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都美。你有旅游之雅興否?你注意過大山的自然美么? 古人說:“山有四時之色:春山冶艷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洗,冬山慘淡而如睡?!保ü酢读秩咧隆罚?BR> 春山鳥語花香,妖艷嫵媚;夏山蔥蔥郁郁,蒼蒼翠翠。——可歸于華麗。 秋山氣韻幽幽,空靈明凈;冬山曠達(dá)邈然,沉靜健穩(wěn)?!蓺w于平淡。 然,或華麗之于山,或平淡之于山,均不失其美。山之美,是謂“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王充) 看來,蘇東坡還是比較唯物主義的。他來到杭州,發(fā)現(xiàn)了西湖的美,云: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西湖的美是瞬息萬變,千姿百態(tài)的。詩人似乎奈何不了它了,于是請出了西施,即以西施比譬西湖。
西施究竟有多美?無從考證,也毋需考證。蘇軾說她,平淡的裝束也美,濃麗的粉黛也美。這算是把西施的美寫絕了,把西湖的美也寫絕了。 從藝術(shù)美學(xué)上看,平淡與華麗屬一對矛盾范疇。它形似矛盾,實則各有千秋。 魯迅喜歡簡練樸實,主張“少雕琢,去粉飾”,但他也說,“其實暢達(dá)也有暢達(dá)的好處,正不必故意減縮?!?BR> 還有李白。李白有雄放奇麗的《蜀道難》,也有平樸質(zhì)實的《贈汪倫》。 這里先談詩的平淡美。 平淡,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謂之“沖淡”。 這是一株脫盡浮艷的花,它不裝腔作勢,不弄姿色,不爭奇斗艷,而每以其天然資質(zhì)之色,和素樸純凈之美,為人稱是。 蘇東坡說:“漸老漸熟,乃早平淡。”①(《竹坡詩話》) 王夫之說:“平淡之于詩,自為一體?!保ā豆旁娫u選》卷四) 姚鼎說:“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保ā杜c王鐵夫書》)② 元代詩人房皞論詩絕句云:“吐語操辭不用奇,風(fēng)行水上繭做絲。眼前景物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辭?!边@首詩論本身就頗具平淡美。 等等,都道平淡的好。 這是因為,平淡,不是單調(diào)平庸,不是浮泛淺顯。相反的,而是詩人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和思想修養(yǎng)同時成熟后,才能具有的一種氣斂神藏、內(nèi)蘊(yùn)外樸的藝術(shù)特色?! ∵@是因為,這“平”,是平中有奇的;這“淡”,是淡中見濃的。這是一種爐火純青的美,返樸歸真的美。 對了,這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蘇東坡)。 對了,這平淡,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③ 原來這平淡之中還有許多不平淡呢,個中消息,前人亦早有窺探。 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云:“大抵欲造平淡,當(dāng)自絢麗中來,落其華芳,然后可早平淡之境?!雹?BR> 清人袁枚《隨園詩話》云:“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后之淡?!雹荨 ∏迦搜ρ兑黄霸娫挕吩疲骸肮湃俗髟?,到平淡處,今人吟繹不盡,是陶熔氣質(zhì),消盡渣滓,純是清真蘊(yùn)藉,造峰極頂事也。”⑥ 駱賓王有一首《詠鵝》詩: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全詩四句,均系眼前物的實攝。首句摹聲,將鵝的叫聲錄于紙上;次句繪形,把鵝引頸高歌的姿勢勾勒逼真;三四句著色彩,傳動態(tài):羽毛潔白,鵝掌鮮紅,浮在水中,悠悠撥劃,緩緩游弋——鵝之怡然自得的呆憨情態(tài),委實可愛?! ?BR> 這樣的詩真算平易近人,平易到連我的兩歲娃都可聞后成誦,且亦能摹其聲其形呢。 古代有一首民歌: 西邊一棵樹, 南邊一棵樹, 樹,樹,樹, 挽不住郎舟住。 比如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從語言傻瓜看全用口語寫成,算是平淡極了。但這平淡之中蓄有多少至性深情,半個多世紀(jì)以來它撼動了多少人的心呢! “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雹噙@是宋人梅堯臣的慨嘆。 應(yīng)該說,詩的平淡美,屬于一種更高級的美。因此,它要求詩人必須有至性深情,又有驅(qū)譴錘煉語言文字的功力。 清黃子云《野鴻詩的》云:“縱極平常淺淡語,以力運之而出,便勃然生動?!雹狳S氏強(qiáng)調(diào)的“力”,即作詩之功力。 清施補(bǔ)華《峴俑說詩》云:“凡作清淡之詩,須有沈至之語,樸實之理,以為之骨,那可不朽,非然,則山水清音,乃流于薄?!雹?BR> 當(dāng)然,這沈至之語,這清淡之詩,是要詩人費一番錘煉功夫的。袁枚說:“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⑾就是這個意思。張向陶在《船山詩草》中也說:“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工純始自然。” 不過,這種錘煉,不是往富麗華貴處煉,而是以平淡的審美原則,在遣詞用字上,盡可能地深入淺出一些,平白質(zhì)樸一些,做到蘊(yùn)藉深衷,銜旨遙遠(yuǎn),而又平易清淡,出語如話。亦即劉熙載所說的:“要往活處煉,非往死處煉也。”⑿ 所謂往“活”處煉,就是結(jié)合煉意,既煉形體,又煉精神;所謂往“死”處煉,就是只追求字句的修飾和雕琢,為煉句而煉句。清人賀子翼說;“煉字煉句,詩家小乘,然出自名手,皆臻化境。