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名勝對聯(lián)·江蘇(15)
七十日帶發(fā)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 三千人同心赴義,存大明一百里江山。 *閻典史祠,此為閻應(yīng)元臨難自題。 十六朝:指明十六代皇帝 無餉又無援,臨淮張樂,彭城擁兵,嘆偏隅坐困將才,自古英雄千眾忌; 能文斯能武,操筆成章,誦書應(yīng)口,幸試院近依公廟,至今靈爽牗諸生。 *黃體芳題張睢陽廟 男兒死耳復(fù)奚言,若論唐室功臣,四百戰(zhàn)勛勞,豈輸郭李; 父老談之猶動色,敢吁揚州都督,億萬年魂魄,永奠江淮。 *黃體芳題張睢陽廟 八十日帶發(fā)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殺敵,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城門 曾有霞仙居北垞; 依然虹影臥南旸。 *徐霞客故居?!”眻摚罕泵嫘∩剑葱煜伎凸示?。徐霞客,明地理學家,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死后季會明等整理成富有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著作《徐霞客游記》。南旸;指徐故居南陽岐村處 勝景重新,舟馳人行通海宇; 水形依舊,清流淑湍映天然。 *勝水橋,是我國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家鄉(xiāng)江陰馬鎮(zhèn)鄉(xiāng)南旸村的一座古老小石橋,當?shù)厝苏f霞客從此下船外出游歷
法王歷劫不磨,煙雨溯南朝,冠蕭粱時四百八十寺; 太子斯文猶在,樓臺興北麓,恚蓉城外卅三又半山。 *顧山香山禪寺,在江陰東南,山上有香山禪寺、文選樓等建筑,相傳南梁時昭明太子蕭統(tǒng)曾在此編纂《文選》,今寺、樓皆廢?!∪爻牵很饺爻?,江陰縣城的別稱?!“肷剑汗艜r全縣有卅三座山,顧山一半屬無錫 途分南北通三邑; 水判東西貫百川。 *錦帶橋,在顧山北麓,民間傳說昭明太子蕭統(tǒng)離別江陰時鄉(xiāng)民依依不舍,太子以身上錦帶相送?!∪兀杭唇帯o錫、常熟,錦帶橋處于三縣交界處 禪房冷靜三更月; 丈室虛明半夜燈。 *金武祥題十方庵方丈禪室 安得廣廈千萬間,庇天下寒士; 愿與吾黨二三子,稱鄉(xiāng)里善人。 *金武祥題東南鄉(xiāng)學社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組歸來,勝境喜開摩詰畫; 桃李園中宴花月,飛觴歌詠,良游愧乏惠連詩。 *金武祥題賢莊環(huán)川草堂,是石溪小圃的一個景點,園主金國琛曾任廣東按察使,后罷官歸里,在賢莊筑園 頭上是青天,幾曾見官酷官貪等閑疏放; 眼前皆赤子,何忍將民財民命容易摧殘。 *縣衙大堂 不生事,不懈審,自然無事; 能教民,能養(yǎng)民,便是親民。 *縣衙大堂 帝澤如春,看庭前草色蔥蘢,愿境內(nèi)都含斯意; 江城如畫,聽郊外潮聲澎湃,疑民間尚有不平。 *李紫璈題縣衙大堂 文章有神,浩氣貫大江南北; 風雨不動,歡顏開廣廈萬間。 *學政署大堂 進退一心嚴,此即是禮門義路; 文章千古共,果誰能入室升堂。 *屏門 濃蔭易消三伏暑; 摧枯猶補萬家煙。 *金武祥題大銀杏樹 文教風行繹自振; 英才林立禮為羅。 *張袞題孔廟明倫堂 鄰巷漫園荒,草長鶯飛,何處問將軍孫子; 敝廬遺澤舊,水流云在,別裁看吏部文章。 *怡園 八十日帶發(fā)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萬眾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三公祠,祀明末江陰前任典史閻應(yīng)元、陳明遇、訓導馮厚敦,三人率江陰人民抗清八十一天,江陰守城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同稱明末抗清三大壯舉
聽風聲雨聲魚磬聲,聲聲自在; 看山色水色花木色,色色皆空。 *涌塔庵大殿 魚游香水海; 佛現(xiàn)寶華山。 *陸次云題放生池 香去了無痕,流水一灣延月影; 雪消疑有約,春風半嶺葬詩魂。 *曹家壽題香雪亭 東林講學以來,必有名世; 南方豪杰之士,于茲為群。 *黃體芳題南菁書院講堂,由江蘇學政黃體芳,兩江總督左宗棠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面向全省甄錄優(yōu)秀之士,專課經(jīng)學古文,著名學者王先謙以江蘇學政之職,在院任教,并刊刻《南菁叢書》一百四十卷,清末改為江蘇高等學堂 七十子六藝兼通,文學溯薪傳,北方未先于吳會; 九百里群英畢萃,禮儀表茅莼,東林以后有君山。 *黃體芳題南菁書院講堂 南國菁英,于茲孕育; 江城忠義,由是裁成。 *南菁書院講堂 東西漢,南北宋,儒林文苑,宣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黨未容分兩派; 十三經(jīng),廿四史,諸子百家,萃總目之萬余種,文宗江上閣,斯樓應(yīng)許附千秋。 *黃體芳題藏書樓 此水自當兵十萬; 昔人曾有客三千。 *李玨題君山浮遠堂?!【剑河置?,位于江陰城北,瀕臨長江,以春申君黃歇得名。 客三千:黃歇為戰(zhàn)國“四君”之一,門下有食客三千 舉頭望明月; 放眼看大江。 *望江樓 一水東趨歸海疾; 西山北峙抱城回。 *望江樓 杏花疏雨,楊柳輕風,酒興洶濃春色飽; 揚子澄波,君山滴翠,詩人風物此間多。 *金武祥題望江樓 星斗芒寒君子墓; 風雷靈護圣人碑。 *鄭鄤題申港吳季札墓亭。季札是春秋時吳國貴族,多次推讓君位,封于延陵,稱延陵季子。風雷靈護圣人碑:碑上有篆書“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相傳明初季札墓碑遭雷擊,碑文化為孔子書寫 僮可烹,妾可殺,城不可亡,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歲,死同年,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雙輝。 *雙忠祠,祀張巡、許遠。張巡,唐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開元進士。許遠,唐杭州鹽官(今海寧西南)人。安祿山叛亂時,張為真源令,許官睢陽太守,協(xié)力守睢陽(今商丘)數(shù)月,兵糧俱盡城陷,張遭殺害。許在安慶緒兵敗時被殺 孤城屹立,半壁粗完,自昔論功儕郭李; 一日效忠,千秋慕義,此間繼起有閻陳。 *雙忠祠
繹志多忘嗟夫大; 讀書有味且從容。 *左宗棠題雙忠祠 春隨香草千年艷; 人與梅花一樣香。 *徐霞客題晴山堂 山臨秦望無多路; 江入毗陵第一橋。 *惠濟橋 西橋橋西西范里; 東塔塔東東維常。 *西石橋![]() |
|
來自: 寒冰水鎏 > 《楹聯(lián)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