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誰能過上好日子 作者:陳彤 “好日子”是有標準的,衡量好日子的標準主要是三個方面的要素——有錢花;有事做;有人愛;而且這三個方面都必須具有穩(wěn)定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性質。說到底,好日子的美酒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感+百分之六十的成就感勾對而成的。 什么叫好日子?好日子有沒有標準?誰能過上好日子? 我一個朋友從美國回來,我去機場接他,他高高興興地跟我說:“估計我在國內已經算一個有錢人了吧?”我問他有多少錢?他開始有點矜持,后來用很小心的口氣跟我說:“折合人民幣大約五六十萬吧?!蔽夜笮ζ饋?,他以為是他的積蓄把我嚇著了,連忙解釋這是他在美國的全部積蓄,而且美國的消費很高等等。我隨手指了指四環(huán)以外的一棟塔樓,告訴他:“看見了嗎?那個樓的房子一平方米的建筑面積要5000元起,你的全部積蓄也就夠買一套三居室!” 我的朋友有點慌了,他說:那在中國,誰才能過上好日子? 接下來的幾天,他總是在問這個問題,看見街上一百多萬一輛的車子他就會問,看見二環(huán)邊上9000元一平方米的公寓他也會問,哪怕就是坐在酒吧里看時尚雜志翻著翻著他就會問:這些東西是賣給誰的? 說老實話,他的問題我回答不了,但是我有很多過著很好日子的朋友,于是我向他們請教——在中國誰能過上好日子? 他們每個人都反問我同一個問題:“你覺得什么叫好日子?” 我說:“有錢花,有人愛,有事做這大概就算好日子了吧?” 那么,究竟有多少錢算做“有錢花”? 有什么樣的愛算做“有人愛”? 做什么事算做“有事做?” 一個決心追求好日子的人;一個正在過著好日子的人;一個將會過上好日子的人一定是思考過以上這三個方面問題的人,并且他們都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答案。好日子的前提是穩(wěn)定。無論是有錢花的“錢”,還是“有事做”的“事”以及“有人愛”的“愛”,必須具備穩(wěn)定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性質,比如說“錢”,必須是來路正確的穩(wěn)定收入,不能是那種“十年不開張,開張吃十年”的路子;再有“有事做”的“事”,必須是踏實的,這里說的踏實的意思不是說要一輩子在一個地方干到死,而是說手頭做的“事”是能夠積累的,有發(fā)展前景的,即使將來不在這個公司做事,也可以憑借這份工作的經驗換一個更好的工作,而不是說有一搭沒一搭的那種“事”,今天被老板炒掉,明天就找不到飯轍了;而至于有人愛的“愛”也是一樣,是一個有長遠打算的“愛”,而不是“愛就愛了”的愛,不愛就不愛的“愛”,那樣的愛太隨便,根本不符合好日子所要求的“長治久安”的特征。 我想我們幾乎每個人都聽過這么一種說法,一個乞丐得到一杯水的快樂不亞于一個富豪得到一筆生意的快樂。在我年幼無知的時候,我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我堅持認為好日子與富足沒有任何關系,甚至窮人比富人更容易得到快樂。現(xiàn)在我不這樣認為了,現(xiàn)在我的看法是雖然富足的日子不一定是好日子,但好日子一定要以富足為基礎。 比如說一個口渴得要命的乞丐得到一杯水,他快樂嗎?快樂。這種快樂真實嗎?也許真實。但問題是這種快樂能持續(xù)嗎?不能。這種快樂的源泉能夠像科學實驗一樣可以被無數(shù)次重復嗎?不能。所以這不叫“好日子”。什么叫“好日子”?“好日子”的“好”不是驚喜的“好”,它不是在期待之外的,而是在期待之中的,是可持續(xù)的,能夠被不停重復的。比如說一個富足的人,他如果想吃牛排了,就可以去一個喜歡的西餐廳定一客牛排;他什么時候想吃,就可以什么時候再去定一客牛排,也就是說,他吃牛排這件事情是可以重復的,不會想乞丐一樣總是充滿“意外”的驚喜。假如誰夸張乞丐這樣的日子,那么他自己嘗試做乞丐好了。我覺得總是有一些人用“乞丐原理”教育我們“快樂其實不難”,他們難道不知道做一個乞丐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決定自己今天吃什么喝什么,為什么而快樂,這種鬼日子怎么可能靠偶爾的一頓飽餐就變成好日子呢? 我想,一個人一生有那么一兩件高興的事不難,難的是天天都有高興的事而沒有不高興的事。