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三】
○河南陜西
河南《禹貢》豫、冀、揚、兗四州之域。元以河北地直隸中書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治汴梁路。洪武元年五月置中書分省。治開封府。二年四月改分省為河南等處行中書省。三年十二月置河南都衛(wèi)。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府八,直隸州一,屬州十一,縣九十六。為里三千八百八十有奇。北至武安,與北直、山西界。南至信陽,與江南、湖廣界。東至永城,與山東、江南界。西至陜州,與山西、陜西界。距南京一千一百七十五里,京師一千五百八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二。弘治四年,戶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萬四百七十六。萬歷六年,戶六十三萬三千六十七,口五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二。
開封府元汴梁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曰開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罷。領州四,縣三十:
祥符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周王府。大河舊在城北。正統(tǒng)十三年,河決滎陽,東過城西南,而城遂在河北。東為開封縣,元時同治郭內(nèi),洪武中省。南有硃仙鎮(zhèn)。東北有陳橋鎮(zhèn)。
陳留府東少南。北有大河。東北有睢水,下流至南直宿遷縣合泗水。
巳府東南。北有睢水,又有舊黃河,洪武二十五年河決之故道也。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淮入海,而縣遂無河患。
通許府東南。西南有故黃河,弘治后北徙,不經(jīng)縣界。
太康府東南。北有渦水,自通許縣流入,下流至南直懷遠縣入淮。東有馬廠集,正統(tǒng)十三年河決,自巳縣經(jīng)此。
尉氏府南少西。西南有大溝,東北合康溝,入於黃河。
洧川府西南。南有故城,洪武二年以河患遷今治。又南有洧水,下流至西華縣合潁水。東南有南席店,弘治九年,河入栗家口,南行經(jīng)此。
鄢陵府南少西。北有洧水。
扶溝府南少東。東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黃河,即宋蔡河故道也。成化中浚,下流達南直太和縣界。又北有洧水,自西流入焉。又東北有黃河故道,弘治二年淤。
中牟府西。東有故城,天順中,徙今治。大河在縣北。又有汴河,舊自滎陽而東,下流經(jīng)祥符縣南,又東南至南直泗州入於淮。正統(tǒng)六年改從此入河,后淤。西北有圃田澤。
陽武府西北。北濱大河,自此至南直徐州,大河所行,皆唐、宋汴河故道。
原武府西北。北有黑陽山,下臨大河。洪武二十四年,河決於此。正統(tǒng)十二年復決焉。東南有安城縣,洪武初置,正統(tǒng)中廢。
封丘府北。南有大河。西南有荊隆口,一名金龍口。弘治二年、五年,萬歷十五年,崇禎四年、五年,河屢決於此。又西北有沁河,弘治六年淤。西南有中欒鎮(zhèn)巡檢司。
延津府西北。大河舊經(jīng)縣北。成化十四年,河決,徙流縣南,而縣北之流遂絕。西北有沙門鎮(zhèn),弘治十一年移項城縣西之香臺巡檢司於此。
蘭陽府東少北。北濱大河,有李景高口。萬歷十七年,河決於此。
儀封府東少北。元屬睢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南陽府,后來屬。故城在縣北,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圮於河,徙日樓村,即今治也。東北有黃陵岡,大河舊經(jīng)其下,入曹縣界。弘治五年,河決于此,尋塞之,改徙岡南入睢州界。又賈魯故河亦在縣北,正德四年,河決入焉。
新鄭府西南。元屬均州。隆慶五年七月改屬。西南有大隗山,一名具茨山,氵異水出焉,一名魯固河,下流入潁。又南有陘山。北有大河。又有溱水,一曰澮水,流合縣南之洧水。
陳州洪武初,以州治宛丘縣省入。南有潁水。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黃河,至潁岐口,與潁水合,下流分為二。崇禎間,屢決於西南之苑家埠口。又南有故黃河,喜靖時,黃河南出之道也。西北距府二百六十五里。領縣四:
商水州西南。洪武初廢。四年七月復置。北有潁水,又有氵隱水,亦曰大氵隱水。
西華州西少北。北有潁水,又有沙水,即小黃河也。西南有氵隱水,又有常社鎮(zhèn)巡檢司。
項城州南。東北有故城。今治本南頓縣之殄寇鎮(zhèn)也,宣德三年遷。東有潁水,西有溵水流入焉。洪武二十四年,大河自陳州經(jīng)縣界合潁,下入於淮。永樂九年,河始復故道。又東北有沙水。
沈丘州東南。元屬潁州。洪武初廢。弘治十年改乳香臺巡檢司置,來屬。東北有潁水,東入南直潁州界。又北有沙河,東入南直太和縣界。又東有界首巡檢司。又北有南頓縣,洪武初廢。景泰初,置南頓巡檢司於此。
許州洪武初,以州治長社縣省入。西有潁水。北有氵異水。又東有東湖,一名秋湖。又西北有石固鎮(zhèn),與長葛縣界。東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領縣四:
臨潁州東南。西有潁水,氵異水自縣北流入焉。又西南有小氵隱水。
襄城州西南。南有首山。東北有潁水。南有汝河。
郾城州東南。南有沙水,亦曰大溵水,上流即故汝水也,又東南有澧水來入焉。
長葛州西北。北有洧水。西有氵異水。
禹州元曰鈞州。洪武初,以州治陽翟縣省入。萬歷三年四月避諱改曰禹州。成化二年七月建徽王府。嘉靖三十五年除。北有禹山,又西北有礦山,有鐵母山,舊俱產(chǎn)鐵。又北有潁水,下經(jīng)襄城,一名渚水,至臨潁合沙河。東北距府三百二十里。領縣一:
密州西北。南有洧水,又有溱水。
鄭州洪武初,以州治管城縣省入。西南有梅山,鄭水出焉,下流舊入汴水,后堙。又西有須水,源出滎陽縣,舊亦入於汴水。正統(tǒng)八年嘗浚以分決河之流,后亦堙。東北距府百四十里。領縣四:
滎陽州西。南有大周山,汴水出焉。又東南有嵩渚山,京水出焉。又有索水,源出小徑山,北流與京水合,下流入於鄭水。又大河在北。東有須水鎮(zhèn),崇禎十年筑城。
滎澤州北少西。元直隸汴梁路。洪武中,改屬州。北有故城。洪武八年因河患徙於南。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濱大河。東南有孫家渡,正統(tǒng)十三年,大河決於此。
河陰州西北。舊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為水所圮,徙於此。東北有廣武山,與三皇山連。西有敖倉,北濱大河。
汜水州西。故城在縣東,洪武十一年七月徙於成皋。崇禎十六年又遷西北。北濱河,洛水自西,東至滿家溝合汜水入焉。又西有虎牢關,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關,有巡檢司。
河南府元河南府路,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三。東距布政司三百八十里。
洛陽倚。洪武二十四年建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廢。萬歷二十九年十月建福王府。北有北邙山,西南有闕塞山,亦曰闕口山,亦曰伊闕山,俗曰龍門山。又西北有谷城山,亦曰簪亭山,湹水所出。又東南有大谷,谷口有關。又大河在北。又有洛水,源自洛南冢嶺山,東經(jīng)盧氏、永寧諸縣,至洛陽、偃師、鞏縣入於河。又東有伊水,自盧氏縣東北流至偃師縣而入洛。又北有朅水,西有澗水,俱流會於洛。又西南有孝水。
偃師府東少北。南有緱氏山。又有洛水,西有伊水流合焉。
鞏府東北。西南有軒轅山,上有關。北濱河。西北有洛水,舊經(jīng)縣北入河,謂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后,東過汜水縣入河。又南有鄩水,會洛入河,亦曰鄩口也。又東南有石子河,西南有長羅川,皆流入洛水。又西南有黑石渡巡檢司。
孟津府東北。舊治在縣東,今治本圣賢莊,嘉靖十四年七月遷於此。西北有大河。又西有硤石津,又西有委粟津,又有高渚、馬渚、陶渚,皆大河津濟處。東北有孟津巡檢司。
宜陽府西南。西有女幾山。東南有鹿蹄山,一名非山,甘水出焉。又北有洛水。西有宜水,又有昌谷水,與甘水俱流注於洛。又西南有趙保鎮(zhèn)、木冊鎮(zhèn)二巡檢司。
永寧府西南。北有崤山,崤水出焉,北注於河。其東曰谷陽谷,谷水所出焉。又南有洛水。東北有刀軒川,下流為昌谷水。又有大宋川,下流為宜水。又西有崇陽鎮(zhèn)、又有高門關、東有崤底關三巡檢司。
新安府西。西有缺門山。北有大河。又南有澗水,谷水自北流入焉。東有慈澗水,亦流入谷水。又有函谷新關。
澠池府西。元屬陜州。洪武中改屬。東北有廣陽山,亦曰澠池山,北溪水出焉。又有白石山,澗水所出。西北濱河。南有谷水。又西北有南村巡檢司。
登封府東南。北有嵩山,即中岳也,亦曰太室山。又西有少室山,潁水中源出焉;又有右源,出於山之南溪,又有左源,出於西南之陽乾山,合流至南直壽州入淮。又北有陽城山,洧水所出,下流至扶溝縣入沙河。又東南有崿嶺,即箕山也,上有崿坂關。又東南有五渡水,流入潁,亦曰三交水。又西南有少陽河,亦流入潁。
嵩府西南。元嵩州,屬南陽府。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來屬。三涂山在西南。陸渾山在東北。又東有篩山,北有露寶山,西有大礦山,皆產(chǎn)錫。西南有伏牛山,即天息山也,山有分水嶺,汝水出焉,下流至南直潁州入淮,行千三百五十余里。又南有伊水,西北有高都川流入焉。又西南有舊縣鎮(zhèn)巡檢司。西有沒大嶺巡檢司。
盧氏府西南。元屬嵩州。洪武元年四月屬南陽府。三年三月屬陜州。萬歷初,改屬府。西南有熊耳山,洛水自陜西商州流入境,經(jīng)此。東南有巒山,一名悶頓嶺,伊水所出。北有鐵嶺,東澗水出焉,東南入洛。又東北有馬回川,亦入於洛。又東南有欒州鎮(zhèn)、西南有硃陽鎮(zhèn)、北有杜管鎮(zhèn)三巡檢司。又西有白華關。
陜州元屬河南府路。洪武元年四月改屬南陽府,以州治陜縣省入。東有底柱山,在大河中。山有三門,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惟人門修廣可行舟,鬼門最險。又南有橐水,一名永定澗,亦曰漫澗,西北入河。又東南有硤石關,有巡檢司。又有雁翎關。東距府三百里。領縣二:
靈寶州西少南。北濱河。又西有弘農(nóng)澗。南有虢略鎮(zhèn)巡檢司。又有函谷故關。西南又有洪關。
閿鄉(xiāng)州西南。東南有夸父山,一名秦山,中有大谷關。北濱河,自山西芮城縣流入,東南至永城縣,入南直碭山縣界。西有湖水,又有盤澗水北流入焉。又西有潼關,與陜西華陰縣分界。
歸德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降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為府。領州一,縣八。西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商丘倚。元曰睢陽。洪武初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復置,更名。舊治在南,弘治十五年圮於河,十六年九月遷於今治。北濱河。正統(tǒng)后,河決而南。城嘗在河北,正德后,仍在河南。北有丁家道口巡檢司。東南有武津關巡檢司。
寧陵府西。南有睢水。北有桃源集巡檢司。
鹿邑府南。元屬亳州。洪武中改屬。南有潁水,又蔡河自西流入,謂之蔡河口,即沈丘縣之沙河也。又北有渦水,東流入南直亳州境。
夏邑府東。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北濱大河。又東南有睢水。
永城府東南。洪武元年五月屬開封府。十一月來屬。北有碭山,又有芒山,皆與南直碭山縣界,又睢水、澮水皆在縣南。又南有泡水,弘治間淤塞。
虞城府東北。元屬濟寧路。洪武二年正月來屬。南有故城。嘉靖九年遷於今治。北有黃河。
睢州元屬汴梁路。洪武初,屬開封府,以州治襄邑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為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來屬。北濱河。又有睢水亦在州東北。東距府百七十里。領縣二:
考城州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復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復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舊治在縣東南。正統(tǒng)十三年徙。北濱大河。
柘城州東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復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省入寧陵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北有睢水。南有渦水。
汝寧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二。距布政司四百六十里。
汝陽倚。天順元年三月建秀王府,成化八年除。十年建崇王府。洪武初,縣廢,四年七月復置。北有汝水,源出天息山,東流入境,過新蔡東南入淮。又南有澺水,又有汶水,又有溱水,又西北有犋水,俗名泥河,下流俱入於汝。又城南有柴潭。東有陽埠巡檢司。
真陽府東。元屬息州。洪武四年省入汝陽縣。景泰四年置真陽鎮(zhèn)巡檢司於此。弘治十八年十二月仍置縣,而徙巡檢司於縣南銅鐘店,仍故名,尋廢。南有淮水。又汝水在縣東,北有滇水流入焉。
上蔡府北。洪武初廢,四年五月復置。西有汝水,西南有沙水流合焉。
新蔡府東少南。元屬息州,后廢。洪武四年五月復置,改屬。南有汝水,又澺水自城北流合焉。又東北有瓦店巡檢司。
西平府西北。北有汝水,源出縣西南云莊、諸石二山。自元末堨斷故汝,而此水遂為汝源。嘉靖九年復塞,改為洪河之上流。
確山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汝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成化十一年九月改屬信陽州。弘治二年八月仍屬府。西北有郎山,亦曰樂山。北有黃酉河,下流為練河,流入汝。又西有竹溝巡檢司。南有明港巡檢司。
遂平府西少北。西南有查牙山,其東南相接者曰馬鞍山。又西有洪山,龍陂之源出焉,自西平縣云莊諸山之水既塞,遂以此為汝源。南有灈水,又有沙河,又北有石洋河,其下流皆入於汝。
信陽州元為信陽縣,屬信陽州,后廢。洪武元年十月置信陽州于此,屬河南分省。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七年八月改屬。十年五月降為縣。成化十一年九月復升為州。西南有賢首山。南有士雅山,又有峴山。東南有石城山,亦曰冥山。北有淮水,又南有溮水流入焉。東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一:
羅山州東。元信陽州治,后州縣俱廢。洪武元年十月置州於舊信陽縣,復置羅山縣屬焉。十年五月直隸汝寧府。成化十一年九月還屬州。北有淮水,又南有小黃河入焉。東南有大勝關巡檢司,與湖廣黃陂界。西南有九里關,好黃峴關,義陽三關之一,有巡檢司,與湖廣應山縣界。
光州洪武初,以州治定城縣省入。四年二月改屬中都臨濠府。十三年仍來屬。北有淮水。又南有潢水,北流入淮水。西南有陰山關。西北距府三百里。領縣四:
光山州西南。南有石盤山。北濱淮。南有潢水,亦曰官渡河。又南有木陵關。西南又有白沙、土門、斗木嶺、黃土嶺、修善沖等五關,與湖廣麻城縣界。東南有牛山鎮(zhèn)巡檢司,后移於長潭。又有沙窩鎮(zhèn)巡檢司,后廢。
固始州東北。南有白鹿崖。北濱淮。東有史河,西有淠河,俱入南直霍丘縣界,下流入淮。又東北有硃皋鎮(zhèn),與南直潁州界,有巡檢司。
息州西北。元息州,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尋降為縣,屬潁州。七年仍來屬。南濱淮。東北有汝水。北有楊莊店巡檢司,后移於縣東北之固城倉。
商城州東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固始縣地置。南有金剛臺山。又東南有竹根山。東有大蘇山,灌水出焉,流入南直霍丘縣。又東有牛山河,即史河上源也。西南有五水關河。又南有五河,下流俱入於史河。又南有金剛臺巡檢司,本置金剛臺山下,嘉靖二十七年移於縣東南之水東案。又南有長嶺關,東南有松子關,俱接湖廣羅田縣界。
南陽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一。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南陽倚。洪武二十四年建唐王府。城南有精山。北有百重山、雉衡山。又有分水嶺,其水北流入於汝水,南流入於淯水。西南有臥龍岡。東有淯水,一名白河,下流至湖廣襄陽縣界入漢水。西南有湍水,西北有洱水,皆流入淯水。
鎮(zhèn)平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五朵山,產(chǎn)銅。東有潦河,流入淯河。
唐府東南。洪武三年以故比陽縣地置。南有唐子山。東北有大狐山,亦曰壺山,沘水所出。又西有黃淳水,又有泌水,下流皆入淯水。又東北有石夾口關。
泌陽府東。元為唐州治。洪武二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州廢,復置縣。東有銅山,泌水出焉。又北有潕水,東北有瀙水,下流俱入汝水。又象河關在縣東北,有巡檢司。