蓋名手煉句如擲杖化龍,蜿蜒騰躍,一句之靈,能使全篇俱活。煉字如壁龍點睛,鱗甲飛動,一字之譬,能使全詩皆奇。若煉一句只是一句,煉一字只是一字,非詩人也。”這里也是強(qiáng)調(diào)煉意?,F(xiàn)在我們有些同志寫詩卻不大注意煉意,而只講究語言的“奇麗”,認(rèn)為常見的字句太平淡,要煉就煉“奇句”。殊不知,那些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大都是深入淺出,明白曉暢。如大家熟知的“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的“笑”字,平常嗎?但它點活全境。我國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所以流傳甚廣,原委之一就在于他作詩“不求宮律高,不務(wù)文字奇”,而力求通俗平易。所以劉熙載贊:“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雹压旁娙绱?,新詩亦然。請看,“長江黃河淚兩行”,可謂平白如話,但其中多少悲慟,多少情思! 蘇軾有云:“好奇務(wù)新,乃詩之病?!钡拇_,若以“奇語”為佳,一味追求奇語,而忽視煉意,其詩句職能象臃腫的胖子一樣“色厲內(nèi)荏”。賈島的“獨行潭底影,數(shù)息樹邊身”兩句,寫了三年,詩人自鳴得意,大發(fā)感慨:“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但由于意境不高,他人卻覺平常。 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guān)也?!雹疫@里的“常語難”,就難在“用常得奇”上。 沈德潛說:“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雹由蚴鲜侵鲝垙钠降胧忠詿捯?。 記不清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讀過這么兩句民歌,那是一位婦女痛悼她已故親人的悲歌: 人家都在你不在 山,水,石頭,人家,你。四個“在”,一個“不在”。用字也真是太平常不過了。然而,你再品品那“在”與“不在”之間,包孕著,起伏著多么驚心動魄的至情。這就是平淡美的力量。 最近讀到杜運燮的一首《只因為》(見1985年5月9日《人民日報》,《詩刊》1985年第8期予以轉(zhuǎn)載),堪稱新詩中頗具平淡美的典范之作。且看詩的前幾節(jié): 只因為你自己 擋住了陽光 不能把陰影甩到后面
只因為你沒有 朝著太陽的方向走 你看耀眼的陽光 仍然是一片黑暗 只因眼睛剛睜開 你看不清好景色
一切是一樣的模糊 只因眼淚未擦干 你聽不見墻外
火車告訴奔跑聲 只因你關(guān)了門窗 ......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平淡,作為一種歸真返樸的美,它不是一開始學(xué)詩,就能把握的。而需要有雄厚的生活基礎(chǔ),和一定的藝術(shù)功力。不然,“火候未到徒擬平淡,何啻喜丸?費盡咀嚼,斐然滿口,終無氣味”。⒃(薛雪《一瓢詩話》) 梅蘭芳談他表演,在動作上有過少——多——少(精)的經(jīng)歷。 華羅庚也說,讀一本書有一個初讀增厚,再讀漸薄的過程。 劉熙載在談到書法藝術(shù)時指出:“學(xué)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莊子·山水篇》:‘既雕既琢,復(fù)歸于樸?!品颍 雹眨ā端嚫拧拧罚 ?BR> 這叫否定之否定。 就作詩而言,追求平淡之美,也往往有這個過程。 陸放翁云:“我初學(xué)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保ā妒咀舆y》) 蘇東坡云:“大凡為文,當(dāng)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雹郑ā吨衿略娫挕罚?BR> 這些都是經(jīng)驗之談啊。 蘇東坡自己寫詩追求平淡之美,也這樣教育后生。一次,有個青年人帶著詩稿請教于蘇軾,蘇軾看完詩稿后,針對那青年人好奇勿實的弊病,隨即寫了兩首五言小詩與他。其一:“字字覓其險,節(jié)節(jié)累枝葉;咬嚼三十年,轉(zhuǎn)更無交涉?!逼涠骸昂饪诔龀Q?,法度法前軌,人言非妙處,妙處在于是?!雹椎谝皇资桥u,批評那后生寫詩患在“覓奇險”;第二首是引導(dǎo),引導(dǎo)年輕人寫詩應(yīng)追求“常言”的平淡之美,這些無疑地也是值得借鑒的。 注釋: ①⒅ 何文煥《歷代詩話》上,第348頁,中華書局出版,1982年8月北京第2次印刷。 ②⒆ 見鄭奠、譚全基編《古漢語修辭學(xué)資料匯編》第585、263頁,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北京。 ③⑦ 見北大哲學(xué)系美學(xué)教研室編《中國美學(xué)史資料選編》下,第34頁,中華書局出版,1982年0月北京第2次印刷。 ④ 何文煥《歷代詩話》上,第483頁,版本同上。 ⑤⑾ 袁枚《隨園詩話》上第150、271頁,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年9月北京第2版。 ⑥⒂⒃ 見《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第106、93、241頁,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年9月北京第2版 ⑧ 梅堯臣《讀邵不疑學(xué)士詩卷》。 ⑨⑩ 見《清詩話》下冊第855、97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頁2月第2次印刷 ⑿⒀⒁⒄ 《藝概》第78、65、16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