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厚的“遺產(chǎn)”給子孫留下什么樣的遺產(chǎn)?在這個問題上,古代的有識之士頗有一些獨(dú)到的見解。 東漢有個楊震,歷任太守,為人清廉慎獨(dú),不受賄賂,歷史上留下了“震畏四知”、“暮夜卻金”的佳話。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官吏中,楊震能保持“性公廉,不受私謁”,已屬難得,更可貴的,是他的“遺產(chǎn)觀”令人振聾發(fā)聵。 楊震平素對子女要求嚴(yán)格:“子孫常蔬食步行”。吃的是素菜素飯,出門步行,生活節(jié)儉,毫無官宦子弟的驕嬌之氣。一位老朋友勸楊震為子孫置辦產(chǎn)業(yè),給他們的將來謀算謀算,楊震不肯,并說:“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這話的意思是,讓后世之人稱贊我家后人是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個作為“產(chǎn)業(yè)”留給子孫,不也是很豐厚的嗎?(見《后漢書 楊震傳》) 不難看出,楊震要留下的豐厚“遺產(chǎn)”不是黃金美玉、田產(chǎn)物業(yè),而是一種“清白”的精神“遺產(chǎn)”。他要留下廉潔的名聲,使子孫后代到處受人尊重;他要留下清白的家風(fēng),使子孫后代學(xué)會堂堂正正地做人。與那些豪門貴族的萬貫家財相比,楊震的精神“遺產(chǎn)”更能“澤被子孫”,代代相傳。史稱“秉去三惑”,說的就是楊震的二兒子楊秉,官至太尉,卻不被美酒、女色、金錢所迷惑,以“三不惑”而名標(biāo)青史。楊震的孫子楊賜、曾孫楊彪、玄孫楊修,后來皆是居官清廉的棟梁之才。 五代后唐時,大將李存審身經(jīng)百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官至宣武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蕃漢馬步總管。他雖然官居高位,卻始終不忘自己出身于貧寒之家,歷盡艱難困苦才走到今天。他經(jīng)常告誡兒子們說:“我年輕時提著一口劍離開家鄉(xiāng),四十年來,官至將相。在此期間,萬死一生者不只一次,剖開骨肉取出的箭頭大概先后有一百多個?!崩畲鎸徱擦粝铝艘环荨斑z產(chǎn)”,那就是他身上拔出的箭頭。他把箭頭交給兒子們,叫他們好好保藏,同時又說了一番刻骨銘心的話:“爾曹生于膏粱,當(dāng)知爾父起家如此也。”(《資治通鑒 后唐紀(jì)》) 史書上沒有記載李存審的兒子后來的作為如何,不過,他用“百鏃”遺子,其用心可謂良苦。他深知自己的后代是吃精米肥肉長大的膏粱子弟,不知父輩創(chuàng)業(yè)之難,因此,他要兒子們永遠(yuǎn)牢記父親的“白手起家”,就是要他們繼承先輩自強(qiáng)不息的奮斗精神,憑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chuàng)造財富,不要躺在父輩的“功勞簿”上坐享其成,成了靠祖蔭過日子的紈绔子弟。這“遺鏃”難道不是一份獨(dú)特的發(fā)人深省的“遺產(chǎn)”嗎?其中所蘊(yùn)含的“艱難困苦,玉汝以成”的思想,很值得人們深思。 記得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曾撰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福建林祠)林則徐向來以廉吏自勉,不僅對貪官劣吏嚴(yán)懲不貸,而且治家嚴(yán)謹(jǐn),教子自食其力,絕不為子孫謀一己私利。他的這副對聯(lián)告誡人們:留錢給子孫,或損其志,或增其過,害處甚多。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林則徐,尚且要求自己的子女憑自己的勞動去生活,憑自己的才能去創(chuàng)業(yè),而今很多為人父母者,卻只知道千方百計為自己的子女?dāng)€錢、買房,營造“安樂窩”,更甚者則有不少人為子孫謀“五子登科”(位子、票子、房子、車子、本子)而走上貪賄之路,不僅毀了自己,而且禍及后人。 話說回來,倘是為官者,要給子孫留下豐厚的精神“遺產(chǎn)”,首先,自己不做利祿之徒,修煉廉潔奉公、無欲則剛的高尚情操。像明代的嚴(yán)嵩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貪金攫銀之心一代勝過一代,怎能不禍國殃民?其次,對子孫要嚴(yán)加管束,不能溺愛放縱,尤其是有地位的權(quán)富人家。正如唐代御史大夫柳玭所說,因?yàn)椤伴T高則驕心易生”,其子弟大樹下乘涼,往往仗勢凌人,所以,“膏粱子弟,學(xué)宜加勤,行宜加勵”(《資治通鑒 唐紀(jì)》),必須格外勤學(xué)苦練,砥礪品性才能有所成。 古代先賢們的“遺產(chǎn)觀”都有一個閃光的共同點(diǎn),那就是淡泊于財物積聚,注重于清風(fēng)傳世。他們留下的誡子箴言,值得今天的為人父母者引以為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