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中開始參與自行車運動,從攀爬、街車,到現(xiàn)在的更加傾向于騎行,這幾年我也基本嘗試了各種從輕到重的車型和各種風格的零件,除了意大利血統(tǒng)的公路車,其它的品牌和風格基本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昨天撞車了,最近騎不了車,然后看到現(xiàn)在很多朋友和同學越來越喜歡自行車運動,不如把我這幾年的裝車經(jīng)驗總結(jié)一下,讓一些剛?cè)腴T的朋友選購零件及搭配整車有個簡單的參考。這篇日志主要寫DIY組裝一輛自行車,而非如何去選擇一款成品整車。
在決定去選擇一輛運動自行車之前,要先決定所組裝的車屬于何種類型。一般來講,用于騎行的運動自行車分為山地車和公路車兩種(還有折疊車,我不是很了解,但DIY折疊車基本可以選用公路車的套件或山地公路混搭),其對于路面的適應(yīng)程度以及騎乘的感覺各有不同,在一些方面也各有利弊,下面就對這兩種類型的自行車的概況進行一下大致的介紹:
首先是山地車。
提到這個名字,大部分沒有接觸過運動自行車的人對它的第一印象應(yīng)該就是粗輪胎和復雜的變 速系統(tǒng)以及粗獷的避震裝置。的確,山地車最純粹的用途其實就是在山林間的野地中穿行,從其越野強度的由輕到重,主要分為:Cross Country(XC,越野),All Mountain(AM,全地形),F(xiàn)ree Ride(FR,自由騎),Down Hill(DH,速降)以及Extreme Free Ride(EFR,極限自由騎),以及以動作和泥地競速為主的Dirt Jump(DJ,街市、飛包)和Slope Style(SS,更加重型的飛包車)。這里主要對XC(越野車,也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山地車)的自行選件組裝進行講解,并順帶說說AM(輕型的軟尾車,即帶有后避震裝置的越野車)。
在了解這兩種類型的山地車之前,首先要對組成山地自行車的各個零部件進行一下講解:
車架----不多說,都懂,但需要簡單了解一下現(xiàn)代山地車架各主要部分的名稱,如下圖(此為XC車架,無后避震裝置),其中五通用于安裝中軸,尾勾用于安裝后變速器:

前叉----固定前輪的那根叉子,應(yīng)該也都明白...現(xiàn)代運動自行車前叉上管直徑一般為28.6MM,重型車及Cannondale品牌的前叉頭管會較粗
碗組----裝在車架和前叉連接處的零件,圓形,內(nèi)有滾珠或封閉軸承,負責車頭的轉(zhuǎn)動工作。
用在輕型山地車上的一般分為兩種:34MM外置盒44MM內(nèi)藏,依車架頭管種類而定。

把橫----車把,一般最粗處分為25.4MM及31.8MM直徑,需配套相同口徑的把立,把橫最細處均為22.2MM
把立----連接把橫的那根金屬管,把橫就固定在其上

把套----不解釋
剎把----剎車時候捏哪
剎車----用在山地車上一般分為V剎和碟剎兩種,碟剎又分為機械碟剎(線拉)和液壓碟剎(靠油管內(nèi)的液體壓強控制活塞推動剎車片進行剎車),V剎的剎車作用對象是輪圈邊緣,而碟剎的作用對象則是碟片

輪組----分為輪圈、輻條和花鼓三部分,其中花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前/后軸,負責車輪的轉(zhuǎn)動,在此強調(diào)一下花鼓:
輕型山地車的花鼓長度一般為前110MM,后135MM,前軸芯直徑9MM,后軸芯直徑10MM,后花鼓比前花鼓多出塔基裝置,用于安裝飛輪,而一般所講的花鼓“響數(shù)”,就是將后花鼓塔基轉(zhuǎn)動一周,所聽到的清脆響聲的數(shù)量,響聲越大,踩踏虛位越小,適合發(fā)力動作較強的騎行,如爬坡、越野或攀爬車使用,但花鼓的轉(zhuǎn)動阻力就較大,而響數(shù)較小的花鼓一般則轉(zhuǎn)動阻力較小,適合平路及下坡為主的騎行。我認為花鼓的響數(shù),在兼顧各種路面(不包含較極端的越野)騎行的情況下,24-36響的花鼓為最佳,兼顧了低虛位空間與高轉(zhuǎn)動速度,這也就是為什么資深玩家也很少有人用72響的Chris King花鼓來進行平地騎行的原因,這并不僅僅只在于它昂貴的價格。

中軸----安裝于五通內(nèi)部,連接曲柄及牙盤,與踩踏有直接關(guān)系,主要分為方孔中軸,花鍵中軸以及GXP一體式中軸,具體選擇需與曲柄的中軸孔相配套,不難理解,故不再以圖片進行解釋?,F(xiàn)在的零件廠商大都主推GXP一體式中軸----重量輕,強度大,但方孔及花鍵中軸在使用上其實也很出色。輕型山地車一般用68MM(除去軸芯之外較粗部分的長度)--英式螺紋規(guī)格,而重型車則較長。而我們在中軸上看見的10X-12XMM這樣的數(shù)字,則是中軸包含軸芯的總長度,以下圖片由左至右分別為方孔中軸,花鍵中軸和GXP一體式中軸



曲柄----連接腳踏的那兩根棍
牙盤----位于自行車中部的齒盤
鏈條----不解釋,但須與飛輪片數(shù)配套(現(xiàn)在一般分為7段鏈條,8段鏈條,9段鏈條,10段鏈條)
飛輪----位于自行車后部的齒輪組,用于可變速運動自行車的多為卡式飛輪,安裝于塔基之上
腳踏----分為開放式和自鎖式兩種,自鎖式需搭配專用鎖鞋,不建議初學者使用,有一定危險性,但會使踩踏效率明顯提高
變速系統(tǒng)----分為指撥、前撥(前變速器)和后撥(后變速器)


