會,其后乃久屯,置總管。沙爾虎達招徠新滿洲,劉之源、巴山、喀喀木鎮(zhèn)撫江南,喀喀木合群力摧大敵,厥功尤著。漢兵入關后來附者,不復入烏真超哈,循舊制分設提鎮(zhèn)?;P援江寧,與喀喀木同功。芳名偕馬之先守寧夏,有升佐劉武元守贛州,皆有殊績。名高等以卿貳出專閫,亦能稱其職者。若富喀禪鎮(zhèn)西安,烏庫理守盛京,皆見於他篇,故不復著。(《清史稿》列傳三十) 劉正宗 劉正宗,字可宗,山東安丘人。明崇禎進士,自推官授編修。福王時,授中允。順治二年,以薦起國史院編修。累遷秘書院學士。十四年,授吏部侍郎,擢弘文院大學士。吏部尚書缺員,諭以“正宗清正耿介,堪勝此任,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書”。御史楊義論部推越次,正宗與辨,執(zhí)相詬詈。給事中周曾發(fā),御史姜圖南、祖建明交章劾之。御史張嘉復以正宗昏庸衰老,背公徇私,疏請罷斥。下部議,以無實據,寢其事。給事中硃徽復劾正宗擅擬僉事許宸遷通政司參議,不由會推,又未專疏題明。正宗以疏忽引咎,當 俸,援恩詔以免。旋引疾乞休,不允。辭尚書,命以兼銜回內院,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十四年,考滿,進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五年,改文華殿大學士。 十六年,上以正宗器量狹隘,終日務詩文,廷議輒以己意為是,降旨嚴飭,并諭曰:“朕委任大臣,期始終相成,以愜簡拔初念。故不忍加罪,時加申戒。當痛改前非,稱朕優(yōu)容寬恕之意。”十七年,自陳乞罷,不允。左都御史魏裔介劾“正宗自陳奏內不敘上諭切責,無人臣禮。李昌祚叛案有名,票擬內升。先后薦董國祥、梁羽明,今皆事敗,被劾不自檢舉。欺君之罪何辭?正宗與張縉彥為友,縉彥序正宗詩曰‘將明之才’,詭譎尤不可解。正宗弟正學,為鄭成功總兵,正宗囑巡撫耿焞躐升中軍。蠹國亂政,其事非一端。請乾斷以杜禍萌”。御史季振宜繼劾,亦及國祥、正學,并正宗貪賄營利諸事。正宗疏辨,略謂:“李昌祚為叛黨,裔介身為法司,何不早行糾參?例凡薦舉之官,在本任不職,追坐舉主。國祥、羽明皆升任后得罪??N彥序臣詩有曰‘將明之才’,臣詩稿見存,縉彥序未見此語。”疏入,上奪正宗官,下王大臣會鞫;亦責裔介、振宜不早糾參,并奪官待質。旋議上裔介、振宜劾正宗罪狀鞫實者十一事,罪當絞。上斥“正宗性質暴戾,器量褊淺,持論偏私,處事執(zhí)謬。惟事沽名好勝,罔顧大體,罪戾滋甚。從寬免死,籍家產之半,入旗,不許回籍”。十八年,圣祖即位,以世祖遺詔及正宗罪狀,當置重典,愍其衰老,貸之。未幾病卒。(《清史稿》列傳三十二) 劉良佐 劉良佐,直隸人,明總兵,預擁立福王。順治二年,豫親王下江南,良佐以兵十萬來降。江南定,詣京師,隸漢軍鑲黃旗。五年,以來降功,授世職二等精奇尼哈番。從大將軍譚泰討金聲桓。師還,授散秩大臣。十八年,授江南江安提督,加總管銜。尋改直隸提督,改左都督。康熙五年,以病乞休。六年,卒。劉澤清既降復叛,誅死。(《清史稿》列傳三十五) 劉鴻儒 劉鴻儒,字魯一,直隸遷安人。順治三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疏言:“開國之始,首重安民,宜輕賦徭,革積弊。伏讀恩詔,賦制悉依萬歷初年,及觀順治二年徵數,并不減少,且復增重,請敕有司核實。州縣六房書吏,初房各二人,今則增至七、八十人,并請敕有司核簡。”上命指實,鴻儒復言:“臣籍遷安,明季丁銀,下下二錢,下中四錢,上地一畝七分有奇。民苦輸將,猶多逋賦。今蒙恩詔蠲免,而二年徵數,二錢者增至三錢六分,四錢者增至七錢二分,上地每畝增至八分有奇。一邑如此,他邑可知。乞敕清查蠲免。”下部確察。四年,調戶部。五年,坐糾鉅鹿知縣勞有學失實,左遷上林苑蕃育署署丞。十年,命復故官。十三年,補兵科,疏言:“畿輔近地,劫掠時聞。請嚴責成,謹防捕。”下部如所請。轉戶科,十五年,疏言:“開國以來,度支屢見不敷。汱冗員,增榷務,廣輸納,督積逋,講求開節(jié),已無不盡。今南服削平,萬方底定,宜總計財賦之數,準其出入,定為經久不易之規(guī)。請通計一歲內畝賦、丁徭、鹽徵、津稅,各省輕赍、重運及贖鍰事例等項,汰其猥瑣無藝者,所存金粟若干數;然后計一歲內上方供應、官吏俸祿、兵馬糧料、朝祭禮儀、修筑工役,以至師生廩餼、胥役代食,罷其不經無益者,所需金粟若干數:務使出入相合,定為會計之準。用財大端惟兵,生財本計惟土。欲紓國計,莫善於屯田,朝廷下民屯之令。設官置役,多糜廩祿,得不償失,不旋踵而請罷。稽古屯制,不在民而在兵,請敕各省駐兵處所,無論邊腹地方,察有荒土,令兵充種。正疆界,信賞罰,則趨事自力;豐種具,寬程效,則收穫自充。此唐初府兵之制也。自頃四川、貴州已入版圖,所得之地,必需駐守;若令處處興屯,則根本自固,戰(zhàn)守咸資。此又趙充國之於先零,杜預之於宛、葉,確然可循之遺策也。順天左右郡縣,拱翊王畿,根本要地,自令舊人圈住,深得居重馭輕之意。但畿輔之民,多失恆業(yè),撥補他地,皆有系屬,豈能據為己有?今喜峰、冷口諸關外,大寧以南,彌望千里,咸稱膏壤,請令民原出關開墾者,許承為己業(yè)。沃土新辟,獲利必饒,先事有獲,趨者自眾。數年以后,漸次起科,成聚成邑,堪資保障。二者皆軍國大計,若設誠致行,久之兵食充足,國基賴以不拔矣。”下部議,以滇、黔未靖,兵餉無數,難以預定會計;設置兵屯,及畿輔民出邊墾種,敕所司詳勘。 十七年,遷順天府府丞,再遷左通政。十八年,遷太常寺卿??滴跞辏w通政使。六年,擢兵部 侍郎。十年,調戶部。十二年,遷左都御史。官戶部時,甘肅巡撫華善因擅發(fā)倉粟賑災,戶部循例題參,并議罰償,鴻儒無異議;及官都御史,又疏論華善不應參處,嗣后封疆大臣有利民之政,不宜拘以文法。給事成性疏劾,下部議,坐鴻儒先未異議,后又指摘沽名,降二級調用。尋卒於家。(《清史稿》列傳五十一) 劉楗 劉楗,字玉罍,直隸大城人。順治二年進士。是歲選新進士十人授給事中,楗除戶科。疏論山東巡 撫楊聲遠劾青州道韓昭宣受賄釋叛賊十四人,僅令住俸剿賊,罰不蔽辜,昭宣坐奪官。四年,轉兵科右 給事中。疏論江南巡按宋調元薦舉泰州游擊潘延吉,寇至棄城走,調元濫舉失當,亦坐奪官。是歲大 計,楗用拾遺例,揭山東聊城知縣張守廉贓款,下所司勘議,守廉以失察吏役得贓,罰俸;楗誣糾, 坐奪官。十年,吏科都給事中魏象樞請行大計拾遺,因論楗枉,得旨,吏役詐贓,知縣僅罰俸,言官 反坐奪官,明有冤抑,令吏部察奏,命以原官起用。授兵科左給事中。 十一年,疏言:“近畿被水地,水落地可耕。方春農事急,請敕巡撫檄州縣發(fā)存留銀,借災民籽種,俟秋成責償。仍飭巡行鄉(xiāng)村勘覈,不使吏胥得緣以為利。” 十二年,疏言:“鄭成功蹂躪漳、泉,窺伺省會。臣昔充福建考官,詢悉地勢。福清鎮(zhèn)東衛(wèi),明時駐兵防倭。倘復舊制,可以保障長樂,籓衛(wèi)會城。宋、元設州海壇,明以倭患棄之。若設將鎮(zhèn)守,可與鎮(zhèn)東互為犄角。仙霞嶺為入福建門戶,與江西、浙江接壤,宜設官控制,招民以實其地,俾無隙可乘。成功數犯京口,泊舟平洋沙為巢穴。宜乘其未至,移兵駐鎮(zhèn),使退無可據,必不敢深入內陸。”疏入,敕鎮(zhèn)海將軍石廷柱等分別駐守。 十三年,授山西河東道副使。十五年,轉河南鹽驛道參議。十六年,授湖廣按察使,就遷右布政。十八年,總督張長庚、巡撫楊茂勛疏薦楗廉幹,協(xié)濟滇、黔兵餉至八百馀萬,清逋賦墾地,除鼓鑄積弊。楗以母憂歸。康熙二年,起江西布政使。吳三桂亂作,措餉供兵,事辦而民不擾。十四年,授太常寺卿。十六年,遷大理寺卿。十七年,擢副都御史,疏言:“自吳三桂為亂,軍需旁午,大計暫停。今師所至,漸次蕩平。伏思兵后殘壞已極,正賴賢有司招徠安輯。若使不肖用事,何以澄吏治、奠民生、息盜賊?請令督撫速行舉劾,凡經薦舉者,改行易操,一體嚴察,不得偏徇。”下部如所請行。又疏言:“江西當亂后,民逃田墟,錢糧缺額不急予蠲免,逃者不歸,歸者復逃;荒者未墾,墾者仍荒。”上為特旨悉行蠲免。旋以病乞休,諭慰留,遣太醫(yī)視疾。擢吏部侍郎。未幾,復擢刑部尚書。十八年,病劇,始得請還里。至家,卒,賜祭葬,謚端敏。(《清史稿》列傳五十一) 劉師恕 劉師恕,字艾堂,江南寶應人。父國黻,康熙二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歷督捕理事官。在戶科,建言民田畝有大小,地有上中下,請具載簡明賦役全書,明示天下。在督捕,詳考則例刊布之。往時以逃人為根,以一累百十,以逃案為市。取所歷州縣官職名待劾,弊不勝詰,皆剔除之,乃裁并兵部。改授鴻臚寺卿。 師恕,三十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累遷國子監(jiān)祭酒。雍正元年,授貴州布政使。四年,遷通政使,轉左副都御史,擢工部侍郎。上以宜兆熊署直隸總督,調師恕禮部,協(xié)理總督事。五年,奏獲交河妖民孫守禮,嚴鞫治罪。上獎其遇事直達,不稍隱諱。師恕與兆熊議裁學政陋規(guī),學政孫嘉淦言:“學政舊規(guī),日得五十五兩,今減半即足用。”師恕言:“減至一兩亦不可行,當另奏撥解公費。”師恕與兆熊奏已與嘉淦會商裁革,嘉淦以實奏。上諭曰:“孫嘉淦非騷擾貪饕者比,爾等何不量至此?可仍循舊例而行。嘉淦,端士也,宜作成之。”初夏,保定諸府少雨,上以為憂。師恕等言:“今歲遇閏,此后得雨不遲。”上責其怠忽。尋奏裁驛站夫馬工料羨馀銀,上諭曰:“陋規(guī)自應裁,第當量情酌理為之,毋過刻,令后來地方諸事難於措辦也。”調吏部,仍留協(xié)理。大名諸生竇相可訴知府曾逢圣貪劣,布政使張適杖殺之,以獄斃報,兆熊、師恕匿不以聞。上命尚書福敏等按治得實,兆熊坐降調,上寬師恕,諭責其徇隱,命何世璂署直隸總督,仍令師恕協(xié)理。 七年,命師恕以內閣學士充福建觀風整俗使。八年,疏言:“海澄公舊以轄兵給印,后兵裁而印未繳。今海澄公黃應纘濫行印文,非所宜,當令繳銷。”并言外省世襲武職,年及二十,當令咨部引見,分京外學習。部議從之。十一年,師恕以病告,省觀風整俗使不復設。乾隆七年,寶應災,治賑,非貧民例不給。師恕族人諸生洞嗾不得賑者,閧堂罷市。上責師恕不能約束,奪官。南巡迎謁,賜侍讀學士銜。二十一年,卒。是時廣東、湖南皆置觀風整俗使。焦祈年,字穀貽,山東章丘人。雍正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考選云南道御史,擢順天府丞,權府尹,遷右通政。八年,命充廣東觀風整俗使,修建十府、二州書院,延通人為之師。濱海多盜,設策鉤捕,得劇盜百馀置諸法,盜差熄。奸民以符劄惑眾,擒治之,赦其株連者。西洋人置天主堂,使徙歸澳門。簡閱營伍,軍政以肅。擢光祿寺卿,召為順天府尹,旋調奉天。行次山海關,疾作,乞歸,卒於里。(《清史稿》列傳七十八) 劉而位 劉而位,字爾爵,山西汾陽人??滴跷迨昱e人,授河南安陽知縣。有兄弟爭產構訟十馀年者,為據理剖解,至淚下,皆叩頭求罷,案牘遂稀。雍正中,遷福建泉州知府,再遷興泉道參議。鹽政窳敝,商居奇索高直,民苦淡食,不獲已,增價以市。既而鹽不足,民惡其壟斷,聚而毆之。海舶私梟動逾千百,往捕則持械拒,大獄迭興,羅織牽連,數歲不息。而位創(chuàng)議裁引革商,歲額課稅歸灶完納,如農完賦,任人轉運,聽其所之,則諸弊可革而國賦不乏。巡撫趙國麟心韙之,格於例不行。未幾,引疾歸。乾隆三年,起官四川鹽茶道副使。蜀鹽產於井,課由井納,民便之。雍正中有請設引招商增課者,四川鹽政自此壞。商無馀貲,運不足額,民持錢不得鹽,而井鹽滯積不售,因以致訌。而位欲事釐剔,大吏畏難不可,力爭,愈嫉之。改松茂道,調永寧道參議。居常郁郁,不得行其志,惟與諸生講學。尋卒於官。 而位生平服膺王守仁,曰:“尊所聞,行所知,須不流於弊。尊陽明而不知其流弊,非善學陽明;尊硃子而不知其流弊,亦非善學硃子。”蓋謂王氏高明,弊在躐等;硃子格物,弊恐拘而不化。著省克引、劉氏家訓,為學者所稱。 論曰:起元深於經術,當朝政尚嚴,能持以平恕。師儉以勤敏,繼祖以明肅,并見重於時。維翰有幹局,甸尤能澤以儒效。葉滋撫循苗疆,未竟其用。而位議變鹽法,亦不得申其志,而但以學術名。國家重視監(jiān)司,所以擴循良之績,儲封疆之選,若諸人者,可謂無忝矣。(《清史稿》列傳八十七) 劉綸、子躍云 劉綸,字蜰涵,江蘇武進人。少俊穎,六歲,能綴文,長工為古文辭。乾隆元年,以廩生舉博學鴻詞,試第一,授編修。預修世宗實錄,遷侍講,進太常寺少卿。四遷,擢內閣學士。十二年,扈蹕木蘭,奏秋郊大獵、哨鹿二賦,稱旨。十四年,直南書房,授禮部侍郎,調工部。十五年,命軍機處行走。十六年,土默特貝子哈木噶巴雅斯朗圖不按原議年限驅種地流民,命綸偕侍讀學士麒麟保往勘。六月,疏言:“出口民價典旗地,應遵原議三年、五年限外撤還原主。其領地耕種為佃戶,受雇力作為傭工,皆浮寄謀生,初無占地意,應許力耕餬口。至領地墾荒,積累辛勤,始得成熟,不同價典,年滿先還原主。所需自種地有贏,仍給種以償前勞。木頭城、三座塔居人稠密,許照常居住。設三座塔巡檢一,資彈壓。”詔從其議。父憂歸。服闋,十八年,除戶部侍郎。 十九年,兼順天府尹。故事,順天府公牘,治中、通判不署名。綸請以錢穀屬治中,獄訟屬通判,先署牘呈尹可否之。大軍西征準噶爾,師行,役車供偫,壹切辦治無誤。二十年,準噶爾平,予獎敘。浙江按察使富勒渾劾巡撫鄂樂舜授意布政使同德勒派商銀,命綸如浙江偕兩江總督尹繼善等會訊。二十一年,覆奏鄂樂舜受銀屬實,擬絞候;同德未知情;富勒渾誣劾,擬杖流。上以富勒渾參款已實,不應議罪,責綸等失當。部議奪官,有旨從寬留任,罷直軍機處。二十二年,命仍入直。二十四年六月,奏薊州、寶坻等縣蝻子萌動,州縣官事繁,督捕未能周遍,飭千總、外委同佐雜分捕,參將偕監(jiān)司巡察勤惰,報可。進左都御史。二十五年,偕侍郎伊祿順赴西安勘將軍嵩阿禮剋兵糧、勒餽送等款,得實,論如律。二十六年,進兵部尚書。二十八年,調戶部,協(xié)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三十年,母憂歸。甫除喪,詔起吏部尚書,仍協(xié)辦大學士。三十六年,授文淵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三十八年,卒,命皇子臨其喪,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謚文定。綸性至孝,親喪三年不御酒肉。直軍機處十年,與大學士劉統(tǒng)勛同輔政,有“南劉東劉”之稱。器度端凝,不見有喜慍色。出入殿門,進止有恆處。自工部侍郎歸,買宅數楹。后服官二十年,未嘗益一椽半甓。衣履垢敝不改作,朝必盛服,曰:“不敢褻朝章也!”侍郎王昶充軍機處章京,嘗嚴冬有急奏具草,夜半詣綸,綸起燃燭,操筆點定。寒甚,呼家人具酒脯,而廚傳已空,僅得白棗十數枚侑酒。其清儉類此。校士尤矜慎,嘗曰:“衡文始難在取,繼難在去。文佳劣相近,一去取間於我甚易,獨不為士子計乎?”較量分寸,輒至夜分不伴奏倦。文法六朝,根柢漢、魏;於詩喜明高啟,謂能入唐人門閾。子躍云,字服先。乾隆三十一年進士及第,授編修。累遷禮部侍郎。六十年,充會試副考官,以校閱失當下吏議,左遷奉天府府丞,罷歸。嘉慶四年,召為大理寺少卿,遷工部侍郎。上御門,躍云誤班未至,左遷內閣學士。復授兵部侍郎。休致,卒。殿試例糊名,躍云對策,高宗親置上第,喜曰:“此劉綸子,不意朕竟得之!”及視學江西,有清名。高宗意鄉(xiāng)用,以忤和珅,主會試,坐浮言,黜。仁宗召起,老矣,終不竟其用。子逢祿,見儒林傳。(《清史稿》列傳八十九)
