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一生,都倍受孩提時代的影響。孩子的每一天,都值得我們?nèi)リP注,讓我們用正確的愛,陪伴孩子心靈成長。
李中瑩親子關系新主張之一 親子教育的基礎信念: 1.孩子一生下來,便愛、信任及聽從父母。 2.孩子再壞的行為都不是針對父母的。 3.家長對孩子付出的愛是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可以代替的。 4、孩子在不斷地努力學好,就算當他弄得最糟的時候也一樣。 5、每一個孩子都具備使他擁有一個成功快樂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長只不過是幫他把這份能力釋放出來。 6、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雖然他沒在乎家長在乎的事。 7、任何行為都不等于整個人。 8、總有更好的方法,只在于家長肯不肯去找 9、家長是每個孩子成長結果的最大決定因素。 10、所有親子關系的改善,必先來自家長的一些改變。 請家長謹記: 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長必須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談、行為和情緒表現(xiàn)有所不同。自己不準備改變,而只想去改變孩子的家長是不會成功。 李中瑩親子關系主張之二 家長對于身份的正確態(tài)度: 在面對孩子時,家長應該用正確的態(tài)度來看待自己的身份: 1. 家長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長只是平常人。所以,家長需要承認自己: 會勝,也會敗。 有心情好的時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 比一些人聰明,也比一些人蠢。 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強,在另一些事情上能力弱。 不能擁有所有想要的東西。 不能永遠沒有錯。 2.家長與孩子有相同的需要。因為家長與孩子都是人,所以: 家長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也是一樣。 家長希望得到公平對待;孩子也是一樣。 家長希望別人對他們和藹、友善;孩子也是一樣。 家長希望做得好的時候有人贊賞;孩子也是一樣。 家長希望在做得不好時,有人諒解和鼓勵;孩子也是一樣。 當感到悲痛、煩惱、頹喪的時候,家長希望友人給予支持、安慰;孩子也是一樣。 3.家長永遠是孩子的家長,永遠給孩子愛和支持。所以: 孩子成功,家長分享喜悅。 孩子快樂,家長覺得開心。 孩子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家長不斷地予以鼓勵和嘉許。 每次孩子倒下再爬起來,家長都給予支持。 4.家長用說話和行為來實現(xiàn)上面的道理,因此所說的與所做的一致: 在孩子面前,家長無須永遠正確、成功、愉快。 家長不害怕對孩子承認錯誤。 面對孩子,家長無須隱藏內(nèi)心的情緒。 家長也不用擔心孩子會因此變得脆弱。 家長用自然、輕松的方式表現(xiàn)出他/她就是這樣,便已足夠去走過他們的人生旅途,孩子自然也會以真誠、自信和積極的態(tài)度去創(chuàng)造他們的人生。 李中瑩親子關系主張之三 親子關系的十個基本要訣 (一)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絕對一致,所以孩子看法與你的不同,沒有什么奇怪。 ◎孩子一定會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的優(yōu)點長處,孩子不會全部擁有。 ◎每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guī)則都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與你一樣的性格。 ◎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別人才會尊重自己獨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處,他才會接受你對他的看法。 ◎發(fā)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發(fā)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有一樣的結果。所以你的經(jīng)驗是孩子的參考,但并不一定保證是正確或可行的法則。 (二)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改變自己,孩子才會有可能做出相應的改變。 ◎一個人不能“教導”另外一個人。所以,沒有“教”,只有“學'。因此,“教”孩子重要,使孩子“學”到了才更重要。 ◎一個人不能要求別人放棄自己的一套信念去接受另外一套。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明白的他一套,從他的角度看,才最有機會接受你的意見。 (三)溝通的意義決定于對方的回應。 ◎自己說什么不重要,對方聽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強調(diào)自己說的怎么正確沒有用,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對他來說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用孩子聽得明白,能夠接受的語言對他說話會有最大的效果。 ◎說話有沒有效果由講者控制,由聽者決定。孩子的反應告訴你說的話沒有效果,你可以改變說話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變說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沒有效果的說法,越說孩子會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是跟隨家長的行為和情緒而學習,而不是家長的指令。 ◎家長處理一件事的行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會跟著做。 ◎孩子看到家長面對一個情況時產(chǎn)生的反應,便會認定那是正確的。并且在自己面對同樣的事情時會做出同樣的反應。 ◎言語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體和腦子里產(chǎn)生有學習效果的行為或情緒反應。所以教導式的訓導效果不大。 ◎家長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語言模式發(fā)出,會使孩子難以跟隨。