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holelithiasis |
拚音 |
DANSHIZHENG |
別名 |
中醫(yī):脅痛,膽脹,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腹部外科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膽石癥是指膽道系統(tǒng)(膽管、膽囊)內自發(fā)性結石形成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取決于結石是否引起膽道梗阻及梗阻的部位、程度和是否合并感染。膽結石按其外觀形態(tài)和化學成分分為膽固醇和膽色素結石兩大類,前者又分為純膽固醇結石和膽固醇混合結石。后者又可分為棕色結石和黑色結石。純膽固醇結石較少見,外觀呈淺黃色,一般較大,常為單發(fā),斷面上可見到放射狀排列的膽固醇結晶,中心可見少量色素。膽固醇混合結石較多見,也呈淺黃色,常為多發(fā)結石,較純膽固醇結石小,斷面上除可見放射狀分布的結晶外還可有層狀排列的色素和膽色素核心。棕色結石呈棕黃色或桔黃色,質地松軟,易碎成泥沙狀,故又稱“泥沙樣”結石,其主要成分為膽紅素鈣,也有膽固醇、粘蛋白及脂肪酸鈣等成分。黑色結石常為不定形的黑色碎片,質地堅硬,主要成分是膽紅素高聚合物和少量磷酸鈣及碳酸鈣。 |
中醫(yī)釋名 |
以右上腹脹悶或痛,檢查發(fā)現膽道結石為主要表現的結石類疾病。常與膽癉或膽脹并存。 |
西醫(yī)病因 |
膽汁潴留,膽汁理化成分的改變,以及膽道感染是形成膽石的3個主要因素。并且多數是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某一種類型的結石形成過程中,常是其中一個因素起著主要作用。 |
中醫(yī)病因 |
(1)肝郁氣滯:情志不遂,肝失調達,疏泄不利,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故見脅痛。(2)肝膽濕熱:外邪內侵,或飲食不節(jié),以致濕熱之邪蘊結于肝膽,久煎成石,阻于肝膽,肝膽失于疏泄條達,而致脅痛。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膽石發(fā)生的部位和結石的性質在中國各地有很大的差異。一般膽囊結石的發(fā)生多于膽管結石,但東北地區(qū)以膽管結石較多,福建省和江西省以肝內膽管結石發(fā)生率較高,可高達40%。 |
人群 |
女性病人較男性多2—3倍。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膽石癥發(fā)生率歐美較高,其次是亞洲,非洲人最少。我國膽石癥發(fā)生率為7%,且隨年齡而增長。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食譜中蛋白質、脂肪比例增大,膽石癥患病率有上升趨勢。有資料表明:膽囊結石與膽管結石之比為1.5:1;膽固醇結石與膽色素結石之比為1.4 :1。 |
發(fā)病機理 |
1.膽固醇結石的成因(1)類脂質代謝障礙不溶于水的膽固醇必須轉變成水溶性物質才能隨膽汁運輸,除小部分可轉變成水溶性膽鹽外,主要靠兩種形式“溶解”于膽汁。一種是SMALL提出的微膠粒(MICELLE)方式。當膽固醇與既有親水性又有親脂性的膽鹽和磷脂按一定比例組合,其親水基因排列在表面,而類固醇核等親脂基因包在內部,形成微膠粒時,便將膽固醇“溶解”在膽汁中。當膽汁中膽固醇的含量升高或膽鹽和磷脂含量降低時,膽固醇便因過飽和而析出結晶。第二種是SOMJAN和GILAT提出的囊泡或泡(VESICLE)的非微膠粒形式。泡由磷脂和膽固醇構成,溶于微膠粒和泡的膽固醇能夠互相轉變并處于動態(tài)平衡,關鍵取決于膽汁中膽鹽和總脂的濃度及膽固醇的飽和程度。若膽鹽含量高于微膠粒的臨界依度時,泡即轉變成微膠粒;若膽固醇含量超出微膠粒的溶解度,過量的膽固醇和磷脂重新形成泡。正常膽汁成核時間長而膽石癥患者膽汁成核時間短,提示膽汁內有成核因子,包括促成核和抗成核因子兩類。