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精 少用為佳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味精即谷氨酸鈉。按我國制定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標準,合格的雞精中谷氨酸鈉的含量不應少于80%。除了谷氨酸鈉之外,雞精中還有核苷酸、食鹽、白砂糖、雞肉粉、糊精、香辛料、助鮮劑、香精等其他成分。 雞精味道鮮美,在烹調(diào)菜肴時適量使用,能促進食欲。但從保持食物原汁原味和健康的角度考慮,做菜時不要濫用雞精,能不用就不用。比如,雞等家禽類食物以 及魚、蝦等海鮮食物本身就含有呈鮮味的成分,如果再放雞精,就會破壞食物固有的味道。涼拌菜不宜使用雞精,因為涼拌菜溫度低,不能使谷氨酸鈉充分溶化。 孩子如果長期攝入谷氨酸鈉,容易導致味覺遲鈍,故有人提出,12歲以下兒童不應該食用雞精。 雞精在70℃~90℃的條件下,所含的谷氨酸鈉溶解度最高。當受熱120℃以上時,雞精中的谷氨酸鈉就會變成焦化谷氨酸鈉,不但失去鮮味,還有一定毒性。雞精和味精都宜在菜肴出鍋后投放,這時溫度在90℃上下,雞精中谷氨酸鈉不僅能溶解充分,還能突出其特有的鮮味。 雞精的吸濕性強,比味精易受微生物污染,故應瓶裝密封保存,以避免受潮。開蓋后不宜長期存放,每次用后要蓋嚴。 (《健康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