剎車/變速線----分為內(nèi)線和線管,若是液壓剎車,則無內(nèi)線,但外管稱為油管
內(nèi)/外胎----不解釋,但內(nèi)胎一般分為美式嘴及法式嘴,依車圈氣嘴孔而定,但可互相修改,建議山地車使用美式嘴,打氣方便

墊帶----襯于內(nèi)胎與輪圈之間,防止氣壓過高時輪圈孔壓迫內(nèi)胎造成爆胎
車座----不解釋
座桿----車座下面和車架連接那根管,現(xiàn)代山地車一般分為27.2MM、30.8MM、31.8MM及34.9MM直徑,依車架而定,一些老款的鋼架山地車則多使用25.4MM及28.6MM直徑
坐桿夾----安裝于車架,用于固定座管,有些車架的座管夾與車座為一體
水壺架----選擇性安裝
以上即為現(xiàn)代山地車的基本配置
下面開始介紹山地車。山地車的文化發(fā)展于美國,當人們不能滿足只能在公路上騎行自行車時,便將自行車的輪徑縮?。ㄉ降剀嚨妮啅綖?6英寸,559MM,公路車為700C,622MM,而現(xiàn)在29er,也就是700C輪徑的山地車以其較強的越野通過性也開始出慢慢興起),齒比變小,五通升高(為了獲得更好的通過性)并安裝上避震裝置來進行越野騎行,并演變出了多個分支。這里先說XC,這種類型的山地車適應(yīng)性最廣,從公路騎行,爬坡,到一般郊區(qū)的輕型越野幾乎都可以勝任,也是出入山地車領(lǐng)域的愛好者們裝車類型的首選,其外觀就是我們見到的最常規(guī)的山地車----擁有一根避震前叉(也可配備硬叉,后面會提到),而車架部分沒有避震裝置,也就是說沒有后避震,這種車也叫硬尾山地。組裝硬尾山地車的愛好者也許并不是非得去越野,在更換了相應(yīng)的輪胎之后,硬尾山地車也是城市騎行很好的選擇。許多初學者都是從硬尾山地車起步,且一直以此車型為自己的最佳選擇。因為硬尾山地車的路面適應(yīng)程度可以說是所有自行車里最好的,硬尾山地車零件的選擇,也是本文中的著重介紹。

在組裝一臺自行車之前,首先考慮的必須是整車的預算,我個人認為,若想自己DIY一部能夠長時間不進行升級的XC車,至少要準備4000元左右的預算(全新不買二手件),否則還是去購買整車為好(當然再低也可以裝出來,例如如果不去越野的話用硬叉就會省去很多的錢)。因為DIY自行車并不是將買來的零件胡亂進行搭配,在購買零件之前,一定要考慮如下幾點因素:
1、預算是否足夠完成整車每一個精心策劃好的零件(注意是精心策劃好的零件,不是最后預算不夠就湊合混搭一些自己不喜歡或與整車檔次相差甚遠的零件,那樣只會拖累你整車的使用感覺以及讓你以后花錢更多)
2、整車的每一個部分搭配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在預算內(nèi)遵循最合理的價格分配(比如不同品牌、檔次的變速、傳動套件不合理混搭,或者4000元的預算,花3000去買車架,1000買別的,這樣的搭配都會使得整車成為一部失敗的作品)
3、顏色的搭配是否合理。由于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在此我沒有太強的說服力,總之,既然是DIY,那就要完成一輛自己認為最滿意的配色的作品。
依照以上三點,現(xiàn)在開始介紹零件的選擇:
一輛自行車最核心的零件一定是車架,一臺良好的車架可以提供合理的騎行角度以及合理的騎行感受,而選擇車架,也是在裝車過程中要下最多功夫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當我們在車店看見一輛整車,往往第一反應(yīng)就是:這是捷安特的,這是閃電的,這是TREK的。其實,一輛自行車的品牌,往往只存在于它的車架,而其它的零件,則幾乎全部由其它不同對各部件有相應(yīng)特長廠家來進行生產(chǎn)。所以說,車架是整部車真正的靈魂。
在選擇車架前,首先要確定自己的身高,以硬尾山地車來講,165CM以下的人應(yīng)選擇14-15英寸的車架,165CM-175CM的人應(yīng)選擇16-17英寸的車架,175CM-185CM之間的人應(yīng)選擇18-19英寸的車架,而185以上的人,則應(yīng)選擇20-21英寸甚至更大尺寸的車架。就像穿衣穿鞋一樣,自行車同樣需要合適自己的尺寸,才能使自己的騎行更加得心應(yīng)手。
現(xiàn)在,自行車的車架基本由鋼、鋁合金、碳纖維以及鈦合金四種材料進行制造,其中,鋼的彈性好,材料抗疲勞度強,有十足的線條感,是歷史最悠久的制造自行車的材料,但由于鋁合金及碳纖維材料以其較輕的重量于90年代開始問世以來,鋼架在市場上的占有份額越來越少,主要躋身于高端產(chǎn)品及BMX、街市等動作車領(lǐng)域,但并不是說鋼架就是落后,就是低端,鋼架的美感和其舒適的路面感應(yīng),吸引了相當多的簇擁者,我本人就是鋼架車的死忠。鋁合金,中低端車普遍使用的材料,是重量較輕的金屬材料,其路面感應(yīng)并沒有鋼架來得直接,金屬抗疲勞程度也沒有鋼和鈦合金那樣強,但它的加工性和短期內(nèi)的性能的確是不錯的,是目前自行車愛好者們普遍選擇的車架,本文也主要以鋁架進行選擇來進行整車的搭配。碳纖維,新興材料,很輕,可以被制作成任意想要的形狀,而強度并非傳統(tǒng)觀念中的那樣脆弱,它有著非常好的韌性及吸震能力,但對直接接觸的撞擊力和剪刀力卻不堪一擊,價格昂貴,主要用于競賽。鈦合金造價高,金屬抗疲勞度在鋁和鋼之上,但偏軟,不易發(fā)力,適合長距離騎行,屬于比較小眾的產(chǎn)品。
雖說車架是整部車的主體,但對其價格分配以及與其它零件的檔次適配程度,都要予以合理的選擇,車架價格所占的比例一般不要超過整車的1/3,且要對應(yīng)其相同檔次的其它零件。我大概列舉幾個使用比較普遍的車架,讓初入車圈的朋友有個參考。如果裝一部中低端的整車,那么GIANT的ATX PRO(新款為TALON 3)是個不錯的選擇,500元左右的價格并不意味著它的性能也是低端,我認為,5000元以下的整車都可以將這款車架選擇在內(nèi),可以個其它零件提供一個相對寬裕的選擇又使整車搭配不至于不合理。高端一些,GIANT的XTC TEAM,我認為在1000-2000元的車架中是個不錯的選擇,搭配Shimano XT甚至頂級的XTR套件都不為過,捷安特的確個是性價比很高的品牌。如果選擇一臺一步到位的高端硬尾鋁架,那么Specialized(閃電)、 Trek、Yeti等等許多大牌的高端鋁架或者碳架則可根據(jù)個人喜好來進行選擇,這時,你的整車,則通常會高于一萬元甚至更高了,而這些大牌的過于低端的款式,我不建議選擇,因為性價比真的不會很高,同時一些小品牌的車架尤其是碳纖維車架我也很不推薦,理由很簡單,設(shè)計或許不合理,可能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的強測試,質(zhì)量未必有保證,而且,沒有“血統(tǒng)”。