桐柏府東南。本唐縣之桐柏鎮(zhèn)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縣,而移巡檢司於毛家集。東有桐柏山,淮水所經(jīng),下流至南直安東縣入海,行二千三百余里。又東有大復山。西北有胎簪山,淮水所出。又西有澧水,亦曰醴水,下流入泌水。
南召府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南陽縣南召堡置。北有丹霞山,一名留山。北有魯陽關,即三鴉路口也,與魯山縣界。有鴉路鎮(zhèn)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窪石口。
鄧州元治穰縣。洪武二年二月,縣廢。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縣。十四年五月復省入州。南有析隈山。西北有白崖山。北有湍水,又東有涅水,亦名趙河,自北來入焉。東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三:
內(nèi)鄉(xiāng)州北少西。東有熊耳山,湍水所出。西南有淅水,又有丹水。又北有菊潭。東北有金斗山巡檢司,后廢。又西北有西硤口關巡檢司。又西南有黨子口關。又西有武關,路出陜西商州。
新野州東南。西有清水,又有湍水,又北有沘水,東有棘水,皆流入於淯水。
淅川州西。成化六年析內(nèi)鄉(xiāng)縣地置。東南有太白山。又有丹崖山。東有均水,又西南有淅水,北有丹水俱流入焉,南入於漢水。西北有花園頭巡檢司,又有荊子口關。又西有峽口鎮(zhèn),南接湖廣均州界。
裕州洪武初,以州治方城縣省入。東北有方城山,渚水出焉,下流入沘水。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二:
舞陽州東北。汝水在縣北,舊入西平縣界,元末於渦河堨斷其流,使東歸潁,而西平之水始別為汝源。南有潕水,亦曰舞水,又有瀙水,下流俱入於汝寧府之汝水。西南有沙水,即水也。又北有澧水,下流歸故汝水。
葉州北少東。北有黃城山,一名長城山,有汝水。又北有湛水,流入汝。東北有沙水,一名水,又名泜水,又北有昆水入焉,下流入於汝。又北有昆陽關。
懷慶府元懷慶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領縣六。東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河內(nèi)倚。永樂二十二年建衛(wèi)王府。正統(tǒng)三年除。八年,鄭王府自陜西鳳翔府遷此。北有太行山,又有碗子城山,上有關。又有沁河,源出山西沁源縣,流入府境,下流至武陟入大河。又有丹河,自澤州流入,注於沁河。又西有柏鄉(xiāng)城,崇禎四年筑。
濟源府西。元屬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南濱大河。西有王屋山,接山西垣曲縣界,濟水出焉。西北有琮山,溴水出焉。又東北有沁水,經(jīng)兩山之間,一名枋口水。又西北有軹關。西有邵原鎮(zhèn)巡檢司。
修武府東少北。西有沁水。
武陟府東。大河在縣南。東有沁河,至南賈口入焉。又東北有蓮花池,萬歷十五年,沁河決此。又西北有寧郭城,景泰中筑。
孟府南少西。元孟州。洪武初,以州治河陽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西南濱大河。
溫府東南。元屬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南濱大河,溴水自西北流入焉。又西南有濟水,舊自濟源縣流經(jīng)沇河鎮(zhèn),南注於河,后其道盡入河中。
衛(wèi)輝府元衛(wèi)輝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領縣六。東南距布政司一百六十里。
汲倚。弘治四年八月建汝王府。嘉靖二十年除。隆慶五年二月建潞王府。北有衛(wèi)河,源出輝縣,下流至北直靜??h入海,行二千余里,又東北有淇門鎮(zhèn)。
胙城府東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汲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新鄉(xiāng)府西南。北有衛(wèi)河。西北有清水。又西南有大河故道,正統(tǒng)十三年河決縣之八柳樹由此,尋塞。西有古沁河,永樂十三年后,時決時涸。
獲嘉府西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鄉(xiāng)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大河舊在縣南。天順六年中,河自武陟徙入原武,而縣界之流絕。北有清水,又有小丹河合焉。
淇府北。元淇州,后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十二月降為縣。西北有淇水,又清水自東北流入焉,下流入於衛(wèi)河。
輝府西北。元輝州,后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十二月降為縣。西有太行山。西北有白鹿山。又有蘇門山,一名百門山,山有百門泉,泉通百道,其下流為衛(wèi)水,故又名衛(wèi)源。又西南有清水。又西北有侯趙川、西有鴨子口二巡檢司。
彰德府元彰德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閏七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領州一,縣六。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安陽倚。永樂二年四月建趙王府。元末,縣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東北有韓陵山。西北有銅山,舊產(chǎn)銅。北有安陽河,本名洹水,自林縣流入,至北直內(nèi)黃縣入衛(wèi)河。又北有濁漳水。
臨漳府東北。元末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西有清、濁二漳水,合流於此,曰交漳口,入北直界。又有滏水,下流入於漳河。西南又有洹水。
湯陰府南。元末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西有蕩水,經(jīng)縣治北,下流入衛(wèi)水。
林府西,少南。元林州,后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二年四月降為縣。西北有隆慮山,亦曰林慮,洹水出焉。又西南有天平山。西有太行山。又北有濁漳水,自山西平順縣流入。
磁州元治滏陽縣,屬廣平路,后州縣俱廢。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州,屬廣平府。二年四月來屬。西北有神麇山,滏水出焉。又南有清漳水。北有車騎關巡檢司。南距府七十里。領縣二:
武安州西北。元末廢。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東南有滏山,滏水出焉。西南有磁山,產(chǎn)磁石。東北有洺河,流入北直邯鄲縣界。又西有固鎮(zhèn)巡檢司。
涉州西少北。元屬真定路,后廢。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屬真定府。二年四月來屬。南有涉水,即清漳水也,自山西黎城縣流入。又東北有偏店巡檢司,后移於縣西南之吾而峪口。
汝州元屬南陽府。洪武初,以州治梁縣省入。成化十二年九月直隸布政司。東南有霍山。又有魚齒山,涉水出於此,入葉縣界。又西南有鳴皋山。又有空峒山。南有汝水。西有廣成澤。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九十里。
魯山州西南。東有魯山。西有堯山,水所出,西南有波水流入焉。又西北有歇馬嶺關巡檢司。
郟州東少南。東南有汝水,西有扈澗水流入焉。
寶豐州東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汝州地置。南有汝水,又有水。
伊陽州西少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汝州之伊闕故縣置,析嵩及魯山二縣地益之。西有伊陽山。又有堯山,即天息山也,上有分水嶺,水出焉,俗又名沙水。又南有汝水。西有伊水。西南有上店鎮(zhèn)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常界嶺。又有普浗關巡檢司,廢。
陜西《禹貢》雍、梁二州之域。元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治奉元路。又置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二年四月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治西安府。三年十二月置西安都衛(wèi)。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陜西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屬州二十一,縣九十有五。為里三千五百九十七。東至華陰,與河南、山西界。南至紫陽,與湖廣、四川界。北至河套,西至肅州。外為邊地。距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京師二千六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九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九。弘治四年,戶三十萬六千六百四十四,口三百九十一萬二千三百七十。萬歷六年,戶三十九萬四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五十萬二千六十七。
西安府元奉元路,屬陜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西安府。領州六,縣三十一:
長安倚。治西偏。洪武三年四月建秦王府。北有龍首山。南有終南山。西南有太一山,又有子午谷,谷中有關。北有渭水,源出鳥鼠山,流經(jīng)縣界,至華陰入黃河。又西有灃水。又西北有鎬水,合滮水,又南有潏水,亦曰氵穴水,合澇水,俱北流入渭。
咸寧倚。治東偏。渭水在南。東有滻水,合霸水流入渭。
咸陽府西北。舊治在渭河北,洪武二年徙於渭南。東北有涇水,東入渭。東南有灃水,北入渭。
涇陽府北。西北有甘泉山。南有涇水,源自開頭山,流經(jīng)縣界,至高陵縣入謂。又北有冶谷水,合清谷水,下流入謂。
興平府西少北。南有渭水。
臨潼府東少北。東南有驪山,有溫泉。北有渭水。西有潼水,又東有戲水,俱北入渭。又東有泠水,一曰零水,至零口鎮(zhèn)亦入渭。又南有煮鹽驛,舊產(chǎn)鹽。
渭南府東。元屬華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北有渭水。
藍田府東南。南有七盤山,旁有纟爭坡,謂之七盤十二纟爭,藍關之險道。又有峣山。東南有藍田山,有關。西有霸水,西北有長水,亦曰荊溪,又南有輞谷水,亦曰輞川,俱注於霸水。
鄠府西南。南有牛首山,澇水出焉。北有渭水。西南有甘泉,西有氵美陂,俱流合澇水,注於渭。又灃水在南,合高觀谷、太平谷諸水,入長安縣界。
盩厔府西南。西南有駱谷,谷長四百二十里,谷口有關。谷中有十八盤、又有柴家關二巡檢司。北有渭水。南有龍水,西南有黑水流入焉。又東有駱谷水,東南有芒水,并北入謂。
高陵府東北。西南有渭水,涇水自西北流合焉。
富平府東北。元屬耀州。萬歷三十六年改屬府。西南有荊山。西北有漆沮水,舊經(jīng)白水縣南入洛,自鄭渠堙廢,不復東入洛矣。東北有美原巡檢司,尋廢。
三原府北少東。元屬耀州。弘治三年十一月改屬府。西北有堯門山。東北有漆沮水。西有清水,下流注於渭。
醴泉府西北。元屬乾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西北有九峻山,又有武將山。東有涇水,又有甘谷水,流合焉。
華州南有少華山。北有渭水,與同州界。西有赤水,分大小二流,又有石橋水,俱北注渭。西距府二百里。領縣二:
華陰州東。南有華山,亦曰太華,即西岳也。東有牛心谷。西南有車箱谷。東北有大河,自朝邑縣流入,至渭口,與渭水合,所謂渭汭也。南有敷水,北入渭。東北有潼水,入於大河。東有潼關。洪武七年置潼關守御千戶所。九年十一月升為衛(wèi),屬河南都司。永樂六年直隸中軍都督府。
蒲城州西北。東有洛水。又西有西鹵池,南有東鹵池,舊產(chǎn)鹽。
商州洪武七年五月降為縣。成化十三年三月仍為州。東南有商洛山。西有熊耳山,伊水所出。南有丹崖山,舊產(chǎn)銅。又有冢嶺山,洛水所出,下流至河南汜水縣入大河。又南有丹水,流入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界。東有武關、西有秦嶺二巡檢司。又東有龍駒寨。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領縣四:
商南州東少南。成化十三年三月以商縣之層峰驛置,尋徙治於沭河西。西南有兩河,即丹水也,東有沭河,南有挾川,俱入焉。東有富水堡巡檢司。
雒南州北少東。元曰洛南,屬商州。洪武七年五月改屬華州。成化十三年三月復來屬。天啟初,改洛為雒。東北有魚難山,魚難水出焉,西北有玄扈山,玄扈水出焉,俱北入於洛。東南有三要、東北有石家坡二巡檢司。
山陽州南少東。本商縣之豐陽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為縣,而移巡檢司於縣東南之漫川里,仍故名。東南有天柱山。西南有甲河,流入湖廣上津縣界,注於漢水。又東有竹林關巡檢司。
鎮(zhèn)安州西南。景泰三年以咸寧縣野豬坪置,屬府。天順七年二月遷治謝家灣。成化十三年三月改屬州。西有泎水,合縣南洵水入洵陽縣界,注於漢江。北有舊縣、西有五郎壩二巡檢司。
同州北有商原。南有渭水。西南有沮水,一名洛水。西南距府二百六十里。領縣五:
朝邑州東。東有大河。南有渭水。又有洛水,舊自縣南經(jīng)華陰縣西北葫蘆灘入謂;成化中,自縣南趙渡鎮(zhèn)徑入於河,不復入渭。東北有臨晉關,一名大慶關,即浦津關也,舊屬浦州,洪武九年八月來屬。有浦津關巡檢司。
郃陽州東北。東有黃河。
韓城州東北。西有梁山,一名呂梁山,濱大河。東北有龍門山,夾河對峙。
澄城州北,西有洛水。
白水州西北。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西有洛水,白水流入焉。西北有馬蓮灘巡檢司。
耀州東有沮水,西有漆水流入焉。又有清水,流入三原縣界。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一:
同官州東北。北有神水峽,峽內(nèi)有金鎖關巡檢司。又西北有北高山,漆水出焉,東南流與同官川水合。又東有沮水,南有安公谷水,其下流合於沮水。
乾州西北有梁山,接岐山縣界。其南有漠谷,漠谷水經(jīng)其下,流為武水。又東北有甘谷水。又西有武亭水。東南距府百六十里。領縣二:
武功州西南。西南有太白山,又有武功山。東南有忄享物山。南有渭水。又西有漠谷水,又有武亭水,自縣東北流合焉。俱匯於湋水。
永壽州北。東有涇水。西南有錦川河,下流為漠谷水。有土副巡檢司。又有穆陵關。
邠州元直隸陜西行省。洪武中來屬,以州治新平縣省入。北有涇水。西南有白土川,亦名漆水,東南注於渭水。與入洛之漆異。東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縣三:
淳化州東。南有黃嵚山。西有涇水。東有清水,南流入耀州界。
三水州東北。成化十三年九月析淳化縣地置。東南有石門山。東有三水河,一名汃水,西南流入涇水。東南有石門巡檢司。
長武州西北。萬歷十一年三月以邠州宜祿鎮(zhèn)置。北有涇水,自涇州流入。南有汭水,一名宜祿水,亦自涇州流入,徑縣東停口鎮(zhèn),與黑水河合,入於涇水。西有窯店巡檢司,本名宜祿,治宜祿鎮(zhèn)。弘治十七年遷於正東之冉杏,仍故名。萬歷十一年又遷,更名。
鳳翔府元屬陜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領州一,縣七。東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鳳翔倚。永樂二十二年建鄭王府。正統(tǒng)八年遷於河南懷慶府。東北有杜陽山,杜水所出。西北有雍山,雍水出焉,下流合漆水入渭。又東南有橫水,亦曰橫渠,東入渭。
岐山府東。東北有岐山。又有梁山。又北有武將山。南有渭水,西北有岐水,又東有湋水,俱流入扶鳳縣界。又南有斜谷水,北入渭。
寶雞府西南。東南有陳倉山。西南有大散嶺,大散關在焉。又有和尚原,接鳳縣界。南有渭河,東有汧河流入焉。又東南有箕谷水,有洛谷水,俱北入渭。西南有益門鎮(zhèn)二里散關、東南有虢川二巡檢司。又東南有金牙關。
扶鳳府東。西南有渭河。東有漆河,又有雍水自東南流入焉,又南有湋河,俱流入武功縣界。
郿府東南。元屬奉元路。洪武二年來屬。西有衙嶺山,褒水出其南,流入沔,斜水出其北,流入渭。西有五丈原。又西南有斜谷,南入漢中,有斜谷關。北有渭水。
麟游府東北。西有漆水,南有麟游水,下流俱入於渭。西南又有杜水,亦曰杜陽川,東入漆。西北有石窯關巡檢司。
汧陽府西少北。元屬隴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舊治在縣西,嘉靖二十七年徙於今治。南有汧河。
隴州元屬鞏昌總帥府。延祐四年十一月省州治汧源縣入州。洪武二年來屬。西北有隴山,上有關曰隴關,亦曰大震關,一名故關,有故關大寨巡檢司。又有安夷關,亦曰新關。又西有小隴山,一名關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南有吳山,即吳岳,古文以為岍山。西南有白環(huán)谷,白環(huán)水出焉。西有弦蒲藪,汭水出焉,下流合於涇水。南有渭水。西南有方山原。又南有隴安、西南有香泉二巡檢司。東南距府百八十里。
漢中府元興元路,屬陜西行省。洪武三年五月為府。六月改名漢中府。領州一,縣八。東北距布政司九百六十里。