劉姓乃大姓,歷經數千年之久,子孫依然繁榮昌盛。
“劉''姓的來歷
劉姓最古老的發(fā)源地在今河北唐縣。這里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子孫生活、棲息的地方。劉姓有“王者氣象”,劉漢王朝構成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潮,自此中華民族之主體被稱為漢人、漢族,中國的語言文字被稱為漢語、漢字。上帝對劉姓實在太垂青了,他把奠基中華文明基礎的重擔交給了劉姓子孫。 高揚巨斧——劉姓的最原始根蒂 樹有根,水有源。 作為中國第四大姓的劉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國雖然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但倘若你去問別人劉姓的“劉”是什么意思,恐怕時下的人們, 甚至就連劉姓族人也鮮有能明確回答你的! 那么“劉”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們不妨借助漢語古文字學和現(xiàn)代語源學的鑰匙,從“劉”字的字源著手進行尋根溯源。劉字的原始形象人們在介紹劉姓時常說:“姓劉,文刀劉”。這便是今天人們看到的,代表著華人世界數 千萬劉姓族人的血緣徽記劉字。 其實,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劉字,只是在中國大陸和新加 坡等通行的現(xiàn)代簡化字。看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要探究“劉”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義,不能只看簡化漢字,而必須看繁體的“劉”字。在中國人們現(xiàn)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漢 語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遺憾的是無論是在甲骨文、金文還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們至今都尚未發(fā)現(xiàn)“劉”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現(xiàn)在中國最早的字典——東漢文字學大師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中作為當時堂堂國姓的“劉”竟無處覓跡。有人認為,這是出于避諱的緣故。 現(xiàn)在見到的最古老的“劉”字形體是漢代的小篆和隸書。戰(zhàn)斧——劉字的本義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劉”字除了用來作姓氏外,別無其它任何意義。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釋得出來劉姓的劉是什么意思。其實,在古代漢語中“劉”字有著極其豐富而神奇的含義。根據《辭源》、《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辭典》等當今世界上最權威的漢語文字辭書的統(tǒng)計,“劉”字在古代有多達 11種不同字義和解釋。一、名詞,斧鉞一類的兵器?!稄V雅·釋器》:“劉,刀也”?!墩滞āさ恫俊芬步忉?說:“劉,鉞屬”。二、動詞,誅殺、殺戮?!稜栄拧め尮派稀氛f:“劉,殺也”。 三、動詞,克、征服?!稜栄拧め尮派稀酚终f:“劉,克也”。四、動詞,陳、鋪陳?!稜栄拧め尮派稀酚终f:“劉,陳也”。五、動詞,凋殘。《中文大詞典》說:“劉,樹木枝葉稀疏而不均也”。 六、名詞,指一種果樹,也叫“劉子”?!稜栄拧め屇尽氛f:“劉,劉木弋”。郭璞注釋說:“劉子,生山中,實如梨,酢甜核堅,出交趾”。七、形容詞,通“ 忄劉 ”,“女劉 ”,美好貌。 八、通“瀏”,回也。《淮南子·原道》:“劉覽偏照,復守以全”。高誘注釋說:“劉 覽,回觀也”。 九、與“鎦”字通用。《集韻》“鎦或作劉”。十、地名,《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一取鄔劉……”。這個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鄭州附近。十一、河流名,《水經注·洛水》記載:“合水北與劉水合”。 在如此眾多的字義中哪一個才是“劉”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義呢?當初人們采用“劉” 字作為血緣和劉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種字義呢?姓氏學家認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來源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圖騰崇拜。因此,作為姓氏的漢字,它作為姓氏的意義就是該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義,也往往就是指稱某一種具體的事物、實物。 從上面羅列的“劉”字 的11種字義看,只有“斧鉞”這種解釋有可能是“劉”字的本義。也就是劉姓的初始的含義。根據語源學的規(guī)律,我們可以推出劉字的本義與“刀”和“金屬”有關??梢?,“劉 ”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義是指一種“戰(zhàn)斧”。 “劉”字的本義既然是指一種斧鉞,那么劉姓又與這種斧鉞有什么符合邏輯的內在聯(lián)系呢 ?我們的古老祖先為什么要選用這種斧鉞的名稱來當作自己血緣徽記——劉氏呢?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劉人 原來斧鉞這種最古老而又常見的工具在人類進化和文明的發(fā)展史上曾經具有極其偉大的作用和意義。 現(xiàn)在的人們當然不會體會到斧鉞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類原始生活中,斧鉞 的作用和意義之巨大,絕不亞于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汽車、飛機、火箭和導彈的地位。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認為,人類告別猿群由動物進化成人的標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鉞便正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皠ⅰ闭窃几X中的一種,或者說,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們把斧鉞稱為“劉”。 當然,最原始的“劉”,或者說:最原始的斧頭,并非金屬制品,而是用石頭制成的。它們最初也許極為簡陋,并不如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斧頭那么鋒利。這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大量原始人類使用過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類社會的童年時代,人類正是靠著“劉”這種粗糙原 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獸的襲擊和擊殺野獸獵物。 可以設想,沒有“劉”(也就是斧頭)這種原始的工具,我們的祖選——原始人類根本無法走出那暗無天日的茂密森林來到平原大地;沒有“劉”,原始人類也無法擊退那些兇猛無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獸,保護自身;沒有“劉”,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實, 獵獲不到大量的野獸。 到了稍后一個時期,“劉”又成為戰(zhàn)爭中的重要武器,這時因為斧頭與戰(zhàn)爭相連,又被稱為戰(zhàn)斧,“劉”就是戰(zhàn)斧中的一種。特別是在人類發(fā)明弓箭和長矛之前,“劉”更是人類兵器中最有殺傷力的武器。 總之,“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常見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類用以創(chuàng)造文明的工具。 中國人在談到人類文明的起源時,喜歡用“混沌初開”一詞來形容,而使人類從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劉”。不但如此,中國人還認為整個世界宇宙,都是由“劉”開辟創(chuàng)造的。宇宙形成學上又有開天辟地一說:中國人在追溯人類歷史的起源時常常是這樣描述的:“ 自從盤古開天地……”。而在傳說的神話中人類和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盤古當年用以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劉”。 早在遠古洪荒時代,我們中華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認識和感悟到“劉”這種工具的神 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劉”來作為本氏族的圖騰,開始對他頂禮膜拜。久而久之 “劉”便成為這支氏族區(qū)別于其它氏族的血緣徽記,并逐漸得到其它氏族的認同。于是, 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劉氏族便形成了。 劉氏最原始的發(fā)源地——今河北唐縣 據現(xiàn)有資料證明,最古老的劉地,在今河北唐縣。三民書局《大辭典》400頁對“劉”的 解釋:“劉,地名”,帝堯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縣。宋代大史學家鄭樵的《通 志·氏族略以邑為姓》劉條也說:“帝堯陶唐之后封于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 古地名學的理論認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堯陶唐氏后 裔封于劉地,說明這里先有劉地,那么劉地的地名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們認為:劉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名,不過他的得名不是因為帝堯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為最古老的以斧鉞“劉”為圖騰的劉氏族曾經居住、活動、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們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膽的推測,現(xiàn)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劉氏族發(fā)源地,就在今河 北省唐縣,這里就是遠古洪荒時代那支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和血緣徽記的劉氏族在勇敢的征服自然開辟文明的過程中生活棲息的地方。 