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藏品之豐富、質(zhì)量之精湛,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上海博物館是1952年在當時的市長陳毅的支持下,合并了原有的幾個博物館而成立的。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由此開始了它的發(fā)展之路。1959年10月遷入河南中路16號舊中匯大樓, 上海博物館(新館)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1995年底,新館正式建成。上海博物館是與北京、南京、西安齊名的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 上海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藝術文物而享譽國內(nèi)外。其中,又尤以青銅器、陶瓷器和歷代書畫為特色。上博的青銅器主要是晚清以來江南幾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傳有緒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館藏的保卣、召卣,也都是著稱于史學界和金文學界的重器。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時代的良渚文化細刻陶器,為稀見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館藏的特點。唐宋各代表性窯口的產(chǎn)品也都有收藏體系。至于景德鎮(zhèn)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獨到之處。 上博歷代書畫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說。書法中,王獻之的《鴨頭丸貼》 、唐高閑的《千字文卷》 、懷素的《苦筍貼》等,皆為一代的杰作。繪畫中,唐孫位的《高逸圖》 、五代董源的《夏山圖卷》 、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圖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兩代畫家作品的收藏,更為當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門類的收藏,也成蔚為大觀。如錢幣、古玉、璽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規(guī)模,且名品眾多,自成體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陳夢家兩大家之精華于一身,世上實無人能出其右。 上海博物館-歷史沿革 上海博物館是1950年4月開始籌建,1952年12月21日開館。建館初期,館址在南京西路325號(原跑馬廳大廈)。1959年遷至河南南路16號(原中匯銀行大廈)。1991年,在龍吳路1118號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倉庫。1992年,在虹橋路1286號建立上海博物館分館——中國錢幣館。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上海博物館建造新館,選址在人民廣場中軸線南側——人民大道201號,與市政府大廈遙遙相對。
1995年局部建成,試行開放,1996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舉行開館儀式。新館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高29.5米,總投資5.7億元。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館名“上海博物館”系建國后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 建館初期,隸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53年7月,劃歸上海市文化局領導;1960年9月,市文管會與上海博物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1987年1月,上海博物館升格為副局級單位;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恢復獨立建制,上海博物館仍舊劃歸市文管會領導。 建館初期,上海博物館機構設置仿照蘇聯(lián)博物館模式,采用三部一室制,設立保管部、陳列部、群工部、辦公室。1958年,設立文物修復工場;1960年,設立文物保護技術科學實驗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畫生產(chǎn)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館,在文物修復工場建立書畫裝裱組。1974年,為了加強博物館的學術研究,設立陳列研究部,下設青銅、陶瓷、書畫、工藝、陳列設計5個研究組以及考古部;1985年,各研究組升格為部,電腦組升格為室,同時增設文化交流辦公室。到1995年,為了使機構設置與新館建設的形勢相適應,又作了相應調(diào)整,設15個部、7個室、3個處。
