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昌碩《墨蘭圖》

文徵明《蘭竹圖》卷

王鐸《蘭竹菊圖》
陜西 梓 泉
世上之花草,各具其韻,世人也各有所愛,然而有一種花自古以來在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倍受寵愛,它就是蘭花。
蘭花,被人們珍愛,由來已久,它常青、幽香、獨秀、素雅;它冷雨中挺立,寒風(fēng)里怒放,從始至終,榮辱不驚、不驕不躁,不卑不亢;它不與百花爭寵的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數(shù)千年來被文人墨客所稱頌。正如孔子贊曰:“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jié)?!贝笄澜?,蕓蕓眾生,對功名的追求,對利祿的向往,使人往往失去了純真與善良,如若身邊常有一盆蘭花相伴,也許就會因此而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從容。
文人喜歡蘭花,因為它的高潔——獨立于空曠、寂靜的山谷,汲天地之靈氣,取日月之精華,一日飄香,萬花失色;畫家喜愛蘭花,因為它的韻味——一副恬淡素雅、清心似水的風(fēng)韻,不因其香而浮躁,使人不由得為之傾倒、為之著迷??v觀古今書畫史,善繪蘭花者不計其數(shù),本文擇其數(shù)幀與讀者共賞。
趙孟堅《墨蘭圖》 卷 紙本 墨筆 縱34.5厘米 橫90.2厘米 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藏
此圖繪墨蘭兩叢,生于草地上;蘭花盛開,如彩蝶翩翩起舞;蘭葉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全圖用筆勁利,筆意綿綿,氣脈不斷,是趙氏畫蘭的代表作。
趙孟堅(1199-1264年),南宋畫家。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海鹽(今屬浙江)人。能詩、擅書法,工畫水墨梅、蘭、竹、石,取法楊無咎。尤精白描水仙,筆致細勁挺秀。傳世作品有《白描水仙圖》、《墨蘭圖》、《歲寒三友圖》等。
鄭思肖《墨蘭圖》 卷 紙本 水墨 縱25.7厘米 橫42.4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此圖以淡墨寫幽蘭一叢,蕭散清逸,獨標風(fēng)韻。無水土雜木,簡潔疏朗,高雅不群。畫家于宋亡后作蘭皆不寫土,人問何故,答曰:“土為蕃人所奪,汝尚不知耶?”拳拳愛國之情,于此可見。
鄭思肖(124l-1318年),字億翁,號所南,連江(今屬福建)人。宋末曾以太學(xué)生應(yīng)博學(xué)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后,隱居平江(今江蘇蘇州),坐臥必向南,誓不與北人交往,因號所南。擅畫墨蘭,兼工墨竹。畫蘭根不著土,以寄故國之思。
文徵明《蘭竹圖》 長卷 紙本 墨筆 縱26.8厘米 橫63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長卷寫幽蘭或與翠竹叢生,或與棘條相雜,或生于湖石之側(cè),或長于流水之濱,或倒垂于懸崖,或招展于平地,千姿百態(tài),神清骨秀。以淡墨寫蘭,濃墨寫竹,飛白勾石,細筆寫草。筆墨瀟灑,師法趙孟,隨手成形,風(fēng)姿綽約;筆意縱橫、神韻滿卷,是文徵明的代表作之一。
文彭《蘭花圖》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65厘米 橫31.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以水墨畫蘭花兩叢,荊棘兩枝。以渴筆淡寫荊棘卷曲、蘭葉舒暢之姿,并以水墨草點蘭花偃仰、互相交織之狀,節(jié)奏感強,和自題草書“月?lián)u庭下珂,風(fēng)遞谷中香”融為一體。
文彭(1498-1573年),字壽承,號三橋,別號漁陽子,江蘇蘇州人,文徵明長子。授秀水訓(xùn)導(dǎo),官國子監(jiān)博士。能詩,工書畫篆刻,擅寫墨竹,老筆縱橫,直逼北宋畫家、詩人文同。亦尚山水,墨氣蒼郁,取法于宋元間。
周天球《蘭花圖》 立軸 紙本 水墨 縱50.3厘米 橫24.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作淡墨蘭花一株,斜生土坡,用筆瀟灑流暢,簡潔明快。畫風(fēng)清幽典雅。構(gòu)圖居中,蘭葉旁分,蘭花均聚,不忌于板,淡墨寫花葉、坡面,濃墨點寫花蕊、雜草,清幽之氣盡灑紙面。
周天球(1514-1595年),字公瑕,號幼海、六止生,江蘇蘇州人。曾從文徵明學(xué)習(xí)畫法,以詩文書畫名世。擅畫蘭草,喜用淡墨,得鄭思肖風(fēng)格。傳世作品有《蘭花圖》、《墨蘭圖》、《水仙竹枝圖》等。