帝堯苗裔——劉姓的主源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眾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時在中華姓氏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我們也常??梢钥吹竭@種現(xiàn)象:一個普通的現(xiàn)代姓氏其產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單一的。當然,現(xiàn)代劉姓的來源也非單一的,而是多源的。歸納起來有五個源頭:其中一支源出帝堯之后,被稱為祁姓劉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兒子被封于劉邑建立劉子國,改姓劉氏 因周成王姓姬被稱為姬姓劉氏;三是漢高祖賜婁敬為劉姓,其后裔發(fā)展起來的一支被稱為賜姓劉氏;四是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改姓為劉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種原因改姓劉的。 在眾多的劉姓形成的不同源頭中,帝堯祁姓之后的這一支劉姓又為中華劉姓的最古老最主要的來源。帝堯——劉姓的血緣圣祖翻開各種姓氏學經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劉氏族譜,我們發(fā)現(xiàn)在追溯劉姓的起源時幾乎都追溯到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堯。 據史書記載:堯姓祁,名放勛 。傳說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陽(今河北唐縣),自幼聰明,年輕時就以擅長制作陶器在遠近部落中著名。十五歲因能力出眾而被推為本部落的酋長,并被當時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帝嚳封為唐侯。從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當時 的各部族稱為“陶唐氏”。大約公元前2357年,堯20歲就接替帝嚳當上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史記》載:“帝嚳高辛者黃帝之孫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摯”;娶陳鋒氏女名慶都生放勛,帝嚳崩,摯代立,摯立,不善而崩,弟放勛立。堯的母親慶都是母系社會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堯按照母系社會的制度從母姓祁。堯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歲。堯當上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時,也征服了原始的劉氏族,并將劉地封給了自己的家族成員,使其擔任被征服的劉邑的首領。這位劉邑的新統(tǒng)治者及其家 族從此都以“劉”為“氏”。那些原來居住在劉邑的原始土著劉氏族人,逐漸被征服和融合到帝堯后裔的祁姓劉氏之中,他們雖然仍保留著劉氏族的徽記,但已由原來獨立的劉氏族衍變?yōu)槠钚盏膭⑹献辶恕?SPAN lang=EN-US> 那么帝堯的祁姓劉又與當代劉姓有什么關系呢?當代劉姓的開基始祖又是誰呢? 關于帝堯之后的祁姓劉與當代劉姓的關系早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的《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就明確說:“陶唐既衰,其后有劉累”。此后無論儒家經典、正史,還是姓氏學經 典和各類劉氏譜碟都一直承襲了這一說法。 《唐書·宰相世系表》:“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于魯縣,累孫就守故地。至商更號豕韋氏,周復改唐公。成王滅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以奉堯祠”。 這就充分說明帝堯是當今劉姓的血緣圣祖。但堯姓祁而不姓劉 ,那么劉姓的開基始祖是誰呢? 三、劉累是劉姓的始祖,祖根在魯山縣 談劉姓的形成,必須先搞清楚劉姓的開基始祖是誰?筆者認為當年第一個得劉姓的那個人 應該是當今天下劉姓的開姓鼻祖。那么這個人又是誰呢?由于年代久遠,史書記載不詳,民間傳說各異,現(xiàn)存的文獻也眾說紛云,莫衷一是,到底誰是劉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決。 據史書記載堯有10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監(jiān)明早亡。(《史記》云:“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 以觀其外”)史書所說的九男分別是丹朱、開明、啟明、胤明、覺明、臥明、晦明、源明、少康。 因此關于劉姓的開基鼻祖就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當年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堯的長子監(jiān)明。 另一種說法認為受封于劉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監(jiān)明,而是他的兒子式。這種說法最早見于漢代流行的緯書《尚書中侯》,該書記載:“堯之長子監(jiān)明早死,不得立,監(jiān)明之子式封于劉,朱又不肖而弗獲祠”。 三種說法認為,當年受封于劉邑的是堯的第九個兒子源明。這一說法很少見于世傳文獻, 但在劉姓族譜中有流行。 四種說法認為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堯的次子丹朱,這一說法見于一些與劉姓同源的唐姓族譜?!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分刑菩盏慕榻B也采此說。 五種說法認為祁 姓劉氏的開基始祖不是堯的兒子或孫子,而是數百年后的堯的裔孫夏朝 的劉累。此說法在劉姓的源流史上比較流行。 六種說法認為,劉姓的受姓始祖是堯的兒子源明,并且強調說,源明與丹朱、監(jiān)明是同一 個人的不同名稱。這種說法,不見于傳世的史傳文獻,只見于形成較晚的劉氏族譜。 在眾多的劉氏成員受封開姓始祖說中,筆者認為:劉累說是最確切、最有說服力的。 因為雖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形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劉氏族,這支劉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縣,史稱劉地或劉邑。以后這支劉氏族又被帝堯后裔祁姓劉氏族征服融合衍變?yōu)樾碌钠钚談⑹献?。因為在當時任何一個氏族成員,若被封到劉地都可以稱為劉氏,他的族人可以稱為劉氏族。同時,在當時姓從根本上也就沒有獨 立的分離出來。 歷史上正式見于經傳和正史文獻的第一位真正的劉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 劉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關于劉累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載于《左傳》、《史 記》、《唐書》和大量劉氏、唐氏、留氏等族譜中。文獻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蹲髠鳌ふ压拍辍罚骸皠⒗?學擾(訓養(yǎng))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曰御龍氏,以更豕韋之,后龍一雌死,潛醬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懼而遷于魯縣,范氏其后也”。《史記·夏本紀》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二龍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 事孔甲??准踪n之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后龍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懼而遷去” 。 《水經注》云:“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于魯縣(今魯山縣)立堯祠于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都賦》曰:“遠世則劉后甘劂龍醢,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堯山”。“堯山在太和川,太和城東北水出焉, 水又東經魯陽縣故城南,城即劉累之故邑也,有魯山,縣居其陽,故因名焉。王莽 之魯山也”。 傳說劉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手掌中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是當時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時“留”與“劉”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出生的圣嬰取名叫劉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譜》上還有這樣記載說:劉累生下來兩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產生。這支“留”姓也公開推劉累為肇姓大始祖。所以劉累既是劉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另據《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記載:“劉累事夏孔甲,賜御龍氏。其生也,兩掌成‘劉累’ 二字,因以為姓氏”?!栋不狰P陽劉氏譜序》云:“我劉氏之先本出于帝堯苗裔,夏之時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劉氏。此我劉氏之端也”。 又據《中國通史全編》第70頁記載:“劉累自先祖時候,就向豢龍氏學習訓龍,而且是時代相傳的訓龍能手,劉累也繼承了祖業(yè),能夠飼養(yǎng)龍。孔甲把從黃河、漢水中捉到的兩條龍交給劉累飼養(yǎng),并賜劉累為御龍氏,代替豕韋的后代。過了不久,因雌龍在捕捉時受了傷而死去。劉累暗中把龍肉剁成肉醬,獻給孔甲吃??准资澈笥X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劉累懼怕而逃到魯縣(即今河南魯山縣)”。 據傳說:“劉累逃魯縣時很倉促,一家人已跑散,劉累跑到魯陽故城即后來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兒子跑到劉相公莊,兒媳和女兒跑到姑嫂石”。此傳說為后人留下了神密的回憶。 劉累遷魯隱居以后,果然躲過了滅族之災,原來的劉氏族,也即御龍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 隨劉累遷到魯縣一帶居住下來。 為了避免招遙劉累和他的族人,主動放棄了夏王朝賜給他 們的御龍氏名號,仍以原來的舊氏族劉氏相稱。這支遷居魯縣的劉氏族,仍然尊堯帝為本氏族的血緣圣祖。在大堯山建立堯祠?!赌隙假x》云:“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堯山”。 在今縣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堯山 建堯帝廟, 《方輿記要》:“堯山在縣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時劉累遷魯立堯祠于山上,因名”。