南鄭倚。萬歷二十九年十月建瑞王府。西南有巴嶺山,南連孤云、兩角、米倉諸山,達四川之巴州。南濱漢水,又曰沔水,源自嶓冢,經(jīng)縣界,下流至湖廣漢陽府入大江。又有沮水,漢水別源也,又西北有褒水,俱流入漢水。南有青石關巡檢司。
褒城府西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南鄭縣,后復置。東北有褒谷,自此出連云棧,北抵斜谷之道也。南有沔水,即漢水也。又有廉水,又城東有褒水,西南有讓水,一名遜水,下流俱入沔水。北有雞頭關巡檢司。又有虎頭關。西北有漢陽關。
城固府東少北。南有漢水。東北有壻水,又名智水,下流入漢水。又西北有黑水,或云即褒水之上源。
洋府東南。元洋州。洪武三年降為縣。十年六月省入西鄉(xiāng),后復置。北有興勢山。東有黃金谷。南有漢水。西北有壻水,西有灙水,亦曰駱谷水,又東有酉水,俱南入漢。
西鄉(xiāng)府東南。東有饒風嶺,有關。北有漢水。東有洋水,即清涼川也,西北合木馬河入漢。東南有鹽場關、西南有大巴山、東北有子午鎮(zhèn)三巡檢司。
鳳府西北。元鳳州。洪武七年七月降為縣。南有武都山。北有嘉陵江,源出縣之嘉陵谷,下流至四川巴縣入於大江。又東有大散水,亦注於嘉陵江。東北有清風閣巡檢司。南有留壩巡檢司,后遷廢丘關,又遷柴關,仍故名。南有仙人關。西有馬嶺關。
沔府西。元沔州,屬四川廣元路。洪武三年改屬漢中府,省州治鐸水縣入州。七年七月降為縣。十年六月省入略陽,后復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屬寧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仍屬府。北有鐵山。東南有定軍山。南有漢水。西有沮水,又有大安水,南入於漢。西南有大安縣,洪武初廢。又西有石頂關。
寧羌州本寧羌衛(wèi)。洪武三十年九月以沔縣之大安地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置州,屬府。東北有五丁山,亦曰金牛峽。北有嶓冢山,漢水出焉,亦曰漾水,下流至湖廣漢陽縣合大江。又東有嘉陵江,西有西漢水合焉。西南有白水,自洮州衛(wèi)流經(jīng)此,亦曰葭萌水,有白水關,其下流至四川昭化縣合於嘉陵江。又東北有浕水,流入漾水,謂之浕口。又東有沮水。北有陽平關巡檢司。東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一:
略陽州北。元屬沔州。洪武三年屬府。成化二十一年六月改來屬。西有盤龍山。東南有飛仙嶺,棧道所經(jīng)也。東有沮水,為漢水之別源。南有嘉陵江,西北有犀牛江,即西漢水也。又西有白水江。東北有九股樹、西有罝口二巡檢司。又西北有白水鎮(zhèn)巡檢司,后廢。
延安府元延安路,屬陜西行省。洪武二年五月為府。領州三,縣十六。南距布政司七百四十里。
膚施倚。東有延水,又有清化水流入焉。
安塞府西北。西有洛水。北有延水,出縣西北之蘆關嶺,又東南有西川水,北有金明川,俱流入焉。又北有塞門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二年置。西南有敷政巡檢司。
甘泉府西南。北有野豬峽。西有洛河,南有伏陸水流入焉。又東北有庫利川。
安定府東北。北有高柏山,懷寧河出焉,東流入於無定河。西北有白洛城,洪武三年筑。
保安府西北。西南有洛河,有吃莫河流入焉。北有大鹽池。又西有靖邊守御千戶所,隆慶元年二月置。北有順寧巡檢司。
宜川府東。南有孟門山,在大河中流。又西南有銀川水,北有汾川水,西南有丹陽諸川,俱流入大河。
延川府東少北。東濱大河。北有吐延川,合清澗水,流注於大河。又東北有永寧關,臨河。
延長府東。東濱河。南有延水,流入大河。
青澗府東北。元屬綏德州。嘉靖四十一年改屬府。東有黃河,東北有無定河流入焉。又西有青澗河。
鄜州東有洛水,南與單池水合,又名三川水。西有直羅巡檢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三:
洛川州東南。西南有洛水。東南有鄜城巡檢司。
中部州南。北有橋山,亦曰子午嶺,沮水出焉。西北有谷河及子午水,俱入於沮水。又東北有洛水。
宜君州南。西南有玉華山,又有鳳凰谷。東有洛水。東北有沮水。
綏德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府,后復置。南有魏平關。東有黃河。城東有無定河,一名奢延水,亦曰水,西北有大理水流入焉。東北有官菜園渡口巡檢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領縣一:
米脂州北。西有無定河。有大理水,又有小理水,西北有明堂川,俱流入無定河。北有碎金鎮(zhèn)、西南有克戎寨二巡檢司。又西有銀州關,成化七年修筑。
葭州洪武七年十一月降為縣,屬綏德州。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為州,屬府。東濱大河,西有葭蘆河,城東有真鄉(xiāng)川流合焉。西南距府五百八十里。領縣三:
吳堡州南。元屬州。洪武七年十一月改屬綏德,尋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還屬。東濱河。
神木州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楊家城,正統(tǒng)五年移縣治焉。成化中,復還故治。南有大河。北有濁輪川。西南有屈野川。
府谷州東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濱大河,北有清水川入焉。
慶陽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五月直隸行省。領州一,縣四。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安化倚。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建慶王府。二十六年遷於寧夏衛(wèi)。元省。洪武中復置。東北有白於山,洛水所出。又城東有東河,西有西河,流合焉,下流為馬蓮河。又西有黑水河,源出縣北之太白山,下流至長武縣合於涇河。東北有槐安、北有定邊二巡檢司。又西南有驛馬關、又有靈州、又有大鹽池三巡檢司,廢。
合水府東南。東有建水,西有北岔河,流合焉,謂之合水,西南入馬蓮河。又東北有華池水,有平戎川流合焉,東入鄜州之洛河。有華池巡檢司。
環(huán)府西北。元環(huán)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初,降為縣,來屬。西有環(huán)河,出縣北青岡峽,下流為府城之西河。又南有黑水河,又有堿河,西南有甘河,俱注於環(huán)河。又西有葫蘆泉。西北有清平關。西北有安邊守御千戶所,弘治中置。
真寧府東南。元屬寧州。萬歷二十九年改屬府。西有馬蓮河。南有大陵、小陵諸水,即九陵川之上源也。東有雕山嶺巡檢司。
寧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中來屬。東有橫嶺,又有九龍川,亦曰寧江,亦曰九陵川,西南流,會上流群川,而南注於涇河。東北有襄樂巡檢司。北距府百五十里。
平?jīng)龈獙凫柌値浉?。洪武三年五月直隸行省。領州三,縣七。東南距布政司六百五十里。
平?jīng)鲆?。洪武二十四年建安王府。永樂十五年除。二十二年,韓王府自遼東開原遷此。西南有可藍山。西有崆峒山。又有笄頭山,涇水出焉,下流至高陵縣入渭。又西有橫河,東有湫峪河,俱流入涇河。又西有群牧監(jiān)。洪武三十年置陜西行太仆寺。永樂四年置陜西苑馬寺,領長樂等六監(jiān),開成等二十四苑,俱在本府及慶陽、鞏昌境內(nèi)。正統(tǒng)三年又并甘肅苑馬寺入焉。又東有通梢關。
崇信府東南。北有汭水。西南有赤城川,南有白石川流合焉。下流合於涇水。
華亭府南。西有小隴山。西北有瓦亭山,有瓦亭關巡檢司,所謂東瓦亭也。東北有涇河。東南有汭水。又東南有三鄉(xiāng)鎮(zhèn),北有馬鋪嶺二巡檢司。
鎮(zhèn)原府東北。元鎮(zhèn)原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初,降為縣,來屬。西北有胡盧河,分二流,一北注於黃河,其支流東南注於涇河。南有高平川,流入胡盧河。西有安平寨巡檢司。西北有蕭關。西南有木峽關。又西有石峽關。南有驛藏、木靖二關。
隆德府西南。元屬靖寧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東有好水,西流與苦水合。西北有武延川,流入好水。東南有捺龍川,流入苦水。
涇州元直隸陜西行省。洪武三年以州治涇川縣省入,來屬。舊治在涇水北。今治本皇甫店,洪武三年徙於此。北有涇河,有汭水。東有金家凹巡檢司。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一:
靈臺州東南。西北有白石原。東北有三香水,一名三交川,下流至邠州合涇水。又西南有細川水,東北流合於三交川。
靜寧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中來屬。南有隴山。北有橫山,即隴山支阜。南有水洛川,一名石門水,下流至秦州入略陽川。又西有苦水河,即高平川之上源。東距府二百三十里。領縣一:
莊浪州東南。元莊浪州,直隸陜西行省。洪武三年屬鳳翔府。八年三月降為縣,來屬。西有苦水川。
固原州本固原守御千戶所,景泰三年以故原州城置。成化四年升為衛(wèi)。弘治十五年置州,屬府。西南有六盤山,上有六盤關,東北有清水河出焉,下流合鎮(zhèn)原縣之胡盧河。又北有黑水,北流入於大河。又東西有二朝那湫,其下流注於高平川。南有開成州,元直隸陜西行省,治開成縣。洪武二年省州,以縣屬平?jīng)龈?。成化三年廢縣。又東南有廣安州,元屬開成州,洪武二年省。又西有甘州群牧所,永樂中置。又西北有西安守御千戶所,成化五年以舊西安州置。北有鎮(zhèn)戎守御千戶所,成化十二年以葫蘆峽城置。東北有平虜守御千戶所,弘治十四年以舊豫望城置。又北有下馬關,嘉靖五年置。東南距府百七十里。
鞏昌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四月直隸行省。領州三,縣十四。東距布政司千六十里。
隴西倚。西有首陽山,上有關。北濱渭水,東有赤亭水,西流入焉。
安定府北。元定西州,屬鞏昌總帥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名安定州。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北有車道峴。西有西河,東有東河,流合焉。北有巉口巡檢司。
會寧府東北。元會州,屬鞏昌總帥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為會寧州。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東有響水,北流入大河。東有青家巡檢司。
通渭府東北。北濱渭,西有華川,東流入焉。
漳府南。西南有故城。今治,正統(tǒng)中所徙。西北有西傾山。南有漳水,北流入渭。東南有鹽井。
寧遠府東。南有太陽山,舊產(chǎn)鐵。北有桃花峽,兩山夾峙,渭水經(jīng)其中。西有廣吳水,又有山丹水,俱源出岷州,并流北注渭。
伏羌府東。西南有硃圉山,俗名白崖山。北有渭水,西南有永寧河,西有洛門川,俱東北注於渭。
西和府東南。元西和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舊治在西南白石鎮(zhèn),洪武中,移於今治。北有祁山。南有黑谷山,上有關。西北有西漢水,亦曰鹽官水。西南有濁水,即白硃江也。東北有鹽井。
成府東南。元成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西北有仇池山。東南有西漢水。西南有濁水,又西有建安水,又有洛谷川,俱流入西漢水。又東有泥陽水,下流至徽州界入嘉陵江。又北有黃渚關巡檢司。
秦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屬府,省州治成紀縣入州。西南有嶓冢山,西漢水出焉,下流至寧羌州合嘉陵江。東北有渭水,有秦水東流入渭。又西有西谷水,下流入西漢水。又南有籍水,西南有段谷水流入焉。又東有長離水,即瓦亭川下流也,俱流入於渭。南有高橋巡檢司。又有石榴關。又有現(xiàn)子關。西距府三百里。領縣三:
秦安州北。東有大隴山。又東北有瓦亭山,所謂西瓦亭也。城南有渭水。又西有隴水,瓦亭川自東北流合焉。又東有松多川,下流入於秦水。又東有隴城關巡檢司。
清水州東。東有隴山,有盤嶺巡檢司。西南又有小隴山。西有渭水。東有秦水,南有清水流入焉。
禮州西南。元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一月置禮店千戶所。十一年屬岷州衛(wèi)。十五年改屬秦州衛(wèi)。成化九年十二月置禮縣於所城,屬州。故城在東。洪武四年移於今治。東南有西漢水。西南有岷峨山,岷江出焉,東南流入階州界合於西漢水。又西有漩水鎮(zhèn)、南有板橋山二巡檢司。
階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四年降為縣,屬府。十年六月復為州。舊城在東南坻龍岡上。今城,洪武五年所置。北有白水江。東北有犀牛江,即西漢水也。又西北有羌水,下流合白水江。又東有七防關巡檢司。西北距府八百里。領縣一:
文州東南。元文州。至元九年十月置,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降為縣,屬府。十年六月改屬州。二十三年三月省。成化九年十二月復置,仍屬州。東南有青唐嶺,路入四川龍安府。東有白水,西有黑水,流合焉。又北有羌水,一名太白水。東有文縣守御千戶所,本文州番漢千戶所,洪武四年四月置。二十三年改文縣守御軍民千戶所。成化九年更今名。又東有玉壘關。西北有臨江關。
徽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六月降為縣,屬府,后復升為州。東南有鐵山。南有嘉陵江,又有河池水流入焉。又南有虞關巡檢司。西南有小河關。西北距府四百八十里。領縣一:
兩當州東。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徽縣,后復置,屬州。南有嘉陵江。
臨洮府元臨洮府,屬鞏昌總帥府。泰定元年九月改為臨兆路。洪武二年九月仍為府。領州二,縣三。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六十里。
狄道倚。西南有常家山,與西傾山相接。北有馬寒山,浩尾河出於其北,阿干河出於其南,俱東流入大河。又西南有洮河,自洮州衛(wèi)流入。又東有東峪河,南有邦金川,皆流會洮河。北有摩云嶺巡檢司。又北有打壁峪關,有結河關。南有南關,有下襯關,有八角關、十八盤關。西有三坌關,有分水嶺關。
渭源府東少南。西有南谷山,渭水所出。又有鳥鼠山,渭水所經(jīng),東至華陰縣入大河。又西有分水嶺,東流者入渭,西流者入洮,上有分水嶺關巡檢司。又西南有五竹山,清源河出焉,逕縣東南入渭。
蘭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九月降為縣,來屬。成化十三年九月復為州。建文元年,肅王府自甘州衛(wèi)遷此。南有皋蘭山。北濱大河,所謂金城河也,湟水自西,洮水、阿干河俱自南,先后流入焉。又西南有漓水,合於洮水。北有金城關,下有鎮(zhèn)遠浮橋,有河橋巡檢司。西北有京玉關,南有阿干鎮(zhèn)關。西南有鳳林關。南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一:
金州東少南。元金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九月降為縣,屬府。成化十三年改屬州。舊城在南,洪武中,移於今治。北有大河,東北流亂山中,入靖虜衛(wèi)界。又南有浩尾河,一名閃門河,入於大河。東北有一條城,萬歷二十五年置。
河州元河州路,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河州衛(wèi),屬西安都衛(wèi)。六年正月置河州府,屬陜西行中書省。七年七月置西安行都衛(wèi)於此,領河州、朵甘、烏斯藏三衛(wèi)。八年十月改行都衛(wèi)為陜西行都指揮使司。九年十二月,行都指揮使司廢,衛(wèi)屬陜西都指揮使司。十年分衛(wèi)為左右。十二年七月,府廢,改左衛(wèi)于洮州,升右衛(wèi)為軍民指揮使司。成化九年十二月置州,屬府,改軍民指揮使司為衛(wèi)。西南有雪山,與洮州界。西北有小積石山,上有關。大河自塞外大積石山東北流,逕此,又逕榆林衛(wèi)北,折而南,與山西中流分界,至潼關衛(wèi)北,折而東,入河南界,回環(huán)陜西境四千余里。南有大夏河,即漓水也,亦曰白石川。又西北有積石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改置積石州千戶所。西南有貴德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八年正月改置歸德守御千戶所。又南有寧河縣,東北有安鄉(xiāng)縣,元俱屬河州路,洪武三年廢,六年復置。十二年復廢。又東南有定羌巡檢司。東北距府百八十里。
靈州元屬寧夏府路。洪武三年罷。弘治十三年九月復置,直隸布政司。大河在城北,洛浦河自南流入焉。南有小鹽池。距布政司九百九十三里。
興安州元金州,屬興元路。萬歷十一年八月更名。二十三年直隸布政司。舊治漢水北,后遷水南。萬歷十一年又遷故城南三里許。北有漢水。又西有衡河,亦曰恒河,下流入漢江。東北有乾祐關巡檢司,廢。領縣六。西北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平利州南少東。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屬四川大寧州。五年二月來屬。十年六月復省,后復置。東有女媧山,灌溪水出焉,西北與黃洋河合,入於漢。南有鎮(zhèn)坪巡檢司。
石泉州西。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屬四川大寧州。五年二月來屬。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漢中府。萬歷十一年還屬州。南有十八盤山,有漢江。西有饒風河,東有遲河,俱入漢。又西有饒風嶺巡檢司,本治縣東遲河口,后遷下饒風鋪,更名。