陳元素《幽蘭賦圖》(局部) 長卷 紙本 墨筆 縱30.9厘米 橫412.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在原圖長卷上,陳元素作蘭花九組,姿態(tài)各異,章法也富于變化。雖主題同一,但蘭葉偃仰,墨花飄逸,互不雷同。寓穩(wěn)健于秀美之中,使人有目下生輝之感。卷后另紙錢謙益書幽蘭賦,楷書帶行,取蘇字之形,含顏、柳之筆道、骨力,寓雄健于逸美之中。在此選卷中四組,以見其墨蘭神韻。
陳元素,生卒年不詳,活動于十六至十七世紀。字古白,江蘇吳縣人。工詩文,書畫俱精。書法清勁,畫工山水,意致清遠。尤擅寫墨蘭,得文徵明之秀挺,而又氣厚力沉。
白丁《蘭花圖》 長卷 紙本 墨筆 縱28厘米 橫210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長卷寫蘭花四叢,均以焦墨渴筆寫葉,淡墨含水寫花枝,濃墨點醒花心。用筆豪宕縱逸,有狂草書法筆意貫于其中,撇捺轉(zhuǎn)折,處處神韻陡現(xiàn);不求形似,卻更顯蘭之瀟灑脫俗、不染凡塵的品性,為歷代寫蘭之作中的妙品。
白丁,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字過峰,一字行民,又稱民道人,云南人。明楚王后裔,明亡,出家為僧,游于云南,居無定所。工寫蘭。
王鐸《蘭竹菊圖》 長卷 紙本 墨筆 縱24.9厘米? ?橫11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花卉卷以竹、菊、芝、蘭入畫。竹葉、菊瓣及蘭葉皆以中鋒為之,筆力雄健、墨骨蒼勁,蘭花欹正俯仰,姿態(tài)各異,綽約有韻。菊葉、靈芝及山石則以濃淡相宜的水墨暈染,偶用側(cè)鋒,具色彩感及滋潤靈氣。
王鐸(1592-1652年),明末清初畫家。字覺斯,號十樵,又號癡仙道人,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入清官至禮部尚書。工詩、古文和行草書,能以書法之筆作畫,頗有造詣,巧得雅趣。山水宗荊(浩)、關(guān)(仝)。亦擅畫梅竹、蘭石,別成一格。
王素《蘭花圖》 扇面 泥金 紙本 設(shè)色 縱19.2厘米 橫53.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扇面構(gòu)圖取偏勢。蘭叢置于一側(cè)墨筆寫蘭葉,蘭花點以朱砂,與水墨浸接清雅而嫵媚。一蘭葉長撇,動韻有致,將蘭叢與款題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畫面呈現(xiàn)穩(wěn)定之勢。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號遜之,甘泉(今江蘇揚州)人。幼年跟鮑芥田學(xué)畫,又向華學(xué)習(xí)畫藝。擅畫人物、花鳥、走獸,“無不入妙”。傳世作品有《二湘圖》及《春雷起蟄圖》。
羅聘《秋蘭文石圖》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149厘米 橫32.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構(gòu)圖簡單,怪石以焦墨勾出,通體以墨彩暈染,厚重凝煉。秋蘭則舍棄了當時所盛行的水墨寫之法,而以雙鉤白描繪出,略施淡墨,寫出蘭叢繁茂之貌,以濃墨點提花心及地面野菜。蘭之高潔晶瑩與石之堅實沉穩(wěn)形成鮮明對照,使畫面自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靈動之感。
羅聘(1733-1799年),號兩峰、兩峰道人、金牛山人等,安徽歙縣人,僑居江蘇揚州。金農(nóng)入室弟子,終生布衣。工詩,擅畫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所作筆情古逸,思致淵雅,自成風(fēng)格,為“揚州八怪”之一。傳世作品有《丁敬像》、《金農(nóng)像》、《三色梅圖》、《秋蘭文石圖》、《人物山水冊》,著有《香葉草堂集》。
吳昌碩《墨蘭圖》 立軸 紙本 水墨 縱137.5厘米?? 橫32.8厘米 吉林省博物館藏
畫中寫山石危聳,幽蘭叢生于崖壁石腳。淡墨粗勾山石,簡筆點染。蘭叢以焦墨渴筆寫出,縱橫紛披,其意蕭蕭。蘭花以淡墨點寫,濃墨點蕊,清雅恬淡。左側(cè)題長句以補空白,又與畫面豪宕氣勢相為輔成,整幅作品,一氣呵成。
陳衡恪《墨蘭圖》 立軸 綾本 墨筆 縱107.8厘米 橫33.3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
陳衡恪作畫用筆生辣勁強,這幅蘭圖以焦墨寫蘭葉,其勢紛披,硬朗爽健。蘭花用淡墨點寫,多以中鋒拖出,少了幾分娟秀嫵媚,卻多了一種桀驁不馴的氣勢,豪邁縱宕,暢快淋漓。
陳衡恪(1876-1923年),字師曾,號槐堂,又號朽道人。生于湖南其祖父府衙署中,祖籍今江西修水縣義寧鎮(zhèn)桃里竹圾村人。陳三立長子。近代著名畫家、全才藝術(sh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