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木牘于1980年出土四川青川縣郝家坪第50號戰(zhàn)國墓。木牘為墨書秦隸,筆法流暢,率意而不呆板,結(jié)體錯落有致,并有篆籀遺韻,有些字形已體現(xiàn)篆隸之間的轉(zhuǎn)化軌跡。木牘正面記載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為與該法律有關(guān)的記事。<br>青川M50所出木牘,記載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按《史記》所記,公元前310年武王元年甘茂伐蜀,二年定相位正與此合。簡十六“王命丞相”牘文中,稱王而不稱帝,下文“正疆畔”的“正”字又不避秦皇政之諱,故下限當(dāng)在秦始皇稱帝以前。據(jù)《史記·秦本記》所載,秦國在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故牘文所稱“丞相戊”,其上限在公元前309年之后。再參照M50墓中出土的半兩錢,則“丞相戊”應(yīng)是秦相,武王之后,始皇之前,只有昭王、孝文王、莊襄王三王。孝文王在位僅一年,與牘文“二年”不合。莊襄王在位三年,然以呂不韋為相。詳查史料,唯武王時期左丞相甘茂其人。而公元前306年(秦昭王元年),甘茂因“擊魏皮氏,未拔”,為向壽、公孫奭所讒,故亡秦奔齊了。所以,公元前307年(昭王二年),甘茂已不再秦國,秦已相向壽,則牘文所記,只能為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br>書寫時間比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早88年。它被視為年代最早的古隸標(biāo)本?!肚啻緺飞系臅w,與以前及當(dāng)時鐘鼎上所鑄金文相比較,有許多差別。其特點是:減少盤曲,化繁為簡,圓者漸方;字形從狹長漸變而為正方或扁形;縱有行、橫無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簡書寫章法形式的發(fā)展。用筆的動勢和筆跡清晰地表現(xiàn)出起止時回鋒和出鋒的變化,向右方向的末筆已顯露波挑之勢,橫勢強(qiáng)烈。作為大篆快寫趨向隸書的過渡期作品,青川木牘還夾雜著許多篆體字,顯示了與其隸變母體(同時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續(xù)性。木牘簡率的用筆意識和參差不齊的天然美感與金文所具有的嚴(yán)整、勻衡對稱、凝重等美感已大相徑庭,展示了與金文審美系統(tǒng)完全不同的書法語言和審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