這就是好日子。好日子至少是一段日子,是有長度的,不能是一天兩天或者有今天沒明天的。這樣的日子不能靠碰運氣,而必須有富足的生活做基礎。 如果再有哪個自作聰明的人在談論好日子的時候,舉乞丐的例子,我建議他先去做一兩天乞丐,餓得頭昏眼花,突然得到一個白面饅頭,看他是不是覺得那一瞬間自己幸福得不得了?要想知道乞丐得到一杯水的快樂究竟有多大,能持續(xù)多長時間,最好自己去嘗試一下。實踐出真知嘛! 什么叫生活的安全感?安全感是用安全的錢營造的。我特意提到安全的錢,而不是不安全的錢,這是因為有很多人誤以為錢就可以買來安全感,其實,如果你的錢是走私來的,販毒來的,貪污受賄來的,那么就要打很大的折扣。 我前面說了,好日子的美酒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感+百分之六十的成就感勾對而成的。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向往好日子的人,一般的安全需要比較高,他們會根據(jù)自己銀行里的存款調整自己的欲望,什么叫“會過日子”?“會過”的意思就是不要過冒了,過得寅吃卯糧捉襟見肘,那就沒有安全感了。安全感相當于行車的安全距離,自始自終使自己的欲望和銀行里的數(shù)字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總是留有“富余”的感覺,這就是安全。安全是好日子的保障,如果你有1000萬,但是你的欲望是1500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太好,你會焦慮,著急,不能心平氣和;反過來說你的欲望是50萬,而你的存款有100萬,那么你的日子就會特別好,你可以游刃有余,甚至會在業(yè)余時間學學芭蕾什么的。當然你會反駁我,說人的欲望是無止盡的,那么我告訴你,如果你不能使你的銀行數(shù)字水漲船高,那么就學會知足常樂,否則你跟好日子就沒什么關系,至少和我說的好日子沒有什么關系。你就折騰去吧,我不攔著你。我個人認為好日子對于安全感的需要是百分之九十九,為什么不是百分之百?我把那百分之一留給欲望了,誰能說自己有足夠的財富滿足自己所有的欲望? 當然過好日子,僅有安全感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定的成就感。生活在好日子中的人,總要有一些令自己自豪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不能太多,太多就成為負擔,成為負擔以后,就會偏離好日子的安全底線。也不能太少,太少就使生活失去了意義。人活著總要有點意義,一點意義都沒有,就會發(fā)毛,至少普通的人是這樣。 我有一個朋友,他覺得自己活著最大的自豪來自于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小的時候比同齡人都聰明活潑,但是沒有想到沒有考上大學,不但沒有考上大學,而且根本不喜歡念書,朋友花了好大一筆錢送孩子澳大利亞留學,結果呢天天去賭場玩。于是我這個朋友就感到自己的生活沒有了意義,他覺得掙錢也沒有意思,工作也沒有意思,整天愁眉苦臉,誰勸也沒有用,提起來就是“家門不幸”。按道理說,他的財富使他具備了好日子所必備的安全需要,但是他的問題在于他缺乏“成就感”。他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養(yǎng)了這樣一個逆子。 人都需要成就感,當然說虛榮心也一樣。一份日子如果不能提供恰如其分的成就感,那么她離好日子還有一點點距離。好的日子無論如何要在物質基礎上稍微帶點精神色彩,要不,過不長,也好不到哪兒去。這里我可以講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是香港一對夫妻買了一棟海濱別墅,他們請了一個菲傭,養(yǎng)了一只名貴的寵物。但是因為要交別墅的月供,所以這對夫妻每天天一亮就出門,忙到天黑才能回家。而大部分的時間,就是請來的菲傭躺在客廳的沙發(fā)上,懷里抱著那只名貴的寵物,透過落地長窗欣賞海濱的美景。由此這個故事引申出一個道理——到底是誰過上了好日子?是那對夫妻還是那個菲傭?故事的結論是菲傭免費享受了那對夫妻提供的美好生活,而那對夫妻為了維持這樣的生活而勤苦工作以至根本沒有時間享受。 我對這個故事頗為反感。