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水校尉丞”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長水校尉丞”。
此為新莽時官印。

“文德左千人”銅印,印面2.2×2.3cm,通高2.2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文德左千人”。
此為新莽時官印。

“建伶道宰印”銅印,印面2.2×2.2cm,通高2.1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建伶道宰印”。
此為新莽時官印。

“蘇意”玉印,漢,印面2.4×2.4cm,通高1.8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鳥蟲書篆,白文,右起橫讀“蘇意”二字。印文立體感頗強(qiáng),鈐蓋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躍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潤,微有土沁如飛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漢,印面2.3×2.3cm,通高1.9cm
漢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鳥蟲書篆,白文,右起順讀“新成甲”三字。其玉色碧而閃烏,由青向灰過渡,鈕頂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美與漢“王武”玉印難分伯仲,二者可謂姊妹印,歷近兩千年,并存于世,堪稱漢印中的至寶。

“淳于蒲蘇”玉印,漢,印面2.3×2.3cm,通高1.6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上起順讀“淳于蒲蘇”四字。其青玉材質(zhì)中有天然黃色細(xì)紋綹散布,形如騰空之煙,青黃相混相映,美麗異常。
此印印面之工整端莊,篆刻之精細(xì),幾乎無出其右,即使以石質(zhì)印材篆刻,若達(dá)到如此的藝術(shù)效果也須有相當(dāng)?shù)脑煸?,何況漢代于堅玉之上琢造精妙的篆文。其篆刻藝術(shù)之精湛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應(yīng)衢”玉印,漢,印面1.4×1.4cm,通高2.0cm
漢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應(yīng)衢”二字。印文滿格,位置勻稱,筆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臺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盤,線條優(yōu)美,通體潔白無瑕,神態(tài)可愛。
此印玉色純凈,通體一色,光亮瑩潤,托于掌中,似有絲絲涼意沁入,令人愛不釋手。
以牧畜作為印鈕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權(quán)到西晉十六國時期的官印特征,銅質(zhì)居多,史籍中記有金印,所見實物則常以銅鎏金者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鈕以駝鈕最多,十六國時期有馬鈕,均為各時期中央政權(quán)頒賜給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的官印。私印則僅見羊鈕玉印,且實物數(shù)量極少,此印即其中至為精美的一方。

“異”玉印,漢,印面1.9×1.9cm,通高1.4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左起橫讀“異”二字。印文勁秀,印面布局和字體風(fēng)格與東漢標(biāo)準(zhǔn)的銅鑄兩字私印風(fēng)格一致。印身遍布土沁花紋,如黑綠大理石紋,青玉微露,原色雖被罩而并不傷其美,反而增其雅。

“妾繻”玉印,漢,印面2.0×2.0cm,通高1.6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妾繻”二字。印鈕之下及印臺立面上棱處各有弦紋一周,做工精致。玉質(zhì)青白,光照如鏡,潤滑如冰?!版睘楣糯幼晕抑t禮之稱,入印后單綴其名,此為兩漢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
此印筆意具纖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王武”玉印,漢,印面2.3×2.3cm,通高1.8cm
漢代私印,以黃玉琢造,鼻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鳥蟲書篆,白文,右起橫讀“王武”二字。印身通體青黃,青者淡然若隱,黃者如浸非覆,渾然天成。
早在春秋時期,吳越地區(qū)的兵器上即可見到鳥蟲書,且多鎏金,別致而精美,彼時尚無此書體名稱。其文字起筆或像鳥首,或形體如蠕動之蟲身,后人因其形而定名。
漢代以鳥蟲書體入印者多為玉印,此印文字橫筆作魚形,豎筆似蚓,篆勢舒展,意態(tài)靈動,文字結(jié)構(gòu)與布局之微妙、篆刻之精躍然目前。

“田莞”玉印,漢,印面2.3×2.3cm,通高1.6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漢篆,白文,右起橫讀“田莞”二字。印文舒展,為標(biāo)準(zhǔn)的漢印文字篆法,“田”字筆畫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筆畫較多,占印面位置略寬,兩字布局充盈印面,視覺效果協(xié)調(diào)、端莊而平穩(wěn),這種印文的布局在西漢中期以后的兩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見。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歲月久遠(yuǎn)使然。
此印之風(fēng)格常見于東漢末至三國時期之印,印面屬私印中較大者。印鈕頂較寬,這一局部與其它漢玉印略有區(qū)別。其整體琢造工藝簡約,形態(tài)古樸。

