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辟卦圖 ——《周易辭典》之圖一
〔說明〕 一、此圖根據(jù)朱震《漢上易傳》所傳李溉《卦氣七十二候圖》而制。 二、圖中陽盈為息,陰虛為消。自《復》至《乾》六卦為息卦,自《姤》至《坤》六卦為消卦。十二卦分直十二月。
![]() 卦氣六日七分圖 ——《周易辭典》之圖二
〔說明〕 一、本圖采自惠棟《易漢學》。 二、據(jù)圖所示,見漢代《易》家以卦氣解《易》的大略體例。 三、圖內(nèi)《坎》、《離》、《震》、《兌》四卦分居四正,主四時;外六十卦分屬十二月,卦主六日七分。
![]() 卦氣七十二候圖 ——《周易辭典》之圖三
〔說明〕 一、本圖采自朱震《漢上易傳》,原系李溉所傳。 二、圖中以七十二候配十二辟卦的七十二爻,展示自然界四季的氣候規(guī)律。此圖宜與《卦氣六日七分圖》相對照,庶可見“卦氣說”之大例。
![]() 杭氏卦氣六日七分圖 ——《周易辭典》之圖四
〔說明〕 一、本圖采自杭辛齋《易楔》。 二、杭氏此圖,在諸家所制《卦氣圖》中最為詳明,于四正卦、十二辟卦、六十卦所主,皆一覽無遺。 三、圖中十二星次系杭氏所加,蓋本于《荀爽九家周易集解》之說。
![]() 爻辰圖 ——《周易辭典》之圖五
〔說明〕 一、本圖采用惠棟《易漢學》。 二、此圖所示,即鄭玄以《乾》、《坤》十二爻配十二辰,又與十二律呂相值之例。其中《乾》六爻自初至上,配子、寅、辰、午、申、戌,值黃鐘、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律;《坤》六爻自初至上,配未、酉、亥、丑、卯、巳,值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鐘、中呂六呂。 三、鄭玄取爻配辰,蓋沿用京房“八卦六位”舊例而小有所變四。
![]() 爻辰所值二十八宿 《周易辭典》之圖六
〔說明〕 一、本圖采自惠棟《易漢學》。 二、圖中所示,說明鄭玄以“爻辰”解《易》之例,除以《乾》、《坤》十二爻配十二辰、十二律外,尚與二十八宿相值,并兼及二十四節(jié)氣。 三、此圖可與《爻辰圖》相對照以明鄭氏“爻辰”條例。
![]() 參同契納甲圖 《周易辭典》之圖七
〔說明〕 一、本圖采自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 二、此圖之用,乃以月魄盈虛喻示煉丹火候。 三、圖中六個圓圈的黑白多寡,代表月魄盈虛規(guī)律。全白者為十五月望,全黑者為三十月晦,余或上弦、或下弦。 四、六卦所示,自初三震(庚)、至初八兌(丁)、又至十五乾(甲),為上弦月盈;自十六巽(辛)、至二十三艮(丙)、又至三十坤(乙),為下弦月虛。正與六卦陰陽畫的消長情狀相合。 五、八卦之內(nèi)不見坎、離,乃以坎、離為日月交易之象,配成戊、己而主于中,十干之內(nèi)不見壬、癸,乃復配乾、坤,以明“終始”之義。 六、虞翻以“納甲”解《易》,其法本于《參同契》此圖。
![]() 虞翻納甲圖 ——《周易辭典》之圖八
〔說明〕 一、本圖采自李銳《周易虞氏略例》 二、圖中所明“納甲”之次,與《參同契》全然一致,為乾納甲、坤納乙、艮納丙、兌納丁、坎納戊、離納己、震納庚、巽納辛;八卦既終,循環(huán)復始,故乾又納壬,坤又納癸(即“三十日一會于壬”,“滅藏于癸”)。 三、圖中“三日”、“八日”云云,乃取喻于月魄盈虛。 四、虞翻以“納甲”解《易》,即如本圖之例。 ![]() 太極圖 ——《周易辭典》之圖九
〔說明〕 一、本圖采自朱熹《晦庵集》。亦稱“周子太極圖”,系北宋周敦頤制,與所撰《太極圖說》并行。圖及《圖說》均經(jīng)朱熹校定。 二、圖中自上而下,分五層展示“太極”生成萬物的衍化模式。第一層象征“太極”本體;第二層象征“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或稱“三輪圖”、“水火匡廓圖”;第三層象征陰陽、五行交合無間,或稱“三五至精圖”;第四層象征陰陽五行所生成者皆稟“男”、“女”氣質(zhì);第五層象征萬物循“太極”之理而化生無窮。
![]() 水火匡廓圖 ——《周易辭典》之圖十
〔說明〕 一、本圖采自毛奇齡《太極圖說遺議》,亦稱“三輪圖”或“水火二用圖”。 二、毛奇齡稱此為彭曉所傳舊本《周易參同契》中的一圖,左半輪為“離”( ),右半輪為“坎”( ),中含一小圈為“坎離之胎”;并謂北宋周敦頤《太極圖》中的第二層圖式即取此圖、變亂原意而用之。后人頗有不同意毛氏之說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