作為一輛山地自行車,避震前叉的選擇則應(yīng)該是組裝一部整車繼車架之后的所應(yīng)考慮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避震前叉的主要避震方式有彈簧、阻力膠、液壓、氣壓等。而無論何種避震,其結(jié)構(gòu)內(nèi)都一定會有有彈簧的存在,當然,各個避震方式的感覺還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比較主流的避震器品牌,有美國的ROCKSHOX、MANITOU、FOX和意大利的MARZOCCHI,這是國際上的四大避震前叉品牌,此外,德國的MARGURA,瑞士的DT等也生產(chǎn)高端前叉,但使用人數(shù)較少。
對于DIY自行車,我建議前叉只考慮液壓和氣壓兩種,這輛種前叉的避震感覺是純彈簧前叉所無法比擬的,對于相對低端的整車,我推薦ROCKSHOX的 TORA(液壓版)這款前叉,大概700-900元的價格,液壓避震,可調(diào)行程(目前主流硬尾山地車架的標配前叉行程為80MM-100MM),阻尼(回彈速度)調(diào)節(jié)以及鎖死功能,加上不錯的手感和強度,的確是款性價比較高的產(chǎn)品。1000多元的話,ROCKSHOX的RECON這款氣壓前叉也是性價比不錯的選擇。我很喜歡ROCKSHOX的手感,很順滑,很柔軟,但是為了強度,我現(xiàn)在的街車(玩動作、大活用)則使用MARZOCCHI 2005款的DJ3雙氣壓前叉,雖然重,但MARZOCCHI的強度絕對一流。如果配置需求和預算更高、更充裕,那么各大品牌的高端叉,例如 ROCKSHOX的SID、REBA,MANITOU的R7,F(xiàn)OX的全線產(chǎn)品以及MARZOCCHI的MARATHON都值得一式,當然,同樣,用高端的前叉,一定要搭配高端的車架和其它套件!如果你組裝一輛山地車,僅僅用于公路騎行,從不進野地,只想擁有山地車的隨意性和很靈活的操控性的話,那就上硬叉吧,避震前叉對于純公路騎行絕對是個累贅,低端的話MOSSO鋁叉,高端的話就用碳的。我現(xiàn)在就有一輛硬叉光頭胎的高速山地車,老大名的WCF鋼+碳車架和鉻鉬鋼前叉,刷起街來又靈活又快速。不推薦上述品牌之外的前叉,尤其是低端叉,打著超輕、功能多的旗號,實際用起來跟大牌的東西根本沒法比。





選擇完車架前叉之后,順便選擇一下碗組,碗組連接車架和前叉,負責車頭的轉(zhuǎn)動,在購買時,請盡量選擇培林式碗組(負責轉(zhuǎn)動的軸承為密封一體式而非可見滾珠的開放式),耐用,感覺也比珠檔的要順滑很多,像VP A71這類十幾元的珠檔碗組還是讓它隨整車去吧......比較專業(yè)碗組品牌有Cane Creek(壁虎)、VP(請選擇它比較高級的培林款式)、FSA等等。奢侈品的話就用HOPE,當然還有千元左右一個的Chris King,碗組中的夢幻產(chǎn)品,我有一個二手的,一直不舍得用......一般碗組的價格并不會太高,100元左右的就很好用。我建議不要買一些小品牌的碗組,不比大牌的便宜而且質(zhì)量沒有保證,用一段時間就會有雜音,還有,市場上賣得很便宜的Chris King碗組千萬不要買,都是仿貨,一個正品的全新Chris King碗組最低也要800元左右,網(wǎng)上有很多分辨真假Chris King碗組的方法,我現(xiàn)在教各位一個最簡單的:


