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病證后,緊接著的便是選擇治療方法。治法分發(fā)汗、催吐、攻下、和解、清涼、溫熱、消導和滋補等,簡稱為汗、吐、下、和、清、溫、消、補八法。這八法針對病因、癥狀和發(fā)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療的方向,在臨證時靈活運用,還能產(chǎn)生更多的法則。
1.汗法 以疏散風寒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內(nèi)經(jīng)》所說“在皮者汗而發(fā)之”,故亦稱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惡寒發(fā)熱, 頭痛,骨節(jié)痛,得汗后便熱退身涼,諸癥消失。 解放軍316醫(yī)院理療科高永華 發(fā)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虛或心臟衰弱以及有潰瘍一類的患者,用時謹慎,以免發(fā)生痙厥等病變。一般發(fā)汗太過,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虛脫的危險。 2.吐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證中的纏喉證、鎖喉證皆為風痰郁火壅塞,脹閉難忍;又如積食停滯,胸膈飽滿 疼痛,只要上涌傾出,便可松快,故亦稱涌吐,也即《內(nèi)經(jīng)》所說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實邪,一般多是一吐為快,不需反復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嘔吐的,不但不可再吐,還要防其傷胃,給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體虛弱或新產(chǎn)后,嚴重的 腳氣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3.下法 一般多指通大便,用來排除腸內(nèi)宿糞積滯,故也稱攻下、瀉下,也即《內(nèi)經(jīng)》所說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劑分為兩類,一種是峻下,用猛烈瀉下藥,大多用于實熱證有津涸陰亡的趨勢時,即所謂“急下以存陰”時用之。一種是緩下,又分兩類,一類是用較為緩和的瀉藥,一類是用油潤之劑幫助下達。但不論峻下或緩下,都宜于里實證,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須考慮病人體質(zhì),并要懂得禁忌。大致有表證而沒有里證的不可用,病雖在里而不是實證的不可用,病后和產(chǎn)后津液不足而 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發(fā)展,就需要一種較為和緩的方法來驅(qū)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證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驅(qū)邪外出。 5.清法 凡用清涼劑來治療溫熱病證,都稱清法,即《內(nèi)經(jīng)》所說“熱者寒之”的意思。亦稱清解法。 溫熱證候有表熱、里熱、虛熱、實熱、氣分熱、血分熱,用清涼劑時必須分辨熱的性質(zhì)及在哪一部分。比如里熱中虛證采用甘寒,實證采用苦寒。在氣分清氣,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鎮(zhèn)靜和解毒,例如肝陽或肝火上擾, 頭暈頭脹,用清肝方劑能熄風鎮(zhèn)痛;還有溫毒證用清熱涼營,具有解毒作用。 6.溫法 常用于寒 性病,即《內(nèi)經(jīng)》所說“寒者熱之”。 寒性病有表寒、里寒等區(qū)別,但從溫法來說,一般都指里寒,故以溫中為主要治法。例如嘔吐清水,大便溏薄泄瀉, 腹痛喜按,手足厥冷,脈象沉伏遲微,均為溫法的對象。 溫法包括興奮作用,有些因陽虛而自汗形寒,消化不好,氣短聲微,肢軟體怠,小便不禁,性欲衰退等癥,都需要溫法調(diào)養(yǎng)。 7.消法 主要是消導,用來消除腸胃壅滯,例如食積內(nèi)阻,脘腹脹滿,治以消化導下。其次是消堅,多用于凝結成形的病證,如癥瘕積聚和瘰疬等。再次是消痰。利水亦在消法之內(nèi)。水濕以走小便為順,如果水濕內(nèi)停,小便不利,或走大便而成泄瀉,應予利導,使之從小便排出,一般稱為利尿,亦叫淡滲。 8.補法 就是補充體力不足,從而消除一切衰弱證候,故《內(nèi)經(jīng)》說“虛者補之”。所用藥物大多含有滋養(yǎng)性質(zhì),故亦稱滋補、補養(yǎng)。 