時之今日這里的香火還十分興旺。早已成為全社會香客們的朝祖圣地。 劉累遷魯縣后,就住在魯陽故城,即邱公城。《水經注》曰:“ 水又東經魯陽故城南 ,城即劉累之故邑也”。( 今縣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劉累遷魯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東側。據原籍耿集鎮(zhèn)西邊(鄰近邱公城)的白沙咀 莊現(xiàn)年98歲的雷平新老先生講:“邱公城東側有個劉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時候讀 私塾時經常和同學們在劉累墓地玩,墓前還有個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著‘豢龍故里,吾臣劉累之墓’”。(2002年調查口傳材料)。 劉累死后,世人為了奉祀他老人家還在魯 縣城北牛蘭山修建劉累亭以作紀念?!逗鬂h書·郡國志·南陽郡》記載:“魯陽有魯山,有牛蘭累亭”。又云:“魯陽有牛蘭累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膽肯定的說:不僅帝堯的裔孫劉累是當今世界劉姓的大始祖,而且 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由于劉累家族長期居住在魯山一帶,所以魯山境內留下一系列 與劉姓有關的地名,據不完全統(tǒng)計僅大小劉莊就有十多個,還有劉相公莊、劉澤莊、劉山門莊、劉河、劉寨、劉溝、劉鐵溝、東、西劉灣、灌劉、王虎劉等。 四、劉姓的衍變 從劉累的御龍氏到其后裔的豕韋氏 劉累在夏朝為孔甲養(yǎng)龍時,曾被孔甲賜“御龍氏”,受豕 韋之。意思是說,劉累在被孔甲賜御龍氏的同時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韋,賜給劉累作食邑,當劉累因死龍事件遷于魯 縣后,孔甲不僅取消了劉累御龍氏稱號,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韋,把它重新賜給它的舊 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韋的劉氏族被驅逐出境。被驅逐的劉氏族大部分隨劉累遷魯縣定居下來,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紀,夏商鼎革之際,原被驅逐的劉氏族,勢力日益發(fā)展壯大,因不堪忍受夏 朝的壓迫,投靠了新興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湯在消滅了親夏王朝的大彭豕韋以后,又將劉累后裔的這支劉氏族重新封到豕韋故地,并讓他們繼承豕韋氏的稱號。正如《左傳》杜 預注說:“豕韋復國至商而滅,累之后世,復其國為豕韋氏”。 在商湯建國之后,為了興滅國繼絕世,又允許彭姓的豕韋復國,并封豕韋為伯爵。這時劉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韋稱號。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興”再次消滅了彭 姓 豕韋國,又復封劉累后裔的劉氏族人為豕韋氏。從此劉累后裔的劉氏族人便以邑為氏,由劉氏改為豕韋氏。成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權。 從豕韋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 劉累后裔由劉氏族改為豕韋氏后,在豕韋(今河南省滑縣韋鄉(xiāng))一帶又生活了數百年。至公元前12世紀,周成王伐紂滅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將堯帝一支后裔封于薊( 今北京市)之后,又將同屬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韋氏劉累之后封于陶唐氏舊地(今山西冀城西)。 商周之際,這支劉累后裔,以地為氏衍變?yōu)樘剖稀?幾十年之后,因唐人與商人關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對原來親商朝的祁姓劉累后裔的唐國不放心,便又廢掉劉累后裔的唐國,把唐國故地封給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將劉累后裔遷到杜城(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改封為杜氏,降爵為伯爵。 至此,劉累后裔 的這支劉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國家,并從此由唐氏改稱為杜氏,或稱唐杜氏。另 一部分唐國成員,沒有遷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諸侯國仍以唐為姓氏,便成為今日唐姓的祖先。 杜伯的故事 西周晚年,劉累后裔的杜國君主,開始在西周王朝為吏任職。周宣王時,最后一個杜伯在 周朝任大夫 之職。據《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記載:“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杭、曰頌,咸有嘉德,不墜家聲。頌八世孫叔假,商時為豕韋侯, 豕韋者國名也。叔假 遂以為氏焉。假十二世孫有敬蟻者,周成王滅唐取唐地封之,為唐杜伯,遂以唐杜為氏。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莊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將、僖伯曰睿,皆身通顯有令聞 ”。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職的最后一個杜伯被周宣王 無辜殺害,劉累后裔的祁姓杜國同時也被周朝滅亡。周宣王死后,繼位的周幽王宣布為杜伯平反昭雪,并為其立祠以表其終。其祠叫杜伯祠,墓稱杜陵,均在杜城(陜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杜伯被殺和杜國滅亡之后,他的子孫紛 紛逃往他國避難。 杜伯有個兒子叫隰叔,逃到晉國受到重用,官任士師(主掌刑法的官員,又稱“理”)。 從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為氏,改為士氏,在晉國繁衍開來。從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 春秋時期的劉氏,大概是因在為帝堯和劉累的神靈保佑,逃到晉國的杜隰叔后裔在晉國興旺發(fā)達起來。杜隰叔生兩個兒子,薦和 。其中 《 左傳》稱之為士,字子輿 , 繼承父業(yè),最初在晉國任士師。據說在他任職期間“朝無奸官”。因政績突出升任司空( 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晉國君主為獎勵士 的功績,特將隋地(今山西介休東南)賜給他作領地。于是士的族人又來到隋地定居。這樣來到隋地的士 的后裔,就以他們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為氏,改稱為隋氏。 士 的后裔除一支改為士氏,一支改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 所擔任過的官職(司空 )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來源。除此還有一支以士的名子為氏,形成歷史上的士氏。 士 在晉國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會,士會后又被晉國國君賞賜領地——范(今 河南范縣)。隨士會到范地的士會族人,又以采邑“范”為氏,稱為范氏。這便是今日中國又一大姓范姓的來源。 正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和《國語·晉語八》關于御龍氏的傳衍情況記載:前549年魯卿叔孫穆叔去晉國訪問,晉卿范宣子在歡迎宴會上以十分自豪 的口吻大談本族的光榮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龍氏,在商是豕韋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F(xiàn)在晉國成為華夏盟主,我們范氏又是晉國的卿族,古人所謂‘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們這種綿延不絕、世代榮顯的大族而言的” 。當時叔孫穆叔對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當場駁斥說:“這種保姓受氏以守宗訪、世不絕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祿’;只有那些能夠立功、立德、立言的人才能‘雖久不廢’,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孫穆叔只是對范宣子所 說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但他并沒有否定從陶唐氏到范氏的傳承系統(tǒng)的真實性。 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后分為六,唐氏、杜氏、范氏、劉氏、 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實際上除六大著姓外還應加上士氏、司空 氏、隋氏、士氏。就此六姓而論,祁氏為堯之本姓,韋氏是豕韋演變而來。從堯之陶唐氏到劉氏的發(fā)展過程中士氏和范氏是 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五、劉姓的發(fā)展 在劉姓形成與發(fā)展的早期歷史上,沒有出過多少名人。劉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殺 而產生一些影響外,大多數劉累子孫是默默無聞的,這個家族真正聞達諸侯是在士氏、范氏時期。正如王符在《潛夫論》中所稱贊的“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會之最盛也”。 士會與劉氏的復興 士會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曾食邑于隋稱隋會。又食邑于范稱范會,史也稱范宣 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躍于晉國政治舞臺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個顯赫人物,早年任晉國大夫,輔佐晉文公、晉襄公,是晉國稱霸中原的功臣之一。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趙盾為首的晉國大臣們?yōu)榱藝业那巴?,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廢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當時在秦國任亞卿之職的公子雍為新的晉國君主。因公子雍是士會的姑姑杜祁與晉文公的兒子,與士會有親戚關系,于是晉國就派士會和另一個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繼位。但是,當士會和公子雍在 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尚在途中時,晉國國內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公元前620年,以趙盾為首的晉國大臣們迫于晉襄公夫人繆贏的壓力,背叛了士會和公子 雍,在晉國國內改立年幼的夷皋為晉國的國君(即晉靈公),并派兵阻擊秦軍,阻止士會和公子雍回國。秦、晉雙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帶展開一場大戰(zhàn),結果秦軍因無備而敗。此次戰(zhàn)后,士會已不能再回晉國,被迫逃到秦國避難。接著其妻子兒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國定居。士會在秦國受到重用,任秦軍謀士,為秦軍攻打晉國出謀劃策。對晉國造成很大 威脅。晉靈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晉國六大臣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一致認為士會無罪,必須想辦法使士會回到晉國。隨后就派魏壽余到秦國假裝叛晉降秦,施計把士會劫持回晉國,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晉三軍統(tǒng)帥和元帥。士會在晉國逐步掌握了軍政大權,史稱“士會輔 成、景軍無敗績”,“端刑法,輯訓典,國無奸民”。晉國在士會的治理下日益強大起來。 由于士會對晉國的卓越貢獻和不朽業(yè)績,公元前592年士會退休時被晉景公在其已有隨地的基礎上又加封一個領地——范邑。最后在范邑終老去世,被賜謚號“武”。因此史書也稱士會為隨武子、范武子。 士會生三個孩子,長士燮名富仙字美榮,次士魴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笆扣谱?留秦不返者復姓劉氏”。劉氏復姓當在士會歸晉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閱有關經典和姓氏書均言“士會之裔留秦不返者復更為劉氏”?!短茣ぴ紫嗍老当怼芳床纱苏f。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劉氏家譜》載:“士會公三子均仕晉,惟士燮之子在秦者為劉氏”。 《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載:“士會當魯文公世,出奔秦,