上海博物館-館內(nèi)藏品情況 在1萬余件的書畫中,早期的有晉王獻之鴨頭丸帖卷、唐懷素苦荀帖卷、唐高閑千字文卷、唐孫位高逸圖卷及五代董源夏山圖卷等。宋代有趙佶柳鴉蘆雁圖卷及千字文卷、蘇軾與謝民師論文卷、黃庭堅華嚴疏卷、米芾多景樓詩冊、郭熙幽谷圖軸、馬遠雪屐觀梅軸、李迪花鳥軸等。元代有王蒙青卞隱居圖軸、吳鎮(zhèn)漁父圖卷、趙孟頫洞庭東山圖軸、倪瓚漁莊秋霽圖軸和六君子圖軸等。至于明清書畫家的作品,既精湛且富有系統(tǒng)、代表性畫家的卷軸,都在數(shù)十件以上,是江南書畫匯集的所在,也是館藏的重要特色。錢幣的收藏,最有規(guī)模。明清流派篆刻印章的收藏,居全國博物館首位。在考古發(fā)掘品中,以大宗的良渚文化玉禮器最具特色。 上海博物館整幢建筑是上圓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國的傳統(tǒng)說法“天圓地方”。
該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分別設中國青銅器陳列室、中國陶瓷器陳列室、中國繪畫陳列室、古代雕刻陳列室。該館的“上海博物館珍藏青銅器展覽”、“六千年的中國藝術展覽”、“上海博物館珍藏瓷器展覽”、“明清書法展覽”、“揚州八怪展覽”、“明末文人書齋展覽”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國展出。 一樓主要展覽館: 中國古代青銅館:館內(nèi)古色古香的深墨綠色的色調(diào),古樸典雅的木質(zhì)展柜,以及頂部的射燈和柜內(nèi)的燈光照明所營造出的氣氛,散發(fā)出濃郁的青銅時代的文化氣息。1200平方米的展室內(nèi),陳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銅器,完整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發(fā)展的歷史。
中國古代雕塑館:館內(nèi)氣氛熱烈而莊嚴,它以金、紅、黑三色為基本色調(diào),以佛教藝術中常用的蓮瓣形做隔墻,石窟寺中的佛龕做壁櫥,以及露置的陳列形式,使人有流連于石窟寺的特殊感受。640平方米展廳中的120余件展品上起戰(zhàn)國、下至明代,體現(xiàn)出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特色。整個展室內(nèi)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佛像雕塑藝術,從北魏佛像的飄逸俊秀、到北齊和隋代佛像的優(yōu)雅洗練、生動傳神;從形態(tài)豐滿、姿態(tài)優(yōu)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麗、富有世俗情態(tài)的宋代菩薩像。 二樓主要展覽館: 中國古代陶瓷館:綠色的基調(diào)和各個時代的陶瓷精品交相輝映,給人帶來輕松、和諧的感覺。在1300平方米的中國古代陶瓷館中陳列了陶瓷精品500余件。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東漢時代的成熟的青瓷,還有人們熟知的唐三彩。宋、金、遼時代,各地窯場林立、青釉、白釉、黑釉和彩繪瓷競相爭艷,出現(xiàn)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元、明、清三代,景德鎮(zhèn)成為中國瓷業(yè)的中心,所燒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顏色釉瓷器更是精美絕倫,聲名遠播海內(nèi)外。 三樓主要展覽館: 中國古代書法館:中國歷代書法館集中了各個時期的典型名作,系統(tǒng)地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軌跡。展框、自動感應的燈光照明和歷代書法精品的巧妙結合。 中國歷代璽印館:是目前國內(nèi)外第一個專題陳列璽印篆刻的藝術館。展館內(nèi)借助高低錯落的展柜,應用多種技術手段,使實物與輔助陳列相互配合。在380平方米展館內(nèi),展出璽印篆刻500 余件。整個陳列以印章藝術的發(fā)展歷史為線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是從館藏一萬余枚印章文物中遴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藝術性的精品。 中國歷代繪畫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展廳內(nèi)長廊飛檐,軒窗低欄,頗有傳統(tǒng)古建筑風格和儒雅的書卷氣息。為有效地保護展品和方便觀眾欣賞,展室內(nèi)還采用了自動調(diào)節(jié)光照的感應射燈。1200平方米的展廳內(nèi)共陳列歷代繪畫精品120余件,從唐代至近代,各種繪畫門類均有所體現(xiàn)。 四樓主要展覽館: 中國少數(shù)民族工藝館:暖色的基調(diào),在700多平方米的展館內(nèi),集中陳列了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工藝、染織繡、金屬工藝、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編和面具藝術等近600件。 中國歷代錢幣館:730平方米展館中,有近7000件文物,在淺灰