最后,根據(jù)車架頭管的種類,選擇外置碗組或內(nèi)藏碗組。
然后考慮輪組,山地車的輪組我建議自編,也就是單買花鼓、輪圈和輻條進行組裝,因為在越野的時候,難免會出現(xiàn)損壞輪組組成部件的事故,而成品輪組一旦某一部件出現(xiàn)問題,除行貨代理商外,很難找到合適的補修件,即使找代理商訂或?qū)で筚|(zhì)保,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如自編輪的隨壞隨換來得方便。
先說花鼓,一般有滾珠式和軸承式兩種,滾珠式多為日本的Shimano公司產(chǎn)品,Shimano的轉(zhuǎn)動零件基本都會用散珠作為其軸承方式,從低端的民用車零件到頂級的XTR、DURA ACE,散珠轉(zhuǎn)動時Shimano的標志,散珠花鼓受力均勻,易保養(yǎng),但拆卸后再重裝時調(diào)試較為麻煩,若出現(xiàn)松動必須立刻上緊,否則軸擋受到撞擊則會成為致命傷害。軸承式運用一體滾珠軸承直接嵌入花鼓,徑向受力很好但軸向受力會較弱,調(diào)試方便,是現(xiàn)在歐美及臺灣品牌的主流產(chǎn)品。
花鼓的選擇,中低端的話,我建議如果是Shimano,那就用XT(并不是說XT不好,只是XT的花鼓比較便宜,畢竟是Shimano的次頂級產(chǎn)品),因為Shimano花鼓的價格從DEORE、SLX到XT的價格相差并不多(Shimano山地套件的級別從低到高依次為ALTUS、ACERA、ALIVIO、DEORE、SLX、XT、XTR,其中LX系列的新款產(chǎn)品已被歸為旅行車套件,HONE和SAINT為重型車使用),一對XT花鼓300多元就可以買到。軸承的話,臺灣久裕是入門的選擇,400元左右,性價比也很高。如果是高端,珠檔就XTR(我目前在用XTR M960的花鼓,潤度無敵,1600元左右),軸承的高端貨選擇就太多了,HOPE、DT (190、240)、Chris King、White Induetries、Extralite、Tune、FRM...只要預算非常充足,那就上吧。不過如果不越野,請選擇響數(shù)(之前有講解)略少的花鼓,這樣可以獲得更高的潤度。最后,根據(jù)剎車種類,如果是碟剎,一定要選擇帶有碟剎座的花鼓(六孔剎車盤和中央鎖死剎車盤要弄清),用V剎則無所謂,但為了使整車具有整體感,如果用V剎請盡量選擇純V剎,即無碟剎座的花鼓。






然后是輪圈,首先依據(jù)剎車種類,若用V剎則必須選擇有V剎邊的輪圈,碟剎則無所謂,但同樣,為了整體感,請選擇碟剎專用圈。低端但又耐用的,ALEX的DH19,60左右一根,很多人再用,再好一點點,Sun Ringle(太陽)的Black eye,不到100元一根,也是不錯的選擇,再貴些的,Mavic的317,大概不到200一根是很好的選擇,Mavic 317也是很普及的車圈之一(注意,Mavic 317標注法國產(chǎn)且價格很低的基本為仿貨,現(xiàn)在基本都是臺灣產(chǎn))。這些選擇主要為中低端車提供,如果高端的話,那就用Mavic 717、DT X450、DT X425,都是300-400一根的圈,最低也要搭配Shimano XT的花鼓才合適,而且到這個層次,也該考慮輻條的搭配了(下面會說到)。再奢侈的話,ZTR 355,600左右一根的圈,1500以下的花鼓就不用考慮了。



特別注意的是,花鼓和輪圈的孔數(shù)一定要對應(yīng)!
不要忽視輻條,好輻條編出來的輪組無論是剛性還是耐久度都會更高。如果是低端輪組(兩個輪組預算大概800元以內(nèi)),那用1元一根的臺灣輻條就可以,中端的話,DT的Champion,3元一根,高端輪組,Mavic 717同等及以上級別,則最好使用DT 的Revelution或比利時Sapim的輻條,大概5元一根,。當然還有更奢侈的,DT和Sapim的扁輻條,二三十一根,讓你的輪組編出來有店里成品輪組的感覺,只要肯下本就行~
另外注意,輻條的長度一定要合適,如果是網(wǎng)購,一定要搞清所選擇的輪圈及花鼓需要搭配何種長度的輻條,萬一買錯了,普通條還好,要是高端的DT或Sapim,那幾百塊錢就白花了。
關(guān)于編輪,不管選擇的是低端還是高端,請一定找一個手藝好的師傅,這樣輪組用起來才舒服。
當然,如果追求成品輪組漂亮的外觀,那同樣可以選擇,低端的Mavic Crossride、DT 1800,直到幾千上萬的Mavic、DT、Fulcrum和Shimano的高端貨。但我還是不推薦使用低端的成品輪,效果真的沒有同等價位的自編輪好,當然高端成品輪則不同。