這個家族,組織情形也比較復雜。據考證,他們的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滯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婁氏之改姓、項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關于劉姓的得姓經緯,有一部《泰和劉氏先得錄》的序文,記述得最為清楚:“惟劉姓出自祁,其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為御龍氏,子孫在商更為豕韋氏,又更為唐杜氏,至周又更為杜氏,杜氏生士薦為士師,因官命氏,又更為士氏,至晉,士會入秦,雖復歸于晉,而子孫留秦者,遂稽劉累之名別姓劉氏,此得姓之所始?!?SPAN lang=EN-US>
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堯,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嚳之后,乃是黃帝的姬姓子孫。因此,追本溯源,的劉姓家族,很顯然也是最為道地的黃帝子孫。
另外,在黃帝的其他子孫之中,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也還有一支以劉為姓的。該書指出:“周大夫食采于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后也”,而這項文獻所謂“周大夫”,經過歷來許多學者的考據,已知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后裔,在周成王的時候,被封于劉邑,也就是現(xiàn)在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地方。換言之,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是發(fā)于源河南。
那么,上述源自帝堯的劉氏,最初又是發(fā)源于何處?《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就明白指出了這一支劉氏的老家是在現(xiàn)在的河北省唐縣。
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是出身于源自帝堯的那一支。據考證,這一支劉氏,初期是繁衍于現(xiàn)在的陜西、甘肅一帶,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時代,開始向河南及江蘇播遷。其中,輾轉遷移到江蘇豐、沛之地的子孫當中,有一位叫作劉端的人,生了4個兒子,依次為伯、仲、邦、交。老三劉邦,就是后來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寶座的漢朝開國之主劉邦。
劉邦以一介平民東征西討地打下了天下之后,很快地分封同姓于各地。于是,其后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處為劉氏家族札下穩(wěn)固的基礎,形成了2000多年以來劉氏在每一處地方的盛況。據說,有漢一代,劉氏的皇親國戚是分布于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到了第16世紀的明、清之際,劉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處,大致就是《中華姓府》一書所詳列的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地。
劉氏歷史名人
劉含芳,字薌林,安徽貴池人。同治初,李鴻章率師東征,從克蘇州,司運糧械。后隨征捻,積功至道員。鴻章督直隸,命含芳治軍械天津。得西洋利器,省覽機括,久之悉通其意。鴻章方拓北洋軍備,於西沽建武庫,廣收博儲,以肄將士,擴充機器、制造兩局,募工仿構,創(chuàng)設電氣水雷學堂,編立水雷營,皆以含芳董其役。 光緒七年,詔求人才,以鴻章薦,交軍機處存記。時海軍初立,造船塢旅順,含芳兼領沿海水陸營務處。十四年,署津海關道,授甘肅安肅道,留治海防。尋調山東登萊青道,監(jiān)督東海關,十九年,始之任。含芳自隨鴻章至天津,凡十四載,屯旅順十一載,至是雖領一道,猶隸於北洋。 二十年,遼東兵事起,海陸軍屢挫,旅順、威海相繼陷。登萊青道駐煙臺,敵軍日逼。俄報軍艦沒於劉公島,寧海亦陷,敵前鋒距煙臺十馀里。時巡撫李秉衡亦駐師煙臺。西國諸領事言巡撫在,則敵攻之急,於租地不便,巡撫乃退萊州。領事復言含芳,含芳曰:“巡撫大臣也,可去。某守土吏,去何之?今死此矣!”因置鴆二盂案上,與其妻郝冠服坐待,意氣堅定,民恃無恐。有潰卒數千,持兵噪呼求食。含芳單騎馳諭,處以空營,重為編伍,不原留者厚給遣之,皆出私財。初,西人聞潰兵,甚戒嚴,俄而散遣,殊出不意,咸稱道之。和議成,奏派渡??笔者€地。始威海、旅順、大連灣皆荒島,含芳瘁心力營構十馀年,所成險塞,至是見盡毀矣,因憤慨流涕,以疾乞歸。卒,贈內閣學士。(《清史稿》列傳二百三十八) 劉錦棠,字毅齋,湖南湘鄉(xiāng)人,松山從子也。從松山討捻,積勛至同知直隸州。從入陜,復同州、朝邑,釋省城圍,擢巡守道。同治七年,左宗棠西征,從克懷遠、鎮(zhèn)邊,還定綏德,賜號法福凌阿巴圖魯。進軍甘肅,攻金積堡,夷旁近七寨,破靈州。九年,擊馬五寨,松山戰(zhàn)死,詔加三品卿銜,接統(tǒng)其軍。軍新敗,偏裨自恃為宿將,滋驕,錦棠禮詘之。喪懸吳忠堡,或請徙它處,錦棠不可,曰:“櫬在軍,可系將士心。”宗棠貽書,為列堅守、退頓二策。錦棠謂:“不力戰(zhàn),則靈州不保,必效力致死,而后軍可全。”於是一戰(zhàn)擒馬五,再戰(zhàn)破河、狄,軍復振。 是時馬化龍焰日熾,三決水困我軍,錦棠三拒之,不獲逞,糧且匱,率其子耀邦乞款附。錦棠曰:“諾。令若先繳馬械。”不應,再引馬連水入湖。會大風從西北起,濤齧堤岸,勢洶涌。錦棠囊土以御,化龍計益窘,哀詞乞耕墾。錦棠知其詐,隱卒下橋、永寧洞,又敗去,乘勢下蔡家橋,克東關?;埗炔坏妹摚妒侨嘬婇T乞撫矣。錦棠白宗棠請進止,乃徙陜回化平川,而分置甘回於靈州。論功,予云騎尉世職,賞黃馬褂。十年,誅化龍父子,生致馬八條,置喪所,臠而祭之,遂輿喪歸。 明年,度隴攻西寧。次碾伯平戎驛,先破小峽,遣軍奪南北兩山,圍解,道員郭襄之率男婦二萬繦負來迎。是役也,提湘軍八十營,扼攻九十里,往往徹夜不休,露立冰天雪窖中,詔嘉之。十二年,克大通,斬叛官馬壽。遴陜回為旌善五旗,馀徙平涼、秦安、清水。白彥虎奔肅州。方湘軍之定西寧也,宗棠緣事責錦棠,盛氣辨,銜之,以故徇肅州未下,亦不召。及錦棠至,又大喜,為夸其軍以勵眾。錦棠計誅馬天祿,殺土回、客回立盡,關隴平。權西寧道。明年,破河州,獲閃殿臣,伏誅。乃合諸將蹙回於賈家集、郭家嘴,殲焉。 光緒元年,出關。時彥虎走依安集延,帕夏阿古柏助之,勢復熾。二年,至阜康,與金順計事,議先攻古牧。遣將分壁木壘河,而自領軍軍九營街。度戈壁乏水,佯掘井以懈敵,陰遣精騎襲奪黃田,通汲道,收古牧地。錦棠策烏城寇必駭奔,復自將精兵走之,遂復烏魯木齊、迪化,予騎都尉世職。 三年春,逾嶺西南攻達坂??芤l(wèi)城,泥深及馬腹。錦棠周城徼循,誡各營警備。列燧如白晝,轟擊之,彈落爆藥窖,聲砉然,人馬碎裂。乃下令軍中曰:“能縛獻服異服者賞。”於是愛伊德爾呼里以下皆就俘,愛伊德爾呼里,猶華言“大總管”也。且釋降回數千,給貲糧縱歸?;蛘埰涔?,曰:“俾歸為我宣播朝威也,吾欲以不戰(zhàn)勝之。”自是破吐魯番、托克遜,南路門洞開,阿古柏如失左右手,亦被執(zhí),飲藥死。賞雙眼花翎。 已而彥虎據開都河西岸,覬入俄。師抵曲惠,與余虎恩分擊,彥虎亦決水以阻。錦棠入喀喇沙爾城,廬舍漂沒,乃徙和碩特帳房河東數百戶,實后路,復庫爾勒。會軍中患饑乏,下令掘窖糧,獲數千石以濟。連下庫車、拜城。其南纏回苦安集延淫暴久,重以彥虎奔擾,益不堪命,旦夕望我軍如時雨。比至,各城阿奇木伯克、阿渾玉子巴什各攜潼酪,持牛羊來犒師。抵阿克蘇,錦棠先入城,受降畢,回皆伏服。聞彥虎奔烏什,亟遣旌善旗渡河復其城。於是東四城俱下,詔晉三品京卿。值喀城守備何步云告亟,遂大舉出師,令虎恩、黃萬鵬分道進取,而自率師徑搗葉爾羌,并克之。彥虎遁入俄。錦棠進定英吉沙爾,遣董福祥收和闐,西四城亦下,錫二等男。 四年,錦棠既定喀城,以次巡歷葉爾羌、和闐。凡西人僑居其地者,英乳目阿喇伯十馀人,印度溫都斯坦五千馀人,咸服其勇略,稱為“飛將軍”云。方彥虎之入俄也,俄人處之阿爾瑪圖。錦棠猶致書圖爾齊斯坦總督,謂將入境搜捕,宗棠勸止之。俄復徙之托呼瑪克。其秋,彥虎又遣黨犯烏什邊,驟入格爾品。錦棠扼之瑪喇爾巴什,別遣將要其歸路,大敗之。未幾,安集延入,又破之玉都巴什。是歲補太常寺卿,轉通政使。五年,安夷復構布魯特內犯,戰(zhàn)烏帕爾,捕斬二千馀級。自是邊寇頗息警。 維時俄據伊犁,宗棠疏請崇其秩,資鎮(zhèn)撫,詔佐軍事。俄益增兵守納林河。已,宗棠入都,上以此專屬任錦棠關外事,命署欽差大臣。徙頓哈密,益治軍。逾歲除真。八年,和議成,錦棠策善后,請設新疆行省,省置巡撫、布政使,加鎮(zhèn)迪道按察使銜,道、府、州、縣視內陸。立城垣、壇廟、學校、驛傳,又廣屯田,興水利。南疆歲徵賦至二十馀萬石。九年,擢兵部右侍郎,加尚書銜,旋除新疆巡撫,仍行欽差事。十一年,進駐烏魯木齊,奏省參贊大臣,改置都統(tǒng),設喀什噶爾、阿克蘇、巴里坤提鎮(zhèn)各營。復增道、府、 、縣,徙分防官駐要塞,南北郡縣之制始定。 先是,錦棠以祖母老病,累疏乞歸省,不許。十三年,申前請,始俞允。錦棠悉召諸部酋長大酺,遂發(fā)。所過,黃童白叟望風相攜負以迎,往往擁車數日不得走。十五年,加太子少保銜。明年,晉太子太保。二十年,晉錫一等男。會弟鼒以山西按察使入覲,垂詢近狀,欲強起之。適中日有違言,電旨趣召,未行而病作,朝廷書問日數至。疾革時,猶喃喃呼舊校指述邊事。未幾,卒,年五十一。事聞,震悼,謚襄勤,予建祠。(《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一) 劉廷既解亳圍,旋奪西境兩河口,補千總,從宋慶駐守宋集。同治間,從攻懷遠,平高丘,積功至參將。任柱等掘滎澤將圖北,又從慶迎擊。夜率壯士襲其營,寇南走,廷截之光州,誅其酋張顯。復破張總愚於饒陽、臨邑,擢總兵。西捻平,晉提督,賜號額騰依巴圖魯。八年,入陜平綏德,賜秩頭品。寧夏既寧,賞黃馬褂。光緒四年,卒於洛陽,祀亳州。(《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四) 劉步蟾,侯官人。幼穎異,肄業(yè)福建船政學堂,卒業(yè)試第一。隸建威船,徼循南北洋資實練。同治十一年,會考閩、廣駕駛生,復冠其曹。自是巡歷海岸河港,所蒞輒用西法測量。臺灣地勢、番部風土尤諳習,為圖說甚晰。光緒改元,赴歐學槍砲、水雷諸技,還留福建,敘守備。以丁寶楨、李鴻章論薦,擢游擊,會辦北洋操防。十一年,赴德國購定遠艦。維時海軍初立,借才異地,西人實為管帶,步蟾副之。已而西人去,頗能舉其職。十四年,以參將赴歐領四快船歸,遷副將,賜號強勇巴圖魯,擢右翼總兵?! 《?,中日戰(zhàn)起,海軍浮泊大東溝。日艦至,督攝諸藝士御之,鏖戰(zhàn)三時許,沉敵艦三艘,運送銘軍八營,得以乘間登岸。論功,晉記名提督,易其勇號曰格洪額。明年,戰(zhàn)威海,中彈死。步蟾通西學,海軍規(guī)制多出其手。顧喜引用鄉(xiāng)人,視統(tǒng)帥丁汝昌蔑如也,時論責其不能和衷,致僨事。然華人明海戰(zhàn)術,步蟾為最先,雖敗挫,殺敵甚眾。上嘉其忠烈,詔優(yōu)恤?! ∑渥笠砜偙痔┰?,亦籍侯官,同為船政學堂卒業(yè)生。管鎮(zhèn)遠,戰(zhàn)大東溝,發(fā)砲敏捷,士卒用命,撲救火彈甚力,機營砲位無少損,賜號霍春助巴圖魯。駛還威海,艦觸礁受傷,憤恨蹈海死。副將左翼中營游擊楊用霖、廣東大鵬協(xié)右營守備黃祖蓮并殉焉。優(yōu)恤各如制。祖蓮等,忠義有傳。