有人認為促成核因子可能是糖蛋白,也有人認為是鈣離子。載脂蛋白A-1和A-2 則被認為是抗成核因子。也有人認為成核可能與這兩類因子的比值有關。(2)膽囊因素:在膽固醇結石形成過程中膽囊對成核、晶體形成與結石成長具有重要作用。膽汁在膽囊中濃縮使粘稠度升高;饑餓時膽汁排空減少而使膽汁潴留;機械或炎癥因素使膽汁郁積;妊娠或服避孕藥使膽囊松弛而排空不全等因素均有利于膽石的形成。另外膽囊可分泌粘蛋白,粘蛋白是促成核因子,可增加膽汁的粘稠度而且使飽和狀態(tài)的膽固醇形成結晶。 2.膽色素結石的成因(1)膽紅素沉淀:膽汁中的膽紅素約99%是結合型膽紅素,只有1%的為非結合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不溶于水,當有鈣離子存在時,很容易生成膽紅素鈣沉淀。膽汁中及細菌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將結合膽紅素水解為非結合膽紅素,當膽道感染時,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增加促進結石形成。另外膽汁中的葡萄糖二酸-1,4-內脂是β葡萄糖醛酸酶的抑制劑,其含量與飲食中蛋白及脂肪含量有關,當飲食中蛋白、脂肪低下時,此物質也減少,有利于非結合膽紅素的增多。(2)膽道因素:膽色素結石常見于膽道,且多合并膽道感染,提示結石形成與膽道淤滯有關。 |
中醫(yī)病機 |
膽石為病,肝失疏泄,膽失通降,不通則痛,故右脅下劇痛,肝氣竄絡,而脅痛牽連肩背;肝郁氣滯,濕熱壅阻,影響肝的疏泄和膽腑的通降功能,膽汁郁結則濕熱內生,濕熱互蒸,久經煎熬而成結石;結石阻滯肝膽、不通則痛,故有時可出現持續(xù)性絞痛,陣發(fā)性加??;濕熱熏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而泛溢,發(fā)為黃疸;膽熱熾盛,故發(fā)熱煩躁,口苦咽干。膽胃不和,故惡心、嘔吐、納呆;熱結陽明,腑氣不通,故腹?jié)M便秘;若熱毒熾盛,可致脅下劇痛拒按,壯熱神煩;熱陷心肝,可致神昏痙厥之危重證候。靜止期常見右脅下隱痛,是由肝郁氣滯所致。肝氣橫逆,乘脾犯胃,可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
|
|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中醫(yī)辨證分型: (1)氣滯證: 證候:右上腹脹滿隱痛,或陣發(fā)性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滿,厭食油膩,舌質淡紅,舌苔白或微黃,脈弦細或弦緊。 證候分析:膽石阻滯,肝失條達,阻于脅絡,故見右上腹脹滿隱痛,或陣發(fā)性絞痛,痛引肩背;肝氣橫逆,常易侵犯脾胃,運化失常,故胃脘部痞滿,厭食油膩;脈弦為肝郁之象。 (2)濕熱證: 證候:右上腹疼痛,呈陣發(fā)性加劇,甚則絞痛難忍,痛引肩背,伴沉重感。高熱寒戰(zhàn),口苦咽干,惡心嘔吐,或出現鞏膜黃染、尿黃,大便秘結,右上腹壓痛,重者肌緊張,拒按,有時可觸及腫大的膽囊。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證候分析:濕熱膽石蘊結于肝膽,肝絡失和,不通則痛,故見右上腹疼痛,陣發(fā)性加劇,甚則絞痛難忍,右上腹壓痛拒按,肝氣竄絡,則痛引肩背;濕熱內蘊則高熱寒戰(zhàn);口苦咽干為少陽膽經受病之主證;肝木克脾土,脾胃互為表里,則胃失和降,出現惡心嘔吐;濕熱交蒸,膽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見鞏膜黃染;濕熱下注膀胱則尿黃;濕熱蘊結于腸胃,氣機阻滯,腑氣不通則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均為肝膽濕熱之征。 (3)膿毒證: 證候:右脅劇痛不已,腹脹而滿,拒按,寒戰(zhàn)高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身目黃染,甚或神昏譫語,四肢厥冷,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 證候分析:病在肝膽,結石阻滯,肝郁氣滯,不通則痛,故右脅劇痛,腹脹而滿,拒按,濕熱夾毒,熱毒熾盛。則寒戰(zhàn)高熱;寒熱往來,口苦咽干為少陽膽經病主證;熱毒迫使膽汁外溢,故身目黃染;熱毒內陷心包,擾亂心神,則神昏譫語;濕熱郁阻陽氣,不能外達,則四肢厥冷;舌紅絳為熱毒入營血之特征;苔黃燥是熱毒傷津之表現;脈滑數為熱毒內熾之象。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膽石癥與膽囊炎診斷標準: 1.病史:患者常有右脅隱痛史、厭油、勞累或生氣后常引起疼痛發(fā)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膽絞痛史或黃疸史。 2.體征:在慢性間歇期體征不明顯,急性炎癥期可有體溫上升或黃疸,上腹部壓痛明顯,或有反跳痛,肌衛(wèi)(+)或可觸到腫大之膽囊,莫菲氏征陽性,波阿氏征陽性。 3.檢查 (1)慢性間歇期實驗室檢查變化不明顯,急性發(fā)作期可見白細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轉肽酶、膽紅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膽紅素升高明顯,提示梗阻性黃疸。 (2)B型超聲:膽道系統(tǒng)炎癥可見到膽管壁或膽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膽囊壁厚度不超過0.4cm,若超過此限度往往表示有過慢性炎癥。若在B超上見有強光團并拖有聲影者則表示該處為結石。 (3)膽囊造影:可見到膽囊內或膽管內有充盈缺損,若有炎癥可見到膽囊顯影淡或不顯影,或膽囊收縮功能差。有的可見到膽囊內或膽管內有密度增高的影或密度增高的圈中央為透亮區(qū),這多為含鈣質較高的結石。 根據以上5項可診斷為膽石癥或膽囊炎,兩者常同時并存,尤其是后兩項的檢查可作為確定診斷的根據。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在上腹痛發(fā)作的同時或其后出現發(fā)熱和黃疸,并伴有血白細胞增多,ALP和γGT明顯升高,則膽絞痛甚為可能。本病的確診依賴于輔助檢查。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因結石的大小、性質、動態(tài)、所在部位及并發(fā)癥的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 (一)膽道內移行的結石 膽石從膽囊移行至膽囊管或膽總管,或從擴張的膽總管移行至壺腹部時,往往發(fā)生嵌頓,產生膽絞痛。多發(fā)生在飽餐或進高脂餐后數小時內。疼痛多位于上腹或右季肋部,可放射至右肩部。疼痛突然發(fā)作并持續(xù)加重,劇烈者輾轉不寧,常合并大汗、嘔吐,嘔吐后疼痛有一定的緩解,常無明顯體癥。膽石退人膽囊或進入十二指腸后,疼痛可完全消失。 (二)膽囊內結石 一般無膽絞痛,稱為靜止性膽石??僧a生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飽脹、噯氣、噯酸等,進食油膩食物后明顯。伴有感染時可有發(fā)熱及右上腹疼痛。本病體征極少,伴感染者膽囊區(qū)可有壓痛。膽囊多不能觸及,若結石巨大或數量多,且粘附于增厚的膽囊底時可觸及膽囊。 (三)膽囊管內結石 膽石閉塞膽囊管時,除產生絞痛外,還可引起膽囊膨脹,發(fā)生膽囊積水。若伴有感染可引起膽囊炎和膽囊積膿。由于囊腔內壓力增高,囊壁炎癥或血供受阻,可引起囊壁壞疽及穿孔、膽囊周圍膿腫、彌漫性腹膜炎、膽囊-胃腸瘺等嚴重并發(fā)癥。 (四)膽總管內結石 膽石初入膽總管或由擴張的膽總管移行至壺腹部時,除產生絞痛外,多伴有梗阻性黃疸。當膽總管梗阻引起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時,可出現黃疸、高熱、寒戰(zhàn)、血壓下降、譫妄,甚至昏迷等中毒性休克征象。 (五)膽石嵌入乏特壺腹 持久性梗阻性黃疸是其典型的臨床表現,黃疸發(fā)生前常有絞痛,但絞痛消失后黃疸仍持續(xù)存在。乏特壺腹梗阻常致膽汁反流至胰管引起急性胰腺炎。 (六)肝內膽管結石 患者多有肝區(qū)的悶脹及隱痛,有一過性發(fā)熱及黃疸史??梢鸶蝺榷喟l(fā)膿腫、膽道出血、膽汁性肝硬變及敗血癥等并發(fā)癥。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一)超聲檢查優(yōu)點是無創(chuàng)。能很好顯示肝內外膽管、膽囊有無擴大、擴張及有無結石。典型的膽囊結石表現為單個或多個實性強回聲光團,后方伴有聲影。(二)X線檢查 1.腹平片10%~15%的膽石癥病人的膽石含鈣鹽較多而不透X線,腹部平片即可顯示出暗影(陽性結石)。 2.膽囊造影(1)口服膽囊造影:較常用,可顯示透光的結石陰影(陰性結石)。(2)靜脈膽囊造影:可增加膽囊顯形機會,提高陰性結石的發(fā)現率。(3)靜脈膽管造影術:因膽囊造影木不能清楚地顯示膽管,可用膽影葡胺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進行X線膽管造影術,以顯示膽管及膽石。當膽囊切除后進行膽管造影更有價值。但肝功能明顯損害,或高度梗阻性黃疸者,靜脈膽道造影術往往不顯影。(三)核素掃描核素99mTc一EHIDA或99mTc-三甲基溴靜脈注射后通過γ照相,可顯示肝、膽囊、膽道和腸道。若膽囊不顯影,提示膽囊管阻塞;如定時檢查膽道不顯影或顯影不佳,則提示肝外膽道阻塞。(四)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 當膽道有梗阻,而肝內膽管未擴張時,可顯示肝內膽管,確定梗阻的部位和原因。(五)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 當膽道梗阻并發(fā)肝內膽管擴張或經其它檢查未能明確病因時,可選用PTC。肝外膽管結石多表現為單個或多個充盈缺損;肝內膽管結石常為可透X線的管狀陰影。(六)CT、MRI 為膽道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更為準確有效的信息。但多在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膽道梗阻作鑒別時應用,不做為診斷膽石癥的常規(guī)手段。 |
實驗室診斷 |
十二指腸引流先行十二指腸插管,靜脈注入膽囊收縮素后,收集膽囊中的膽汁(深黃色),離心后在光鏡和偏振光顯微鏡下觀察膽固醇結晶和棕紅色膽紅素鈣顆粒,每張片子上>10個結晶為陽性,具有診斷價值。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急性胰腺炎發(fā)病急,臨床表現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續(xù)性鈍痛、鉆痛或絞痛,常陣發(fā)性加劇,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發(fā)熱、惡心、嘔吐,易與膽石癥混淆。但急性胰腺炎血清與尿淀粉酶明顯升高(>500U),而膽石癥血淀粉酶也可升高。但很少超過500U,且膽石癥有結石的X線征象。 2.胰頭癌及壺腹周圍癌主要表現為梗阻性黃疸,有進行性消瘦、上腹部持續(xù)性鈍痛、肝腫大及膽囊脹大等癥狀,約半數病人可觸及脹大的膽囊,如阻塞性黃疸病人同時可觸及脹大的膽囊,對于鑒別胰頭癌或壺腹癌與膽石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膽石癥雖能引起阻塞性黃疸,但膽囊多因慢性炎癥而縮小。B型超聲、CT及MRI等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胃瘍、胃絡痛:疼痛多有一定規(guī)律性,一般不因食油膩而誘發(fā),胃鏡及x線鋇餐檢查見胃病病灶。2.胰癉:疼痛及壓痛部位多在中上腹或稍偏左,膽囊區(qū)無明顯觸痛,血、尿淀粉酶顯著增高,B超等檢查可資鑒別。3.蛔厥:好發(fā)于青少年,鉆頂樣絞痛陣作,可吐出蛔蟲,緩解時可如常人,腹部體征不明顯。4.胰癌:發(fā)病年齡較高,起病隱匿,無陣發(fā)絞痛特征,疼痛與黃疸、消瘦等呈進行性加重,B超、CT等檢查可資鑒別。 |
