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與糊涂 聰明大抵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期許,聰明也是每個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因為聰明是天生的,很容易的就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贊揚。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幼時聰明大未必然。在人生幾十年的歷程里,真正的做到聰明太難了,因為聰明的定義不統(tǒng)一,還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事例又那么多。而糊涂則是許多人望而生畏的,決沒有人愿意擁有糊涂,并以糊涂自許的,真正自許為糊涂者又往往不是糊涂人。 聰明是一種敏銳的知覺,是一種優(yōu)厚的天賦,是一種驕人的才能。糊涂是遲鈍,是愚蠢,是為人瞧不起的憨瓜。聰明的人往往有一種翩翩的風度,能令許多人為之傾心為之瘋狂。糊涂往往有著蠢笨的外表,邋里邋遢的感覺。聰明常常與天才、成功、富有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使得許多平庸的人更加崇拜聰明者。聰明是一種具有誘惑力的虛榮,許多人為了得到這種虛榮心的滿足喪失了太多的為人原則,這其中就包括勤奮自律的品質和塌實穩(wěn)重的作風,而這些東西往往是成功人生的基石。 鄭板橋說: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之后又說:難得糊涂。聰明轉入糊涂,是大聰明,是大智若愚,是一個人歷練后的升華。難得糊涂,是境界,是精神的大無狀態(tài)。現(xiàn)在人們勸導說:聰明的女人痛苦一輩子,糊涂的女人幸福一輩子。聰明是計較,糊涂是包容。聰明和糊涂是一對矛盾,對立統(tǒng)一,相互轉換,它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體現(xiàn)了辯證法則。 但我覺得,聰明與糊涂的辯證法,是小聰明與大糊涂才能達成。撰寫《新約》的圣保羅曾經說過:只有虔誠的外表,沒有虔誠的內心。生活中許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聰明的外貌,卻沒有聰明的實質,是小聰明大糊涂。大糊涂是大聰明,不是不知道,是不想知道,所謂放開、放松、放棄就是了,其實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大糊涂是大度,小聰明是小氣.小聰明似乎一切在握,其實均無把握,因為小則丟了大,丟了大則丟了一切。 對待聰明與糊涂,孔子有自己深刻的見解。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他說他和顏回講話整天,顏回毫無不同意見,像個笨蛋。回頭來看他的行為等等,卻很受啟發(fā),回是一點也不笨呀!對他另外一個聰明弟子,孔子又是別樣的答復。子貢問孔子什么是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因為子貢極聰明而善言辭,孔子要他先履行所說的,然后再說。他的弟子有貌愚而不愚者,有聰明而缺少實踐精神者,孔子對他們有清醒的認識,并給予了科學地指導。兩個弟子后來在學術上、商場官場上都有不俗的表現(xiàn)。 年輕時要善于運用聰明,多學習,長見識,增加閱歷和本領,打好發(fā)展的基礎。年老時要糊涂一些,不要較真,不要太透,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放手讓年輕人去做事情,不會天下大亂。有人說的是,年輕時多用加法,年老時多用減法。加時增加知識和經驗,減是減去負擔和累贅。唐朝厲霆《大有詩堂》云:“胸中元自有丘壑,盞里何妨對圣賢。”袖里藏乾坤, 林語堂說:崇拜糊涂主義,即道家思想,發(fā)源于老莊。老莊固古今第一等聰明人,《道德經》五千言,世界第一等聰明哲學。確實,五千言說盡古今未來,勘透天下。若一萬言,則俗矣過矣。貴人語遲,語慢語罕,所謂“一句頂一萬句”也,林彪參透了玄機。他編的《毛主席語錄》發(fā)行上億,句句是真理,顛簸不破,真是從大智慧之中尋找的現(xiàn)代版的道德經。 聰明有度,聰明太過反為其誤。林語堂先生云:凡事過善于計算個人利害而自保,卻難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國事乃不可為。這話于岳飛猶可說也,岳飛一心為宋朝趙家江山,十二道金牌不讓打金兵,飛不領會主人意圖,執(zhí)意抗金,是真糊涂也,卻也因此留下大英雄的名聲。秦檜明白主子不想光復北宋,不想迎回欽、徽二帝的小算盤,配合主子謀殺岳飛得到了歡心,卻失了天下大義與人心, 被釘在了恥辱柱上。他們二人在歷史上留下了令人惋惜的篇章,各自詮釋了聰明與糊涂的不同結局。 宋朱文公《政訓》:今世士大夫,惟以茍且逐旋挨事過去為事。挨得過時且過。上下相咻以勿生,不要理會事。古人體會的是“一切刻方為圓,隨俗茍且,自道是年高見識長進······”。