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鑒定方法--謝東凌 以下我們根據(jù)寶豐大墓的這些遺存器物以及后來的收藏對夏玉的鑒別作一下總結(jié),這里不能說是很全面,因為有些區(qū)域性的玉器如被稱為石家河文化的,便不能包括在內(nèi)。另外夏時良渚文化類的器型演變也不能全面論及。當(dāng)然夏代在遼西和內(nèi)蒙西玉作坊的玉制品(即原紅山文化區(qū)域)全在其中。 夏代玉器有平面雕和圓雕兩種,早、中期的平面雕玉制品主要是傳統(tǒng)的戈、戚、多孔刀、璋、鉞和璧等器物;而圓雕玉制品可以說是無與倫比且光燦奪目的。 夏代的圓雕玉器中獸頭人身呈跪姿或蹲姿以及類似龍玦形式即——獸頭與蜷曲的身體構(gòu)成獸頭玦都是代表氏族的圖騰動物。而這些圖騰動物的合體則表達(dá)了當(dāng)時氏族間的關(guān)系,但這種合體是跟各氏族的地域是相對應(yīng)的。這種合體動物至少代表了三種關(guān)系:1、兩個或多個氏族合并或聯(lián)合之意2、分支氏族與族系之間的隸屬關(guān)系3、氏族不同時期的圖騰關(guān)系??梢哉f搞不懂這種代表氏族的圖騰動物的結(jié)合的意思也就不懂得如此精美的夏玉。 夏代早期的圓雕玉制品,在男人的鼻梁上劃有二道短橫線段,獸的眼下的口鼻部、鳥的嘴喙上也刻畫幾道短橫線段。女性的乳房呈長圓錐狀。人和獸的鼻孔、耳孔挖得十分仔細(xì),嘴也有挖孔的,有的嘴里的牙也交待得十分清楚。這些是夏早期圓雕玉器的特點。整個夏代圓雕玉器中人物的手大都用幾道刻線代替而呈爪狀。 夏中期的圓雕玉器既有一目了然的人物造型;又有各種圖騰動物組合成似是而非的抽象造型。此時人的鼻子、耳朵已不再掏孔而是表達(dá)形狀而已,而女性的乳房則為正半圓球狀。雖然在耳、鼻、口部的刻畫比起早期略為簡單,但在整體造型上甚至超過早期。 夏代晚期的圓雕玉器不免有粗制濫造的感覺,夏代晚期圓雕的玉制品開始衰落顯得比較單薄。這時片狀的動物或合體動物玉制品開始出現(xiàn)并成為后來歷代玉器的主流。將圓雕的圖騰動物轉(zhuǎn)化為浮雕的平面或弧面的圖騰動物給晚期的夏玉帶來勃勃生機(jī),使得夏玉并沒有因為圓雕器物的衰落而呈頹勢。夏末有些玉器開始有復(fù)古的傾向,這時的夏玉承襲了紅山文化器型與紋飾,但又有所變化。如夏代類紅山文化的器物邊緣雖薄,但中間已不打洼而呈起脊的感覺。紅山文化時期的勾云形器多隨形造物;而夏代此類玉多呈軸對稱或中心對稱的規(guī)則器型。而對于動物造型的片狀玉器也有其特點就是在動物的局部部位如尾部、腿部、鼻部(象鼻)、角部(羊角)用陰刻線沿其邊緣劃下一道封閉曲線以示與主體的區(qū)別,人像則沿衣服邊緣劃一道線。 蟬在夏玉中地位最為特殊因為它是夏氏族的圖騰動物,許多夏玉都帶有蟬的印記,與蟬合體大致對等的圖騰動物是鳳鳥、龍玦、鷹和羊。 夏代龍的表達(dá)方法有多種,除了傳承紅山文化的C型龍外,還有獸頭羊角、獸頭鹿角和鷹嘴龍等,很多龍都有耳朵,這也是僅見于夏代的。 夏代鳳鳥表達(dá)方法較簡單,鳳鳥主要表達(dá)為似鸚鵡的鳥,頭上有一似C型龍的鬣毛的羽毛髻或頭頂一戴帽的頭髻。 夏的玉龍玦與紅山文化的玉龍玦相比,豬的形象已經(jīng)變成猿(古人)的形象,而且眼部已變?yōu)橥寡?。夏代的鷹與與紅山文化鷹相比,眼部凸起并用陰刻線刻畫外眼廓而紅山文化時期鷹眼僅呈凸起。夏鷹的尾翼多是平行的雙鉤線代表羽毛,還有一種在尾翼上刻畫一個大的倒三角而在其中有菱形紋或平行線條。 夏玉中一些鳥喙是在鳥頭與鳥身連接的弧面上鉆一個洞來表達(dá),十分傳神為夏代所獨有。夏玉中一些動物的鼻子是我謂之通天鼻——即從正常鼻子位置開始一直到額頭。已見到的有馬、羊、駱駝等動物,這也是夏玉的獨特表示方法。 夏玉上已有琢刻的文字。這些夏玉字的出現(xiàn)是繼甲骨文后最重要的一個發(fā)現(xiàn)。不但在玉版片上有字,主要是在一些片狀器物上加刻有字,玉器上刻字從早期的二里頭墓葬里的器物就開始了,但在夏早、中期刻字的玉較少沒有形成主流,而夏末的片狀玉器上幾乎都有刻字,似乎成為時尚。夏代文字好像有兩種:一種是太昊氏與夏氏族所共用類似今天漢字的文字;另一種是鳥形文字,估計是少昊氏所用的,有時太昊氏也用之做為裝飾。這兩種文字是否相同以及夏字與商代甲骨文的關(guān)系待考。 夏代的一些紋飾是開后代紋飾的先河或者說是后代紋飾的始祖。如周漢所常用的卷云紋在夏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周、漢動物器型腿部的陰刻線(業(yè)內(nèi)稱為游絲描)也出現(xiàn)在夏玉上。夏玉還出現(xiàn)了回型紋及二聯(lián)方回型紋。有些傳世的曾被認(rèn)為是周甚至是漢的器物很可能是夏代的。不僅如此,周、漢的出廓璧在夏代就有了,主體器物帶有二個附耳這一后代常見形式也出現(xiàn)在夏代。 夏代玉器上的一些字的刻法是采用雙鉤法琢刻的,其凸起的字推測也是先用雙鉤琢刻出字型,然后再磨去雙鉤以外玉而形成的。此雙鉤技法為商代所廣泛使用。 夏玉有鑿擊加工的痕跡,這種在新石器時代制作石器的技法熟練地應(yīng)用在夏玉上使得圓雕顯得非常自然,而自夏代以后,這種鑿擊加工方法在玉器制作上就絕跡了。 夏代陰刻獸面紋比良渚文化的要簡單一些,良渚文化的那種填滿回型紋之處已被簡單的平行弧線所取代,僅在個別部位如鼻梁及鼻孔處刻畫些橢圓封閉的類回型紋。在工藝上良渚文化的獸面紋是手工刻畫成的;而夏獸面紋是用鉈機(jī)加工成的。這種由良渚文化起至夏代的獸面紋在夏代后就完全消亡了。 夏代已有鑲嵌玉器,這種鑲嵌玉器后代很少出現(xiàn),既有鑲嵌綠松石的銅器;也有鑲嵌綠松石的玉器,而后者加工之難度遠(yuǎn)高于前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