療效評定標準 |
膽石癥療效判定標準: 1. 臨床治愈:癥狀和體征消失。影像學檢查(B超、PTC、ERCP、膽道靜脈或口服造影,必須有其中2種檢查方法)結石消失。 2.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影像學檢查結石明顯減少達1/2以上,或結石變小在1/2以上者。 3.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減輕。影像學檢查結石較治療前減少或變小者。 4. 無效:癥狀和體征有減輕或無變化。影像學檢查結石無改變者。 膽石癥與膽囊炎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化驗檢查各項有關指標恢復正常,B型超聲檢查及膽道造影檢查證實膽道內無結石存在者。 2.好轉: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或排出部分結石,化驗檢查各項有關指標恢復正常,B型超聲檢查及膽道造影證實膽道內尚有結石。如是膽囊炎或可見到膽囊功能有所恢復。 3.無效:經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化驗檢查各項有關指標無明顯好轉,B型超聲檢查及膽道造影檢查其所見與治療前相近。 |
預后 |
膽石癥通過積極的治療預后良好,當合并膽囊穿孔、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或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等嚴重并發(fā)癥時預后較差。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1.飲食控制少食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等。急性發(fā)作期應禁食脂肪類食物,采用高碳水化合物流質軟食,植物油脂有利膽作用,在無膽總管梗阻或在膽石靜止期可不必限制。 2.溶石療法 (1)口服膽酸溶石:由于鵝去氧膽酸(CDCA)效果差,且有肝毒性和腹瀉的副作用,現很少應用。熊去氧膽酸(UDCA)效果優(yōu)于CDCA,且基本沒有副作用,每日劑量8~13mg/kg,療程一般為半年至兩年。主要用于結石直徑<1.5cm的膽固醇結石。孕婦、肥胖病、肝病及糖尿病患者不宜應用。 (2)接觸溶石:通過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的方法給藥進行治療,常用藥物有辛酸甘油單脂(GMOC)、甲基叔丁醚(MTBE)、二甲基亞砜(DMSO)。 3.促進膽汁分泌50%MgSO410~15ml,3次/日,餐后服,可松弛奧狄括約肌,使滯留的膽汁易于排出;去氫膽酸0.25,3次/日或膽酸鈉0.2,3次/日,餐后服用,可刺激膽汁分泌,利于沖洗膽道。 4.膽絞痛的治療輕者予靜臥、灌腸排氣等處理,重者除給予禁食、胃腸減壓、靜脈補液等一般治療外,可應用解痙劑。硝酸甘油脂0.6mg,舌下含服,3~4小時一次;阿托品0. 5mg,肌注,3~4小時一次,并可加用非那根25mg加強鎮(zhèn)痛效果;度冷丁50~100mg,肌注;美散痛5~10mg,肌注;嗎啡可促進奧狄括約肌痙攣,增高膽管內壓力,故需與解痙劑合用。 5.碎石治療 (1)體外沖擊波碎石(ESWL):利用液電、壓電或磁電產生沖擊波碎石。用于直徑<2cm、數目不超過2~3個的膽囊結石。 (2)體內碎石:經膽道鏡或體腔引流竇道置入超聲、激光、等離子體、液電壓等能源的碎石探頭進行直接接觸碎石。 6.經內鏡的膽石治療可通過各種膽道鏡,十二指腸鏡進行置管溶石、碎石、取石。 7.手術治療適應證包括:①膽管結石伴嚴重梗阻、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有肝臟并發(fā)癥者;②長期反復發(fā)作的梗阻和感染,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③X線造影發(fā)現膽道有機械性梗阻(狹窄或結石嵌頓)者;④伴有下列嚴重膽囊病變者:較大膽囊結石,癥狀發(fā)作頻繁,膽囊管結石嵌頓造成積水積膿,急性化膿性及壞疽性膽囊炎,或穿孔伴有彌漫性腹膜炎等。 |
