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跑鉛”釣法說到“跑線”釣法===轉(zhuǎn)載
釣魚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方法針對著不同的魚情、水情。 有一種釣魚方法,大家已經(jīng)習慣地叫做跑鉛,或者叫做底墜跑線。 什么是跑鉛釣法或者底墜跑線釣法?操作要領(lǐng)是什么?怎樣認識它的作用?對這些問題目前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錯誤的認識。為了幫助初學者澄清事實、明白釣魚,我斗膽說說一些個人見解。為了對“活墜”“跑線”有清晰的認識,又不得不專門說說真正的“跑線”釣法,特別分析一下跑線釣法的幾個必要條件。 跑鉛釣法的實質(zhì)――底墜釣鈍 跑鉛釣法與懸墜釣法相比較,就是墜子沉底。懸墜釣因為墜子“懸浮”所以是釣靈敏,跑鉛釣因為墜子“沉底”所以是釣遲鈍。懸墜釣雖然也有靈敏、遲鈍的分別,但是,相比之下,跑鉛更加遲鈍得多。我們知道,懸墜釣組的靈敏、遲鈍狀態(tài)主要決定于鉤餌、子線狀態(tài)。鉤餌懸浮越多、子線繃直繃緊則越靈敏;反之,鉤餌臥底越多、子線彎曲松弛則釣組越遲鈍。同樣道理,墜子輕觸底,比較懸墜更加遲鈍;墜子臥底程度越大遲鈍程度也就越大。從墜子狀態(tài)來說,這種釣法叫做“底墜釣法”更為確切〔名副其實〕。 墜子觸底、臥底雖然損失了靈敏度,增加了遲鈍性,但是,遲鈍有遲鈍的優(yōu)點:①墜子輕觸底或者完全臥底,穩(wěn)定性增強;②釣遲鈍能夠過濾雜亂微小信號;③墜子觸底子線完全松弛能夠降低魚的警覺性降低魚的吞餌障礙。如果再增加墜子重量,還可以加快鉤餌沉降速度避開小雜魚攔截、進一步增強釣組穩(wěn)定性。因此,在某些魚情、水情的時候,例如,有風浪水流的情況、小雜魚多的情況、魚猾的情況,需要應(yīng)用沉底墜釣法??傊?,墜子觸底也是有某些優(yōu)點的,這些優(yōu)點與觸底產(chǎn)生的遲鈍性有關(guān)而與拉開上太空豆沒有關(guān)系。 底墜釣法有不同的變化。墜子直立而且輕輕觸底〔或者連接環(huán)觸底〕;墜子完全臥底平躺。當然,他們的靈敏、遲鈍程度有明顯的差別。可以想像得到,墜子臥底程度還有介于其間的種種情況,靈敏遲鈍狀態(tài)又有不同,穩(wěn)定性也有不同。 明白了這些道理,如何應(yīng)用、如何根據(jù)水情、魚情調(diào)漂就是簡單的問題了。例如,無鉤調(diào)平水,釣1-2目,自然是墜子輕觸底了。還需要更加穩(wěn)定、更加遲鈍,兩個辦法:一是增加釣目,釣目越多〔甚至浮漂傾斜〕墜子臥底程度越大;一是增加墜子重量,重量越大,墜子臥底越多,釣組越穩(wěn)定、越遲鈍〔當然要注意適度啊〕。 這些道理本來是很簡單、很容易明白的。操作方法也是簡單的。可惜,有的人用自己的錯誤認識傳道解惑〔影響力很大〕,把本來簡單的問題搞復雜了,把本來容易明白的問題搞混沌了。
我把常見的三個錯誤說法列出來,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底墜跑線的慨念,就是鉛墜在水底下不動,魚來吃食時拽動的是活線”。按照這個觀點,調(diào)漂時,就“必須”把鉛皮座上的太空豆向上移動10厘米左右。 真的是“拽動活線”嗎?否! 可以用實驗事實來證明。在調(diào)漂桶里調(diào)漂,使墜子直立輕觸底,拉動子線,無論向哪個方向、無論快拉慢拉,你都是看到墜子在動!只是墜子在動,不會看到“跑線”! 另外一個事實也證明不是“跑線”。說“底墜跑線”的人,又說“那么采取這種釣法呢,我們叫點頭不算抬頭算,就是這種底墜跑線,我們永遠釣送漂”?!坝肋h釣送漂”說得絕對了,送漂比較多倒是事實。稍微動一動腦子就會明白:如果墜子不動、魚線向下“跑線”,漂相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肯定不可能是送漂!線往下走、漂往上送,絕不可能有那樣的怪事。反過來說,送漂就證明不是向下跑線。如果黑漂能否證明一定是跑線呢,也不能。 1\鉛皮座長度比較大而孔徑很小,拉動直立墜子下面的子線時,子線和主線之間的夾角小于90°,而墜子重力向下,墜子必然受到子線的拉力。子線拉力向上,牽動墜子、減小墜子重力,于是浮漂就上送。