(《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七) 劉永福,字淵亭,廣西上思人,本名義。幼無賴,率三百人出關,粵人何均昌據保勝,即取而代之。所部皆黑旗,號黑旗軍。 同治末,法人陷河內,法將安鄴構越匪黃崇英謀占全越,擁眾數萬,號黃旗。越王諭永福來歸,永福遂繞馳河內,與法人抗,設伏以誘斬安鄴,覆其全軍。法人大舉入寇,永福軍頻挫。越人懼,乃行成,而授永福為三宣副提督,轄宣光、興化、山西三省,設局保勝,榷釐稅助餉。有黃佐炎者,越駙馬,以大學士督師。永福數著戰(zhàn)功,匿不聞,永福銜之。越難深,國王責令佐炎發(fā)兵,六調永福不至,然越王始終思用之?! 」饩w七年,法人藉詞前約互市紅河,脅越王逐永福。越王佯調解,而陰令勿徙。法大怒,逾歲,入據河內。永福憤,請戰(zhàn),出駐山西,逕諒山,謁提督黃桂蘭,乞援助。會唐景崧至,面陳三策,永福曰:“微力不足當上策,中策勉為之!”朝旨賞十萬金犒軍,永福入貲為游擊。戰(zhàn)懷德紙橋,陣斬法將李威利,越王封一等男。既又敗之城下,法人決堤掩其軍,越人具舟拯之出,退頓丹鳳,與法人水陸相持,苦戰(zhàn)三日,部將黃守忠攻最力。敵大創(chuàng),乃浮艦攻越都,懸萬金購永福,越乞降。永福欲退保勝,黑旗軍皆憤懣,守忠自請以全師守山西,功不居,罪自坐,永福乃不復言退。無何,聞法軍至,遂出駐水田中,而軍已罷困,及戰(zhàn),大潰,退保興化?! 【拍?,法人要議越事,岑毓英力言土寇可驅,永福斷不宜逐,上韙之,命永福相機規(guī)河內,并濟以餉。十年,毓英次嘉喻關,永福往謁,毓英極優(yōu)禮之,編其軍為十二營。法人聞之,改道犯北寧。永福馳援,逕永祥金,英、法教民梗阻,擊卻之。比至,粵軍已大潰,永福奪還扶朗、猛球砲臺。俄北寧失,力不支,再還興化。復以糧運艱阻,改壁文盤洲大灘,候進止?! ∝褂⒆嘌裕?/SPAN>“永福為越官守越地,分所應為,若畀以職,將來邊徼海澨,皆可驅策。”於是擢提督,賞花翎。而李鴻章堅持和議,猶責其騷動。已,和局中變,上令永福軍先進。法人擾宣光,永福窖地雷待之,連日隱卒以誘敵,不敢出。復徙營偪城,三戰(zhàn)皆利。敵援至,毓英遣水師溯河而上,永福夾流截擊,奪其船二十馀艘,斬馘數十級,法人愕走。逾月,法艦入同章,毓英遣將分伏河東西,永福居中策應,兩岸轟擊,敗之,復以全力扼河 道。十一年,法軍攻左域,守忠失同章不守,諸軍敗挫,永福退浪泊。停戰(zhàn)詔已下未至,猶大捷臨洮。論勝宣、臨功,賜號依博德恩巴圖魯。和議成,法人要逐如故。張之洞令永福駐思欽,不肯行。景崧危詞脅之,乃勉歸於粵,授南澳鎮(zhèn)總兵。 二十年,中日釁起,命守臺灣,增募兵,仍號黑旗。景崧署巡撫,徙其軍駐臺南。及臺北陷,景崧走,臺民以總統(tǒng)印綬上永福,永福不受,仍稱幫辦。日艦駛入安平口,擊沉之。攻新竹,相持月馀,兵疲糧絕,永福使使如廈門告急,并電緣海督撫乞助餉,無應者。而臺南土寇為內間,引日軍深入,破新化,陷云林,掇苗栗,轟嘉義,孤城危棘,永福猶死守。日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貽書永福勸其去,峻拒之。日軍乃大攻城,城陷,永福亡匿德國商輪,日軍大搜不獲。內渡后,詔仍守欽州邊境。后卒於家?! ∮栏9鞘莶窳?,而膽氣過人,重信愛士,故所部皆盡死力云。 注:劉永福系開七公二十世孫,廣傳公第六子巨浪公之后裔,是入博白始祖千一公的十二代孫。(《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一)(《清史稿》列傳二百五十) 劉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順人。光緒九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治事精嚴,因讞獄忤長官,遂退而閉戶勤學,絕跡不詣署。家素貧,而性廉介,非舊交,雖禮饋弗受。獨與楊銳善。通周官、禮及大小戴禮記。其應召也,亦以陳寶箴薦,然非其素志,將具疏辭,川人官京朝者力勸之。一日,召見,力陳時危民困,外患日迫,亟宜虛懷圖治,上稱善。惟時言路宏啟,臣民奏事日數百計,光第竟日批答,簽識可否,以待上裁。退語所親曰:“吾終不任此,行當亟假歸矣!”未一月而禍作,光第自投獄。臨刑,協(xié)辦大學士剛毅監(jiān)斬,光第詫曰:“未訊而誅,何哉?”令跪聽旨,光第不可,曰:“祖制,雖盜賊,臨刑呼冤,當復訊。吾輩縱不足惜,如國體何!”剛毅默不應,再詢之,曰:“吾奉命監(jiān)刑耳,他何知?”獄卒強之跪,光第崛立自如。楊銳呼曰:“裴村,跪!跪!遵旨而已。”乃跪就戮。著有介白堂詩文集。(《清史稿》列傳二百五十一) 劉鳳山,字禹門,劉氏,隸漢軍鑲白旗。以繙譯舉人襲佐領,充驍騎營翼長、印務章京。累遷參領,總辦東安巡捕分局。聯(lián)軍入京,法人在其轄境刃傷商民,縛致總局,請毋少貸,論如律。擢副都統(tǒng),訓練近畿陸軍,著聲績。除西安將軍,仍留治兵事。宣統(tǒng)初,改練軍歸部節(jié)度,始解兵柄。三年,授廣州將軍,未行而武昌事起。香港為粵民黨藪,謀攻省城,眾阻其勿往,曰:“吾大臣也,不可不奉詔。”遂毅然去。將至時,總督及布、按以下官皆不敢出迓,或勸宜微服先入城,毋蹈孚將軍覆轍,鳳山不可。日午,輿衛(wèi)導行,抵南城外,黨人匿市廛檐際擲炸彈,屋瓦摧壓,從者死十馀人,街石寸寸裂。暮得鳳山尸,焦爛無完膚。事聞,贈太子少保,謚勤節(jié),予騎都尉世職。(《清史稿》列傳二百五十六) 劉韻珂,字玉坡,山東汶上人。由拔貢授刑部七品小京官,洊遷郎中。道光八年,出為安徽徽州知府,調安慶。歷云南鹽法道,浙江、廣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二十年,擢浙江巡撫。定海已陷,韻珂於寧波收撫難民。沿海設防,欽差大臣伊里布駐鎮(zhèn)海督師,琦善方議以香港易還定海,韻珂疏言:“定海為通洋適中之地,英人已筑砲臺、開河道,經營一切。彼或餌漁,盜為羽翼,其患非小。浙江為財賦之區(qū),寧波又為浙省菁華所在,宜預杜覬覦。”尋詔斥伊里布附和琦善,罷去,以裕謙代之,命韻珂偕提督余步云治鎮(zhèn)海防務。二十一年,英兵退出定海,仍游奕浙洋,裕謙督師赴剿。定海再陷,鎮(zhèn)海、寧波相繼失守,裕謙死之。韻珂檄在籍布政使鄭祖琛率師扼曹娥江,總兵李廷揚、按察使蔣文慶、道員鹿?jié)闪捡v防紹興,募勇二萬人守省城,庀守具,清內奸,撫沙匪十麻子投誠效用,人心以安。英艦窺錢塘江,尋退去。揚威將軍奕經援浙?! 《甏?,規(guī)復寧波,不克,擾及奉化、慈谿,戰(zhàn)數不利,命韻珂偕欽差大臣耆英籌辦防務。韻珂疏言:“浙事有十可慮,皆必然之患,無可解之憂,若不早為籌畫,國家大事豈容屢誤?現(xiàn)在奕經赴海寧查看海口,文蔚留駐紹興調置前路防守,究竟此后作何籌辦,奕經等亦無定見。臣若不直陳,后日倘省垣不守,粉身碎骨,難蓋前愆。伏乞俯念浙省危急,獨操乾斷,飭令將軍等隨機應變,俾浙省危而復安,天下胥受其福。”又力薦伊里布“不貪功、不好名,為洋人所感戴。其家人張喜亦可用。儻令來浙,或英兵不復內犯。”疏入,上頗采其言,命伊里布隨耆英赴浙,相機辦理。 四月,乍浦陷,伊里布往說英人退兵,於是改犯吳淞,入大江,乃於江寧定和議。韻珂貽書耆英、伊里布等曰:“撫局既定,后患頗多,有不能不鰓鰓過慮者。英船散處粵、閩、浙、蘇較多,其中有他國糾約前來者,粵東又有新到。倘退兵之后,或有他出效尤,或即英人讬名復出,別肆要求,變幻莫測。此不可不慮者一也。洋人在粵,曾經就撫,迨給銀后,滋擾不休,反覆性成,前車可鑒?;驈头Q國主之言,謂馬、郭辦理不善,撤回本國,別生枝節(jié)。此不可不慮者二也。上所獲之郭逆義子陳祿,皆云雖給銀割地,決不肯不往天津,而現(xiàn)索馬頭不及天津,殊為可疑。能杜其北上之心,方免事后之悔。此不可不慮者三也。通商既定,自必明立章程,各省關口應輸稅課,萬一洋人仍向商船攔阻,勢不能聽其病商攘課,一經阻止,又啟釁端。此不可不慮者四也。民人與洋人獄訟,應聽有司訊斷,萬一抗不交犯,又如粵東林如美之案,何以戢外暴而定民心?此不可不慮者五也。罷兵之后,各處??谌皂氃O防,修造戰(zhàn)船砲臺,添設兵伍營卡,倘洋人猜疑阻擾,以致海防不能整頓。此不可不慮者六也。今日漢奸盡為彼用,一經通商,須治奸民。內陸民人投往者,應令全數交出,聽候安插。否則介夫洋漢之間,勢必恃洋犯法,不逞之徒,又將投入,官法難施,必尋釁隙。此不可不慮者七也。既定馬頭,除通商地面不容泊岸,倘有任意闖入,取掠牲畜婦女,民人不平,糾合抗拒,彼必歸咎於官,而興問罪之師。此不可不慮者八也。名曰通商,本非割地,而定海拆毀城垣,建造洋樓,挈眷居住,倘各省均如此,恐非通商體制,腹內之地,舉以畀人,轉瞬即非我有。此不可不慮者九也。中國凋敝,由於漏銀出洋。今各省有洋船,漏銀更甚,大利之源,勢將立竭。會子、交子之弊政將行,國用、民用之生計已絕。此不可不慮者十也。至於議給之款,各省分撥。浙省自軍興以來,商民捐餉賑災,寧波菁華為洋人搜括,歲事歉收,責以賂敵之款,勢必不應。若如四川之議增糧賦,江、浙萬不能行。故剿敵之款可捐,賂敵之款不可捐,他省完善之地可捐,浙省殘破之馀不可捐。惟亮虓之!”所言并切利害。韻珂機警多智,數見浙兵不可恃,以戰(zhàn)事委之裕謙、奕經,專固省防,浙人德之。及事急,再創(chuàng)調停之說,而慮成議於浙,為天下詬,移禍於江蘇。然世多譏其巧於趨避。二十三年,擢閩浙總督。疏言:“浙江舊未與外洋交易,與廣東情事不同。應於耆英等所議章程稍加變通,先申要約。”又籌海疆善后事宜二十四則,下議行。二十四年,疏報廈門開市,鼓浪嶼尚有英兵棲止,恐久假不歸,請諭禁,與領事面訂預杜偷漏稽查洋眾條款。又奏天主教流弊,請稽查傳教之地,不令藏奸;或有藉端滋事,據事懲辦,不牽及習教,俾無藉口?! 《迥?,英人始至福州,請於南臺及城內烏石山建洋樓,韻珂難之。士紳見廣東爭議久不決,亦援以拒。英人訴諸耆英,謂不踐原約,則鼓浪嶼且不退還,往復辯論,卒不能阻,而閩人歸咎於韻珂。三十年,文宗即位,以病乞假,特旨罷職回籍。咸豐二年,坐泉州經歷何士邠犯贓逃逸,追論寬縱,褫職。同治初,召來京,以三品京堂候補。復乞病歸,卒於家。(《清史稿》列傳二百五十八) 劉棨,字弢子,山東諸城人??滴醵哪赀M士。三十四年,授湖南長沙知縣,以廉明稱。時訛言裁兵,撫標千人環(huán)轅門大噪,棨為開陳大義,預給三月餉,示無裁意,眾乃定。總督吳琠以循良薦之。三十七年,擢陜西寧羌知州。關中大饑,漢南尤甚。州無宿儲,介萬山中,艱於輓運。棨請貸鄰邑倉粟,約民能負一斗至者予三升,不十日輓三千石。大吏下其法賑他邑,咸稱便。又奉檄賑洋縣,移粟沿漢而下。棨先遍歷審勘,克期給發(fā),數日而畢。謂洋令曰:“此粟貸之官,倘民不能償,吾兩人當代任。”比秋大熟,洋縣民相勉還粟,不煩催督?! ∈紝幥嫉乜嗟蝰?,棨為均田額,完逋賦,補棧道,修旅舍。安輯招徠,期年而廬舍萃集。山多槲葉,民未知蠶,遣人旋鄉(xiāng)里,赍蠶種,募善蠶者教之,人習其利,名所織曰“劉公綢”。士苦無書,為召賈列肆,分購經籍,建義塾,親為講解?! ∷氖荒?,擢甘肅寧夏中路同知,未赴,母憂去。以代民完賦,負累不能行,囑弟代售遺產,不足,弟并以己產易金償負。民聞之,爭輸金為助,卻不受。服闋,補長沙府同知。入覲,奉溫旨,試文藝於乾清門,即日擢山西平陽知府。裁汰陋例,蠲除煩苛,訟牘皆立剖決之。四十八年,九卿應詔舉廉能吏,以知府被舉者,惟棨與陳鵬年二人?! ∷氖拍辏彪`天津道副使,迎駕淀津,詔許從官恭瞻親灑宸翰。棨因奏兄果昔官河間知縣,奉“清廉愛民”之褒,乞賜御書“清愛堂”額,上允之。歷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五十五年,上詢九卿,本朝清介大臣數人,求可與倫比者。九卿舉四人,棨與焉。駕幸湯泉,又以棨治狀語諸從臣,會廷推巡撫,共薦棨,上嘉納之。以四川用兵,未輕調。五十七年,卒於官?! ⌒止偕轿魈乒?,有聲。改河間知縣,康熙八年,駕幸河間,問民疾苦,父老陳果治狀,召見褒之。卒,祀名宦。棨子統(tǒng)勛、孫墉、曾孫镮之,并為時名臣,自有傳。(《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三循吏一) 劉大紳,字寄庵,云南寧州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四十八年,授山東新城知縣。連三歲旱,大紳力賑之。調曹縣,代者至,民數千遮道乞留,大吏為留大紳三月。及至曹縣,旱災更重於新城。大紳方務與休息,河督檄修趙王河決堤,集夫萬馀人,以工代賑,兩月竣事,無疾病逃亡者。既又檄辦河工稭料三百萬,大紳以時方收斂,請緩之。大吏督責益急,將按以罪,請限十日,民聞,爭先輸納,未即期而數足。一日巡行鄉(xiāng)間,有於馬后議穀賤銀貴開徵期迫者,大紳顧語之曰:“俟穀得價再輸未遲也。”語聞於大吏,怒其擅自緩徵,遣能吏代之。民慮失大紳,爭輸賦,代者至,已畢完。大吏因責徵累年逋,久倘不足,終以代者受事。民益恐,晝夜輸將,不數日得三萬馀兩。初,大紳以忤上官意,自劾求去,民環(huán)署泣留,相率走訴大吏。適大吏有事泰山,路見而諭止之,不得去。至是密自申請,民知之,已無及,乃得引疾歸?! ∥迨四辏∑?,仍發(fā)山東,補文登。值新城修城,大吏徇士民請,檄大紳督工,逾年始竣,尋以曹縣舊獄被議,罷職遣戍。新城、曹縣民為捐金請贖,得免歸。嘉慶五年,有密薦者,詔以大紳操守廉潔、兼有才能,辦理城工、渡船二事,民情愛戴,引見,復發(fā)山東,攝福山,補朝城。大水,大紳以災報,大吏駁減其分數,民感大紳,雖未獲減徵,亦無怨謗者。大紳又力以病求去,移攝青州府同知,尋擢武定府同知。捕蝗查賑,并著勞勚。以母老終養(yǎng)歸,遂不出。