洵陽州東。元末省。洪武三年復置。五年二月來屬。東北有水銀山,產(chǎn)水銀、硃砂。南有漢江,東有旬水流入焉。又有乾祐河,自西北流入旬水。東有閭關、西北有三岔二巡檢司。
漢陰州西少北。元末省。洪武三年復置。十年六月省入石泉縣,后復置,屬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漢中府。萬歷十一年還屬州。南有漢水。東北有直水,又有恒河,俱流入漢水。又西有方山關。
白河州東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洵陽縣白河堡置,屬湖廣鄖陽府。十三年九月來屬。北有漢江,東入湖廣鄖西縣界。南有白石河,分二流,俱北注於漢。
紫陽州西南。正德七年十一月以金州紫陽堡置。初治紫陽灘之左,嘉靖三十五年遷於灘右。西有漢江。
洮州衛(wèi)元洮州,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洮州軍民千戶所,屬河州衛(wèi)。十二年二月升為洮州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屬陜西都司。西南有西傾山,桓水出焉,下流為白水江,又漒川亦出焉,一名洮水。又北有石嶺山,上有石嶺關。東有黑松嶺,上有松嶺關。又東有黑石關、三岔關、高樓關。北有羊撒關。西南有新橋關、洮州關。東南有舊橋關。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岷州衛(wèi)元岷州,以舊祐川縣地置,屬吐番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岷州千戶所,屬河州衛(wèi)。十一年七月升為衛(wèi),屬陜西都司。十五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二十四年又置州,改軍民指揮使司為衛(wèi)。四十年閏五月,州廢,仍置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建岷王府。二十六年遷云南。北有岷山,洮河經(jīng)其下。南有白水,一名臨江。又東有石關。東北有鐵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鐵城千戶所,屬河州衛(wèi),后廢。領所一。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
西固城守御軍民千戶所衛(wèi)南。本西固城千戶所,洪武七年三月置,屬鞏昌府。十五年四月改置,來屬。南有白水。北有化石關。西北有平定關。
榆林衛(wèi)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其城,正統(tǒng)二年所筑也。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jīng)衛(wèi)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寧夏衛(wèi)東北流經(jīng)此,西經(jīng)舊豐州西,折而東,經(jīng)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jīng)舊東勝衛(wèi),又東入山西平虜衛(wèi)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huán)之,所謂河套也。洪武中,為內(nèi)陸。天順后,元裔阿羅出、毛里孩、孛羅出相繼居之。西南有鹽池,舊屬寧夏衛(wèi),嘉靖九年來屬。又衛(wèi)東有長鹽池、紅鹽池。西有西紅鹽池、鍋底池。又東有長樂堡,分轄雙山等十二營堡,為中路。又有神木堡,分轄鎮(zhèn)羌等九營堡,為東路。西有安邊營,分轄永濟等十二營堡,為西路。俱成化后置。又北有邊墻,成化九年筑,長一千七百七十余里,東起清水營,接山西偏頭關界,西抵定邊營,接寧夏花馬池界。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寧夏衛(wèi)元寧夏府路,屬甘肅行省。洪武三年為府。五年,府廢。二十六年七月置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罷。永樂元年正月復置。洪武二十六年,慶王府自慶陽府遷此。西有賀蘭山。又西南有峽口山,黃河流其中,一名青銅硤。黃河出硤東流,亦曰三岔河。又東有黑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蘆河下流也,俱注於黃河。有寧夏群牧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置。領千戶所四。東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靈州守御千戶所衛(wèi)東南。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治在河口。宣德三年二月徙於城東。弘治十三年九月復置靈州於所城。
興武守御千戶所衛(wèi)東南。正德元年以興武營置。
韋州守御千戶所衛(wèi)東南。弘治十年以故韋州置。西有大蠡山。南有小蠡山。東有東湖。
平虜千戶所衛(wèi)北少東。嘉靖三十年以平虜城置。東北有老虎山,濱大河。北有鎮(zhèn)遠關。
寧夏前衛(wèi)在寧夏城內(nèi),洪武十七年置。
○寧夏左屯衛(wèi)
寧夏右屯衛(wèi)亦俱在寧夏城內(nèi),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后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
寧夏后衛(wèi)本花馬池守御千戶所,成化十五年置。正德元年改衛(wèi)。其城,正統(tǒng)九年所筑也。東北有方山。西有花馬池。西北有大鹽池。又西有小鹽池。東有長城關,正德初置。東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寧夏中衛(wèi)元應理州,屬寧夏府路。洪武三年州廢。永樂元年正月置衛(wèi)。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又西南有溫圍水,流入大河。又有裴家川。又東南有鳴沙州,元屬寧夏府路。洪武初廢。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十里。
靖虜衛(wèi)正統(tǒng)二年以故會州地置,屬陜西都司。南有烏蘭山,上有烏蘭關。北有大河。西南有祖厲河,東北有亥刺河,皆注於大河。西南有會寧關。南距布政司千二百二十里。
陜西行都指揮使司元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肅衛(wèi)。二十五年罷。二十六年,陜西行都指揮使司自莊浪徙置於此。領衛(wèi)十二,守御千戶所四。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甘州左衛(wèi)倚。元甘州路。洪武初廢。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衛(wèi)。二十七年十一月罷。二十八年六月復置。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肅王府。建文元年遷於蘭縣。西南有祁連山。西北有合黎山。東北有人祖山,山口有關,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又東北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又有張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於張掖河。又東南有盧水,亦曰沮渠川。
甘州右衛(wèi)、甘州中衛(wèi)俱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置。
甘州前衛(wèi)、甘州后衛(wèi)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四衛(wèi)俱與甘州左衛(wèi)同城。
肅州衛(wèi)元肅州路,屬甘肅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衛(wèi)。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關也。弘治七年正月扁關曰鎮(zhèn)西。西南有小昆侖山,亦曰雪山,與甘州山相接。北有討來河,東會於張掖河。西南有白水,又西北有黑水,東南有紅水,俱流入白水,下流入西寧衛(wèi)之西海。又東北有威虜衛(wèi),洪武中置,永樂三年三月省。東距行都司五百十里。
山丹衛(wèi)元山丹州,直隸甘肅行省。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九月置衛(wèi),屬陜西都司,后來屬。東南有焉支山。西有刪丹河,即弱水也。北有紅鹽池。西距行都司百八十里。
永昌衛(wèi)元永昌路,屬甘肅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處宣慰司。洪武初廢。十五年三月置衛(wèi),屬陜西都司,后來屬。北有金山,麗水出焉。西南有白嶺山,亦曰雪山。西有水磨川,上有水磨關。又東南有蹇占河。西北距行都司三百十里。
涼州衛(wèi)元西涼州,屬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衛(wèi),屬陜西都司,后來屬。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東南有洪池嶺。又東北有白亭海,有潴野澤。又西有土彌干川,即五澗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於三岔河。又東有雜木口關。又有涼州土衛(wèi),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
鎮(zhèn)番衛(wèi)本臨河衛(wèi),洪武中,以小河灘城置。三十年正月更名。建文中罷。永樂元年六月復置。西有黑河,即張掖河下流也。又東有三岔河。南有小河。西有鹽池。西南有黑山關。西距行都司五百五十里。
莊浪衛(wèi)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於衛(wèi)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徙於甘州。建文中,改衛(wèi)為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復改所為衛(wèi),屬陜西都司,后來屬。東有大松山。其北有小松山。西有分水嶺,南出者為莊浪河,北出者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與莊浪河合,北流經(jīng)衛(wèi)西,入於沙漠。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
西寧衛(wèi)元西寧州,直隸甘肅行省。洪武初廢。六年正月置衛(wèi)。宣德七年十一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屬陜西都司,后來屬。西南有小積石山,與河州接界。東南有峽口山,亦曰湟峽。南有大河,自西域流入,回環(huán)於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四布政司,及南直隸之地,幾至萬里,至淮安府清河縣,南合長淮,又東至安東縣南入於海。又北有湟水,即蘇木連河也,東入大河。又西南有賜支河,又城北有西寧河,皆流入大河。又西北有浩亹水,西南有宗哥川,俱流合於湟水。又西有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西北有赤海。又有烏海鹽池。東南有綏遠關。西北距行都司千三百五十里。
碾伯守御千戶所本碾北地。洪武十一年三月置莊浪分衛(wèi)。七月改置碾北衛(wèi),后廢,而徙西寧衛(wèi)右千戶所於此。成化中更名。南有碾伯河。西北距行都司千二百三十里。
沙州衛(wèi)元沙州路,屬甘肅行省。洪武初廢。永樂元年置衛(wèi)。正統(tǒng)間廢。南有鳴沙山。東南有三危山。又東有龍勒山,又有渥洼水。西有瓜州,元屬沙州路,洪武初廢。東距行都司千三百六十里。
鎮(zhèn)夷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十年以甘州衛(wèi)地置。建文二年罷。永樂元年復置所,舊在西北,天順八年移於今治。南有黑河,即張掖河也。西南有鹽池。北有兔兒關。東南距行都司三百里。
古浪守御千戶所正統(tǒng)三年六月以莊浪衛(wèi)地置。古浪河在東。又南有古浪關。東有石峽關。東南距行都司六百四十里。
高臺守御千戶所景泰七年以甘州衛(wèi)之高臺站置。弱水在北。又西有合黎山。西南有白城山。東南距行都司一百六十里。
【地理四】
○四川江西
四川《禹貢》梁、荊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治成都路。又置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治建昌路。屬云南行中書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升。七月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九月置成都都衛(wèi)。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四川都指揮使司。領招討司一,宣慰司二,安撫司五,長官司二十二及諸衛(wèi)所。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三,直隸州六,宣撫司一,安撫司一,屬州十五,縣百十一,長官司十六。為里千一百五十有奇。北至廣元,與陜西界。東至巫山,與湖廣界。南至烏撒、東川,與貴州、云南界。西至威茂,與西番界。距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京師一萬七百一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八。弘治四年,戶二十五萬三千八百三,口二百五十九萬八千四百六十。萬歷六年,戶二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萬二千七十三。
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為府。領州六,縣二十五:
成都倚。洪武十一年建蜀王府。
華陽倚。北有武擔山。又有外江,自灌縣分流經(jīng)城北,繞城而南,一名清遠江。又有內(nèi)江,亦自灌縣分流經(jīng)城南,繞城而東,亦名石犀渠。合流南注於大江。此府城之內(nèi)、外江也。東有寧州衛(wèi),洪武十一年四月置。東南有馬軍寨巡檢司。
雙流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華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南有牧馬川,即府在內(nèi)、外江下流也。
郫府西。有內(nèi)江,一名郫江,即府城內(nèi)江之上流也。
溫江府西少南。西南有皁江,亦曰內(nèi)江。
新繁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成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沱江。又西有湔氵臾口。
新都府北。東有雒水,自什邡縣流經(jīng)此,下流至瀘州入大江,亦曰中水。北有湔水,即大江別流,自灌縣東北出,流經(jīng)此,至漢州入雒水。東北有綿水,自漢州流至此入雒江。三水同流,亦曰郫江也。
彭府北。元彭州。洪武十年五月降為縣。北有九隴山,有葛王貴山,又有大隋山、中隋山。南有沱江,又北有濛水流合焉。又東有濛陽縣,元屬彭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又北有白石溝巡檢司。
崇寧府西北。元屬彭州。洪武四年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沱江。
灌府西少北。元灌州。洪武中,降為縣。西北有灌口山。又有玉壘山,下有玉壘關,一名七盤關。又西南有青城山。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堋江,古離堆也。岷江經(jīng)此,正流引而南,支流分三道,繞成都境。有石渠水口。又有白沙水,下流入都江。又南有沱江,即郫江上源也。又西有蠶崖關巡檢司。西南有獠澤關。
金堂府東。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三學山。南有云頂山。有金堂峽,雒水經(jīng)此,曰金堂河。東南又有懷口巡檢司。
仁壽府南少東。東有麗甘山,下有鹽井。東有三嵎山,又有蟠溪,下流入資江。又南有陵井,產(chǎn)鹽,亦曰仙井。
井研府南少東。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十年五月省入仁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鐵山,舊產(chǎn)鐵。南有鹽井。
資府東。明玉珍置資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珠江,即雒江也,東流為資江。東有銀山鎮(zhèn)巡檢司。
內(nèi)江府東南。洪武中置。西有中江,即雒之異名。南有椑木鎮(zhèn)巡檢司。
安府北少東。元安州,治在西北。洪武中,降為縣,移於今治。南有浮山,黑水出焉,南流入羅江縣界。北有曲山關。東有小東壩關。又東南有睢水關,關西有綿堰堡,綿水發(fā)源處也。