補法在臨證上分補氣、補血、益精、安神、生津液、填骨髓等,總之,以強壯為目的。 補劑的性質(zhì)可分三種,一為溫補,用于陽虛證;一為清補,用于 陰虛證;另一種為平補,用于一般虛弱證。由于病情的輕重不同,又分為峻補和緩補。 用補法必須照顧脾胃,因補劑大多壅滯難化。脾胃虛弱者一方面不能很好運行藥力,另一方面還會影響消化吸收。 見虛不補,勢必日久成損,更難醫(yī)治,然而不需要補而補,也能造成病變,尤其余邪未盡,早用補法,有閉門留寇之弊。 上面介紹了八法的概要,可以看到八法各有其獨特的作用,但在使用上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關聯(lián)的。所以明白了八法的意義以后,必須進一步懂得法與法之間的聯(lián)系,綜合運用,才能靈活地適應病情變化,發(fā)揮更好的療效。
武林人天天習武練功,如不明白養(yǎng)生之法,不但成不了高功夫,而且往往練出 一身病來。所以養(yǎng)生之道非常重要。下邊我將武當派練功中的養(yǎng)生八法獻出,供 同道參考。 第一法:忌涼法 前輩師長們說:“熱成功,涼看病”。武功練習之后,全身出汗,自然發(fā)熱,此 為正常必然的現(xiàn)象。而停動之后,切忌受涼。熱身突然受涼,身體生病。練鐵沙 掌、鐵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后一小時內(nèi)不可遇涼水、摸涼處(手掌不可碰冷水、 石頭、鐵管等一切涼物),否則功夫退盡而成疾病。所以練功人首先忌涼而知保暖 才行。 第二法:守汗法 練功出汗以后,不可涼水洗、冷風吹,而應知守汗之法。出汗后,應該用干 毛巾擦汗,不可突然跳入涼水中貧涼,不可用電風扇吹。汗毛孔開時,突然遇冷閉 住,汗?jié)嵊喽痉e牛于皮下,久而生病。汗出后要保汗,不但不要脫衣服,反要穿上 衣服,待全身汗自干后,以熱水毛巾擦洗身體。以上為守汗法。 第三法:飲水法 人體由水組成,汗后大量失水,故應及時補水,但如汗后如馬上大量飲水, 即成疾患。正確的方法是:早上練功前先飲一杯頭天晚上備好的涼開水,以補一 夜的身體失水。晚上練功前,也先飲一杯溫涼開水為好。每次練功出汗后,不宜 馬上飲水,汗干后再少量飲半杯至一杯為宣。 第四法:解霧法 大霧天不應練功,且盡量不要出屋子。因為霧毒濁氣,對人體有極大傷害。在 這樣天氣,應知解霧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霧天,要飲三口酒,即飲三小杯白酒, 可解霧毒、氣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為最好。 第五法:防風法 練功出汗后,不可冷風吹身體,不可面對電風扇。防風如防箭,防止風毒入侵 身體。不可在陰處呆,不可在門洞風中站,否則均可生病。風濕之病,多因中風毒 而致,故習武練功之人,一定要防風。 第六法:解疲法 練功之后,身體若出現(xiàn)疲累現(xiàn)象,用打拍身體穴位方法可以解除。一是拍打雙 肩井穴。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雙手交叉同時進行,各三十 六下;二是砍打足三里穴。雙掌以掌根部同時砍打雙腿三里穴三十六下;三是拍 打足心涌泉穴。右手掌拍打左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掌拍打右足心三十六次。以上 三法行持后,全身輕松,既解去一身疲累,又可健康長壽。 第七法:保腎法 習武練功,以保腎壯陽為主,以長壽延年為目的。壯陽保腎方法是多種的, 現(xiàn)講兩種方法如下。一是洗足法:每天練功后或睡前,用熱水洗腳泡足十分鐘左右, 然后用劍指點揉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指點揉右足涌泉穴,右點左同樣。二是搓腎 俞穴。此穴在腰眼部位。面對南站立,雙腳叉開與肩同寬,左右開步,全身放松。 雙手掌五指合攏,插向腰后,掌心對外,手背向內(nèi)。用雙手合谷穴突出部上下搓兩 側(cè)腎俞穴各八十一次,一上一下為一次。天天堅持以上三法,即可治愈腎虛病,有 壯陽之奇效。 第八法:排毒法 習武人日久身體內(nèi)會積些毒素、毒氣與濁氣,應及時排出體外,以達到排濁 留清、身心健康之目的。其法是:每天練功之后,應靜坐下來,面對正南,全身放松, 高度入靜,雙腿盤坐,左腿在外,右腿在里。雙手放在雙膝上,手心向下,雙目微閉, 舌抵上腭,呼吸自然,排除雜念,靜坐十分鐘左右,三十分鐘更好。然后,雙目睜 開,雙腿伸開,雙手心向上,放在雙膝上。雙眼視雙足尖,舌尖放下來,以意排濁, 心想體內(nèi)的毒氣、病氣、濁氣從我雙腳心流出去。意守涌泉穴五至十分鐘,體內(nèi) 病濁毒氣即可排盡。收功時,雙手可以捂在臉上,上下搓動,或以雙手拍打全身各 部位,然后收式收功。(本文作者現(xiàn)任大連武當拳法研究會會長。先后得劉榮廷、 劉煥軍、萬籟聲等武術名家真?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