卒,祀名宦祠。 大紳素講學能文章,在官公暇,輒詣書院課士。嘗訓諸生曰:“硃子小學,為作圣階梯,入德涂軌。必讀此書,身體力行,庶幾明體達用,有益於天下國家之大。”於是士知實學,風氣一變。(《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四循吏二) 劉衡,字廉舫,江西南豐人。嘉慶五年副榜貢生,充官學教習。十八年,以知縣發(fā)廣東。奉檄巡河,日夜坐臥舟中,與兵役同勞苦,俾不得通盜,河盜斂戢。署四會縣,地瘠盜熾。衡團練壯丁,連村自保。诇捕會匪,焚其籍,以安反側。祗治渠魁,眾乃定。調署博羅,城中故設徵糧店數家,鄉(xiāng)又設十站,民以為累,衡至即除之。俗多自戕,里豪蠹役雜持之,害滋甚。衡釋誣濫,嚴懲主使,錮習一清。補新興,父憂去。服闋,道光三年,授四川墊江,俗輕生亦如博羅,衡先事勸諭,民化之。獲啯匪初犯者,曰:“饑寒迫爾。”給貲使自謀生,再犯不宥,匪輒感泣改行?! ≌{署梁山,處萬山中,去水道遠,歲苦旱。衡相地修塘堰,以時蓄泄,為永久之計。捐田建屋,養(yǎng)孤貧,歲得穀數百石,上官下其法通省仿行。尋調巴縣,為重慶府附郭,號難治。白役七千馀人,倚食衙前。衡至,役皆無所得 食,散為民,存百馀人,備使令而已。歲歉,衡謂濟荒之法,聚不如散,命各歸各保,以便賑恤,是年雖饑不害?! 『鈬L謂律意忠厚,本之為治,求達愛民之心。然愛民必先去其病民者,故忄互寓寬於嚴。官民之阻隔,皆緣丁胥表里為奸。所至設長幾於堂左右,分六曹為六 鬲。吏呈案,則各就左幾 鬲庋之,擊磬以聞。衡自取,立與核辦,置之右?guī)?。吏以次承領,壅蔽悉除。有訴訟,坐堂皇受牘,親書牒令原告交里正,轉攝所訟之人,到即訊結。非重獄,不遣隸勾攝;即遣,必注隸之姓名齒貌於簽。又令互相保結,設連坐法,蠹役無所施技。性素嚴,臨訟輒霽顏,俾得通其情,抶不過十,惟於豪猾則痛懲不稍貸。嘗訪延士紳,周知地方利害,次第舉革。待丞、尉、營弁必和衷,時周其乏,緩急可相倚。城鄉(xiāng)立義學,公馀親課之。為治大要,以恤貧保富、正人心、端士習為主??偠酱魅a巡川東,其旁邑民訴冤者皆乞付劉青天決之,語上聞?! ∑吣辏d州直隸州知州,宣宗召對,嘉其公勤。八年,擢保寧知府,九年,調成都。每語人曰:“牧令親民,隨事可盡吾心。太守漸遠民,安靜率屬而已,不如州縣之得一意民事也。”然所在屬吏化之,無厲民者。后擢河南開歸陳許道,未幾,病。巡撫為陳情及治蜀狀,請優(yōu)待之,以風有位。特詔給假調理。久之,病不愈,遂乞歸。數年始卒。博羅、墊江、梁山、巴縣皆請祀名宦祠?! ⊥纬?,四川學政楊秉璋疏陳衡循績,并上遺書。穆宗諭曰:“劉衡歷任廣東、四川守令,所至循聲卓著。去官四十馀年,至今民間稱道弗衰。所著庸吏、庸言、蜀僚問答、讀律心得等書,尤為洞悉閭閻休戚,於興利除弊之道,籌畫詳備,洵無媿循良之吏。將歷任政績宣付史館,編入循吏傳,以資觀感。”衡所著書,皆閱歷有得之言,當世論治者,與汪輝祖學治臆說諸書同奉為圭臬。其后有徐棟著牧令諸書,亦并稱焉。(《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五循吏三) 劉秉琳,字昆圃,湖北黃安人。咸豐二年進士,授順天寶坻知縣。持躬清苦,恤孤寡,懲豪猾,悉去雜派及榷酤贏馀者。索倫兵伐民墓樹,縱馬躪田禾,反誣村民縶其馬,秉琳力爭得直?;绕?,督民自捕,集貲購之,被蝗者得錢以代賑,且免踐田苗。遷宛平京縣。十年,英法聯(lián)軍犯京師,秉琳奉檄赴營議犒,納刀鞾中,慮以非禮相加,義不受辱。抗論無少屈,犒具皆如議。尋引疾歸?! ∧伦诘菢O,有密薦者,復至直隸,署任丘。民以驛車為累,籌貲招雇,永除其害。擢深州直隸州知州。七年,捻匪張總愚竄畿輔,且至。人勸其眷屬可避,秉琳曰:“吾家人皆食祿者,義不可去。”授兵登陴,鄉(xiāng)民及鄰境聞之,咸挈入保,至十馀萬人。嬰城四十馀日,賊圍之,不破。秉琳上書統(tǒng)帥,言賊入滹沱,河套勢益蹙,宜兜圍急擊,緩將偷渡東竄。卒如其言。寇平,優(yōu)敘。州地多斥鹵,民以鹽為恆產,課與常賦埒,水旱不得報災,非漉鹽無以應正供。秉琳議官銷法,以杜私販,民悅服。九年,擢正定知府。滹沱溢,發(fā)所儲兵米以賑。筑曹馬口、回水、斜角三堤,水不齧城,民用安集??づc山西接壤,固關守弁,苛稅煤鐵,商販委物於路,聚眾上訴。秉琳往解散,除其重徵。鎮(zhèn)將獲盜三,已誣服,秉琳鞫之,乃兵挾負博嫌,栽贓刑逼,以成其獄,釋三人者而重懲其兵。光緒元年,擢天津河間道,兼轄南運河工。請復歲修銀額,河兵口食足,乃無偷減工料之弊。筑中亭河北堤, 涸出腴田千馀頃。時方旱,流民集天津,設粥廠,躬親其事,所活甚眾。嘗太息曰:“哺饑衣寒,救荒末策也。本計當於河渠書、農桑譜中求之。”四年,乞病歸,數年卒。同治初年,軍事漸定,始課吏治。大學士曾國籓為直隸總督,下車即舉賢員,如李文敏、任道镕、李秉衡,后并至巡撫。秉琳及陳崇砥、夏子齡、蕭世本諸人,治行皆卓著,當時風氣為之一振云?!肚迨犯濉妨袀鞫倭羲模?/SPAN> 劉汋,字伯繩,宗周子。宗周家居講學,諸弟子聞教未達,輒私於汋。汋應機開譬,具有條理。宗周殉國難,明唐、魯二王皆遣使祭,廕汋官,氵勺辭。既葬,居蕺山一小樓二十年,杜門絕人事,考訂遺經,以竟父業(yè)。有司或請見,雖通家故舊,亦峻拒之。所與接者,惟史孝感、惲日初數人?;騽裰e講會,不應。臨卒,戒其子曰:“若等安貧讀書,守人譜以終身足矣。”人譜,宗周所著書。所臥之榻,假之祁氏。疾亟,強起易之,曰:“吾豈可終於祁氏之榻?” 《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 劉原淥,字昆石,安丘人。明末盜賊蜂起,原淥與仲兄某率鄉(xiāng)人壘土為堡以御賊。賊至,守堡者多死。仲兄出斗,身中九矢,力戰(zhàn)。原淥從之,發(fā)數十矢,矢盡,仲兄麾之去。原淥大呼曰:“離兄一步非死所。”乃斬二渠帥,獲馬六匹,賊遁去。亂定,以力耕致富。既而推膏腴與兄,以其馀為長兄立后,兼贍亡姊家。謝人事,求長生之術。得咯血疾,遂棄去。后讀宋儒書,乃篤信硃子之學,集硃子書作續(xù)近思錄。嘗曰:“學者居敬窮理,二者皆法先王而已。‘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居敬之功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窮理之功也。”每五更起,謁祠后,與弟子講論,常至夜分。仲兄疾,籥天祈以身代。兄死,三日內水漿不入口。又為鄉(xiāng)人置義倉,儉歲煮粥以食饑人。嘗曰:“人與我一天而已,何畛域之有焉?”卒,年八十二。著讀書日記、四書近思續(xù)錄四卷。后數十年,昌樂有閻循觀、周士宏,濰縣有姜國霖、劉以貴、韓夢周,德州有孫于簠、梁鴻翥,膠州有法坤宏,同縣有張貞,猶能守原淥之學?!肚迨犯濉妨袀鞫倭摺∪辶忠唬?/SPAN> 劉以貴,字滄嵐??滴醵吣赀M士。任蒼梧令。地瑤、僮雜處,營茶山書院,以詩、書為教。歸里后,杜門著書,有藜乘集?!肚迨犯濉妨袀鞫倭∪辶忠唬?/SPAN> 劉傳瑩 劉傳瑩,字椒云,漢陽人。道光十九年舉人,官國子監(jiān)學正。始學考據,雜載於書冊之眉,旁求秘本鉤校,硃墨并下,達旦不休。其治輿地,以尺紙圖一行省所隸之地,墨圍界畫,僅若牛毛。晨起指誦曰:“此某縣也,於漢為某縣;此某府某州也,於漢為某郡國。”凡三四日而熟一紙,易他行省亦如之。久之疾作,不良食飲。自以所業(yè)者繁雜無當於心,乃發(fā)憤嘆曰:“凡吾之所為學者何為也哉!舍孝弟取與之不講,而旁鶩瑣瑣,不亦傎乎!”於是取濂、洛以下切己之說,以意時其離合而反復之。嘗語曾國籓曰:“君子之學務本,專而已。吾與子敝精神於讎校,費日力於文辭,僥幸於身后不知誰何者之譽。自今以往,可一切罷棄,各敦內行。沒齒無聞,誓不復悔。”卒,年三十一。病中為日記一編,痛自繩檢,遺令處分無憾。國籓嘗稱其“湛深而敦厚,非其視不視,非其聽不聽,內志外體一準於法,而所以擴充官骸之用,又將推極知識,博綜百氏,以求竟乎其量”。世以為知言。硃子所編孟子要略,自來志藝文者皆不著於錄。傳瑩始於金仁山孟子集注考證內搜出之,復還其舊。《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 劉熙載,字融齋,興化人。十歲喪父,哭踴如禮。道光二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咸豐二年,命直上書房。與大學士倭仁以操尚相友重,論學則有異同。倭仁宗程、硃,熙載則兼取陸、王,以慎獨主敬為宗,而不喜學蔀通辨以下掊擊已甚之談。文宗嘗問所養(yǎng),對以閉戶讀書。御書“性靜情逸”四大字賜之。以病乞假,巡撫胡林翼特疏薦。同治三年,徵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遷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督學廣東,作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四箴訓士,謂士學圣賢,當先從事於此。所至蕭然如寒素,未滿任乞歸,襆被篋書而已?!∥踺d治經,無漢、宋門戶之見。其論格物,兼取鄭義。論毛詩古韻,不廢吳棫葉音。讀爾雅釋詁至“卬、吾、臺、予”,以為四字能攝一切之音。以推開齊合撮,無不如矢貫的。又論六書中較難知者莫如諧聲,疊韻雙聲,皆諧聲也。許叔重時雖未有疊韻雙聲之名,然河、可疊韻也;江、工雙聲也。孫炎以下切音,下一字為韻,取疊韻,上一字為母,取雙聲,蓋開自許氏。又作天元正負歌,以明加減乘除相消開方諸法。生平於六經子史及仙釋家言靡不通曉,而一以躬行為重。嘗戒學者曰:“真博必約,真約必博。”又曰:“才出於學,器出於養(yǎng)。”又曰:“學必盡人道而已。士人所處無論窮達,當以正人心、維世道為己任,不可自待菲薄。”平居嘗以“志士不忘在溝壑”、“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二語自勵。自少至老,未嘗作一妄語。表里渾然,夷險一節(jié)。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十四年,以正學教弟子,有胡安定風。著持志塾言二卷,篤近切實,足為學者法程。光緒七年,卒,年六十九。又有藝概六卷,四音定切四卷,說文雙聲二卷,說文疊韻二卷,昨非集四卷?!肚迨犯濉妨袀鞫倭摺∪辶忠唬?/SPAN> 劉臺拱 劉臺拱,字端臨,寶應人。性至孝,六歲,母硃氏歿,哀如成人。事繼母鍾氏,與親母同。九歲作顏子頌,斐然成章,觀者稱為神童。中乾隆三十五年舉人,屢試禮部不第。是時朝廷開四庫館,海內方聞綴學之士云集。臺拱在都,與學士硃筠、編修程晉芳、庶吉士戴震、學士邵晉涵及其同郡御史任大椿、給事中王念孫等交游,稽經考古,旦夕討論。自天文、律呂至於聲音、文字,靡不該貫。其於漢、宋諸儒之說,不專一家,而惟是之求。精思所到,如與古作者晤言一室而知其意指之所在,比之閻若璩,蓋相伯仲也。段玉裁每謂“潛心三禮,吾所不如”。選丹徒縣訓導。取儀禮十七篇除喪服外各繪為圖,與諸生習禮容,為發(fā)明先王制作之精意。迎兩親學署,雍雍色養(yǎng),年雖五十,有孺子之慕。嘗客他所,忽心痛驟歸,母病危甚,乃悉心奉湯藥,衣不解帶者數旬,母病遂愈。逮丁內外艱,水漿不入口。既斂,枕苫、啜粥,哭泣之哀,震動鄰里。居喪蔬食五年,出就外寢,以哀毀過情卒,年五十有五。與同郡汪中為文章道義交,中歿,撫其孤喜孫,賴以成立。武進臧庸常以說經之文請益,臺拱善之。恤其窮,周其困,飲食教誨,十七年如一日,庸心感焉。臺拱慕黃叔度之為人,王昶稱其有曾、閔之孝。著有論語駢枝、經傳小記、國語補校、荀子補注、方言補校、淮南子補校、漢學拾遺、文集,都為端臨遺書凡八卷?!肚迨犯濉妨袀鞫倭巳辶侄?/SPAN> 劉 奎,字文甫,山東諸城人。乾隆末,著瘟疫論類編及松峰說疫二書,松峰者,奎以自號也。多為窮鄉(xiāng)僻壤艱覓醫(yī)藥者說法。有性論瘟疫,已有大頭瘟、疙瘩瘟疫、絞腸瘟、軟腳瘟之稱,奎復舉北方俗諺所謂諸疫證名狀,一一剖析之。又以貧寒病家無力購藥,取鄉(xiāng)僻恆有之物可療病者,發(fā)明其功用,補本草所未備,多有心得。同時昌邑黃元御治疫,以浮萍代麻黃,即本奎說。所著書流傳日本,醫(yī)家著述,亦有取焉?!肚迨犯濉妨袀鞫倭拧∷囆g一) 劉祿,河南人。善風角。圣祖召直蒙養(yǎng)齋,欲授以官,屢辭。從上北征,會糧餉乏濟,命卜之,曰:“不出三日必至。”果如其言。后從幸熱河,一日,踉蹌至宮門,請上速徙高阜以避水厄。時方晴霽,夜山水漲發(fā),果沖沒行宮。又善相人,謂張廷玉、史貽直皆異日太平宰相。六十一年冬,乞假歸,至十一月望日,忽命家人制缞服,北向哭,未幾,哀詔至,正圣祖崩之后二日也。后卒於家。《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九 藝術一) 劉體仁,字公霝,潁州人。順治中進士。有家難,棄官從孫奇逢講學。后官考功郎中。體仁喜作畫,鑒識其精,又工鼓琴。與汪琬、王士禎友善,著七頌堂集。士禎稱其詩似孟東野;又言今日善學才調集者無如元鼎,學西昆體者無如吳殳?!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弧∥脑芬唬?/SPAN> 劉獻廷,字繼莊,大興人,先世本吳人也。其學主經世,自象緯、律歷、音韻、險塞、財賦、軍政、以逮岐黃、釋老之書,無所不究習。與梁谿顧培、衡山王夫之、南昌彭士望為師友,而復往來昆山徐乾學之門。議論不隨人后。萬斯同引參明史館事,顧祖禹、黃儀亦引參一統(tǒng)志事。獻廷謂諸公考古有馀,實用則未也?! ∑湔摲捷洉?