簡州洪武六年降為縣。正德八年又升為州。舊治在絳河北。正德八年徙治河南。東北有石鼓山。西有分棟山。東有雁水,即雒水也,絳水自北來合焉,一名赤水,亦曰牛鞞水。又城內(nèi)有牛皮井,產(chǎn)鹽。西有龍泉鎮(zhèn)巡檢司。西南有陽安關。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一:
資陽州東。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簡縣。成化元年七月復置,仍屬府。正德中,改屬州。西有資溪,流入雁水。東有資陽鎮(zhèn)巡檢司,后移治濛溪河。
崇慶州元治晉原縣。洪武中省縣入州。西有鶴鳴山。西北有鄩江,東流入新津界。又北有味江,東北有白馬江,皆岷江南出之別名也。西北有永康縣。東南有江源縣,明玉珍復置,洪武初省。西有清溪口巡檢司。東北距府百十里。領縣一:
新津州東。南有天社山。南枕大江,一名皁江。東有北江,亦曰新穿水,自府城南流經(jīng)此合大江。
漢州明玉珍復置雒縣,為州治。洪武四年省縣入州。東有雒水,有綿水。又西南有湔水,流入雒。又北有雁水,亦流入雒,故雒水亦兼雁水之名。又東北有石亭水,流合綿水。東南有三水關巡檢司。西南距府百十里。領縣三:
什邡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綿竹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章山,雒水出此,亦名雒通山。南有高鏡關,雒水經(jīng)其南。又西有大逢山。
綿竹州西北。西北有紫巖山,綿水出焉。又有紫溪河,一名射水河。又北有睢水關。
德陽州東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漢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北有鹿頭山,上有鹿頭關。東有綿水。西南有石亭水。南有白馬關巡檢司。
綿州元屬潼川府。洪武三年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東有富樂山。西有涪水,源出松潘衛(wèi),泫經(jīng)此,亦曰綿江,下流至合州,合於嘉陵江。又西北有安昌水,一名龍安水,東南流合涪水。又東有潺水,亦合於涪水。東有魏城巡檢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領縣二:
羅江州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入綿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羅江,涪水與安昌水會流處也。又西有黑水,自安縣流入界。又西南有白馬關巡檢司,關與德陽縣鹿頭關相對。
彰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綿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太華山。西有涪江,北有廉水,西有讓水,俱流入焉。
茂州元治汶山縣,屬陜西行省吐番宣慰司。洪武中省縣入州。十六年復置縣,后復省。南有岷山,即隴山之南首也。汶江自松潘衛(wèi)流入,經(jīng)山下,又東經(jīng)州城西,東南流,回環(huán)於四川、湖廣、江西三布政司及南直隸之地,入於海,幾七千余里。南有雞宗關、東有積水關、北有魏磨關三巡檢司。又南有七星關,又有雁門關。東有桃坪關。北有實大關。西北有黃崖關,有汶山長官司,又南有靜川長官司,東南有隴木頭長官司,西南有岳希蓬長官司,俱洪武七年五月置,屬重慶衛(wèi)。又北有長寧堡,本長寧安撫司,宣德中,平歷日諸蠻置,屬松潘衛(wèi)。正統(tǒng)元年二月改屬壘溪所。八年六月改屬茂州衛(wèi)。后廢為堡。東南距府五百五十里。領縣一:
汶川州西南。北有七盤山。西有玉輪江,即汶江也,有汶川長官司,洪武七年五月置。西有寒水關巡檢司。又南有徹底關。
威州元以州治保寧縣省入。明玉珍復置縣。洪武二十年五月復省縣入州。舊治在西北鳳坪里,宣德三年六月遷於保子岡河西。十年六月又遷於保子岡河東千戶所城內(nèi)。東南有定廉山,鹽溪出焉。又西南有雪山,亦曰西山。北有汶江,西北有赤水,北有平谷水,俱流入焉。東有通化縣,洪武三年省。西北有保子關、徹底關。西南有鎮(zhèn)夷關。東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領縣一:
保州西北。洪武六年分保寧縣地置。東有汶江。西北有鎮(zhèn)安關。
保寧府元屬廣元路。洪武四年直隸行省。領州二,縣八。西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閬中倚。成化二十三年建雍王府。弘治三年遷於湖廣衡州府。四年八月建壽王府。正德元年遷於湖廣德安府。舊治在縣東,明玉珍徙於此。東有蟠龍山,其北有鋸山關。又有靈山,其麓為梁山關。南有嘉陵江,即西漢水,自陜西寧羌州流入,至巴縣合大江,亦曰閬水,又曰巴水,其下流曰渝水。有南津關在城南,臨嘉陵江。又有滴水關,在城北玉臺山下。又東南有和溪關。
蒼溪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閬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大獲山在東,宋江環(huán)其下。東南有云臺山。西南有嘉陵江,宋江自西流入焉。北有八字堡巡檢司。
南部府南少東。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閬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南山,一名跨鰲山。東南有離堆山。東北有嘉陵江。
廣元府北少西。元廣元路,治綿谷縣。洪武四年改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來屬,以綿谷縣省入。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綿谷縣。二十二年六月降州為縣,復省綿谷縣入焉。北有潭毒山,上有潭毒關,下臨大江。又有朝天嶺,上有朝天關。又有七盤嶺,上有七盤關,為陜西、四川分界處。又東北有大漫天嶺,其北有小漫天嶺。西有嘉陵江。北有渡口,在大、小二漫間。東有百丈關,北有望云關,有龍門閣,北達陜西寧羌州。
昭化府西北。元屬廣元路。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廣元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府。西南有長寧山,有白衛(wèi)嶺。又西有九曲山。東有嘉陵江,其津口曰桔柏津,渡口關在焉。北有白水,自陜西文縣流入,亦曰葭萌水,合於嘉陵江。又北有馬鳴閣,又有石柜閣。
劍州元屬廣元路。洪武六年以州治普安縣省入,來屬。九年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北有大劍山,亦曰梁山,西北接小劍山,飛閣通衢,謂之劍閣,有大、小劍門關在其上。又有漢陽山。東有嘉陵江。西南有涪江。北有大劍溪、小劍溪,又有泥溪。東南距府三百二十里。領縣一:
梓潼州西南。西有梓潼水,亦日潼江水,下流入於涪江。又北有揚帆水,流合潼江水。又東有小潼水,下流入嘉陵江。
巴州元屬廣元路。洪武九年四月以州治化城縣省入,又改州為縣,來屬。正德九年復為州。東北有小巴山,與漢中大巴山接,巴江水出焉,經(jīng)州東南,分為三,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南有清水江,流合巴江。東有曾口縣,元屬州,后廢。又北有米倉關巡檢司。本治小巴山之巔,尋徙大巴山下,后廢。東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縣二:
通江州東少北。元至正四年置,屬府。正德九年改屬州。舊治在趙口坪,洪武中,徙於今治。東有得漢山。南有巴江。又有宕水,在縣西壁山下,亦曰諾水,流入巴江。東北有濛壩、北有羊圈山二巡檢司。又東北有桐柏關,相對樗林關。
南江州北。正德十一年置。北有兩角山。南有難江,源出南鄭縣米倉山,下流入巴江。西北有大壩巡檢司。
順慶府元順慶路。洪武中,為府。領州二,縣八。西南距布政司六百里。
南充倚。北有北津渡,縣舊治也。洪武中,徙今治。南有清居山。西有大、小方山。東有嘉陵江。西有曲水,又有流溪水,東有清水溪,又有大斗溪,俱流注於嘉陵江。又西有昆井,產(chǎn)鹽。府境州縣多鹽井。北有北津渡巡檢司。
西充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充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南岷山,上有九井、十三峰。西有西溪,即流溪也。
蓬州元屬順慶路。洪武中,以州治相如縣省入。東南有云山。西有嘉陵江。東北有巴江。西南距府百四十里。領縣二:
營山州東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大、小蓬山。東有巴江。
儀隴州北少東。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有伏虞山。北有金城山,一名金粟山。東有巴江。北有鰲水,流入嘉陵江。
廣安州元廣安府,屬順慶路。洪武四年降為州,來屬。十年五月以州治渠江縣省入。東北有篆江,即巴江,合渠江之下流也。江中有三十六灘,亦名洄水。又北有濃水,南流合於環(huán)水,至州南合洄水,并注合州之嘉陵江。西北距府二百十里。領縣四:
岳池州西北。東有岳池水。
渠州東北。元渠州,屬順慶路。至元二十六年五月省州治流江縣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東北有八濛山。東有宕渠山,有渠江,下流合巴江。又北有衛(wèi)渠關,正德中置。
鄰水州東少南。成化元年七月置。東南有鄰山,產(chǎn)鐵。有鄰水,下流入大江,縣以此名。
大竹州東少北。元屬渠州。洪武九年來屬。西有九盤山。東有東流溪,下流合於渠江。
夔州府元夔州路,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屬重慶府。十年五月直隸布政司。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府。領州一,縣十二。西距布政司千九百里。
奉節(jié)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赤甲山。東有白帝山,又有白鹽山。南濱江。東出為瞿唐峽,峽口曰滟滪堆。又西有南鄉(xiāng)峽、虎須灘,東有龍脊灘,皆江流至險處。又東有大氵襄水、東氵襄水,俱流入江。南有尖山、又有金子山二巡檢司。又東有瞿唐關。東南有江關。南有八陣磧,磧旁有鹽泉。
巫山府東。東有巫山,亦曰巫峽,大江經(jīng)其中,東入湖廣巴東縣界。東有大寧河,又有萬流溪,皆流入大江。
大昌府東。洪武十三年十一月置。西有千頃池。又有當陽鎮(zhèn)巡檢司。
大寧府東北。元大寧州。洪武九年降為縣。北有寶源山,有石穴,鹽泉出焉。又有馬連溪,亦曰昌溪。東北有袁溪巡檢司。北有青崖關。
云陽府西。元云陽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為縣。南濱江。東有湯溪,源自湖廣竹山,流經(jīng)此,至奉節(jié)湯口入江。西有檀溪,上承巴渠水,入於湯水。北有鹽井。又西北有五溪、北有鐵檠二巡檢司。
萬府西少南。元萬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為縣。南濱江。西有苧溪。東有彭溪。又西有武寧縣,洪武四年省,有武寧巡檢司。又西南有銅羅關巡檢司。又西北有西柳關。
開府西少北。元開州。洪武六年八月置,九月降為縣。南有開江,彭溪之上流,有清江自縣東流合焉,亦曰疊江。又南有墊江,一名濁水,亦合流於開江。
梁山府西。元梁山州,治梁山縣。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州,存縣。十年五月改屬忠州,后來屬。北有高梁山,又有高都山。西南有桂溪,南有蟠龍溪,下流俱入於江。
新寧元屬達州。洪武三年改屬重慶府。十年五月省入梁山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東有霧山,開江出焉。又東有豆山關。
建始府東南。元屬施州。洪武中來屬。西有石乳山,產(chǎn)麩金,上有石乳關,與湖廣施州衛(wèi)界。南有清江,自施州衛(wèi)流入,又東入湖廣巴東縣界。
達州元治通川縣。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省通川縣入焉。正德九年復升為州。西有石城山。東有渠江,通川江之下流,西南入渠縣界,合於巴江,中有南昌灘,有土副巡檢司。又西有鐵山關。東北有深溪關。東南距府八百里。領縣二:
東鄉(xiāng)州東少北。成化元年七月置。通川江在城東。
太平州東北。正德十年析東鄉(xiāng)縣地置。東北有萬頃池,渠江、通川江出焉,下流為渠江。北有北江,又北入陜西紫陽縣界,名任河,入於漢江,東北有明通巡檢司。
重慶府元重慶路,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中,為府。領州三,縣十七。西北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巴倚。東有涂山。大江經(jīng)城南,又東經(jīng)明月峽,至城東,與涪江合。西北有魚鹿峽,涪江所經(jīng)。東南有丹溪,東北有交龍溪,俱流入大江。東有大紅江巡檢司。西有佛圖關。西南有二郎關。東有銅鑼關。又南有南坪關。
江津府西南。北濱大江。東南有僰溪口,僰溪入江處,有清平巡檢司。
壁山成化十九年三月析巴縣地置。大江在南。涪江在北。又北有壁山巡檢司。
永川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
榮昌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有雒江,即中水。西北有昌寧縣,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
大足明玉珍置,屬合州。洪武四年改屬府。東有米糧關。北有化龍關。
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銅梁、遂寧二縣地置。東有安居溪,一名瓊江,下流入涪江。
綦江府南少東。元綦江長官司,屬播州。明玉珍改為縣。洪武中來屬。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一名東溪,有東溪巡檢司,后徙縣南之趕水鎮(zhèn)。又南有三溪渡,有綦市關。
南川府東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綦江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南江,北流為綦江,中有龍床灘,在縣北。又東有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又南有馬勁關、雀子崗關。北有冷水關。
長壽府東少北。洪武六年九月置,屬涪州,尋改屬府。北濱大江。南有樂溫山,下有樂溫灘,大江所經(jīng)。又東有桃花溪。
黔江府東。元屬紹慶府。洪武五年十二月省入彭水縣。十一年九月置黔江守御千戶所。十四年九月復置縣,來屬。南有黔江,源出貴州思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經(jīng)此,下流為湖廣施州衛(wèi)之清江。又東有石勝關,又有石牙關。西有白巖關。東南有老鷹關,與湖廣施州界。
合州府北。元治石照縣。明玉珍省縣入焉。東有釣魚山,嘉陵江經(jīng)其北,涪江經(jīng)其南。又東北有嘉渠口,嘉陵江與渠江合流處,經(jīng)城東南,涪江自西流合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而南,入於大江。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
銅梁州南。北有涪江。
定遠州北。有舊城。今城本廟兒壩,嘉靖三十年徙此。東有武勝山。西南有涪江。東有嘉陵江。
忠州府東。元治臨江縣。洪武中,以縣省入。南濱大江,江中有倒須灘,西北有鳴玉溪流入江。西有臨江巡檢司。西距府八百里。領縣二:
酆都州西南。元曰豐都。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涪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曰酆都。南濱大江,有葫蘆溪自西南流入焉。東南有南賓縣,洪武中省。又有沙子關巡檢司。
墊江州西少北。明玉珍置,屬州。南有高灘溪,西南入長壽界,為桃花溪。
涪州大江自長壽縣流入,東逕黃草峽,又東逕鐵柜山,又東逕州城北,繞城而東,又南有涪陵江流合焉,江口有銅柱灘。又東南有清溪關。西南有白云關。又西有陽關。西距府四百三十里。領縣二:
武隆州南。元曰武龍。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彭水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曰武隆。西南有涪陵江,亦曰黔江,亦曰巴江。
彭水州南。元紹慶府治此,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府廢,改屬重慶府。洪武十年五月來屬。東有伏牛山,山左右有鹽井。城西有涪陵江。又東南有水德江,源自貴州思南流入涪陵江。東南有天池關。東北有亭子關。