然后,就是變速套件的選擇,這里所說的便速套件,是指牙盤、飛輪、前撥、后撥、指撥五個零件。目前世界上的山地車變速套件主要有由Shimano和Sram兩家公司生產(chǎn),雖然偶爾可以看到其它小品牌的產(chǎn)品,但選擇的時候盡量以這兩家公司的產(chǎn)品為候選對象(牙盤除外)。
首先說日本Shimano,前面提到過,目前Shimano可用于XC車的套件級別由低到高依次分為ALTUS、ACERA、ALIVIO、DEORE、SLX、XT、XTR。如果DIY整車的話,建議從DEORE級別開始考慮,DEORE以下級別的套件建議買整車吧,DIY的意義不大。
新款的Shimano套件最高支持3x10也就是30速的速比選擇,也有2x10和傳統(tǒng)的3x9系統(tǒng),在此不討論速比的選擇,完全依照個人的實際需要而定。DEORE套件(牙盤、飛輪、前撥、后撥、指撥)大概1300元左右,SLX大概2000元左右,XT大概2600元左右,XTR則要7500元左右(均為新款的DEORE M590、SLX M660、XT M780和XTR M980)。套件的價格比例大概占整車的1/3,要與其它零件級別相符。而在選擇變速套件時,盡量不要將相差兩級或以上的零件進行混搭,比如都用DEORE,后撥突然上個XTR,或者XT套件為了湊合用個ALIVIO的前撥,這樣都會使較高級別的套件發(fā)揮不到其最完美的功效,兼容性也可能出現(xiàn)問題(SRAM同樣)。
為什么我沒有提到鏈條,因為我個人認為,如果你使用的是Shimano SLX或以上的套件,那么一條頂級的Shimano 7701鏈條(兼容9段飛輪,如果飛輪是其它段數(shù)則可購買同級別同段數(shù)的鏈條)(散裝水貨不過100多元)是很不錯的選擇,無論是傳動還是變速效果,都是非常舒適的,而我現(xiàn)在的老款LX M570套件,搭配的就是該鏈條,整體傳動變速效果比使用同級別鏈條好很多。當然預算如果不夠,那還是使用原配等級的鏈條吧。




下面說美國Sram,其套件同樣分為若干個級別,建議DIY選擇的級別由低到高為X5、X7、X9、X0,分別對應(yīng)Shimano的DEORE、SLX、XT、XTR(其中X5的價格要高于DEORE),具體搭配方法和Shimano一樣,不要相互越級,不要不同品牌混搭,在此就不具體描述了。關(guān)于Shimano和Sram變速系統(tǒng)的區(qū)別,下面會有介紹。




至于Sram和Shimano變速系統(tǒng)的區(qū)別,主要在于Sram的指撥全部為上推式(進檔退檔均用大拇指向上推),而Shimano則為剪刀式(由食指和大拇指共同操控指撥,進退方向由后撥的正/反拉方式來決定),我個人比較傾向于Shimano的剪刀式換檔方式,反應(yīng)很快速,而Sram指撥則可以留出食指搭在剎把上,使騎行者不會因為變速而暫時失去對剎車的控制,兩者各有利弊。
在設(shè)計風格和材料上,Shimano的機械感較強(近年的新款產(chǎn)品也偏向流線化),Sram比較有流線感,Shimano的材質(zhì)多為鋁合金,鮮有碳纖維(僅在XTR上一代產(chǎn)品M972后撥中大規(guī)模量產(chǎn)使用),而如果想體驗碳纖維材料的產(chǎn)品,那Sram X0套件的大量碳纖維使用,可以滿足你的需求,當然,Shimano的XTR和Sram的X0屬于專業(yè)競賽級套件,價格較它們的上一級(XT和X9)都有一個很大的飛躍,使用這兩個套件的零件,預算一定要十分充足,車上的其它零件,也要與其級別相符。
注意,Shimano和Sram的任何零件不要混搭,雖然新近的10段套件經(jīng)測試可以兼容,但在DIY時,仍不建議進行混搭!
在變速套件段落的最后,還要提一下牙盤,牙盤并不非要使用套件配套產(chǎn)品,可以選擇加拿大Raceface、Truvativ(也是Sram旗下品牌)等大牌的牙盤,也是由低端(300元左)到高端產(chǎn)品(數(shù)千元)均有,使整車搭配不至于過于單調(diào)。另外,除目前主流的使用GXP一體式中軸系統(tǒng)的牙盤以外,若選擇了老式的方孔中軸或ISIS(10鍵)、OCTALINK(Shimano公司專用,8鍵)花鍵中軸,那么一般需要另行購買一根中軸。如果選擇了非一體式中軸,那么請千萬不要忽視中軸的重要性,不要認為中軸藏在五通內(nèi)部看不到就可以隨便搭配,我的LX M570牙盤之前用Shimano ES-25中軸(Alivio級別,很初級),最近換了ES-71(XT級別),感覺潤度明顯提高,踩踏時會更省力,同時強度和耐用度也會增加。




現(xiàn)在,一輛DIY山地車的主要部件都已經(jīng)選完了,下一步考慮剎車。用在現(xiàn)代山地車上的剎車部件主要有V剎和碟剎兩種,許多人為了追求外觀(玩多了就知道其實很俗),選擇低端的機械碟剎,在此,我強烈建議,機械碟剎除了Avid(Sram旗下品牌)的BB7(BB5的可調(diào)節(jié)性太差),預算充足就上液壓碟剎,預算不夠就用V剎,如果是硬叉山地或是從不越野,那就用V剎吧,手感好,而且調(diào)節(jié)方便,制動效果足以勝任至輕型越野。
先說V剎,這里我只推薦Shimano,因為Avid的偏軟。從低端的M420(M422)到高端的XTR系列,Shimano的每一款V剎都非常好用,如果搭配好的線管和內(nèi)線,可以調(diào)節(jié)至非常完美的手感,M420(M422)大概100元左右就可以買到一對,而XTR系列則要千元左右(XTR系列V剎轉(zhuǎn)點均使用滾珠軸承進行轉(zhuǎn)動,而其它系列則為摩擦式),從低端到高端都可以選擇,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給我的硬叉山地車升級一套XTR M960的V剎,03年的款式,我是個復古控。由于機械剎車需要另購剎把,所以我在這里也簡單介紹幾款。我最推薦的是Shimano的LX M571,挺老的款式,但是不論是外形還是手感都非常不錯,價格100多元,淘寶有不少,我的一對DX剎把(和LX M571很相似的款式,當年為BMX設(shè)計)從03年玩攀爬,到后來玩街車,再到現(xiàn)在的山地,這么多年,使用一直正常。還有90年代的XT M739,非常經(jīng)典的款式,現(xiàn)在淘寶也有很多。如果你喜歡Avid,那么請盡量選擇較高端的款式(我建議SD7以上),低端的Avid剎把雖然價格低廉,但真的很軟,剎車沒有力度。