/SPAN>“當於各疆域前,測北極出地,定簡平儀制度,為正切線表,而節(jié)氣之后先,日食之分秒,五星之凌犯占驗,皆可推矣。諸方七十二候不同,世所傳者本之月令。乃七國時中原之氣候,與今不合,則歷差為之。今宜細考南北諸方氣候,取其核者詳載之,然后天地相應,可以察其遷變之微矣。燕京、吳下,水皆南流,故必東南風而后雨,衡、湘水北流,故必北風而后雨。諸方山水向背分合,皆紀述之,而風土之剛柔,暨陰陽燥濕之徵,可次第而求矣。” 其論水利,謂:“西北乃先王舊都,二千馀年未聞仰給東南。何則?溝洫通,水利修也。自劉、石云擾,以訖金、元,千馀年未知水利為何事,不為民利,乃為民害。故欲經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矣。西北水利,莫詳於水經酈注。雖時移勢易,十猶可得六七。酈氏略於東南,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之當詳,正在西北。”於是欲取二十一史關於水利農田戰(zhàn)守者,考其所以,附以諸家之說,為之疏證。凡獻廷所撰著,類非一人一時所能成,故卒不就?! ∮謬L自謂於華嚴字母悟得聲音之道,作新韻譜,足窮造化之奧。證以遼人林益長之說,益自信。其法先立鼻音二,各轉陰、陽、上、去、入之五音共十聲,而不歷喉腭舌齒脣之七位。故有橫轉,無直送,則等韻重疊之失去。次定喉音四,為諸韻之宗,從此得半音、轉音、伏音、送音、變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為東北韻宗,一為西南韻宗,八韻立,而四海之音可齊。於是以喉音互相合,得音十七;喉音鼻音互相合,得音十;又以有馀不盡者三合之,得音五:共三十二音,為韻父,而韻歷二十二位,為韻母。橫轉各有五子,而萬有不齊之聲攝於此矣?! ⊥瑫r吳殳盛稱其書。他所著多佚。歿后,弟子黃宗夏輯錄之,為廣陽雜記。全祖望稱為薛季宣、王道父一流云?!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弧∥脑芬唬?/SPAN> 劉淇,字武仲,漢軍鑲白旗人。弟汶,舉人。受知世宗,時有二難之目。著周易通說、禹貢說、助字辨略、堂邑志、衛(wèi)園集?!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弧∥脑芬唬?/SPAN> 劉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桐城人。曾祖日燿,明末官歙縣訓導,鄉(xiāng)里仰其高節(jié)。其后累世皆為諸生,至大櫆益有名。始年二十馀入京師,時方苞負海內重望,后生以文謁者不輕許與,獨奇賞大櫆。雍正中,兩登副榜,竟不獲舉。乾隆元年,苞薦應詞科,大學士張廷玉黜落之,已而悔。十五年,特以經學薦,復不錄。久之,選黟縣教諭,數年告歸。居樅陽江上不復出,年八十三,卒?! 〈髾溞迬置厉?,能引拳入口??v聲讀古詩文,聆其音節(jié),皆神會理解。桐城自方苞為古文之學,同時有戴名世、胡宗緒。名世被禍,宗緒博學,名不甚顯。大櫆雖游苞門,傳其義法,而才調獨出,著海峰詩文集。姚鼐繼起,其學說盛行於時,尤推服大櫆。世遂稱曰“方劉姚”。 《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劉文麟 至道光年則有劉文麟,字仙樵,遼陽人。九歲能詩。以進士用廣東知縣,總督林則徐器之。權平遠,兼長樂。俗悍,喜械斗,文麟甫 任,單輿遽入解之,眾羅拜,皆釋兵,俗為之易。補文昌,丁憂。再選河南沈丘。時患匪,設方略擒其渠,盜賊息跡。以忤上官劾降,遂歸,主沈陽書院。論詩以婉至為宗,語必有寄讬。英光偉氣,一發(fā)之於詩。論者謂足繼遼東三老。有仙樵詩鈔。其門人王乃新,字雪樵,承德人。亦能詩,有雪樵詩賸?!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脑范?/SPAN> 劉嘉猷,字憲明,江西金溪人。由明舉人順治初署興國、新建教諭,以正誼明道為教,士多化之。秩滿,改福建侯官縣知縣,為閩浙總督范承謨所賞。撤籓命下,嘉猷度平南王耿精忠必應吳三桂叛,謂家人以“既宰茲土,義不汙賊”??滴跏耆?,精忠紿文武赴籓府計事,嘉猷從承謨后。見鋒刃交戟脅承謨降,不屈,縛以去,嘉猷歷階而上,厲聲叱精忠,福州府知府王之儀、建寧府同知喻三畏同發(fā)憤罵賊。精忠喝武士殺三人,眾股栗。嘉猷戟手作搏擊勢,芒刃亟下,與之儀、三畏同時被害。城守千總廖有功見逆殺三人,發(fā)憤大呼,亦死之?!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濉≈伊x二) 劉欽鄰,江南儀徵人。順治十八年進士??滴醢四?,授廣西富川縣知縣。十三年,廣西將軍孫延齡叛應吳三桂,遣偽將陷平樂府,旋圍富川。欽鄰募鄉(xiāng)勇城守,與賊相拒五十馀日。同城把總楊虎受延齡偽劄,勾土賊千馀助攻,虎夜引賊入,欽鄰率家丁力戰(zhàn),殺賊三十馀,家丁死者七,欽鄰被執(zhí)。賊加以毒刑,縛送桂林。延齡誘降,不屈,羈之。欽鄰賦絕命詞死,追謚忠節(jié)?!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濉≈伊x二) 劉昆,字玉巖,四川保寧人。由武舉從軍有功。雍正八年,擢權云南東烏營游擊,佐總兵劉起元守城。烏蒙夷祿萬福者,舊土知府萬鍾族弟也。先是,府隸四川,萬鍾數擾云南邊界,云貴總督鄂爾泰擒鞫伏法,使萬福父鼎坤襲職,移隸云南。時改土歸流,既設東川府,次及烏蒙,改授鼎坤守備,趣赴闕。鼎坤怏怏行,密使萬福煽諸蠻為亂。未發(fā),昆密告起元為備,起元蔑視之,檄萬福來見。萬福懼,遂嗾眾反,圍府城。昆聞變,解所佩刀與妻張氏訣,出與起元商御賊策,皆不應。而游擊汪仁獨以撫賊說起元,起元從之,登城被賊辱。昆遂開城,率數十騎大呼赴賊,游擊馬秉倫與之俱。斬數百級,賊稍卻。野夷數萬蜂至,昆遂與秉倫相失,勢益孤。轉戰(zhàn)至次日,弩穿左脅,創(chuàng)甚,北向再拜,割襟蘸血,大書石壁曰“淋漓鮮血透征衣,報國丹心總不移”十四字,拔刀自刎死。賊嘆其忠,以土覆之而去。昆妻聞變,則以昆佩刀手斫二女及妾,乃引刀椿喉,一門同殉焉,語見列女傳。 秉倫既失昆,亦轉山箐間,鏢貫其頤,猶手剸數賊,力竭,跳崖死?!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濉≈伊x二) 劉鎮(zhèn)寶, 時官烏蒙通判者為劉鎮(zhèn)寶。鎮(zhèn)寶,字楚善,江西彭澤人。由舉人考授中書舍人,發(fā)云南用知縣。鄂爾泰器其材,奏擢通判。鎮(zhèn)寶既蒞任,駐大關鎮(zhèn),鎮(zhèn)距府三百里,為苗疆新辟地。苗警既急,以鎮(zhèn)寶熟諳苗情,檄往招諭。至則開陳禍福,詞甚備。苗逆抗之,反執(zhí)鎮(zhèn)寶。鎮(zhèn)寶罵賊烈,爭斫之,支體糜碎。事平,滇人以鎮(zhèn)寶與昆受害尤酷,為立廟祀,稱二劉公祠?!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濉≈伊x二) 劉升,邵陽人。寶慶協(xié)把總,從副將某征苗,副將逗留不前,升於眾中出謾語,某銜之。師至狗爬崖,令率百人為前鋒,約舉白旗為后援。升策馬轢陣,賊不能支,偵無后繼,復悉銳搏戰(zhàn)。升連舉白旗,旗失,復解所服白衵招之,某故按兵不發(fā),升戰(zhàn)死,百人殉焉。死極慘,首體糜粉,無可收瘞者。后祀昭忠祠,主入時,旋風暴起,吹氣作血腥,襲眾幾仆?!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伊x三) 劉大成, 賊旋犯竹山。竹山縣知縣劉大成,江西新昌人。乾隆四十六年進士,選授蒞任??h界萬山中,故有專營駐防,亦以剿苗他調,留者僅百名。大成先捕得賊黨,有“約期搶據竹山”語,即飛牘告急,且與僚屬謀,曰:“吾守具未完,為賊乘,必困。不如出據險要,相機堵御。”方派撥間,賊已據???。乃以典史吳國華、守備孫掄魁分守縣治及隘口,而自守武陽堡,當其沖。納縣印於懷,據險設伏,遴健足偵探,終夜無少休。賊突越后嶺,入縣焚掠,國華、掄魁俱不支,先后至武陽。大成復率以赴剿,槍斃十數。賊來益眾,遂退往武陽。國華、掄魁方出點兵,大成乃遣親信出探隘口。比反,大成已肅衣冠佩印北向自縊矣。國華、掄魁踵至,愕然,亦殉焉。別股賊犯襄陽呂堰驛,巡檢王翼孫亦以拒戰(zhàn)死?!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伊x三) 劉體舒,字云巖,云南景東人。道光十三年進士,用知縣,分直隸,授廣宗。二十一年,揀發(fā)廣西,署養(yǎng)利知 州,除融縣。進直隸州知州,授郁林。咸豐四年,權潯州府事。時艇賊梁培友、大口昌縱橫水面,聞體舒至,就撫,已而叛去。糾貴縣賊趙洪、李七等眾數千犯郡城,體舒督兵登陴守御,更番出擊,分兵截歸路。戰(zhàn)西關,擒斬千七百馀級,賊遁。追至河邊,毀賊船數十,馀匪仍退據貴縣。巡撫勞崇光奏薦堪勝道府任,進知府,尋授思恩,權潯州如故。 五年,廣東賊季文茂等溯江西上,犯潯州,培友等與之合,賊萬馀,晝夜環(huán)攻,絕城中運道。七月,穴地攻小南門,陷其郛,賊蟻附上。官軍奮擊,矢石雨下,斃賊數百,體舒血書乞援。八月,按察使張敬修、參將尹達章自平南督水師至石嘴,戰(zhàn)失利。賊诇知糧盡援絕,攻益急,官軍饑疲不能拒,城陷。體舒暨桂平知縣李慶福、卸縣事舒樺均被執(zhí)不屈,死。經歷宣元烺自縊,典史沈廉赴水死。體舒贈太仆寺卿銜,賞世職,慶福等賜恤有差?!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摺≈伊x四) 劉繼祖,江西玉山人。增貢生。道光十一年,以同知分福建。十九年,除淡水同知,以憂去。服闋,借揀知州,發(fā)廣西。二十七年,授永康,尋署藤縣。時灌陽、平樂、陽朔等處匪徒肆擾,偕知府張熙宇督剿,殲擒殆盡,進知府。咸豐元年,金田賊敗竄大黃江,繼祖率水陸壯勇乘夜攻擊,焚其巢。以所部練勇失鈐束,奪職。四年,巡撫勞崇光奏請留藤協(xié)辦團練,尋艇賊梁培友糾眾攻藤,繼祖偕知縣翟登峨等嬰城固守,設間出奇擊卻之。旋以土賊馮六、戴九等接踵至,據河干,盡焚沿岸舟,鄉(xiāng)團來援者不得渡。賊眾兵單,城陷,繼祖受重創(chuàng),與登峨子襄采、團長梁文軾等巷戰(zhàn),力竭,死之。登峨被擄,罵賊不屈,被害,棄尸於河。典史冉正棠斗死獄門。詔復繼祖原官,賞世職,登峨以次死者恤有差。登峨,字眉峰,山東章丘人。進士,截取選藤縣。《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八 忠義五) 劉作肅,字敬亭,奉天承德縣人。道光元年舉人,選知縣,授天河縣。歷寧明知州,兼明江同知。咸豐三年,賊眾萬馀攻城,相持五月馀,解圍去。以城守功加知府,賞花翎。六年,署太平知府,賊屢來犯,御卻之。十年,復來。城中無儲粟,賊圍亟,守陴者皆走。城陷,作肅投池,水淺,不能死,為賊擁去。以其居官清廉,不忍害之。作肅乃吟絕命辭,絕粒死。其弟與仆姚云、吳貴同殉。妻趙及子家祥、女等皆先自盡。以子家鳳被執(zhí)不屈死,恤如制。賞世職,建祠府城,二仆并賜恤?!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恕≈伊x五) 劉福林(咸豐八年三月,賊首石達開擾浙,衢州鎮(zhèn)總兵饒廷選戰(zhàn)敗,遂偪開化)。七月,賊由常山復攻開化,江蘇候補知縣劉福林帥鄉(xiāng)勇方檄赴寧國。世銓請於大府,留籍防御,而以城守囑縣丞某,且出印印其衣,畢,遣人賚印至府授代者,遂出御賊於華埠。賊至,疊擊敗之。會貴州定遠協(xié)副將硃貴統(tǒng)兵三千夾援,戰(zhàn)失利,世銓急整隊出,倉猝不能成陣,力斗,與福林同歿於戰(zhàn)所。以印衣覓得尸,胸腹腰肋創(chuàng)十數。勇目方忠同死於其側。事聞,復原官,恤如例,給世職。《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八 忠義五) 劉德亮 劉德亮,湖南長沙人。咸豐四年,投效水師營,隨道員褚汝航等破岳州踞賊,又隨知府彭玉麟克漢口鎮(zhèn)。五年,剿賊武、漢、蘄、黃間,大小數十戰(zhàn),德亮皆沖鋒陷陣,又隨軍斫斷橫江鐵鎖,擊沙洲爭渡之賊。嗣偕都司胡友亮堵賊童司牌,焚內湖賊艇,并燒浮橋。尋與游擊孫昌凱會剿黃梅踞賊,破其要沖。八年,福建陸路提督楊載福等攻九江,發(fā)地雷,轟塌城垣,賊由龍口河傾壁出竄,德亮率所部登岸截擊,殲數百人,復府城?! ∮蛛S載福軍進規(guī)安慶,先破大通賊壘。趨銅陵,德亮麾隊攻其北,直偪城下,身受七傷,猶裹創(chuàng)仰攻不退。池州賊黨萬馀來救安慶,擄民船渡至樅陽,載福令隨總兵陳金鼇等馳往截剿。師至羅塘洲嘴,樅陽港內木椿鐵鍊層層攔截,泊賊船百馀。副將王明山等登洲轟擊,督勇鳧水過港,賊驚潰,官軍盡焚其船。遂率隊攻樅陽街尾,金鼇攻樅陽街頭。賊排砲抗拒,德亮鼓眾飛槳進截新河鐵钅柬,麾隊登岸直攻中路,副將李朝斌抄賊壘后,官軍三路進偪賊壕,平其五壘,逐北二十馀里,賊尸枕藉。累功擢至參將?! ∈?,再攻樅陽,破鮑家村賊壘,斬晏家塘賊魁。時池州賊以殷家匯為犄角,載福率步隊往攻,而令德等以舢板夾擊,斃匪甚多,獲槍械馬匹稱是。殷家匯賊壘既平,乘勝攻池州,德亮由東門外卡緣墻斬關入,破其石壘,盡毀東門外房屋,復分攻南門,獲逆艇八。德亮奮不顧身,執(zhí)旗先登,中砲,歿於陣。載福上聞,詔令議恤,謚威毅,給世職?!肚迨犯濉妨袀鞫倨呤拧≈伊x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