遵義軍民府元播州宣慰司,屬湖廣行省。洪武五年正月改屬四川。十五年二月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屬四川布政司。萬歷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義軍民府。領州一,縣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遵義倚。元播州總管。洪武五年正月改為播州長官司。萬歷二十九年四月改縣,與府同徙治白田壩,在故司城之西。北有龍巖山。其東為定軍山,又有大樓山,上有太平關,亦曰樓山關。又東有烏江,源自貴州水西,即涪陵江上源,中有九接灘,其南有烏江關。又東南有仁江,東有湘江、洪江,皆流合於烏江。又西南有落閩水,東有樂安水,亦俱流入焉。又東南有河度關。西南有老君關。又東有三度關。西有落濛關。西北有崖門關、黑水關。北有海龍囤,有白石口隘。
桐梓府東。萬歷二十九年四月以舊夜郎縣望草地置。北有僰溪,源出山箐,綦江之上流。
真安州元珍州思寧長官司。明玉珍改真州。洪武十七年置真州長官司。萬歷二十九年四月改置。南有芙蓉江,自烏江分流,東北入於黔江。又有三江,東南流合於虎溪,亦注於黔江。西南距府二百里。領縣二:
綏陽府東北。萬歷二十九年四月以舊綏陽縣地置。東有水德江,亦曰涪江,亦曰小烏江,流入彭水縣界。
仁懷州西。萬歷二十九年四月以舊懷陽縣地置。東南有芙蓉江,西南有仁水,其下流俱注於烏江。
敘州府元敘州路,屬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至元二十三年正月降為縣。洪武六年六月置府。領州一,縣九。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宜賓倚。弘治四年八月建申王府,未之國,除。西有失提山,舊產(chǎn)銀。西南有石城山。又西北有朝陽崖,大江經(jīng)其下,又東經(jīng)城東南,馬湖江來合焉。又西南有石門江,俗呼橫江,北入馬湖江。又東南有黑水,一名南廣溪,北入江。又西北有宣化縣,洪武中省,有宣化巡檢司。又西南有橫江鎮(zhèn)巡檢司。又南有摸索關。
南溪府東。東濱大江,中有石筍灘,在縣西。又有銅鼓灘,在縣東。又南有青衣水,流入大江。
慶符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賓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石門山,石門江經(jīng)其下。又西北有馬鳴溪,流入馬湖江。
富順府東北。元富順州。洪武中降為縣。西南有虎頭山。東有金川,亦曰中水,即雒江也。又西有榮溪,東有鰲溪,俱流合焉。又西有鹽井。東有趙化鎮(zhèn)巡檢司。
長寧府東南。元長寧軍,屬馬湖路。泰定二年十月改為州。洪武五年降為縣。治東西有二溪,并冷水溪,三溪合流入大江,曰三江口。又東出虞公峽,曰淯溪,亦曰武寧溪,其下流入於大江。又治北有淯井,產(chǎn)鹽。東有梅洞堡巡檢司。
興文府東南。元戎州,屬馬湖路。洪武四年降為縣,來屬。萬歷二年二月改曰興文。南有南壽山,又有思早江,又東有水車河,俱流入淯溪。西有武寧城,萬歷二年二月筑,置建武守御千戶所於此。所南有九絲城,所東南有李子關??h東北有板橋巡檢司,后遷兩河口,仍故名。
隆昌府東北。本富順縣隆橋馬驛。隆慶元年置縣,析榮昌、富順二縣及瀘州地屬之。西南有雒江。
高州元屬敘南宣撫司。洪武五年降為縣,屬府。正德十三年四月復為州。舊治懷遠寨。正德十三年遷治中壩。東有復寧溪,即黑水之上流。南有江口巡檢司。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
筠連州西。元筠連州,治騰川縣,屬永寧路,尋廢縣存州。洪武四年降州為縣,屬敘州府。六年十二月改屬綿州,尋仍屬敘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高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仍屬敘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來屬。西有定川溪,下流與淯溪合。東南有三岔巡檢司。
珙州東。元下羅計長官司,屬敘南宣撫司。明玉珍改為珙州。洪武四年降為縣。十年五月省入高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府。正德十三年四月來屬。西南有珙溪,下流入淯溪。南有鹽水壩巡檢司,后遷歇馬堡,仍故名。
龍安府元龍州,屬廣元路。明玉珍置龍州宣慰司。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龍州。十四年正月改松潘等處安撫司。二十年正月仍改為龍州。二十二年九月改龍州軍民千戶所。二十八年十月升龍州軍民指揮使司,后復曰龍州。宣德七年改龍州宣撫司,直隸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曰龍安府。領縣三。南距布政司四百八十里。
平武倚。本名寧武,萬歷十八年四月置,后更名。州舊治在江油縣界之雍村。洪武六年徙於青州所。二十二年又徙於盤龍壩箭樓山之麓,即今治也。東南有馬盤山,又有石門山。東有涪江,有青川溪,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西北有胡空關,又有黃陽關。東有鐵蛇關,西有大魚關,羊昌關、和平關,俱永樂中置。又東有棧閣,道出陜西文縣。又西有永濟橋,鐵索為之,達松潘衛(wèi)。又東有青川守御千戶所,洪武四年十月以舊青川縣置,屬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所東有白水江。東北有明月關巡檢司。南有杲陽關。北有北雄關,接陜西文縣界。又有控夷關,萬歷中置。
江油府東南。元省。明玉珍復置。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梓潼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劍州。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西有大匡山,與彰明縣界。東北有竇圌山。北有涪水,水上有涪水關。
石泉府西南。元屬安州。洪武中,州廢,改屬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北有三面山,龍安水出焉。又東有湔水,東至江陽入江,有馬坪口巡檢司。北有松嶺關。西有石板關。東有奠邊關。東北有大方關。西北有上雄關。
馬湖府元馬湖路,屬敘南宣撫司。洪武四年十二月為府。領縣一,長官司四。東北距布政司千一百里。
屏山倚。本泥溪長官司,洪武四年十二月置。萬歷十七年三月改縣。西有雷番山。南有馬湖江,其上源自黎州西徼外流入界,至此合金沙江,經(jīng)府城東入宜賓縣界。中有結發(fā)灘、鐵鎖灘、雞肝石灘,俱在府西。又有馬湖,湖在山頂,亦曰龍湖。東有悔泥溪巡檢司。又東有龍關。西有鳳關。又北有新鄉(xiāng)鎮(zhèn),萬歷十七年三月建城,置戍焉。
平夷長官司府西。洪武四年十二月置。舊治在司東。萬歷中,移於今治。南有馬湖江,又南有大汶溪,東有小汶溪,俱流合焉。
蠻夷長官司府西少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南濱馬湖江,西有什葛溪,東有大鹿溪,俱流合焉。南有戎寧巡檢司。
沐川長官司府西少北。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為州,尋復。北有沐川,下流入大江。東有芭蕉溪,下流入馬湖江。
雷坡長官司府西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二十六年省。
鎮(zhèn)雄府元芒部路,屬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嘉靖五年四月改府名。萬歷三十七年五月罷稱軍民府。北有樂安山,與敘州府界。又西有白水,亦曰八匡河,源出烏撒界,流經(jīng)此,境內(nèi)諸川俱流入焉,下流至敘州府入大江。又南有苴斗河,下流入烏撒之七星關河。又北有堿泉二,俱產(chǎn)鹽。有益良州、強州,元俱屬芒部路,洪武十七年后廢。又有阿頭、易溪、易娘三蠻部,元屬烏撒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芒部府。十七年又改阿頭部為阿都府,屬四川布政司。后俱廢。南有阿赫關,與烏撒界。領長官司五。北距布政司千五百八十里。
白水江肸酬長官司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置。
懷德長官司府西。本卻佐寨。
威信長官司府南。本母響寨。
歸化長官司府西南。本夷良寨。
安靜長官司府西北。本落角寨。四司,俱嘉靖五年四月改置。
烏蒙軍民府元烏蒙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屬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西有涼山。北有界堆山,與敘州府界。西南有金沙江,下流合於馬湖江。南有索橋,金沙江渡處。北有羅佐關。有歸化州,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屬府,尋廢。東北距布政司千三百里。
烏撒軍民府元烏撒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屬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西有盤江,出府西亂山中,經(jīng)府南為可渡河,入貴州畢節(jié)衛(wèi)界。有可渡河巡檢司。又西有趙班巡檢司。又有阿赫關、鄔撒二巡檢司。東南有七星關。東有老鴉關,又有善欲關,皆與貴州畢節(jié)衛(wèi)界。又南有倘唐驛,路出云南沾益州。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東川軍民府元東川路,屬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六月廢。二十六年五月復置。西南有馬鞍山,府舊治在焉。尋移治萬額山之南。又西南有絳云弄山,接云南祿勸州界,下臨金沙江。又東南有牛欄江,自云南尋甸府流入,至府北合金沙江。有藤索橋,在東北牛欄江上。東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潼川州元潼川府,直隸四川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郪縣省入,直隸布政司。北有涪江,南有中江流合焉。又西南有郪江,有鹽井。西南距布政司三百里。領縣七:
射洪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鹽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有涪江。又東南有射江,亦曰瀰江,亦曰梓潼水,自鹽亭縣流入,經(jīng)縣東南之獨坐山,合於涪江。又東南有沈水,亦入涪江。有鹽井。
中江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南有可蒙山、銅官山,南有賴應山、私熔山,俱產(chǎn)銅。東南有中江,南有郪江,有鹽井。
鹽亭州東少北。北有紫金山。南有梓潼水。東有鹽亭水,自劍州南境流入,亦謂之瀰江。城東有鹽井。
遂寧州東南。元遂寧州。明玉珍省州治小溪縣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州為縣。東有銅盤山,又有涪江,北有郪江流入焉,謂之郪口。西有倒流溪,有鹽井。
蓬溪州東南。元屬遂寧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遂寧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徙治故城之西南。西有明月山,下為明月池。又有伏龍山,下有火井。北有蓬溪,下流合於涪江,有鹽井。
安岳州南。洪武四年於縣置普州。九年,州廢。西有岳陽溪,下流合於涪江,有鹽井。
樂至州南少西。成化元年七月置,屬州。正德九年改屬簡州。嘉靖元年四月還屬。有鹽井。
眉州元屬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仍屬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直隸布政司。東有蟆頤山,西面臨江,下為蟆頤津。南有峨眉山。東有玻璃江,即大江也。南有思濛江,西南有金流江,一名難江,下流俱入大江。東南有魚耶鎮(zhèn)巡檢司。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領縣三:
彭山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有彭亡山,亦曰平無山,俗呼為平模山。北有天社山。南有打鼻山。東北濱大江,內(nèi)江自雙流縣流入焉,即牧馬川也,合流而南,亦曰武陽江,江中有鼓樓灘。又有赤水,亦自東北流入大江。
丹棱州西。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東南有青衣水,源出盧山縣,流經(jīng)此,下流至嘉定州入大江。
青神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復還屬。西有熊耳山,青衣水經(jīng)其下。又東有大江。東南有松柏灘。東有犁頭灣巡檢司。
邛州元屬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仍屬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復為州,直隸布政司。西有古城山,產(chǎn)鐵。又東南有銅官山,產(chǎn)銅。西有相臺山,下有火井,又有鹽井。南有邛水,自雅州流入,至新津縣入大江。南有夾門關巡檢司。西有火井壩巡檢司。后移於州南二十五里。東北距布政司三百里。領縣二:
大邑州北少東。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邛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還屬。西北有鶴鳴山,與崇慶州界。東有牙江,下流入邛水。
蒲江州東南。元省入州。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屬嘉定府。成化十九年二月還屬。南有蒲水,源出名山縣,流經(jīng)此,東入邛州界。西有雙路巡檢司。
嘉定州元嘉定府路。洪武四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龍游縣省入,直隸布政司。東有三龜山。又有九頂山。大江在城東,亦曰通江。又西有陽江,即大渡河,自峨眉縣流入,經(jīng)城東烏尤山下,合於大江。又西南有青衣水,至城西雙湖,與陽江合。東南有金石井巡檢司,后廢。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領縣六:
峨眉州西。西南有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羅目江出焉。陽江在縣南,自黎州所夷界流入,與羅目江合。又西南有中鎮(zhèn)巡檢司,后徙治大圍山。又有土地關,接蠻界。
夾江州西北。西有青衣水,又有洪雅川,合焉。
洪雅州西北。元省入夾江。成化十八年五月復置。西北有青衣水。西有洪雅川。又有竹箐山巡檢司。
犍為州東南。舊治玉津鎮(zhèn)。今治懲非鎮(zhèn),洪武中徙此。東有大江。東北有四望溪流入焉。有四望溪口巡檢司。又北有石馬關巡檢司。
榮州東。本榮州。洪武六年十二月置。九年四月降為縣。東有榮川水,有甕溪關、飛水關,俱洪武間置。又有大坪隘口,成化十二年八月置。
威遠州東。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榮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瀘州元屬重慶路。洪武六年直隸四川行省。九年直隸布政司。舊治在州東茜草壩。洪武中徙此。城西有寶山。西南有方山。大江在東,一名瀘江,又名汶江,資水自州北來合焉,亦曰中江。又有瀘州衛(wèi),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於州城,成化四年四月徙於州西南之渡船鋪。南有石棚鎮(zhèn)、北有李市鎮(zhèn)二巡檢司。又有江門、水流崖、洞掃等關堡,俱成化四年四月置。又南有龍透關,崇禎間修筑。西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領縣三:
納溪州西南。北濱大江,城西有納溪水,自蕃部西南流合焉。有納溪口巡檢司。南有倒馬關、石虎關,俱通云南、交址路。
江安州西少南。北濱大江,有綿水西南流入之,謂之綿水口。又南有淯溪,又有涇灘,俱流合於綿水。有板橋巡檢司。
合江州東少北。舊治在神臂山南。洪武初徙安樂山之麓,即今治也。又南有榕山,俗名容子山。北濱大江,西有之溪、北溪入焉,因謂之合江。又南有安樂溪,西北流入江安縣。
雅州元屬陜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以州治嚴道縣省入,直隸布政司。東有蔡山,一名周公山,其下有經(jīng)水,一名周公水。又東南有榮水,一名長濆河,又有小溪,一名百丈河,至州界,俱合流於青衣江。北有金雞關。東北有金沙關。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領縣三:
名山州東北。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百丈山,旁有百丈縣,元屬州,洪武中省。西有蒙山。南有青衣江。
榮經(jīng)州西南。明玉珍省入嚴道縣。洪武中復置。東北有銅山。東有邛崍山,與黎州所界,上有九折坂。西有大關山,邛崍關在焉。北有長濆河,南有周公水,并流入州界。西北有紫眼關,地接西番。又有碉門砦,亦曰和川鎮(zhèn),元置碉門安撫司。洪武五年設碉門百戶所於此,其地興天全界。
蘆山州西北。元曰瀘山,后省。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改為蘆山。東有盧山,青衣水出焉。南有三江渡,其水經(jīng)多功峽,下流入平羌江。西北有臨關,舊曰靈關,正統(tǒng)初更名。有臨關巡檢司。又南有飛仙關。