現(xiàn)在說碟剎,我建議,如果不進行越野,或是預算不足以購買Avid的BB7機械碟剎或液壓碟剎碟,那么請使用V剎。
機械碟剎的剎把選擇同V剎,而液壓碟剎的剎把與夾器是配套的,不需要另購剎把。品牌的話,Shimano和Avid的全線產(chǎn)品都很不錯,如果高端的話,除了Shimano的XT、XTR,Avid的ELIXIR CR、X0等,還有Hope和Formula、Magura等品牌可以選擇。

剩下的就是一些固定件了,先說把組。
硬尾山地車的把橫以直把為主,當然根據(jù)個人喜好可以選擇燕把,但不建議選擇弧度過大及過長的燕把。車把長度根據(jù)個人及肩寬以及騎行方式來決定,一般以560MM-620MM為最佳,如果偏向公路騎行,則短一些,越野的話則稍長。
把立的話,80MM-100MM,+- 0-10°傾角都是硬尾山地車的正常選擇區(qū)間,同樣根據(jù)個人身體狀況及騎行習慣進行選擇,較長的把立適合高速騎行,而較短的把立能夠在越野時獲得更好的操控性。
把橫和把立的材料,一般為鋁合金、碳纖維以及碳纖維包裹鋁合金。碳包鋁的把橫把立可以直接忽略,價格低廉但強度很差,要么就用全鋁,要么就全碳。
鋁合金車把主要由6061鋁合金、7050鋁合金及7075鋁合金進行制造,關(guān)于鋁合金的型號,數(shù)值越高則硬度越大。一般6061鋁合金用在較為低端的車把上,而7050及7075鋁合金的管壁可以抽到很薄,重量比6061鋁合金做出來的車把輕,使用起來感覺也會更加硬朗,但價格偏高,一般用于高端產(chǎn)品。鋁合金把組,低端的話,很多國產(chǎn)或臺灣品牌就可以,如果從中端開始選擇的話,我比較推薦Easton公司的產(chǎn)品,這家公司生產(chǎn)的自行車用鋁合金非常著名,也是由中到高端都有,從EA30到EA70系列,可根據(jù)預算進行選擇。
碳纖維車把要用就用大牌的高端貨,如Raceface的Next SL,Truvativ的Noir,F(xiàn)SA的K-force,Ritchey的WCS或Easton的EC70、EC90等等,質(zhì)量在那擺著呢。
把橫把立的選擇很寬泛,根據(jù)預算決定吧。預算少,用個100一套的也沒問題,預算多用套上千甚至幾千的也很爽。購買的時候注意,把橫把立的口徑要對應(yīng)。




把套建議使用鎖式,安裝方便,手感好,從十幾二十元一對的國產(chǎn)品牌,到200元一對的ODI頂級把套,根據(jù)預算選擇吧。

輪胎,主要生產(chǎn)公司有臺灣的正新、建大(KENDA),日本的松下(Panaracer,和松下電器一個母公司,原因是松下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很喜歡自行車運動),德國的馬牌(Continental),法國的Michelin等等。按品牌來看,正新的高端產(chǎn)品線叫做Maxxis(馬西斯),而Bontrager(Trek公司的配件品牌)則為建大代工。
一般山地車選擇1.95-2.10尺寸的外胎,根據(jù)騎行路面狀況而定,若是純公路則建議選擇光頭胎,省力,且沒有齒胎的顆粒感。如果為了輕量,可選擇折疊胎。
內(nèi)胎首先要決定使用何種氣嘴(由車圈孔決定),然后需根據(jù)外胎的尺寸進行搭配,內(nèi)外胎尺寸的不相符會造成易爆胎(內(nèi)胎尺寸較外胎過?。┗騼?nèi)胎過寬無法裝入外胎等缺陷。
從低端到高端,正新和建大打自己品牌標志的輪胎一般比較便宜,中端的話,Maxxis系列產(chǎn)品是不錯的選擇,也是在DIY單車里最著名的品牌,其產(chǎn)品也非常適用于高端車。而馬牌、松下和米其林的外胎價格通常較高(米其林也有低端產(chǎn)品),是組裝高端車的選擇。內(nèi)胎和外胎的檔次不要差異過大,比如用頂級的米其林HOTS輪胎,配一條15元的正新內(nèi)胎,雖然能用,但檔次差距就有些大了。
然后請買一對高壓墊帶,對輪胎的保護性比一般的膠圈墊帶強太多了,而且不會多花多少錢。







再考慮車座和座管,座管要和車架的口徑相匹配,且盡量和把組的品牌相同,這樣整體感較強。同樣,鋁合金,碳纖維材料為主,包碳的不要用。
車座根據(jù)個人感覺來定吧,喜歡舒適和長途騎行的請選擇較厚的坐墊,喜歡速度就選擇較薄的,坐墊我不建議使用太次的,尤其是男生!都懂。比較大的坐墊品牌有Velo、WTB、Selle Italia、San marco、Fizik以及閃電、Trek等品牌的產(chǎn)品。如果想買很便宜的,可以選擇Velo,很多品牌的坐墊都是這家公司代工,價格偏低的就WTB或Selle Itialia、San marco的較低端款式,中高端有Selle Itialia、San marco的中高端產(chǎn)品或Fizik的全線產(chǎn)品??傊囎欢ㄒm合自己!不管是不是大牌,請一定選擇一個自己認為舒適的車座。