這樣解釋才是合情合理的。即使子線拉力是橫向的,由于墜子與魚線之間的摩擦力而牽動墜子平移,出現(xiàn)黑漂漂相,也不存在墜子不動、拽動活線的事實。下面還要對真正“跑線”必要條件進行分析,看了之后,就更加容易理解這個問題了。 2, “鉛墜上端不固定(呈跑鉛狀態(tài)或者叫活墜),下端用太空豆固定,這樣可以保持釣組始終呈最靈敏狀態(tài)。”“跑鉛增加了靈敏度,放大信號”“靈敏度不亞于競技釣”。完全說顛倒了。前已述及,跑鉛是墜子沉底,比較懸墜肯定是更加遲鈍了。我們應(yīng)用的恰恰不是釣組的靈敏而是釣組的遲鈍。 3,“跑鉛釣法與傳統(tǒng)釣法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跑鉛釣情況下,靈敏度仍然高于傳統(tǒng)釣”。如果認為墜子沉底是傳統(tǒng)釣法的一個重要特征的話,跑鉛釣法墜子恰恰是沉底的,本質(zhì)是沒有區(qū)別。可以這樣認為:墜子既然已經(jīng)沉底,也就不屬于“懸墜”的范疇了。有的人認為,跑鉛還是懸墜釣法,它是“跑線”,靈敏度高,與傳統(tǒng)釣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種認識是錯誤的而且?guī)е环N偏見。事實上,跑鉛釣法正是在某種情況下,放棄了懸墜釣法而采取了傳統(tǒng)釣法。采取了傳統(tǒng)釣法不認帳還要說有本質(zhì)區(qū)別,實在說不過去。 二,“跑線釣法”的必要條件和恰當應(yīng)用 有沒有一種釣法:墜子不動而是“拽動活線”?有!在傳統(tǒng)的星漂釣法中,早就有這種釣法。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星漂釣法圖解》。其中就介紹了一種星漂空心墜釣組, 采用這樣的釣組能夠?qū)崿F(xiàn)“拽動活線”,才可以真正稱之為“跑線”或者“走線”釣法。 真正的“跑線”釣組,應(yīng)該有下列幾個必要的條件: 1,墜子的重量遠大于浮漂或者浮子的浮力。墜子重力是浮子浮力二倍以上。懸墜釣組,墜子重力與浮漂浮力大約相當,是不能夠?qū)崿F(xiàn)跑線的。 2,浮子體積小、浮力小,越小越好。立漂體積、浮力、阻力比較大,星漂浮子體積、浮力、阻力比較小,星漂自然比較立漂好。星漂浮子粒數(shù)要少、顆粒要小,體積才小。只有浮子浮力很小、阻力也小〔當然魚線也不要粗了〕,魚才能夠拽動魚線。 3,墜子孔徑要大,應(yīng)該在1毫米以上,盡量減少魚線與墜子的接觸減少摩擦力。而一般的鉛皮座孔徑比較小,很不適宜。 4,主線與子線的夾角應(yīng)該盡可能是一個大的鈍角,大于90°小于 180°。水線不應(yīng)該垂直于水底而應(yīng)該盡量呈傾斜狀。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減少摩擦力,使魚線從空心墜子中順利通過。如果是短竿短線,2-3粒星漂浮子可以捋到竿尖處。而一般的所謂跑鉛釣法,水線與地面垂直,摩擦力很大。 上述4個必要條件,集中了一個思路:把魚兒拽動活線所受到的浮力、摩擦力、粘滯阻力減少到最小。只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跑線”。 回頭再看看所謂的底墜跑鉛釣組,與上述幾個條件不相符合,“拽動活線”之說自然不能成立。
真正的“跑線”〔走線〕釣法有如下的一些特點:①墜子比較重,容易遠投,同時,穩(wěn)定性好,抗風浪水流;②比死墜沉底釣組靈敏度高。墜子孔徑大,浮子體積、浮力、阻力小,加之子線、主線之間夾角大,魚輕輕拉動,就能夠“走線”,漂相明顯;③漂相基本上是緩緩的黑漂,容易看漂和提竿。 根據(jù)這些特點,能夠找到它的用武之地。①需要釣遠而又要靈敏度比較高的情況。例如,冬季釣遠釣大鯽。又如,比賽釣混養(yǎng),在限定竿長、線長的條件下,可以拋投比較遠,以遠取勝;②需要鉤餌快速沉底避開小雜魚攔截、在小雜魚中主釣鯽魚的情況;③需要抗風浪、水流的情況;④需要增加隱蔽性、降低吞餌障礙對付大魚、猾魚的情況。這些應(yīng)用,似乎與一般的沉底墜釣法相同,但是,又有一些差別,特別是靈敏度的差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