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貪婪 |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wǎng) 錄入: 管理員 上傳時間:2010-06-11 點(diǎn)擊次數(shù): 826 |
貪婪不只局限于對金錢的欲望,對權(quán)力的渴求同樣可以喚醒內(nèi)心深處貪婪的本性。貪財?shù)娜瞬灰虻玫截敻欢鴿M足,戀官的人也不因得到祿位而遂愿。貪婪者的心猶如宇宙中的黑洞,無論什么東西只要進(jìn)入它的范圍,就會瞬間被吞噬,而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并立即做好吞噬新獵物的準(zhǔn)備。 貪婪的基礎(chǔ)是自私。初始的愿望也許只是頓有所餐,夜有歸宿,但是這種人永遠(yuǎn)不會向后看,當(dāng)衣暖食飽以后,他就會羨慕并且希望超過那些生活得比他更好的人,所以貪婪之徒經(jīng)常處于浮燥的狀態(tài)之中,心靈無法安寧。 貪婪者內(nèi)心的道德善,隨著欲望的增加而減少,而惡念則一次比一次更加卑劣。欺騙只能謀取少量的錢財,攫取巨額財富必須施展大的陰謀,所以貪婪是惡行的催化劑。沒有一顆貪婪之心不希望從石頭里榨出油來,如果尸骨也能煉出銀子,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將它們投入溶爐?!皧Z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xì)搜求,無中覓有”,這正是一切貪婪之徒的畫象。有人認(rèn)為貪婪之徒必是兇狠丑惡、無所不為之徒,這是毫無疑問的,盡管他們中的有些人戴著一付道貌岸然的假面。 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權(quán)勢,以種種莫須有的理由為藉口,或小題大作,或藉故找茬,勢無忌憚的敲榨勒索,沒皮沒臉的魚肉百姓,這種人不僅為社會所不齒,而且終究要受到正義的制裁。 貪婪的人并不會因職業(yè)而改變貪婪的本性。喬叟在《赦罪僧的故事》中惟肖惟妙的刻劃了一個以布道為宗旨的圣徒,他一面諄諄告誡貪財是罪惡之源,一面卻在謀劃怎樣從受教者身上搜刮更多的錢財:“哪怕她的孩子就要餓死,我也決不放過。”我們要特別警惕那些表面上的正人君子,在他們冠冕堂皇的后面,常常隱藏著丑惡的靈魂?!安恢獝u者,無所不為”,仁慈和兇狠,對于他們來說,不過是隨時可供選擇的面具,善良的人常常被他們所欺騙。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對財富的向往都是丑惡的,其界定的準(zhǔn)繩是他獲得財富所使用的手段,一切用正當(dāng)?shù)墓饷骼诼涞氖侄潍@得的財富,無論多少都是干凈的。財富本身并不是罪惡,只有不義之財才是罪惡的淵藪。 貪婪像水面上扭曲游動的蛇,攪得人心緒不能平靜。如果一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等于一座墻垣已經(jīng)坍塌的城池,失去了對任何邪惡防御和抵抗的屏障,隨時都可能在利益和感官刺激的誘惑下崩潰。 貪婪雖然可以在理性和意志的力量下得到暫時的遏制,但終不能長久。只有從心靈上徹底戰(zhàn)勝它,才能得以永恒。虛懷若谷方可無憂無慮,對需求的自足,才會遠(yuǎn)離煩憂。 “飛蛾性趨炎,見火不見我”,貪婪之徒終究不會有好的下場。愿所有希望靈魂得到安寧的人,遠(yuǎn)離貪婪 ?。ㄗ髡撸壕希?/T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