永寧宣撫司元永寧路。洪武七年為永寧長官司。八年正月升宣撫司。天啟三年廢,地屬敘州府。故城在西。洪武十五年遷於今治。東南有獅子山。西北有青山。南有永寧河,東北流經(jīng)瀘州境,入於大江。又東南有赤水河。東有魚浮關,洪武四年置。領長官司二。距布政司千八百里。
九姓長官司司城西南。元九姓羅氏黨蠻夷長官千戶。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天啟六年改屬瀘州。南有通江溪,東北會於納溪之江門峽。西南有金鵝池。
太平長官司元大壩軍民府,洪武中廢。成化四年四月改置。
天全六番招討司元六番招討司。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直隸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二月改隸都司。東有多功山。南有和水,一名始陽河,亦名多功河,流入雅州青衣江。又西番境內(nèi)有可跋海,其下流合云南樣備水,流入交址。又禁門關、紫石關亦俱在司西。又東有善所、張所、泥山、天全、思經(jīng)、樂藹、始陽、樂屋、在城、靈關凡十百戶所。東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松潘衛(wèi)元松州,屬云南行省。洪武初因之。十二年四月兼置松州衛(wèi)。十三年八月罷衛(wèi)。未幾,復置衛(wèi)。二十年正月罷州,改衛(wèi)為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罷軍民司,止為衛(wèi)。東有雪欄山,上有關。南有紅花山。西北有甘松嶺。又北有大、小分水嶺。西有岷江,自陜西洮州衛(wèi)流經(jīng)此,亦曰潘州河。又東有涪江,出小分水嶺,東南流,入小河所界。北有潘州衛(wèi),洪武中,以故潘州置。二十年省入。又西有鎮(zhèn)夷關,永樂四年七月置。又西北有流沙關。又東有望山、雪欄、風洞、黑松林、三舍、小關子關。南有西寧、歸化、安化、新塘、北定、浦江六關。又有平夷關,萬歷十四年置。又南為鎮(zhèn)平關。又西北有漳臘堡,洪武十一年置。領千戶所一,長官司十六,官撫司五。東南距布政司七百六十里。
小河守御千戶所宣德四年正月置。北有師家山,一名文山,山麓有文山關。南有小河,即涪水也,東流入龍安府界,有鐵索橋跨其上。
占藏先結簇長官司、蠟匝簇長官司、白馬路簇長官司、山洞簇長官司、阿昔洞簇長官司、北定簇長官司、麥匝簇長官司、者多簇長官司、牟力結簇長官司、班班簇長官司、祈命簇長官司、勒都簇長官司、包藏先結簇長官司以上十三司,俱洪武十四年正月置。,阿用簇長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潘斡寨長官司正統(tǒng)五年七月置。,別思寨長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八郎安撫司永樂十五年二月置。,麻兒匝安撫司宣德二年三月,以阿樂地置。,阿角寨安撫司、芒兒者安撫司二司俱正統(tǒng)五年七月置。,思曩日安撫司正統(tǒng)十一年七月置。
疊溪守御軍民千戶所本疊溪右千戶所,洪武十一年以古翼州置,屬茂州衛(wèi)。二十五年改置。直隸都司。南有排柵山。西有汶江,南有黑水流合焉,謂之翼水。又南有南橋、中橋、徹底三關,北有永鎮(zhèn)橋關、鎮(zhèn)平關,西有疊溪橋關,東有小關,俱洪武十一年置。領長官司二。東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疊溪長官司所城北。、郁即長官司所城西。俱永樂元年正月置。
黎州守御軍民千戶所本黎州長官司,洪武九年七月置。十一年六月升安撫司,直隸布政司。萬歷二十四年降為千戶所,直隸都司。東北有圣鐘山,下有黎州,元屬陜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五年省州治漢源縣入州。永樂后廢。西北有飛越山,兩面皆接生羌界。西南有大田山,東麓為大田壩,萬歷二十四年立黎州土千戶所於此。又東有沖天山。南有避瘴山。西北又有筍筤山。南有大渡河,即古若水。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大渡河守御千戶所,后徙司城西北隅。又西南有漢水,源出飛越山之仙人洞,亦曰流沙河,下流至試劍山,入大渡河。河南即清溪關,與建昌行都司界。西有黑崖關,洪武十六年置。又有椒子關,路通長河西等處。東北距布政司六百九十里。
平茶洞長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處長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屬酉陽宣撫司。十七年直隸布政司。西有百歲山。哨溪出於其東,滿溪出於其西,合流入買賽河。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處長官司。洪武八年改置,屬湖廣思南宣慰司。十七年五月直隸四川布政司。
安寧宣撫司成化十三年二月置,領長官司二:
懷遠長官司、宣化長官司俱成化十三年二月,與宣撫司同置。
酉陽宣慰司元酉陽州,屬懷德府。明玉珍改沿邊溪洞軍民宣慰司。洪武五年四月仍置酉陽州,兼置酉陽宣慰司,州尋廢。八年正月改宣慰司為宣撫司,屬四川都司。永樂十六年改屬重慶衛(wèi)。天啟元年升為宣慰司。東南有酉水,流合平茶水,至湖廣辰州府合流於江,有寧俊江巡檢司。西北距重慶府四百九十里。領長官司三:
石耶洞長官司司東南。元石耶軍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為長官司。邑梅洞長官司司南。元佛鄉(xiāng)洞長官司。明玉珍改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置。北有凱歌河,一名買賽河,自貴州平頭著可司流入,東入酉陽司界。麻兔洞長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
石砫宣慰司元石砫軍民宣撫司。明玉珍改安撫司。洪武八年正月為宣撫司,屬重慶衛(wèi)。嘉靖四十二年改屬夔州衛(wèi)。天啟元年升為宣慰司。東有石砫山。又有三江溪,即葫蘆溪之上流也。西南距夔州府七百五十里。
四川行都指揮使司元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治建昌路,屬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罷宣慰司。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治建昌衛(wèi)。領衛(wèi)五、所八、長官司四。東北距布政司千四百八十里。
建昌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元建昌路,屬羅羅蒙慶宣慰司。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云南布政司,兼置衛(wèi),屬云南都司。十月,衛(wèi)府俱改屬四川。二十五年六月,府廢,升衛(wèi)為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領守御千戶所四、長官司三。南有瀘水,流入金沙江。又北有長河,南有懷遠河,西南有寧遠河,下流俱合於瀘水。又東有建安州、永寧州,又東有里州,東南有闊州,西南有瀘州、隆州,元俱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屬建昌府。東有北社縣,元屬永寧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尋改為碧舍縣。又西有德州,元屬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德昌府。二十七年后,府州縣俱廢。又有建昌前衛(wèi)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與建昌軍民衛(wèi)同城,九月屬四川行都司,萬歷三年省。又東有建昌土衛(wèi),洪武十五年置,萬歷后廢。北有瀘沽巡檢司,即故瀘沽縣也。又南有麻刺巡檢司。又西南有打沖河、東南有白水、東有龍溪三巡檢司,后廢。又東北有老君關,有太平關。東南有甸沙關。又有金川堡。
○守御禮州后千戶所
守御禮州中中千戶所衛(wèi)北。元禮州,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建昌府,兼置二守御所,屬衛(wèi)。二十七年后,州廢。北有瀘沽縣,元屬禮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亦二十七年后廢。
守御打沖河中前千戶所衛(wèi)西。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打沖河,蠻名黑惠江,一名納夷江,源出吐蕃,下流入金沙江。東北有水砦關。南有天星砦。
守御德昌千戶所衛(wèi)南。洪武十五年置。南有德昌路,元屬羅羅蒙慶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七年后廢。
昌州長官司衛(wèi)南。元屬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德昌府。永樂二年七月改置。
威龍長官司衛(wèi)東南。元威龍州,屬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以「龍」為「隆」,屬德昌府。永樂二年七月改置。
普濟長官司衛(wèi)西南。元普濟州,屬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德昌府。永樂二年七月改置。
寧番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元蘇州,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建昌府。二十一年十月兼置蘇州衛(wèi),屬四川都司。二十五年六月,州廢,升衛(wèi)為軍民指揮使司。二十六年三月更名,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南有南山,產(chǎn)銅。東有長河,亦名白沙江,南流會於瀘水。又有中縣,元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永寧州。十七年改屬蘇州,后廢。又有沙陀關、羅羅關、九盤關。南有烏角關。北有北山關。又西有定番堡,萬歷十五年置。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領千戶所一:
守御冕山橋后千戶所衛(wèi)東。正統(tǒng)七年以冕山堡置。東有東河,與瀘沽河合,下流入金沙江。北有冕山關。
越巂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五年七月置,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西有阿露山,亦曰大雪山。北有大渡河,與黎州界。又有魚洞河,南有羅羅河,合流入大渡河。又北有青岡關,有海棠關,有曬經(jīng)關。南有小相公嶺關。西北有刺伯關。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領千戶所一、長官司一:
鎮(zhèn)西后千戶所衛(wèi)北。弘治中置。
邛部長官司衛(wèi)東。元邛部州,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建昌府,二十七年四月升軍民府,后仍為州,屬越巂衛(wèi)。永樂元年五月改為長官司。東有平夷、歸化二堡,萬歷十五年開部夷地增置。
鹽井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元柏興府,治閏鹽縣,屬羅羅蒙慶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屬云南布政司。二十四年二月降為州,省閏鹽縣入焉。二十六年六月,州廢,置衛(wèi),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南有柏林山。西有斛僰和山,產(chǎn)金。又西有鐵石山,出砮石。東北有打沖河,上有索橋。西有雙橋河,東有越溪河,俱流入打沖河。又治東有鹽井。北有金縣,元屬柏興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后廢。又東有雙橋關。西有古德關。東南距行都司三百里。領千戶所一、長官司一:
打沖河守御中左千戶所衛(wèi)東北。洪武二十五年置。
馬刺長官司衛(wèi)南。永樂初置。
會川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本會川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五年置,屬建昌衛(wèi)。二十五年六月升軍民千戶所。十一月升會川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東南有土田山,產(chǎn)石碌,有葛砧山,產(chǎn)石青,東有密勒山,產(chǎn)銀礦。西南有金沙江,自云南武定府流入界。又西有瀘水,南入焉,南有瀘沽河,亦流入焉。又南有搭甲渡巡檢司。東南有瀘津關。南有迷郎關,又有松坪關。西有永昌關,有大龍關。北有甸沙關,接建昌衛(wèi)界。有會川路,元屬羅羅蒙慶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六年四月,府廢。墮其城。二十七年四月復置府,后復廢。又西有永昌州,南有武安州,又有黎漢州,元俱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屬會川府,十月俱改為縣,二十四年二月復俱為州。東南有姜州,元屬建昌路,又有會理州,元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改屬東川府。北有麻龍州,元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東川府。又有麻龍縣,洪武十七年改屬麻龍州。二十七年后,府州縣俱廢。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領千戶所一:
守御迷易千戶所衛(wèi)西北。洪武二十五年閏十一月置。
江西《禹貢》揚州之域。元置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治龍興路。太祖壬寅年正月因之。正月治吉安府。二月還治洪都。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江西都衛(wèi)。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三,州一,縣七十七。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有奇。北至九江,與江南、湖廣界。東至玉山,與浙江界。南至安遠,與福建、廣東界。西至永寧,與湖廣界。距南京一千五百二十里,京師四千一百七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弘治四年,戶一百三十六萬三千六百二十九,口六百五十四萬九千八百。萬歷六年,戶一百三十四萬一千五,口五百八十五萬九千二十六。
南昌府元龍興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為洪都府。癸卯年八月改南昌府。領州一、縣七:
南昌倚。洪武十一年建豫王府。二十五年改為代王,遷山西大同。永樂初,寧王府自大寧衛(wèi)遷此,正德十四年除。故城在東。今城,明太祖壬寅年改筑。東湖在城東南隅。西有贛江,自豐城縣流入,東北入鄱陽湖,出湖口縣,入大江,亦曰章江。又東南有武陽水,上源自南豐縣汙江,北流經(jīng)此,又東北入宮亭湖。南有市汊巡檢司。
新建倚。西有西山,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縣之境。北有吳城山,臨贛江。東有鄱陽湖,即彭蠡也,俗謂之東鄱湖;其西與宮亭湖相接,謂之西鄱湖西南有筠水,一名蜀江,自高安縣流入,合於章江。東北有趙家圍、西有烏山、北有吳城、西北有昌邑四巡檢司。
豐城府南少西。元富州。洪武九年十二月改為豐城縣。南有羅山,富水所出。又有柸山,豐水所出。西南有章江,豐水自南,富水自東南,俱流入焉。又東有云韶水,自撫州流入,亦入於章江。南有沛源、西南有江滸口二巡檢司。又有河湖巡檢司,廢。又北有港口巡檢司,治大江口,后遷縣東北小江口,廢。
進賢府東南。西南有金山,產(chǎn)金。北有三揚水,又有軍山湖,又北有日月湖,下流俱入於鄱陽湖。東有潤陂、東北有鄔子寨、北有龍山、東南有花園四巡檢司。
奉新府西。西有百丈山,馮水所出,下流入於章江。又西有華林山,華林水出焉。又西北有藥王山,龍溪水出焉。二水合流,注於馮水。西有羅坊巡檢司。又有白沙巡檢司,廢。
靖安府西北。西有毛竹山,接寧州界,雙溪水出焉,下流入於馮水。北有桃源山,桃源水所出,流與雙溪水合。又西北有長溪,源出名山,下流入於修水。
武寧府西北。西有太平山。西北有九宮山。南有修水。
寧州府西。元分寧縣,為寧州治。洪武初,改縣為寧縣,省州入焉。弘治十六年,升縣為州。西有幕阜山,修水發(fā)源於此,下流入鄱陽湖。又東有鶴源水,源發(fā)九宮山,下流合修水。西有杉市巡檢司,后遷於崇鄉(xiāng)北村。南有定江、又有八疊嶺二巡檢司,廢。東南距府三百六十里。
瑞州府元瑞州路,屬江西行省。洪武二年為府。領縣三。東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高安倚。北有米山。西北有華林山。又北有蜀江,自上高縣流入,東流匯於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一名錦水。此別一蜀江,非出岷山之大江也。又南有曲水,亦東入章江。南有陰岡嶺、又有洪城二巡檢司,廢。
上高府西南。南有蒙山,舊產(chǎn)銀鉛。西有天嶺。又西有蜀江,自萬載縣流入,至縣西北凌江口合新昌縣之鹽溪水。又有斜口水,源出蒙山,至縣西亦流入焉。西有離婁橋、又有麻塘二巡檢司。
