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課堂的共性
課堂作為一種“人本”教育思想的呈現(xiàn),它考量的是教師的“三觀”,即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
在我看來,課堂有三個層次,比較低級的課堂可稱為“知識課堂”,較高一點的叫“能力課堂”,最高的叫“智慧課堂”。
但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知識時,會很容易引導教師只關注“效益”,但現(xiàn)實的情況往往是圍繞考什么教什么的機械灌輸和強化訓練“效果”更好,因此,知識課堂常選擇對應灌輸式教學。然而,一旦將課堂價值定位在“能力”上時,顯然能力是無法灌輸?shù)?,知識能夠轉(zhuǎn)化成能力,決定著教學的高度和層次,知識如何轉(zhuǎn)化成能力?這時候,“習”將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其實,在一般哲學上,都曾對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做過分析,“習”即“實踐”,也可以理解成“運用”,沒有“運用”豈能有“能力”的生成?當我們把“學習”解讀為“體驗”時,其實就是在主張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去經(jīng)歷。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你多么偉大英明,都無法替代別人去生活、去感受、去成長。我們常說,抱著的孩子長不大,教師終究要明白這個道理。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顯然很容易引發(fā)歧義。什么樣的知識才是力量?我以為,那是實踐的知識,其實培根原本是知道的,只是他的話被很多中國人斷章取義了,他的原句是“知識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蹦敲?,從知識到能力如果說動手體驗是開關,能力又如何到達智慧?在這方面,可能宗教的研究能給我們帶來啟發(fā)。其實,智慧也是一種能力,它是指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能力。依據(jù)智慧的內(nèi)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為三類:創(chuàng)新智慧、發(fā)現(xiàn)智慧和規(guī)整智慧。和智慧相近的詞匯有感悟、靈性等。學習的最高境界是無師自通,而前提是師法自然。從這層意義上,課堂應該著重考慮五個要素:興趣、質(zhì)疑、思考、集成與實踐。
課堂是個什么地方?
課堂首先是一個“場”,學習場、生活場、生命場。
“課堂對于教師,是一個工作的地方。課堂對于學生,是一個生活的地方,過日子的地方。他們不但想在這里學習知識,而且要交朋友、要游戲、要打架、要了解他人、了解自我。”
北京教育學院王曉春老師認為:課堂是教育教學與管理的交匯之處;課堂是學習與生活的交匯之處。
那么,課堂對教師的挑戰(zhàn)也應該是考量教師如何去營造這個“場”。因此,前文里說,教師80%的作用體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的點燃、喚醒、激勵上,20%的作用體現(xiàn)在對課堂技術流程的掌握上。
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高效課堂認為好課需要具備基本的六大共性:
1、學生的課。學生的課對應的是教師的課,或者說學生的課是“學中心”的課,對應的是“教中心”的課。學生的課應體現(xiàn)出學生的特點,是學生自主的課。學生的課,更是學生自學的課,當然這里的“自學”是“自主學習的簡稱”,因而自學包括:獨學、對學、群學,合稱為“自學”;
2、動靜結(jié)合的課。學生是個生命的“活物”,活潑好動原本就是兒童的天性,因為“活”而“動”,因為“動”而更“活”,與“動”相對應的是“靜”,與“活”對應的是“死”。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里,人們一般要求課堂要靜,靜代表著秩序,而動是失序的。其實,真正的課堂要體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芒,無疑應該是動靜結(jié)合的,該動時則動,該靜時則靜,做到動靜相宜。比如高效課堂要求,自學時要靜中有動,反饋時要動中有靜,至于展示,實在應該是動起來。動又包括三動:身動、心動、身動。一味的身動不行,沒有身動也不行,更何況身動的課堂至少能練就好身體!
3、師生相生的課。教育既然是人學,那么,教師和學生都應該以發(fā)展者的角色得到滿足,師生“相生”所對應的是師生“相克”。教育不可以以犧牲教師成就學生,更不可以以犧牲學生成就教師,兩者都不是人道的。師生相生意味著兩者之間合作共贏的關系。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長,是班級第51名學生。而學生呢?則意味著被當做教學的第一資源被放大,人人可以為師,這就是高效課堂倡導的兵教兵、兵強兵、兵練兵,兵兵合組;兵教官、官強兵、兵練官,官兵相長。
4、情感的課。高效課堂注重課堂的“快樂指數(shù)”,實行“一票否決制”,對課堂學習氛圍不濃烈、學習參與度較低,沉悶壓抑的課堂一票否決。學生的生命是由無數(shù)個45分鐘組成的,課堂學習是學生成長和生活的方式,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體驗到課堂學習的快樂。
5、注重流程的課。對高效課堂稍作研究者都知道中國教師報曾經(jīng)在全國率先總結(jié)發(fā)布高效課堂的九大教學范式,其實認真研究便會發(fā)現(xiàn),所謂“九大范式”都有一根主線,這就是體現(xiàn)在流程上的三大基本環(huán)節(jié):“自學——展示——反饋”。一切的好課都應該是從自學開始,然后讓學生最大幅度地“暴露”學習過程、學習情感、學習結(jié)論,“一切的學習都是自學”、“展示即發(fā)表”、“展示即情感”、“展示即暴露”。在流程的具體操作上,要求教師要基于學生展示暴露出來的問題做出反饋,千萬不可把反饋理解成“講授”,即便是講授,其目的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展示教師所謂的教學藝術!因此,在高效課堂看來,一切的“教學藝術”都應該出體現(xiàn)服務于學的藝術,或者是指調(diào)動學的意識,除此之外,無他!
6、展示的課。高效課堂有個別名叫“展示的課堂”,因而展示是其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在技術操作上,展示是作為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來要求的,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沒有充分的自學,就不會有精彩的展示,展示不徹底就很難組織反饋。在實際的操作上,展示又分為小展示、大展示兩種。要求首先是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小領袖)的帶領下,各組同步走出來“爬黑板”稱為“小展示”;教師依據(jù)每組展示中出現(xiàn)的“共性錯誤”組織反饋稱為“大展示”,因而還可以說小展示是“展對”,大展示是“展錯”。當然展示還包含了口頭展示。
一言以蔽之,只要是圍繞“學”建構(gòu)的課,一般都是好課,反之,無論你表演得多么精彩、講授得多么透徹,我們只能說這是教師的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