要先想一想孩子會不會不明白,修正了才開口。 (五)所有行為必有其正面動機。 ◎每個人都要為滿足自己內(nèi)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有其正面的意義,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說出來。 ◎家長需要把孩子的行為和動機分開。孩子行為的本質(zhì)有錯或效果不好,我們應加以否定,但孩子總是不斷地企圖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必須肯定他這樣的動機。 ◎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加以肯定,在引導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這是最容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徑。 ◎情緒和動機都沒有錯,只是所選用的做法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情緒給孩子力量或方向,動機維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幫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長的責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個人都會追隨。 ◎人拒絕改變是因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須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的方法,他才會接受,因而改變。 ◎讓一個人認識到另一個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價更少,這個人自然采用那個方法。孩子就像每一個人,不斷地在這點上努力。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幫助,即是給對方更多的選擇;指定必須用某個方法,卻是企圖操縱對方。所有人都歡迎幫助,抗拒操縱。你的孩子也歡迎你的幫助,但會抗拒你的操縱。 (七)凡事總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至今未成功、,只是說至今用過的方法尚未得到預期的效果。對孩子必須堅持效果,而不是堅持方法。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會有機會找到它和使事情改變。 ◎?qū)σ患挛覀冎赖霓k法越多,我們做起來的把握就越大;對孩子也一樣,你的選擇越多,你的孩子達到你想要的結果的幾率就越大。 (八)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 ◎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個。 ◎孩子從發(fā)生的事情中學習,使他懂得處理將來遇到的同樣事情。 ◎孩子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個是最好的。 ◎孩子的生活中充滿好奇,正是為了學習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 ◎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在孩子的身上做成負面效應。孩子學不到,會依賴和缺乏自信。 ◎家長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情,不會得到孩子的尊敬。愛依賴的孩子會對父母抱怨及挑剔。 ◎鼓勵和引導孩子做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夠成長的有能力和可以照顧自己。 ◎孩子的自發(fā)性、積極態(tài)度、自律,都與這點有關,因為這些都需要從“自己做自己事”中培養(yǎng)出來 (十)“愛”不可以作為籌碼 ◎家長對孩子的愛應凌駕一切事情,這份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源泉。因此孩子必須對這份愛沒有任何的懷疑。 ◎這份愛若在家長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帶有條件的話,孩子會對親子關系的崇高度有所懷疑。因為這份愛,正是親子關系的基礎和支柱。 ◎這份愛若因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話,孩子會漸漸變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這份親子關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拿出來做條件。 ◎家長若對孩子開出條件,把這份愛作為籌碼,孩子他日也會把對家長的愛最為籌碼。今天的社會中,很多親子關系完全破碎,便是這個原因。 李中瑩親子關系主張之四 理想的家庭環(huán)境 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樂觀、有信心、有能力、在所做的事里與各種各樣的人都相處成功,能夠達到自己定出的目標,對社會有貢獻,并且有關滿家庭生活的人,所需要的家庭環(huán)境是這樣的: (一)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間,并且受到尊重。尊重孩子,就像你會尊重任何人一樣。 (二)每個成員都有正面、積極的心態(tài),充滿信心及活力,幫助孩子發(fā)展出這樣的心態(tài),是家長的責任和真正挑戰(zhàn)的所在。 (三)成員們視信任、支持和愛為家庭里的最高價值,超越一切其他事物。因此,在家中每人都表現(xiàn)出在乎這些價值,亦引導孩子重視這些價值。 (四)每個成員都誠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由自己做起,并不處處鼓勵孩子這樣做。 (五)成員之間允許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更敢于嘗試,敢于認錯。不要堅持別人與自己一同看法;接受別人的錯誤,以身作則。 (六)成員樂于助人、富于愛心。與孩子一同去做助人的事。 (七)成員之間互相鼓勵學習,鼓勵獨立思考。對別人不同、新穎的想法,先聽取一下,找其中正面的作出肯定,而不是一開口就否定它,鼓勵孩子多思想不同的可能性。 (八)成員們認識到每一個人的價值,包括自己的價值??隙ê驼f出每個人的能力和對別人的貢獻。 (九)成員樂于與家人分享,無論是樂趣或悲愁。