那對夫妻是不是過上好日子可以另外討論,但是那個菲傭絕對沒有過上“好日子”,因為好日子需要“成就感”裝點,我不知道那個菲傭是否會因為有機會在主人家欣賞海濱美景,就獲得一種“成就感”?我想菲傭不會那么傻,如果“成就感”是靠別墅支撐的話,這個“成就感”將屬于那對夫妻而不屬于菲傭。你可以反駁我,說不對,別墅怎么可以滿足人的“成就感”呢,隨便!我告訴你,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有奔馳有賓利有海濱別墅有TIFFANY珠寶有勞力士手表有路易·威登旅行包,就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人需要她們,把她們當作自己成功的標志。生活是屬于普通人的,你可以特例獨行,鄙棄世俗眼里的“好日子”,你可以不結婚不工作不生兒育女不孝順父母,但是你無法更改抹殺世人對好日子的理解——好日子就是體面的生活和工作,并且可以有適度的炫耀。 好日子的成本 現(xiàn)在是商業(yè)時代,什么都講一個成本。成本過大生產周期過長的好日子就不如成本小回收快的好日子讓人覺得舒坦。 我想我應該不用論證好日子和貨幣的關系了吧?至少到現(xiàn)在這個時代,這二者之間的 關系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雖然我們承認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的。所以老百姓說: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這是過好日子最起碼的條件——也就是健康和收入。 據(jù)說英國人已經發(fā)明出一種公式,能夠準確算出每個小時到底值多少錢。當然,不同的人的時間價值是不一樣的。據(jù)說比爾·蓋茨一分鐘值400美金,我不知道這是怎么算的,反正根據(jù)這個結論,比爾·蓋茨發(fā)現(xiàn)路邊有100美元,他如果去撿,那么不是掙錢而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他這么一低頭就不止一分鐘。 我們國內大多數(shù)人時間還沒有值錢到這么輜銖比較的地步,雖說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古訓,但是如果有大把的時間而沒有錢,那種日子叫什么日子?我的一個朋友做律師,他的工作時間是按小時收費的,據(jù)說在美國的時候,一小時400美金,不給錢不開口,給多少錢說多少話。以至于在家里教育兒子的時候,經常要說:“我跟你說話是在浪費我的時間,你知道我跟你說這么多話值多少錢?”他有大把大把的錢,但是沒有時間,我不知道他這樣的生活算不算好生活。 這兩年很流行做人生設計,什么叫人生設計呢?說穿了,就是給一個人制定一個時間表,就像我們給一樣產品制定生產步驟一樣,按著這個時間表走完,產品下線,一個人的人生設計完成。比如說一個大專畢業(yè)生,如果他要拿到本科學位,那么在國內至少要讀三年的時間,而且最后是否能百分之百拿到學位還不能保證;如果他打算去美國留學,那么考了托福GRE,在最快的條件下,我們假設他沒有錢,需要獎學金,那么需要五年的時間,而這5年的時間僅僅是他到美國讀書的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所以說,一個熟練人生設計的老師一般不會給他這樣的建議,因為時間就意味著成本,要花3年——5年的時間,僅僅為了爭取一個不能當飯吃的文憑是毫無意義的,或者換句話說成本太大。因此這個老師建議這名大專生先把英語口語練習好,然后去一家高級餐館打工,雖然辛苦一點,但是一個月最少也有2000元。一年以后再向朋友借一點,到英國花錢讀一個碩士或者到瑞士讀一個酒店管理方面的證書,只需要一年的時間,回來以后從事酒店的高級管理工作,薪水將翻倍增加,至少掙的比一般的大學畢業(yè)生在國內混十年還要多。知道什么叫成本了吧?三年時間達到一個全新的人生狀態(tài),與三年時間僅僅還擠在出國大軍里或者只是苦哈哈地熬下一個文憑,哪一個成本低而收效快? 和幾個朋友說閑話,大家計算好日子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成本價比較合理。如果貪污或者行騙偷稅漏稅獲得不義之財500萬,這樣的成本顯然太大。因為心理成本太大,道德成本也太大,不是一般人能擔當?shù)?。如果是沒日沒夜地工作,沒有休假沒有準點上下班,年薪50萬,是不是一個合理的成本價呢?