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臺釣的理論實在太多,可是大多是一些高深.枯燥的文章,老魚今天就用白話,說說我的臺釣理論.......
臺釣最早是小日本的懸墜底釣日本鯽<白鯽>搞的,后傳入臺灣,經臺灣釣手改良以后,逐漸成為一種成熟的快速釣鯽法..............
我是98年開始學習臺釣的,起因很簡單。當時,有個水庫放養(yǎng)了一批白鯽,后庫主負債出走。于是,很多釣友蜂擁而來,那個白鯽已經有了二兩一條。但是,白鯽的嘴很小,性格又謹慎,泳層也不固定。所以傳統(tǒng)釣手收獲都不好,大多光頭。但是,有一個臺釣手接連兩天,每天能釣二十多條。而且之前和臺釣手一起釣魚,也多次出現總尾數大大低于臺釣手的現象。于是,我回家后臨時購置釣組,回憶并當晚查找中國釣魚里關于臺釣的一切.......
如今8年了,雖算不上臺釣高手,可對臺釣還是有了一ǖ娜鮮?
傳統(tǒng)釣,為什么在同樣的條件下,很難釣贏臺釣,這得先從它們的原理說起
傳統(tǒng)釣:原來最多只講究細線.小鉤.漂小一點,但是這些都改變不了鉛墜落底的現象
它必須依靠一個鉛墜落到水底,加速鉤餌的下沉,并將釣組固定在一個地方,來抵御水流,風向的影響,而且依靠墜的重力使立漂克服水的浮力,下沉豎立起,但是,它并沒有抵消墜的重力,只不過將它轉給水底承受了而已。那么在魚吞鉤后,第一個要克服的就是墜的重力和水底摩擦力,只有使鉛墜抬起了,第二才是克服釣組和漂的浮力,有人說,傳統(tǒng)釣可以用空心墜啊,不錯,看起來,是減少了抬墜的動作,但是,假如釣大魚,鉛墜的重量不是問題。
而對于小鯽魚來說,將垂直的釣線轉一個角度,再克服墜與線的摩擦力,這還是要麻煩一些的
臺釣呢,講究的是釣組浮力的平衡,當你把一套釣組調好以后,它的鉛墜是懸浮在水中的,也就是說,鉛墜的重力和水對漂的浮力是抵消了的,只有當這個平衡了,漂才能立于水中,也就是說鉛墜此時并不到底,并且可以看做是失重狀態(tài),那么當魚吞鉤后,它不需要一個克服鉛墜重量的力,只要一個微小的動力,就足以打破這個平衡,那么漂就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或上或黑或移,這時釣者就可以根據漂象決定是否起竿。
從這里可以看出,臺釣比傳統(tǒng)釣,相對魚來說,可以少花點力氣。相對釣者來說,少了一個魚拖動鉛墜的重要過程,加速了漂的反映時間,所以這就是臺釣比傳統(tǒng)釣靈敏度高的原因,有了相對高的靈敏度,中魚的頻率和時間就快些了
有了更高的靈敏度也是不夠的,沒魚咬鉤再靈敏有什么用?那么下面就是臺釣的第二個優(yōu)越性:
大家應該有這個印象,傳統(tǒng)釣入水后,一般就能很快速地鉤餌沉到底,
而臺釣就不同,鉤餌入水后,鉛墜迅速下沉,而子線滯后。當鉛墜快沉到位時,漂開始翻身動作,等鉛墜完全到位后,漂基本立穩(wěn)并下降到釣目,這是有個時間過程的。即便如此,子線仍然在滯后狀態(tài),等到子線開始接近繃直《注意這里我用的是接近繃直,因為子線的狀態(tài)是做不到絕對直的》,才是鉤餌接近落底。這時漂尾可以看到有個輕微的動作,那么鉤就到底了,在這個比傳統(tǒng)釣要久的多的下降過程中,注意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那么就給了更多魚發(fā)現餌的時間和機會,所以這也是臺釣容易上魚的原因之一
如果,釣手在垂釣的過程中,一直使用餌料的話,這就是臺釣的第三個優(yōu)點,誘釣合一:在釣的過程中,餌料在鉤上是釣餌,脫落后就成了窩餌?!队悬c接近包食釣,但更具優(yōu)勢,因為包食的餌沒有臺釣餌的融散性好,也沒有臺釣餌的適口性佳,再有就是傳統(tǒng)釣的靈敏度也差些,落底又快魚不容易發(fā)現》。所以,臺釣一旦釣了一定時間,水底的落餌就是一個大的窩子在不停的誘魚過來,誘釣餌一致又可降低魚的警惕,并且補窩又在無形中,只要這個水域存在一定數量的魚,那么魚就會越釣越多。如果旁邊有傳統(tǒng)釣手,必然會落后的,特別是釣蚯蚓餌的,幾乎會到無魚上鉤的地步。這就是臺釣的再一強勢
但是,如果臺釣也用蚯蚓餌呢,只要兩個人水平是差不多的,臺釣在尾數上仍會占到優(yōu)勢的,因為前兩個特征太實用了,但是,可能在個頭上會輸于傳統(tǒng)釣
關于臺釣怎么用蚯蚓餌,怎么調漂,以及為什么個頭會小于傳統(tǒng)釣,容另文再敘。
從上可以看出,一,二點是釣組的優(yōu)勢,三點是配合前兩點的,而一,二點的優(yōu)勢,其核心就是懸墜法,所以,懸墜就是臺釣的奧妙所在,現在,有一種跑鉛法,我認為,那只是特殊情況下,一種應變的措施,但其與臺釣的核心理論懸墜是背道而馳的,它只具備了臺釣的外形。而喪失了臺釣的靈魂,所以,我個人認為,僅是意外情形的應變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