新昌府西。元新昌州。洪武初,降為縣。西有鹽溪水,一名若耶溪,南流至上高縣入於蜀江。又北有藤江,下流與鹽溪水合。西有黃岡洞、北有大姑嶺二巡檢司。
九江府元江州路,屬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為九江府。領縣五。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德化倚。南有廬山,亦曰匡廬。東南有鄱陽湖,湖中有大孤山??h北濱大江,亦曰潯陽江,北岸為湖廣黃梅縣,南岸經(jīng)湖口、彭澤二縣,而入南直東流縣境。江中有桑落州,與南直宿松縣界。又西有湓浦,自瑞昌縣流入,經(jīng)城西,注於大江,所謂湓口也。又東南有女兒浦,源出廬山,東北入鄱陽湖。西有城子鎮(zhèn)巡檢司。又東有南湖觜、西有龍開河二巡檢司,后廢。
德安府西南。南有博陽山,古文以為敷淺原,博陽川出焉,東南流入於鄱陽湖。東北有谷簾水,源出廬山,下流亦入鄱陽湖。
瑞昌府西。西有清湓山,湓水出焉。北有大江,北岸與湖廣廣濟縣分界。
湖口府東。北濱大江。南有上石鐘山。北有下石鐘山。又南有青山,在鄱陽湖中。西南即鄱陽湖,匯章、貢群川之水,由此入江。南有湖口鎮(zhèn)巡檢司,后遷上石鐘山。西北有茭石磯鎮(zhèn)巡檢司,后遷於黃茅潭。
彭澤府東少北。濱大江。北有小孤山在江中,江濱有彭浪磯,與小孤對。東北有馬當山,橫枕大江。有馬當鎮(zhèn)巡檢司。西南有峰山、磯鎮(zhèn)二巡檢司。
南唐府元南唐路,屬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為西寧府。壬寅年四月改曰南康府。領縣四。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星子倚。西北有廬山。北有鞋山,在鄱陽湖中。湖東為宮亭湖,西北為落星湖。又西有谷簾水,下流入鄱陽湖。東有長嶺巡檢司,后遷縣南渚溪鎮(zhèn),又遷縣東北青山鎮(zhèn),仍故名。
都昌府東。西南有石壁山,臨章江,東南為鄱陽湖,北有后港河,合諸水入焉。西北有左蠡巡檢司,濱湖。東南有柴棚巡檢司,在湖中。
建昌府西南。元建昌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南有長山,南有修水,自寧州流入,亦謂之西河。東有蘆潭巡檢司。
安義府西南。正德十三年二月析建昌縣安義等五鄉(xiāng)置。東有東陽新逕水,南有龍江水,俱流合於修水。
饒州府元饒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為鄱陽府,隸江南行省。尋曰饒州府,來隸。領縣七。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鄱陽倚。正統(tǒng)元年,淮王府自廣東韶州府遷此。西北有鄱陽山,在鄱陽湖中。湖長三百里,闊四十里,亙南康、饒州、南昌、九江四府之境。南有鄱江,源出南直婺源縣及祁門縣,下流會於城東。又南則廣信上饒江來合焉,環(huán)城西北出,復分為二,俱入鄱陽湖,亦名雙港水。又東有東湖,一名督軍湖,流入鄱江。西北有棠陰巡檢司,遷於雙港口。北有石門鎮(zhèn)巡檢司。又東北有大陽埠。西有八字腦。
馀干府南。元饒干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北有康郎山,濱鄱陽湖南涯,因名其水曰康朗湖。又西有族亭湖。又南有余水,亦曰三余水。又南有龍窟河,合於余水,下入鄱江。有康山巡檢司,舊在康郎山上,后遷黃埠。西有瑞虹鎮(zhèn),在鄱陽湖濱。
樂平府東。元樂平州。洪武初,降為縣。東北有鳳游山。南有樂安江,即鄱江之上流也。北有八澗鎮(zhèn)巡檢司。南有仙鶴鎮(zhèn)巡檢司,后遷萬年縣之苛溪鎮(zhèn)。
浮梁府東。元浮梁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昌江,南直祁門縣之水俱流匯焉,鄱江之別源也。西北有桃樹鎮(zhèn)巡檢司,后遷縣東北勒上市。西南有景德鎮(zhèn),宣德初,置御器廠於此。
德興府東。東有銀山,舊產(chǎn)銀。北有銅山,山麓有膽泉,浸鐵可以成銅。西南有建節(jié)水,自弋陽縣流入。北有大溪,自南直婺源縣流入。下流俱合於樂安江。東有白沙巡檢司。西南有永泰巡檢司,廢。
安仁府南少東。南有錦江,亦名安仁港,自貴溪縣流入,西北入余干境,為龍窟河。又東有白塔河,流合於錦江。南有白塔、東有田南二巡檢司,后廢。
萬年府東南。正德七年以余干縣之萬春鄉(xiāng)置,析鄱陽、樂平及貴溪三縣地益之。北有萬年山。東有桃源洞,桃源水出焉,經(jīng)縣西南,下流為余水。東北有荷溪鎮(zhèn)、北有石頭街二巡檢司,后俱廢。
廣信府元信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庚子年五月為廣信府。領縣七。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上饒倚。西北有靈山,舊產(chǎn)水晶。南有丁溪山,產(chǎn)鐵。又南有銅山。北有上饒江,自玉山縣流入,經(jīng)城北,下流至鄱陽縣合於鄱江。又西有櫧溪,源出靈山,亦曰靈溪,流入上饒江。南有八坊場、東北有鄭家坊二巡檢司。
玉山府東。有三清山。又有懷玉山,玉溪出焉,分二流,東入浙,西為上饒江。東南有柳都寨巡檢司。
弋陽府西。南有軍陽山,舊產(chǎn)銀。東有弋陽江,即上饒江下流也,又有弋溪流合焉。又有葛溪,源出上饒縣靈山,下流入鄱江。又有信義港,自福建邵武流入,合於葛溪。
貴溪府西。西南有象山,又有龍虎山,上清宮在焉。其南為仙嚴。又南有薌溪,亦名貴溪,上流即上饒江也。又有須溪,自福建光澤縣流入,來合焉。南有管界寨巡檢司。西有神前街巡檢司,本神峰寨,在縣北,后遷潭溪,更名。
鉛山府南。元鉛山州,直隸江浙行省,治在八樹嶺之南。洪武初,降為縣,遷於今治。西南有銅寶山,涌泉浸鐵可以為銅。又有鉛山,產(chǎn)鉛銅及青綠。北有鵝湖山。南有分水嶺,與福建崇安縣界,上有分水關巡檢司。又有紫溪嶺,紫溪水出焉。北有上饒江,至汭口,與紫溪、桐木、黃蘗諸水合流,入弋陽縣界,謂之鉛山河口。又東北有石溪,亦流合上饒江。西南有石佛寨巡檢司,后遷善政鄉(xiāng)湖坊街。又西有駐泊巡檢司,治汭口鎮(zhèn),廢。
永豐府南。東南有平洋山,舊產(chǎn)銀礦。南有永豐溪,源出福建浦城縣界,下流至上饒縣界合玉溪。又東有永平溪,西會杉溪及諸溪谷之水,注於永豐溪。東有柘陽寨巡檢司。又有杉溪寨巡檢司,廢。
興安府西。嘉靖三十九年八月以弋陽縣之橫峰寨置,析上饒、貴溪二縣地益之??h南有宋溪,源并出靈山,下流入上饒江。東有丫嚴寨巡檢司,后廢。
建昌府元建昌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為肇慶府,尋曰建昌府。領縣五。西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南城倚。永樂二十二年建荊王府。正統(tǒng)十年遷於湖廣蘄州。成化二十三年建益王府。西南有麻姑山。東有旴江,一名建昌江,自南豐縣流入,下流入金溪縣。東有藍田、北有伏牛二巡檢司。又南有曾潭、北有岳口二巡檢司,廢。又東南有杉關,接福建光澤縣界。
南豐府南少西。元南豐州,直隸江西行省。洪武初,降為縣,南有軍山。又東南有百丈嶺,與福建建寧縣分界。又有旴水。東南有龍池巡檢司,本黃沙源坪,在縣西南,后遷縣南雙港口,又遷縣東南百丈嶺,又遷刊都,尋又遷於此,更名。又南有太平、北有仙君二巡檢司,廢。
新城府東南。西有福山,黎水出焉,經(jīng)縣西,下流會於旴江。又東有飛猿嶺,飛猿水出焉,下流至南城縣入於日于江。又有五福港,源出杉關,流與飛猿水合。東南有極高巡檢司,遷水口村,后遷縣南德勝關,又遷縣東洵口,仍故名。西南有同安巡檢司,后遷縣西樟村,尋復。
廣昌府西南。西北有金嶂山。西南有梅嶺。又南有血木嶺,旴水出焉,經(jīng)城南,流入南豐縣。西南有秀嶺、南有泉鎮(zhèn)二巡檢司。
瀘溪府東南。本南城縣瀘溪巡檢司,萬歷六年十二月改為縣。東有瀘溪,源出福建崇安縣之五鳳山,流至縣,又北入於安仁港。
撫州府元撫州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為臨川府,尋曰撫州府。領縣六。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臨川倚。南有靈谷山。西有銅山,舊產(chǎn)銅。城東有汝水,上源接旴江,自金谿縣流入,東合於章江。又西有臨水,源出崇仁縣,流合汝水。北有溫家圳、南有青泥、西有清遠三巡檢司。又有白竿巡檢司,后廢。
崇仁府西。南有巴山,一名臨川山,臨水出焉,亦曰巴水。又南有華蓋山,西寧水出焉,下流俱合於汝水。又西南有寶唐山,寶唐水出其下,北合縣境諸溪,入於臨水。東有周坊巡檢司。又西北有丁坊、南有河亭二巡檢司,廢。
金谿府東南。東有金窟山,舊產(chǎn)金。又有云林山,跨撫、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貴溪縣界。南有福水,即旴水下流也,自南城縣流入,北合清江水,又北合石門港水。又北流為苦竹水,又西流為臨川縣之汝水。
宜黃府西南。東有宜黃水,下流入汝。南有止馬寺巡檢司。又有上勝巡檢司,廢。
樂安府西南。西北有大盤山,與新淦、永豐二縣界,寶唐水出焉,下流合於臨水。東有芙蓉山,鰲溪水出焉,下流合於贛水。北有龍義、又有望仙二巡檢司。又西北有南平巡檢司,后廢。
東鄉(xiāng)府東。正德七年八月以臨川縣之孝岡置,析金溪、進賢、余干、安仁四縣地益之。西南有汝水。東北有橫山、西北有古熂二巡檢司,后廢。
吉安府元吉安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為府。領縣九。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廬陵倚。北有螺山,南有神岡山,兩山相望,贛江經(jīng)其下。又北經(jīng)城東,又北經(jīng)虎口石,流入峽江縣,為清江。南有富田、西有井岡、西南有敖城三巡檢司。
泰和府南少西。元太和州。洪武二年正月改為泰和縣。東有王山,亦名匡山。贛江在城南,自萬安縣流入,經(jīng)縣西之牛吼石,而東北入廬陵縣界。又南有云亭江,一名繒水,源出興國縣,北流至珠林口注於贛江。西有旱禾市、東北有花石潭、東南有三顧山三巡檢司。
吉水府東北。元吉水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東有東山。北有王嶺。又東北有吉文水,贛水之支流。北有白沙巡檢司,遷縣西北三曲灘上,仍故名。
永豐府東。東有郭山。南有石空嶺,又有恩江,下流入於贛江。東南有層山、南有沙溪、又有表湖三巡檢司。又東北有視田巡檢司,后廢。
安福府西少北。元安福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西有盧蕭山,盧水出焉,經(jīng)城北,東流與王江合,又東合禾水,至廬陵縣神岡山下入於贛江。南有黃茆巡檢司,治黃陂寨,后遷縣西時礱鎮(zhèn),西有羅塘巡檢司,治洋澤,后遷江背,俱仍故名。
龍泉府西南。東南有錢塘山。西有石含山。南有遂水,東流入於贛江。西北有北鄉(xiāng)巡檢司。西南有禾源巡檢司,后遷縣西左安司,仍故名。西有秀洲巡檢司,本金田,在縣北,后遷治,更名。
萬安府南。東有蕉源山,產(chǎn)鐵。城西有贛江,江之灘三百里,在縣境者十八灘,皇恐為最險。又南有皁口江,自贛縣北注於贛江。有造口巡檢司,在縣西南。又東北有灘頭巡檢司,又東南有西平山巡檢司,廢。
永新府西南。元永新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東南有義山。西有秋山,一名禾山,禾水出焉,一名永新江,下流至泰和縣入於贛江。東南有上坪寨、西北有栗傳寨、又有禾山寨、又有新安寨四巡檢司。
永寧府西南。北有七溪嶺。西有漿山水,源自湖廣茶陵州界,流經(jīng)縣南,合於永新縣之禾江。西有升鄉(xiāng)寨巡檢司。西南有礱頭寨巡檢司,尋廢。
臨江府元臨江路,屬江西行省。太祖癸卯年為府。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清江倚。東有閣皁山,亙二百余里。南有贛江,一名清江,有清江鎮(zhèn)巡檢司。又有袁江,自新喻縣流入,至縣南合焉。西有蕭水,南有淦水,至縣東清江鎮(zhèn),亦俱合於贛江。西南有太平市巡檢司,廢。
新淦府南。元新淦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北有離嶺,淦水出焉。又西有清江。又南有象江,有泥江,俱流入於清江。東有枉山巡檢司,后遷藍橋,尋復。
新喻府西。元新喻州,洪武初,降為縣。西有銅山,舊產(chǎn)銅。北有蒙山。南有渝水,即袁江,潁江水北流入焉。北有水北墟巡檢司。
峽江府南。本新淦縣之峽江巡檢司,嘉靖五年四月改為縣,析新淦縣六鄉(xiāng)地益之。南有玉笥山,又有贛江,亦名峽江,有黃金水流合焉。
袁州府元袁州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庚子年為府。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三百九十里。
宜春倚。南有蟠龍山,又有仰山。又秀江在城北,源出萍鄉(xiāng)縣,流經(jīng)府西,亦曰稠江,即袁江之上源也。西有黃圃、南有澗富嶺二巡檢司。
分宜府東。東有鐘山峽。西有昌山峽。秀江經(jīng)兩峽中,入新喻縣境,為渝水。
萍鄉(xiāng)府西。元萍鄉(xiāng)州,洪武初降為縣。東有羅霄山,羅霄水出焉,分二派。東流者為盧溪水,下流為秀江,入宜春縣界。西流者入湖廣醴陵縣界,合淥水。又西有萍川水,亦曰楊岐水,西流經(jīng)縣南,下流合淥水。北有安樂鎮(zhèn)、東南有大安里二巡檢司。又西有草市巡檢司,后遷於插嶺關,仍故名。又西有湘東市。東有盧溪鎮(zhèn)。
萬載府北。北有龍江,下流即瑞州府之蜀江。東北有康樂水入焉。西有鐵山界巡檢司。又有高村鎮(zhèn)巡檢司,尋廢。
贛州府元贛州路,屬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為府。領縣十二。西北距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
贛倚。南有崆峒山,章、貢二水夾山左右,經(jīng)城之東西。貢水一名東江,自福建長汀縣流入府界。章水一名西江,自湖廣宜章縣流入府界。至城北,合流為贛江。北有桂源巡檢司,后遷攸鎮(zhèn)。東北有磨刀寨巡檢司,后遷石院鋪。南有長洛巡檢司,后遷縣西黃金鎮(zhèn)。俱仍故名。
雩都府東。東北有高沙寶山。又北有雩山,雩水出焉,合寧都、會昌諸水,繞城而西,至贛縣,合於貢水。東北有平頭寨巡檢司。又有印山、又有青塘二巡檢司,后廢。
信豐府東南。東有桃江,自龍南縣流入,經(jīng)縣北,為信豐江,下流入於貢水。東南有新田巡檢司。西有桃枝墟,又有黃田、覃塘,又東有新設四巡檢司,后廢。
興國府東北。北有覆笥山。東北有瀲江,西南流,合雩水入貢江。東有衣錦鄉(xiāng)、東北有回龍寨二巡檢司。
會昌府東少南。元會昌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四望山,下有羊角水隘。北有湘洪水,即貢水,西北流,會雩水。南有湘鄉(xiāng)寨、北有承鄉(xiāng)鎮(zhèn)二巡檢司。又西有河口巡檢司,后廢。
安遠府南。元屬寧都州,洪武初改屬府。西有安遠水,亦曰廉水,流入會昌縣之貢水。又南有三百坑水,下流入廣東龍川縣。西北有板口巡檢司。
寧都府東北。元寧都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北有金精山。北有梅嶺。南有寧都水,與散水、筼筜、曲陽、黃沙、長樂五水合,又東北有虔化水,下流俱入於雩水。又有梅川水,出梅嶺,下流亦經(jīng)雩都縣入貢水。東南有下河寨巡檢司。
瑞金府東。元屬會昌州,洪武初改屬府。東北有陳石山,綿江出焉,流至縣南入貢水,又西入會昌縣,為湘洪水。西北有瑞林、東北有湖陂二巡檢司。東南有古城鎮(zhèn),路出福建長汀縣。
龍南府南。元屬寧都州,洪武初改屬府。西南有冬桃山,桃水出焉,東北流會諸水,至縣北宮山下,與渥、濂二水合為三江口,又北流為信豐縣之桃江。有冬桃隘,崇禎初,移定南縣下歷巡檢司駐焉。
石城府東北。元元貞元年十一月屬寧都州,洪武初改屬府。北有牙梳山。東有霸水,西南合虔化水,入貢江。北有捉殺寨巡檢司,后遷縣西赤江市,仍故名。
定南府東南。隆慶三年三月以龍南縣之蓮莆鎮(zhèn)置。析安遠、信豐二縣地益之。西北有程嶺,又南有神仙嶺。東有指揮峰。東北有九洲河,下流會於信豐縣之桃江。東北有下歷巡檢司,后遷高砂蓮塘,又遷龍南縣冬桃隘。
長寧府東南。萬歷四年三月以安遠縣之馬蹄岡置,析會昌縣地益之。東南有頂山,又南有大帽山,俱接閩、廣境。又東有尋鄔水,流入廣東龍川縣界。西北有黃鄉(xiāng)巡檢司。南有新坪巡檢司,本大墩,后更名。北有雙橋、南有丹竹樓二巡檢司,后廢。
南安府元南安路,屬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為府。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一千五百二十里。
大庾倚。西南有大庾嶺,五嶺之一,亦名梅嶺,上有關曰梅關。又有章江,亦曰南江,亦曰橫江,下流與貢水合。西有郁林鎮(zhèn)巡檢司,治晶都村,后遷浮江隘,又遷黃泥港,東北有赤石嶺巡檢司,治峰山里,后遷小溪城,又遷峰山新城,后遷峰山水西村,俱仍故名。又縣南有水南城,與府城隔江對峙,嘉靖四十年筑。西北有新田城。又北有鳳凰城,又西有楊梅城,俱嘉靖四十四年筑。又東有九所城。亦嘉靖四十四年筑。
南康府東北。西北有禽山,禽水出焉,東流至南野口入於章江。北有羊嶺山。南有芙蓉江,即章江。東北有潭口鎮(zhèn)、北有相安鎮(zhèn)二巡檢司。
上猶府東北。元永清縣,洪武初更名。西有書山,一名太傅山。東有大猶山,猶水出焉,下流至南康縣,入於章江。西有浮龍巡檢司,后遷太傅村,仍故名。
崇義府北。正德十四年三月以上猶縣之崇義里置,析大庾、南康二縣地益之。西南有聶都山。西有桶岡。又有章江,自湖廣宜章縣流入,又有橫水,經(jīng)縣南,又西南有左溪,下流俱合章江。西北有上保巡檢司,本過步,后遷治,更名。西南有鉛廠巡檢司,本在鉛山,后遷聶都,東南有長龍巡檢司,本治降平里,后遷縣東北尚德里江頭,俱仍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