中醫(yī)治療 |
中醫(yī)辨證論治: (1)氣滯證: 治法:疏肝理氣。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疏肝,配香附、枳殼以理氣;川芎活血;芍藥、甘草緩急止痛??杉?A class=channel_keylink target=_blank>金錢草,海金砂利膽化石;若氣郁化火,證見脅肋掣痛,煩熱口干,舌紅苔黃,脈弦數,可加丹皮、梔子以清肝調氣;若脾運失常,腹瀉腸鳴者,可加茯苓,白術以健脾止瀉。 (2)濕熱證: 治法:利濕清熱。 方藥:茵陳蒿湯加味。茵陳為清熱利濕退黃之要藥;梔子清利三焦?jié)駸幔?A class=channel_keylink target=_blank>大黃泄熱通便;使?jié)駸釓亩愣觯S疸自除。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止痛;加金錢草、海金砂、石葦以利膽排石;著見發(fā)熱口干,可加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有嘔逆者加竹茹。黃連降逆止嘔。 (3)膿毒證: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 方藥:犀角散加味。犀角是清熱解毒涼血之要藥,配黃連,梔子則清熱解毒之力更大,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用量宜重;加生地、丹皮、赤芍以涼血滋陰;柴胡、白芍疏肝;茵陳,金錢草、郁金疏肝利膽、清熱退黃;神昏譫語者用安宮牛黃丸或玉寶丹以清心開竅。 |
中藥 |
(1)消炎利膽片:每服4~6片,每日三次。 (2)膽石通:每服4~6片,每日三次。 (3)熊膽膠囊:500mg/次,每日三次。 |
針灸 |
(1)體針:取日月、期門、膽囊穴。配足三里、中脘。用電針強刺激,可止痛及促進排石。 (2)耳針:取胰、膽、肝、三焦、十二指腸等穴。可用電針或壓籽。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靜止期一般以中醫(yī)疏肝健脾、利膽排石為主;當急性發(fā)作或并發(fā)感染時,則應積極抗感染、對癥治療,配合中藥清利肝膽濕熱、排石退黃等治療。若發(fā)生中毒性休克或嚴重并發(fā)癥時,就要以西醫(yī)治療為主,抗感染、抗休克及手術治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膽石癥的“總攻療法”可參考下面的方法:(1)早晨8點30分給病人服“排石湯”(虎杖30g、木香15g、枳殼15g、大黃15g、金錢草30g、梔子12g、延胡索15g)促進膽汁排泄。(2)9點30分予嗎啡5mg,皮下注射,使奧狄括約肌收縮關閉,膽道內積蓄膽汁,壓力升高。(3)10點予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以開放奧狄括約肌,促使膽汁排出。(4)10點10分給病人口服33%MgSO440ml,促使膽汁排泄,提高排石率。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1.改善飲食結構,控制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等。 2.預防和治療腸道寄生蟲和細菌感染。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