一位學醫(yī)的朋友認為不是,他的理由要看年齡,很難想象40歲的中年人可以這么拼命地為了年薪50萬而奮斗。他已經見過不少英年早逝的樣本。拿生命和健康換取過好日子的物質條件,不值! 后來我想,不知這樣說是不是顯得合適。所謂好日子的成本,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好日子所必須的基本物質條件,如果還有富余,那么就適當?shù)劐\上添花。不要把自己當作一個掙錢機器,吃的是草賺的是美刀,時間長了,天理難容。差不多就可以了,工作的時候賺錢的時候要提高效率,花錢的時候享受的時候要不慌不忙慢慢來,這是好日子的基本原則。當然我說的這些道理我自己也做不到,畢竟人非圣賢,道理我可以講得明白,但是,一看別人家都換了車,心里就火燒火燎的!雖然咱不換車,也沒有什么,而且咱的車也不錯,又省油又勤勤懇懇,這么多年不也給我提供了不少生活的便利,至少比那些沒有車擠公共汽車下雨天打不著“的”大夏天騎自行車的,咱要好吧?可是,可是,人家都換了車,為什么就咱不能換車,老公你說,為什么就咱還是那輛多少年的破車?這日子不過了! 哈哈,我即使算得很明白,再買一輛車并沒有讓我的日子過得好到哪里去,而且會使我們全家為了這輛車開源節(jié)流省吃儉用,也就是好日子的成本急劇增大,值嗎?不值!不值?!到底值還是不值?這個世界上的明白人不多,所以真能過上好日子的人也就不多。你以為吃維生素嚼鈣片喝營養(yǎng)液就算好日子?我告訴你,那叫為爭取更好的日子而投入的更大成本。而世界上有更好的日子嗎?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我們在更好的道路上發(fā)足狂奔的話,我們最后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好日子是數(shù)字化的,虛擬的,不斷刷新的,而不是人間煙火般過出來的。我們省略了“過”日子的“過”,這個“過”也是“過程”的過;“過錯”的過,沒有了這個“過”,再好的日子對于我們也是荒廢,就像您上周剛買的電視一樣,您都忙得沒有時間看電視了,那個純平液晶超薄等離子可以掛在墻上當鏡子的電視對您有什么用?花點時間去掙錢,再留點時間給自己個兒,培養(yǎng)點掙錢之外的愛好. 好日子的心理素質 在中國,過好日子和當好官一樣,都得有點“六親不認”的勁兒,必要的時候還得“大義滅親”。 我的一個姓張的朋友新近在郊區(qū)買了豪宅,算是富人區(qū)吧。房子前面有彎彎小河,房 子后面有萬畝山林。彎彎的小河兩岸有保安把守,附近農家的孩子休想在夏天的時候到河里撈魚撈蝦;萬畝山林的盡頭也被設上天羅地網,農民想溜進來摘個果子打個麻雀難著呢。住在這樣的地方,空氣清新,心曠神怡,無論是假日泛舟湖上,還是清晨在林子里轉悠,都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我和幾個朋友被邀請到他家里開PARTY,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一個女孩挑釁的問他:住在這樣的地方,和你大山里的農村老家有什么區(qū)別?難道你們家門前沒有小河,門后沒有山林? 張先生耐心地跟她說有區(qū)別。在農村老家沒有物業(yè)管理,而且你不可能設兩個保安把找你的鄉(xiāng)親攔在門外。 于是女孩指責張先生為富不仁。張先生為女孩很紳士地倒上一杯“十二年的芝華士”,微笑地問她:“那么怎樣做才算是仁呢?像特麗莎修女一樣,一輩子生活在窮人中間,為他們奔走募捐大聲疾呼是不是才叫仁?如果這叫仁,那么請問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被算做仁?” 女孩說:“你不用一輩子生活在窮人中間,但是你至少可以不住在這么豪華的房子里吧?你可以用省下來的錢幫助你的鄉(xiāng)親讓他們過上好一點的生活?” 張先生說:“對,我還可以不開這個PARTY,而用節(jié)約下來的酒錢救助幾個失學兒童。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你不能把自己的收入扣下生活必需品以外,全部用來做慈善呢?你為什么要買化妝品?為什么要買好看的衣服?還有你為什么要打車?你自己要過好日子,卻要求我放棄掉我的生活,這是為什么呢?” 女孩說這是因為我們是不一樣的,我的日子還不是特別好,而你的日子已經相當不錯了,所以你應該做那些事情。 張先生接著她的話說下去:“直到我的日子和你的在一個水平上,對不對?