還差腳踏,這個比較隨意,但盡量選擇軸承式的(用Shimano的話除外),耐用,Wellgo系列就不錯。新手不建議使用自鎖,但還是介紹一下自鎖式腳踏:
所謂自鎖,就是將腳踏和鞋鎖在一起,解鎖時腳往兩側(cè)扭便可完成,必須購買相應(yīng)的鎖鞋和腳踏(有山地鎖鞋和公路鎖鞋之分,腳踏也如此),踩踏時會使發(fā)力更容易,且有人車一體的感覺。主要的山地自鎖腳踏品牌有Wellgo、Shimano、Look、Crank Brothers等等,新手不建議使用自鎖!

一輛硬尾山地車的所有零件已經(jīng)基本選擇完畢,還差剎車/變速內(nèi)外線,推薦選擇臺灣Jagwire的產(chǎn)品,尤其是它的凱夫拉線管及特氟龍涂層內(nèi)線(黑色),非常好用,一套大概100多元,如果預算不夠,其低端產(chǎn)品也是不錯的。
其余的,水壺架、尾燈、碼表等配件就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搭配了,建議各位安裝尾燈,10元左右的橡膠尾燈就可以,夜間騎行會更加安全。
好了,至此,整車已經(jīng)搭配完畢,請找一個手藝好的店進行安裝吧!
下面說說AM,也就是全地形軟尾車,這種車可以進行更高強度的越野,但公路騎行的感覺就不如硬尾車,如果不去越野,或預算在10000元以下,不建議選擇此類車型。
軟尾山地車的車架請更加盡量地選擇大品牌,比如GIANT、閃電、Trek、Santacruz、Kona、GT等等,因為車架存在懸掛結(jié)構(gòu),雖然價格會高一些,但大品牌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更有保證,騎行感覺也更舒適。
前叉建議選擇一款可以調(diào)節(jié)行程的,以便適應(yīng)各種類型的路面(AM車一般前叉避震行程為100MM-120MM),根據(jù)越野強度,還可選擇15MM/20MM桶軸前叉,剎車盡量液壓碟剎,光頭胎就免了。
變速套件Shimano建議從SLX級別選起,Sram建議從X9選起,因為軟尾車的檔次起點本來就比硬尾高。

山地車部分到此結(jié)束。
下面簡單說下公路,公路車起源于意大利,已經(jīng)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許多喜歡古典公路車的人,就像是在喜歡一部輝煌的歷史,如果仔細鉆研進去,是非常有趣的。
我自己并不騎公路車,但這么多年耳濡目染,對其裝配也比較了解。
DIY公路車請盡量從6000元預算起步,因為公路車的零件的價格比山地車普遍偏高。
說到公路車與山地車的區(qū)別,首先是騎行方式,這個我就不多解釋了。其次,輪徑,公路車使用700C的輪徑,也就是622MM直徑,輪胎一般用700x21C-700x25C,內(nèi)胎多為法式嘴,前花鼓軸芯有效安裝長度100MM,后花鼓為130MM,現(xiàn)代公路車的變速操控方式為手變頭,即變速指撥和剎車是一體的,而古典公路車則采用梁變,即在車架前三角下管安裝前后變速器,現(xiàn)代產(chǎn)品中基本已經(jīng)絕跡。
車架材料同樣分為鋼、鋁合金、碳纖維、鈦合金四種主要材料,古典的鋼架公路搭配復古零件會給人一種藝術(shù)品散發(fā)出的美感;鋁合金車架經(jīng)濟實惠;碳纖維外形前衛(wèi),重量輕,適合比賽;鈦合金則比較適合長途騎行,基本特性與之前的山地車車架材料介紹中的相類似。
前叉盡量買和車架配套的吧,許多公路車的車架都有其配套前叉,整體感強。如果需要單配前叉,那么Easton系列的公路前叉是很不錯的。
公路車的套件選擇可以不像山地車那樣繁瑣,直接選擇整套的套件即可。公路車的套件主要由三大品牌制作----Shimano、Sram和意大利的Campagnolo(始創(chuàng)于1933年,也是公路車零件的鼻祖,同意大利公路車一樣,被很多發(fā)燒友認為是公路車最純正的“血統(tǒng)”)。
Shimano的公路套件檔次由低到高分為Sora、Tiagra、105、Ultegra、Dura Ace五個級別,Sram由低到高為Rival、Force和Red(Rival相當于Shimano的105級別),而Campagnolo,從低到高則由Veloce、Centaur、Athena、Chorus、Record和Super Record這6個級別組成(以上均不包含該三大品牌已停產(chǎn)的套件系列)。具體搭配同樣和整車的零件檔次相呼應(yīng),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有一臺純正意大利品牌的車架(例如Colnago、Pinarello、Bianchi、De Rosa、Gios、Cinelli、Tommasini等等),那就選擇Campagnolo的系列套件吧,意大利血統(tǒng)的公路車一定要搭配最純正的意大利血統(tǒng)。
公路車的車輪請盡量選擇成品輪組,因為公路車相對于山地車對輪組的消耗較小,成品輪組的性能和外觀又大多高于自編輪,Mavic、Campagnolo、Shimano、Fulcrum等品牌的輪組應(yīng)有盡有。如果是入門,那可以選擇Mavic的Aksium,千元左右的價格,經(jīng)濟實惠。至于上萬元的碳刀輪組,則適合于平路騎行,如果經(jīng)常爬坡,那還是選擇平圈輪組吧。在選擇公路車輪組時,一定要注意,如果使用Campagnolo套件,則必須選擇帶有意規(guī)塔基的輪組,而是用Shimano或是Sram套件,則選用帶有日規(guī)塔基的輪組。而且,公路車的輪胎分為開口胎和管胎,開口胎即為我們一般使用的內(nèi)外胎分體的輪胎結(jié)構(gòu),而管胎則是內(nèi)外胎一體,重量較輕,需要用膠水或?qū)S玫碾p面膠帶粘到輪圈上。公路車的輪圈分為開口胎式和管胎式,購買時要注意。
把組及座管的選擇,同樣按照整車的零件等級進行搭配,如果是高端的意大利車,那就配上3T、ITM的把組及座管吧。

