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拆除的北京中華門
民國元年1912年大清門改名“中華門,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1976年在其遺址處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在空間上,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御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面前的寬度,成為最大膽的空間處理。由天安門起,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如果這一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那將是世界上惟一得以完整保留,規(guī)模最宏偉、氣勢最磅礴的歷史文化名城,就連今日之巴黎、羅馬也難以企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和徐會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jīng)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從開國大典的新聞紀錄片中,我們大抵還可以看到天安門廣場當時的形貌,長安街上的左右兩門也依然完好無損。新北京的建設是從天安門廣場開始的,天安門廣場的改擴建伴隨著原有古建筑的拆除。
原來的長安街很窄,寬度僅15米。為迎接建國1周年大會,首先要拓寬東單至中南海東側一段。1952年8月,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就拆除天安門旁邊兩側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提案,梁思成,與眾多的委員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
主張拆除的理由是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妨礙了交通和妨礙游行隊伍。這場爭論的結果是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根據(jù)大會程序委員集體表決結果被拆除。
當年的一份檔案這樣寫道:“每年有幾十萬人民群眾雄壯的隊伍在這里接受毛主席的檢閱。但在東西“三座門”(即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的代稱。)沒有拆除之前,它們在交通上妨礙了這樣重要的活動?!薄肮?jié)日游行閱兵時,軍旗過三座門不得不低頭,解放軍同志特別生氣。游行群眾眼巴巴盼著到天安門前看看毛主席,但游行隊伍有時直到下午還過不了三座門,看不著毛主席。”
在人民代表大會上,政府有關部門找了很多三輪車夫來控訴三座門的血債,說他們多少多少人在這里出了交通事故,一定要把三座門拆掉。梁思成保護位于中軸線上天安門城樓兩側的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建議被認為是“影響人民利益與首都建設”。 而當時作為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在會上批評梁思成:“您是老保守,將來北京城到處建起高樓大廈,您這些牌坊、宮門在高樓包圍下豈不都成了雞籠、鳥舍,有什么文物鑒賞價值可言!”梁思成當場痛哭失聲。
1969年,國務院決定拆除舊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原規(guī)模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換新的。重建方案經(jīng)周總理親自批準后,于1969年12月15日開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組成了有總參、北京衛(wèi)戍區(qū)、北京市革委會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 北京的冬天本是不適合進行建筑的季節(jié),水泥在寒風中往往沒有使用會凝結。當時選擇這個時候動工,是因為次年“五一”節(jié)要照慣例在城樓上舉行慶祝活動,國家領導人都要登臨,不得不抓緊時間施工。 為確保工程秘密進行,整個天安門城樓必須用葦席嚴密遮蓋起來。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高32米,要將這個龐然大物整個罩起來,其難度可想而知。 當時的情況是,如果用鋼管搭架,要1個月的時間。由于工期緊,任務重,架子工人突破以往方法,用數(shù)根杉篙綁在一起,層層連接,用葦席搭起天棚,將城樓圍得嚴嚴實實,留出送料的循環(huán)馬道。同時,冬季施工需要保溫,他們又在中山公園內(nèi)臨時建起一座鍋爐房。因此,在整個施工期間,盡管外面是滴水成冰的隆冬,棚內(nèi)卻溫暖如春,晝夜通明。 鑒于新建城樓要保持原來的形制和規(guī)模,在之后的拆除工作中,凡拆下的每一件木構件,都須照原樣畫下圖來,并拍成照片,按順序編號,然后交由北京建筑設計院畫圖,再按照圖紙進行木構件加工。后來,將測量的數(shù)據(jù)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原樣不動,尺寸不變。 天安門城樓有60多根柱子,最粗的直徑1.2米,最細的也有0.6米,每根12米長,重7噸以上的,一輛載重15噸的卡車也只能拉一根。當時曾在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原始森林找到了質(zhì)地較好的甚至更大的原木,但運輸成了問題。最后,許多木料都是從加蓬和北婆羅洲進口。 木工活完畢,便是油漆彩畫,最后貼金箔,重修的天安門城樓共用去6公斤黃金。天安門城樓重建后,斗拱尺寸加大,又調(diào)整了屋頂?shù)呐e架,增加了屋面的坡度,在兩檐之間加高87厘米。這樣,不僅使天安門顯得更加雄偉高大,而且還使掛在重檐之間的國徽得以昂頭,顯得更加莊重。 此次天安門城樓重建,整個工期僅112天,不僅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結構布局,并按9級抗震能力設防。同時,還增設了供電照明、上下水、熱力暖氣、電話、電視廣播、新聞攝影等現(xiàn)代化設施。重建的施工速度之快,質(zhì)量之高,舉世罕見。
 一條筆直的甬道,從金水橋直通向正陽門;
圖為1959年10月10日,改造后的天安門和長安街。
 清末民國時期的中華門(清朝時為大清門)。
 清末民國時期的中華門(清朝時為大清門)。
 清末民國時期的中華門(清朝時為大清門)。
 清末民國時期的中華門(清朝時為大清門)。
 清末民國時期的中華門(清朝時為大清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