但那樣的話,我告訴你,世界上只是少了一個過上好日子的張先生,而不會多出一個過上好日子的窮人,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可以靠他人救濟而過上好日子的?!?BR> 在他們爭論的時候,我一直沒有說一句話。我在想我的一個女朋友遇到的一件事情。她年輕貌美來自貧苦山區(qū),一個偶然的機會做了電視臺的主持人,家鄉(xiāng)的人在電視上看到她,于是紛紛去看望她在老家的父母,不是請求幫忙找工作就是借錢。她春節(jié)回家省親,門庭若市。她的苦惱在于不是所有人的請求她都無能為力,但是她也沒有到“觀音姐姐”的地步,拂塵一揮,所向披靡。后來她也做了一些事情,那些家里等著錢看病的親戚也算從她那里借到了不需要還的錢,而且她也在北京給人家聯(lián)系了醫(yī)院,問題是最后她的日子完全被他人的煩惱覆蓋了——有一天,她看見一個商店里擺著的“千手觀音”瓷像,猛然醒悟——為什么觀音姐姐需要一千只手?因為塵世間的苦難太多。她看了看自己的一雙手,明白了,她要么接受鄉(xiāng)親們的抱怨,但是過好自己的日子;要么接受鄉(xiāng)親們的感激,但是失去自己的生活。 我前一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談到“中國人的孝和仁”的問題。我想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很難心安理得地過上好日子,主要原因在于心理負擔太重。一個人過上好日子,不行!還要一家子過上好日子!否則就是不孝。一家子過上好日子還不行,還要父老鄉(xiāng)親都過上好日子。否則就是不仁??傊袊颂岢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個人贊成這種憂國憂民的政治態(tài)度,但如果是生活態(tài)度,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別人不高興之前就不高興,在別人高興之后再高興,那他還能過上好日子嗎? 我的那個在電視臺工作的女朋友后來遠涉重洋,前不久回來大家聚在一起,她說:在國外壓力是大,但心理感覺和在國內不一樣。大家各人過各人的日子,你過得好,沒有人要求你為過的不好的人承擔責任。很少有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除了中國人的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這樣家庭的孩子和小家庭的孩子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小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笑,而大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沉默。他們似乎從小就知道“寵辱不驚”。 我常常想,做一個中國人,我們要心安理得地過上好日子,真是不容易。首先要過上一關——心理關。你必須把自己的生活和別人的生活分開。但是這在中國是很難的,水乳交融,砍斷骨頭連著筋,如果是農村的孩子,縣城的孩子,或者小城市的孩子,簡直不可想象。上個月,我的一個朋友跟我抱怨,說他要在北京給他老家的一個遠親的孩子找份工作。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是他在一個月之內給老家的人找的第19份工作。每次都求爺爺告奶奶,請客吃飯,還不一定能成。我問他為什么一定要這么狼狽不堪的生活?他說有什么辦法呢?當年我上大學的時候,全族的人湊錢給我湊齊的學費!我想他除非是做一個好大好大的官或者發(fā)好大好大的財,否則他是過不上好日子了!即使做好大好大的官發(fā)好大好大的財,他也還會苦惱——早晚有一天,他的鄉(xiāng)親會把他拖跨!但是你要他怎么辦?說不嗎?祖墳非被人家挖了不可! 最后回到過上好日子的張先生那里,他把自己的親爹親媽接出大山,對他們說:兒子就這么點能耐,咱家過好了就得了,別人家的日子別人家自己過,您兒子不是玉皇大帝,您就別逼著您兒子把十個舅舅七個姑姑八個姨的生活全照顧了。 在中國,過好日子和當好官一樣,都得有點“六親不認”的勁兒,必要的時候還得“大義滅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