中國古代家具館:700平方米展廳內(nèi)陳列了明清時代中國家具精華100多件。其中,有造型洗練、線條流暢、比例勻稱、榫卯嚴密的明代家具;有用料寬綽、體態(tài)凝重、裝飾繁縟、厚重華麗的清代家具。為再現(xiàn)古代家具的使用場景,還復原了明清時代的廳堂書房。
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制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社會,玉不僅被用于裝飾,而且是財富、權力的標志,又是統(tǒng)治者祭天祀地、溝通神靈的法物。玉的自然屬性被人格化、道德化。在中國古代玉器館內(nèi),現(xiàn)代化的光導纖維照明和獨特的底座設計,使一件件的古玉器突顯晶瑩潤澤的氣色,圖案紋飾更是纖毫畢現(xiàn),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玉器文化高貴典雅、巧奪天工的藝術特征。 上海博物館-展覽館交流成果
上海博物館的對外文化交流,五六十年代,基本是接待參觀陳列;70年代開始組織專業(yè)交流,舉辦學術講座和國外來滬展覽;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fā)展,積極開辟對外文化交流新領域,組織出國文物展覽、中外聯(lián)合展出、文物借展、中外合作出版、交換出版物、參加或組織國際學術討論會,使對外文化交流的內(nèi)容和形式有很大發(fā)展。例如:
開展中外合作出版。1976年以來,先后與南斯拉夫青春出版
選派館內(nèi)專家參加國際學術討論會,加強學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交往。上海博物館于1980年開始步入國際學術論壇,先后有12人參加了各種國際性學術討論17次。謝稚柳赴美國參加克里夫蘭的“中國古代繪畫國際學術討論會”、鐘銀蘭赴美國參加堪薩斯的“董其昌書畫國際學術討論會”、單國霖赴港參加“敦煌吐魯番學術討論會”。此外,上海博物館自己組織的國際性學術討論會,有的是結合展覽內(nèi)容組織國際學術討論,如結合“清初四畫僧精品展覽”,組織“四畫僧繪畫藝術學術討論會”,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香港地區(qū)研究四畫僧的學者參加,宣讀專題論文40篇。 上海博物館-展覽館主要研究
實驗室建立以來取得了豐碩成果,有紫外線吸收劑合成及其在書畫防褪色上的應用;中藥有效殺蟲成份和抑制霉菌成分的提取及其在文物保護上的應用;溴甲烷熏蒸劑在文物保護上應用及其廢氣治理;中國書畫霉斑性質(zhì)的研究;博物館內(nèi)主要污染氣體的檢測及分布狀況;青銅器粉狀銹的清除和緩蝕處理;銀器的保護;鐵器的保護;飽水木器的冷凍干燥處理和漆器的修復;熱釋光測定陶器年代技術及其在考古學上的應用;東漢“水銀沁”銅鏡“磨鏡藥”表面處理技術及其形成機理等30多項專題研究,其中19項科研成果獲得了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市科委、市文管會、市文化局的科技進步獎。同時還發(fā)表專著2本,科研論文及報告91篇,翻譯文章95篇。實驗室所涉及的領域之廣、成果之豐、質(zhì)量之高,列于全國之冠,在國內(nèi)外有很大的影響,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37年來,修復了館藏青銅器、陶瓷器1400余件,如原來殘缺的商父丁卣,破碎成70多片的西周曲折雷紋卣,從廢銅中搶救出來的一對殘損嚴重的春秋早期龍耳尊,經(jīng)過精工修復,恢復了原貌。 工場還裝裱了館藏書畫1800余件,其中不少是流傳有緒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孫位《高逸圖卷》等,經(jīng)過精心裝裱,得以妥善保護。尤其是出土時已成“書餅”的《明成化說唱本》,經(jīng)過文物保護科技人員與書畫裝裱能工巧匠的通力合作,使說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為了加強文化交流,工場還印刷復制了館藏珍品200余種。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唐懷素《苦筍帖》、宋米芾《多景樓字冊》等印刷復制品,均系珂 版印刷,層次豐富、墨色清晰,忠實地再現(xiàn)原作的氣息、韻味。60年代,又研制成大型彩色珂版,如明唐寅《牡丹仕女圖軸》,墨韻華麗,可與真跡媲美。 上海博物館-館內(nèi)主要出版物
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學者進行的藏品研究、陳列體系研究和文物保護技術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他們在學術研究基礎上,提高了陳列展覽水平,出版了《上海博物館藏畫》、《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上海博物館藏瓷選》、《上海博物館藏法書》、《上海博物館藏明清扇面》等圖錄和專著92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