“趙憙”玉印,漢,印面2.2×2.2cm,通高1.2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趙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漢玉印低矮。其質(zhì)土沁入綹,注目凝視,層層橫紋如山巒遠(yuǎn)眺,淡者若霧嵐起于谷間,似移似駐。
此印印文至為工整,字體和印面布局與東漢銅鑄私印中雙面印之印面風(fēng)格極為一致,只是后者兩字多是陰陽文并列,而此印“趙憙”兩字皆為陰文,其文字之工整端莊更勝一籌,可做摹法漢印的標(biāo)準(zhǔn)印之一。

“劉先臣”玉印,漢,印面2.6×2.6cm,通高2.4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獸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順讀“劉先臣”三字。文字布局嚴(yán)謹(jǐn),筆道粗細(xì)一致,文字清勁,骨架強(qiáng)硬。青玉散布黃褐色斑,片片如煙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觀。
三字私印的文字布局為姓氏單占一側(cè),名字另列,此為漢印慣用通例,與入印文字的單字筆畫繁簡并無關(guān)聯(lián)。在漢系印章中,早期動物題材的印鈕有少量的蛇鈕或魚鈕,后以龜鈕最為常見,間或出現(xiàn)羊鈕,其它動物題材多用于印面,而成為肖形印。此印的鈕制較為罕見,神獸盤臥,張口眥目,體態(tài)雄渾,似是銅印避邪鈕的變體。印文三字內(nèi)斂,印面周邊留余較寬,也是漢末以后的印面風(fēng)格。

“績平”玉印,漢,印面1.2×1.2cm,通高1.9cm
漢代私印,白玉琢造,龜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績平”二字。印文為典型的漢代私印印文。“績”字右下兩點(diǎn)筆畫由窄變寬,撇向兩邊,底部橫平加寬,恰如東漢銅鑄私印同樣的印文;“平”字上部緊湊,豎筆下行后再橫拉,轉(zhuǎn)成較大弧形后再曳向印面一角,這也正是東漢私印中印文末筆的典型處理方式。
龜形印鈕背飾環(huán)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龜身以四足撐起,首微上抬,似欲爬行。此類形態(tài)的龜鈕只在新莽時期以后的一段時期內(nèi)出現(xiàn),是具時代標(biāo)志性的造型。
此印白玉通體一色,潤澤細(xì)膩,光瑩而不暴露,材質(zhì)與制作俱佳,是漢代玉印中的至精至美之物。

“潘燕”玉印,漢,印面1.9×1.9cm,通高1.4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潘燕”二字。“潘燕”兩字等距并列,單字間架與兩字布局十分勻稱,印文字口較淺,使文字體勢在琢造時更易得以流暢的表現(xiàn),可見漢代制印者之匠心。青玉材質(zhì)只在印鈕頂部向下處與印面少處尚可見到,通體大部分遭到較強(qiáng)的侵蝕,造成表面大片脫落,令人賞鑒時不禁扼腕。

“張隆私印”玉印,東漢,印面1.6×1.6cm,通高1.5cm
印白玉質(zhì),琢造,瓦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上起順讀“張隆私印”四字,字等距,田字布局。印鈕較高,狀如覆瓦。印材為白玉,質(zhì)如凝脂,通體無瑕,玉色皎潔,晶瑩奪目,堪稱玉印精品。
此為東漢私印。兩漢姓名私印,姓名為兩字者,直接作為印文的居多,印面為左右布局。姓名為三字的左右布局亦屬常見,三字者如欲使印面呈田字布局,往往加綴“印”字?!八接 被颉爸 倍殖S米鲀勺钟∥牡难a(bǔ)充文字,但多用于銅鑄私印。此印琢造堅玉不惜工本,使印文達(dá)到如此纖細(xì)、柔美而精密的程度實為罕見,足以表現(xiàn)漢世琢玉工藝水平的高超。
(轉(zhuǎn)自廖南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