由于我不騎公路車,所以對公路車就一筆帶過地說一下,下面再介紹一種最近比較流行的車型:
場地自行車,也就是我們經(jīng)??梢月牭降摹八里w”、Fixed gear,其線條簡潔美觀,有別的車種無法相比的美感。
這種自行車本用于室內(nèi)場地競速賽,由于后飛輪為固定齒輪(即一個簡單的齒輪片),所以無論騎行者的雙腳活動與否,曲柄都會隨著后輪的轉(zhuǎn)動而運轉(zhuǎn),想要進行剎車,除安裝正常的剎車系統(tǒng)外,還可通過向后踩踏的“Skid”動作來完成剎車(需要一定時間的練習)。死飛車的前花鼓有效使用長度為100MM,后花鼓為120MM,后花鼓比公路車要短,且無塔基,飛輪為螺紋擰式,輪徑700C或前650C,后700C(根據(jù)車架及前叉設(shè)計而定),無變速系統(tǒng),也可不安裝剎車(由Skid動作來完成)。
由于死飛的大眾化來源于現(xiàn)代潮流文化,故死飛車的組裝非常隨意,從意大利風格的專業(yè)場地車,到簡潔但不失華麗的日本NJS(日本職業(yè)競輪)風格,或是隨意搭配的街頭潮流風格,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搭配,但也要注意各個零件的檔次搭配。這里要強調(diào)一下死飛車的齒比選擇,如果將齒比(牙盤齒數(shù)比/飛輪齒數(shù)比)看做一個分數(shù),那么這個分數(shù)一定要不能被約分,例如46:17、48:15、53:19,這樣可以保證做Skid動作時輪胎可以均勻與地面摩擦,不至于因為總是摩擦一個磨胎點而使外胎加速報廢。
死飛分為動作車和競速車兩種,動作車玩法類似于BMX街市或平地花式,競速車則以騎行為主。
死飛車的前輪可以與公路車通用(但要注意必須前叉必須支持700C的輪徑)
國際上比較著名的死飛車零件品牌有:意大利:Campagnolo、3ttt、ITM以及各大意大利公路車架品牌。日本:Nitto(把組)、Shimano(傳動系統(tǒng))、Suntour(傳動系統(tǒng))、Sugino(傳動系統(tǒng))、MKS(腳踏)以及各大NJS車架品牌(Bridgestone,也就是普利司通、Panasonic,就是松下、3Rensho、Nagasawa等等)。還有很多國內(nèi)和臺灣以及世界各地的品牌都可以進行選擇,死飛的零件選擇自由度很高。

到此對于目前比較流行的車種及零件就介紹完了,出入自行車運動的朋友應(yīng)該也對各種車型及各個零件有了簡單的了解,對于組裝一輛自行車,我的看法就是,在發(fā)揚自己個性的同時,要合理搭配,無論是從選擇零件的檔次,還是配色,亦或是自己對車輛功能的需求,都要在進行合理規(guī)劃之后再著手購買零件,且盡量一步到位(不是一步到高端,而是達到自己所需的目標),這樣可以因避免盲目升級而節(jié)省很多開銷。配色方面,個性但不要過于花哨,我個人認為,整車的顏色盡量不要超過4種,且要風格統(tǒng)一。例如車把和座桿的顏色盡量一致,變速套件的顏色要一致,而我自己的車,連碳纖維零件的的紋路都要搭配一致(在這方面我是完美主義者),少用低檔的陽極電鍍零件,也就是那些閃閃發(fā)光的彩色零件,低端的陽極零件真的很土。
另外,不要認為新款的零件就一定比老款的好,許多新款零件的性能和功能的確比老款有所提高,但要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這些功能,而且,一些老款零件的做工是今天的產(chǎn)品所不能比擬的,而許多70-90年代的零件,搭配復古的車架,更能使整車體現(xiàn)出一種精致的古典美。我現(xiàn)在的車就基本沒有使用時下流行的新款零件,但非常適合我的騎行方式、騎行需要以及審美觀。
當整車裝組出來后,一定要注意保養(yǎng),定期去車店調(diào)整車輪,檢查各個部分的螺絲是否上緊,對傳動系統(tǒng)要定時清理,經(jīng)常擦車,給車架、前叉及其它有漆面的零件打蠟(我的車每騎一次回來都要仔細擦一遍),及時更換因長時間使用而老化或損壞的零件,如外胎、鏈條等等,讓自己的愛車能夠更加長久地與你做伴。
最后,希望各位愛好DIY單車的初學者,能夠組裝出一輛自己滿意的整車,騎行時注意安全,戴好頭盔,遵守交通規(guī)則,我現(xiàn)在就是在休養(yǎng)前兩天的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