不要只說歡樂的事,也討論不愉快、傷心的事,關懷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共苦樂。 (十)成員們在一起所做的事,注重過程和意義更甚于結果。注重過程就是在乎對方的參與,肯定一起做的意義;反而結果怎樣都不及這點重要。 在這個環(huán)境中無須很高的物質(zhì)享受,因為與家人在一起便已經(jīng)是最大的享受。它提供了最好的學習動力,孩子在其中發(fā)展出完善的信念和價值觀系統(tǒng),內(nèi)心充滿自信、自愛和自尊。 李中瑩親子關系主張之五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自信、自愛和自尊,而建立的過程也依此次序:須先建立自信、自愛才能建立,然后自尊才能跟著建立。 自信就是信賴自己的能力(可以取得人生里所追求的成功快樂的能力),所以能力的基礎是經(jīng)驗。一次不做便沒有經(jīng)驗;做過一次便有一次的經(jīng)驗。所以,讓孩子多做事,便是建立經(jīng)驗,因而建立能力,因而建立自信的方法。鼓勵孩子多用他本人的能力,無論是思考或行為,在種種事情上多肯定他做到的效果,孩子便能建立自信。 妨礙孩子建立自信的行為,在現(xiàn)今社會的家庭生活中,比比皆是: 1.只看到孩子的的失敗,看不到孩子的成功。失敗從來都不是全黑全白的的表現(xiàn)。孩子差一分不及格,我們只看這一分的欠缺而怪責孩子,卻不會肯定孩子已取得的分數(shù)。望子成龍,很多家長會不自覺的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沿未做到的2%,而忽略了他已做得很好的98%! 2.代孩子做他本來可以做的事。我稱這為代替孩子成長。很多家長以為為孩子多做一點,例如代他背書包、收拾功課、做帶返學校的三明治及午餐等,才顯出他們對孩子的愛。其實這使到孩子不能充分地成長,不能建立出一份完善自我價值,又怎么可以稱之為“愛”呢?孩子可以做的,讓孩子做。慢慢地,注意到自己能做種種事的能力,他與其他同年的孩子比較一點也不遜色,更在某些事上顯出超越他們,他的自信便能建立。一個事事要人代勞的成人,怎會覺得自己成功有能力?孩子也是一樣! 3.怕孩子冒險出意外,不讓孩子去嘗試、突破性。這種保護孩子終會產(chǎn)生事事卻步的心態(tài)。人生里一些風險是無可避免的,雖然說可免則免,但是在一定程度之內(nèi),對安全沒有太大威脅的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困難環(huán)境中照顧自己的能力,更能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提升。孩子若在家長的保護環(huán)境中學不到面對挑戰(zhàn)時,所須付出的代價往往會大得多。 4.多批評少嘉獎的語言。這使孩子難以認識和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孩子出生的時候完全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內(nèi)心的一份彷徨和恐怖是十分大的。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秀我的不斷的鼓勵和肯定,才能建立出對自己成長中培養(yǎng)出來的能力的認識和信心。其實無論孩子所做的事臬失敗,其中都有可以肯定之處;他的行為臬不當也都有能力的表現(xiàn)。先加以肯定,再助他把能力用在家長想孩子有所提升之處,會省力很多。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說話,讓孩子感受到有他自己的地位,會使孩子更易產(chǎn)生責任感和自律。既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家庭的事會影響孩子;孩子也有能力影響事情的結果,故此,孩子的參與和支持是重要性的,在參與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信、自愛和自尊最容易培養(yǎng)出來。 李中瑩親子關系主張之六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yǎng)出足夠的EQ? 情緒在感性范圍之內(nèi),其產(chǎn)生完全是一個人的潛意識所控制,其過程難以自覺。與之相比,事情的對錯及道理屬理性范圍,往往由我們意識地控制。潛意識的能力比意識部分大得多,故此,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知道是對的事但不能下決心展開行動;不對的事卻又總是忍不住偷偷去做。想起來便感到自己沒用,不能控制自己。若經(jīng)常有此感受,人生當然不能開心滿意了。 其原因就是起源于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之中,每有負面情緒出現(xiàn),總是被引導去盡快擺脫它們,而又從來都沒有學到有效的擺脫方法(身邊的成年人亦沒有這些方法,所以無法教導孩子)。這樣的情況重復地出現(xiàn),小孩子便由感到迷惘(為什么這些不對的感覺經(jīng)常出現(xiàn)?是否我不能做一個完整的人?),發(fā)展到不信任自己內(nèi)心的感覺而憑觀看身邊的成年人的表示而決定行動。(這合了一般家長對孩子要聽話的要求,故此會被鼓勵多做。)這個過程,使到孩子無法建立自信、感到自己不完美、欠缺能力去控制自己、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于是,漸漸地,孩子與自己的內(nèi)心感覺越來越疏遠,對處理自己的情緒也越來越無能無力了。 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yǎng)出足夠的EQ,所循的也就是上面EQ的兩點定義: (一)清楚認識和正確運用情緒去幫助自己: 讓孩子經(jīng)常地注意到內(nèi)心的感覺,能夠隨時說出現(xiàn)在的感受,能夠隨時說出現(xiàn)在的感受,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況,并且能夠用文字表達出來。 我們亦應該使孩子明白負面情緒的正面意義和幫助孩子學習針對情緒的意義設計出思想和行為,因而使自己提升。 (二)了解和分享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這也就是同理心(Empathy)的定義。我們多去了解和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自然也會對別人這樣做。如此,孩子會成為很有人緣的人,對其他人有愛心,亦有包容別人、諒解別人的能力。 當然,孩子在充滿EQ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他才能發(fā)展出足夠的EQ,所以家長需要以身作則,做出模范 |
|
來自: chunyu2010 > 《家庭教育》