人們聰明了,不再肩負責任、道義,而是以個人小利為計較,蠅營狗茍,保全自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2010年1月9日《大河報》載“單車俠怒砸飛車賊”,講河南沁陽小伙子于溫州街頭用單車砸向搶包飛車賊,飛車賊倒地被擒的英勇故事。得知他文化不高,早出打工,一直心存正氣,不由想到他文化不高人品高,若真讀書太多,自認責任重而惜身,可能就不會在關鍵時刻出手了,因為這一出手很可能會因小失大,一滿腹經綸者因區(qū)區(qū)小事壞了大事,一怒之舉而傷了貴體,實不劃算。汪精衛(wèi)當年刺殺攝政王,因為年輕、有反清理想,想“引頸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但多少老年持重者反對他,終認為推翻制度在本,而殺人為次。事實上,推翻舊制度須以殺舊制度豢養(yǎng)的嘍啰為前提,殺完舊制度的嘍啰,然后才能消滅舊制度。亡清亡蔣的過程,是多少個小人物填坑奠基才完成的呀。蔣介石八百萬軍隊不滅,就不會退居臺灣。歷史車輪就是這樣無情,碾過的是滾滾紅塵,而不是兗兗諸公。 聰明遇到聰明就麻煩了。如楊修遇曹操。曹操看工匠修的園子,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楊意會為“闊”,知道曹操嫌門大,讓改大門為小門。曹操圍敵,久攻不下,讓軍門傳口令為“雞肋”。楊即理會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知道曹操進退失據,析主公心理太透終為曹操所殺。民間講:看透不說透,說透不夠朋友。就是勸人聰明不要外露,善于藏拙,以免惹禍上身。培根論人生中說,常聽到一種說法,認為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聰明,后者是假聰明。不論這兩國人是否真如此,但這兩種情況是值得深思的。 聰明與糊涂有多重解。一是自然意義上的聰明與糊涂,即一般人說的生理屬性,爹娘給的,先天的聰穎與愚鈍,這個除了“勤能補拙”外,天分使然,沒有辦法;二是社會屬性,即做事情時候表現(xiàn)的精明與憨愚,做事用心,精打細算,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算不如人算”,“大富在命,小富在勤”等等,講的是“你可以不聰明,但不可以不用心”的道理;三是做人做事的境界、態(tài)度,聰明與糊涂是有效益的,與人格國格相聯(lián)系。日本人精密,但在侵略歷史上不肯承認事實,引起愛好和平人們的憤怒。德國勇于承認侵略歷史,總理下跪道歉,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中國人的誠信度屢被質疑,一些地方經濟發(fā)展而誠信怠失,一些人廣積財富而孤獨無友,根本上反而影響了大的發(fā)展。林語堂曾經痛切地說:中國之積弱,即系聰明太過所致?,F(xiàn)代社會已經沒有耍聰明的土壤,只有勤實才能大開其道,換言之,一個誠信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聰明是效率效能的代名詞,聰明的人往往能搜尋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展示出卓越的工作才能。但很多人更喜歡玩聰明,將自己的聰明應用在自私和偷懶的方面,尋找那些貌似聰明的捷徑,心智和能力應用在膚淺的地方,導致自私懶惰,貪圖安逸,投機取巧的結果,終因為其膚淺而被淘汰,反而是一些資質平庸的人在事業(yè)中取得了比這些先天條件優(yōu)越的人更大的成就。不能不說是聰明人的悲劇。資質聰明的人應該比資質平庸的人更有成就,但事實往往會走向愿望的反面,笑到最后的常常是那些真正的聰明人。 糊涂不應該成為一種老道世故的處世態(tài)度。難得糊涂原本是因由世道不公而引發(fā)的避世態(tài)度。既然憑個人力量鏟除不了種種不平之事,就只好祭起糊涂主義的旗幟,世人皆醒我獨醉,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但糊涂主義不是超然的境界,而是逃避,是不負責任,糊涂可以但搞成了主義就走向了反面?;潞o邊,金錢無情,欲望無度,功名無量,面對這些應該糊涂一些,人的體積有限,裝不了那么多,這時候就要有所舍棄,有所為有所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樣的大道理是不能糊涂的,而其他的身外之物,皆可一笑置之矣。不為物所動、為名所誘、為官所累、為色所惑,清凈自持,以“無為”的心去對待“有為”的事業(yè)。這就是所謂的無為而無不為了。 從鄉(xiāng)下來到省城20多年,剛來時帶來一些陋習,喝酒時潑點灑點,劃拳時喊快點手伸慢點,以贏酒為樂,遭到朋友們的一致譴責。日久,看出門道,好拳好酒還是憑實力,自己實力又不弱,何苦再耍小聰明占人便宜呢?真乃“十年一覺聰明夢,贏得酒樓滑頭名”,落個壞名聲,太不值得了。于是,我總結出一句個人格言:“能”(豫南土話,聰明之意)就是“不能”,“不能”就是“能”。所謂“能”有能力、能量、能干的意思,“這孩子可能”,是鄉(xiāng)人夸你的話,“看你能哩”,弄不好也有貶你的意思,全看你在別人眼里的形象了??偲饋碚f,聰明的正解是鼓勵和肯定,聰明是大家喜歡并樂于接受的品格,聰明是為人處世的分寸和把握,初時表現(xiàn)是機靈伶俐,再厚點與大智若愚可能是鄰居,與難得糊涂算是老鄉(xiāng)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